优化方案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5讲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讲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330711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38.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化方案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5讲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讲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优化方案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5讲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讲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优化方案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5讲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讲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优化方案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5讲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讲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优化方案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5讲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讲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优化方案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5讲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讲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优化方案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5讲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讲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化方案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5讲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讲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优化方案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5讲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讲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2.思维诊断

(1)判断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

①(2016·

东北师大附中统考T28B)心猿意马、飞蛾扑火、花香引蝶都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

②(2016·

北京海淀区质检T25C)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昆虫所利用的信息种类是物理信息。

(√)

③信息只能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④拟水狼蛛是稻田中卷叶螟、褐飞虱两种主要害虫的天敌,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判断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相关叙述

山师大附中期末T21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②在菌根形成率低的某高寒草甸试验区进行菌根真菌接种,提高了该试验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其原因是物种丰富度升高,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升高。

③与自然池塘相比,人工养殖池塘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高。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学生用书P251]

1.类型

来源

传递形式

举例

物理信息

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

物理过程

萤火虫的光、哺乳动物的体温

化学信息

生物的代谢活动

化学物质,如生物碱、有机酸、性外激素等

昆虫的性外激素、狗利用小便气味作标记

行为信息

动物的特定行为特征

动物的特殊行为

蜜蜂跳舞、孔雀开屏

2.范围

3.信息传递与生态系统其他功能的比较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循环运动,反复利用

往往是双向的

范围

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

生物圈

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途径

食物链和食物网

多种

地位

生态系统的动力

生态系统的基础

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联系

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形成一个统一整体

(2016·

宿州、亳州一检)生态系统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多种多样。

如蝉在夏天的鸣唱、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

地甫鸟的雄鸟在发现天敌后急速起飞,扇动翅膀向雌鸟发出信号。

有人做了一个实验:

迅速将一只椿象杀死,尽管做得很干净无声,但还是引起了其他椿象的逃跑。

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以上信息分别属于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和化学信息

B.生态系统中信息是由生物发出并相互传递而发挥其作用的

C.种间关系的调节和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D.利用信息传递的负反馈调节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

[解析] 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来源还可以是无机环境,如颜色、湿度、温度、磁力等。

[答案] B

 

1.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吗?

                                    

2.遗传信息的传递遵循:

质,该信息传递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吗?

提示:

1.不属于,属于细胞间信息交流。

2.不属于,属于细胞内遗传信息的传递。

1.生态系统信息传递过程模式图

阻碍其中的任一环节均不能实现信息的传递。

2.判断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种类的两种方法

(1)从信息传播的途径判断:

涉及声音、颜色、温度等物理因素,可判断为物理信息;

涉及的信息载体为化学物质,可判断为化学信息;

涉及特殊行为,可判断为行为信息。

(2)从文字表述的着重点判断:

孔雀开屏如果是通过行为传递给对方,则属于行为信息;

如果通过羽毛的颜色等传递给对方,则属于物理信息。

      信息传递的种类、特点及应用分析

1.(2016·

山东泰安市高三期末)下列信息的传递中,与其他三种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

A.小囊虫在发现榆、松寄生植物后,会发出聚集信息素,召唤同类来共同取食

B.榆树通过分泌一种化学物质,与栎树产生相互拮抗的现象

C.雄蚊能根据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而找到雌蚊

D.群居动物通过群体气味与其他群体相区别

解析:

选C。

A项中的“信息素”、B项中的“化学物质”、D项中的“气味”均能说明其信息传递的类型属于化学信息,而C项中的“低频声波”能说明其信息传递的类型属于物理信息。

2.(2016·

河北石家庄市高三统考)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任何生命形式,如果没有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就无法适应环境

B.信息传递应用在农业生产中,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C.延长短日照植物黄麻的光照时间可提高麻皮产量,这属于行为信息的合理利用

D.在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A项正确;

信息传递在农业中的应用主要是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对有害生物进行控制等,B项正确;

光照属于物理信息,而不是行为信息,C项错误;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D项正确。

易错点1 误认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包括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

[点拨]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不包括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而是指种群内部个体之间,种群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

易错点2 误认为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只来源于环境

[点拨] 物理信息既可以来源于环境,如光、电、波等;

也可以来源于生物,如花的颜色、鸟的鸣叫。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信息传递的比较

3.如图为生态系统成分的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的各成分之间均可以传递信息

B.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传递可以调整种间关系

C.无机环境发出的信息种类只能是物理信息

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从图中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每种成分均能发出信息,也能接受信息,所以说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间均能进行。

信息传递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调整种间关系。

无机环境发出的信息可以是物理信息,也可以是一些营养物质发出的化学信息,所以C错误。

4.(2016·

江西南昌一模)某水库存在一条由甲、乙、丙三种生物组成的食物链,如图表示三种生物在水库中不同深度的分布状况。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一起可以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B.甲的光合作用能推动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C.影响甲分布的物理信息主要来源于无机环境

D.丙与乙之间的个体数量比值就是能量传递效率

群落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中所有生物的集合,该水库中的甲乙丙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A错误;

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而能量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

甲是生产者,影响其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光照,C正确;

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两个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并不是个体数量的比值,D错误。

考点二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生用书P253]

1.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理解

(1)结构的相对稳定:

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及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一般相关种群数量呈现周期性变化,可用右图曲线表示。

(2)功能的相对稳定:

生物群落能量的输入量与输出量保持相对平衡,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保持相对平衡。

(3)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生物多样性

营养结构复杂程度

自我调节能力大小

稳定性强弱。

2.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机制

(1)负反馈调节

①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②作用结果:

使生态系统达到并保持平衡和稳态。

③示例:

森林中的食虫鸟和害虫的数量变化。

如图所示:

④意义: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2)正反馈调节

①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

如图所示,若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体死亡腐烂后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并引起更多鱼类死亡。

因此,由于正反馈的作用,污染会越来越严重,鱼类的死亡速度也会越来越快。

3.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比较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区别

实质

保持自身结构功能相对稳定

恢复自身结构功能相对稳定

核心

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1)一般呈相反关系,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差,反之亦然;

(2)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生态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南京市统考)下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

B.甲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

C.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物种产生

D.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初生演替过程

[解析] 从图中可看出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

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一般恢复力稳定性弱;

新物种产生需经历漫长的时间;

乙生态系统在S点生物群落基本消失,S点以后又出现新的种群,属于次生演替,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

[答案] A

1.通过曲线图辨析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的关系

[图形解读]

(1)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

(2)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偏离的大小可以作为抵抗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偏离大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弱,反之,抵抗力稳定性强。

(3)x可以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

x越大,表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反之,恢复力稳定性强。

(4)TS表示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围成的面积,可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这一面积越大,即x与y越大,则说明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低。

2.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大小的判断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调节机制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森林中,害虫数量增多时食虫鸟也会增多,害虫种群的增长就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

B.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C.自我调节能力强的生态系统,其稳定性也高

D.当外界干扰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将会减弱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

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强,而恢复力稳定性越弱,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杭州模拟)某池塘演变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随之大量繁殖,导致藻类数量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

后期因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

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属于负反馈调节

B.早期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属于正反馈调节

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调节

D.早期、后期均属于正反馈调节

选B。

负反馈调节是指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题干中所述的早期符合负反馈调节的机制。

正反馈调节是指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促进或加强最初所发生的变化,题干中所述的后期属于正反馈调节。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比较分析

3.下列事例中,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的是(  )

A.由于乱砍滥伐,长江流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引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

B.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C.乡村有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边洗东西,可池水依然清澈如故

D.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闯入某大型肉食动物被破坏后,生态系统的各成分相互作用,直到恢复为原来的状态

选D。

恢复力稳定性是指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A项是系统遭到破坏后所产生的结果;

B、C项属于抵抗力稳定性的表现;

D项为恢复力稳定性的表现。

4.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稳定性图解,对此解释不正确的是(  )

A.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

B.a为恢复力稳定性,b为抵抗力稳定性

C.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呈反比

D.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呈反比

易错点1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判断

[点拨] 某一生态系统在彻底破坏之前,受到外界干扰,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恢复的过程,应视为抵抗力稳定性,如河流轻度污染的净化;

若遭到彻底破坏,则其恢复过程应为恢复力稳定性,如火灾后草原的恢复等。

易错点2 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并不都是呈

负相关

[点拨] 在某些特殊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低,如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

       [学生用书P254])

[核心体系构建]

[填充] ①双向 ②行为信息 ③恢复力稳定性 ④自我调节能力

[规范答题必备]

1.生态系统中的三类信息

(1)物理信息:

包括声、光、颜色等。

(2)化学信息:

生物依靠自身代谢产生的化学物质,如生物碱、有机酸、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

如孔雀开屏、蜜蜂跳舞等。

2.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方向和范围

(1)方向:

双向传递。

(2)范围:

个体与个体之间、种群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抵抗力稳定性:

抵抗外界干扰,保持原状的能力。

(2)恢复力稳定性:

受到干扰后恢复原状的能力。

1.(2015·

高考江苏卷)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B.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

C.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

D.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

A项,五点取样法适用于圆形或矩形地块上某种双子叶植物或者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对于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种群密度的调查,应采用等距取样法。

B项,杂食性鸟类的食物种类较多,某种食物类型数量的变动对其数量的影响较小。

C项,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及系统内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比例。

D项,变色龙善于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体色,既利于躲避敌害,又利于捕捉猎物,属于物理信息,并不是在同类生物之间进行信息传递。

武汉模拟)狼依据兔留下的气味进行捕食,兔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

这个事实说明(  )

A.生命活动必须依靠信息的传递

B.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所有生物都有信息传递

D.信息传递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之间存在着“食”与“被食”的关系,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

可见,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2016·

河北邯郸摸底)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B.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就越强

C.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基本相同

D.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

选A。

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呈负相关,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

要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该适当增加物种的种类和数目。

山东师大附中期末)下列食物网中,其营养结构最不易被破坏的是(  )

生产者的种类越多,食物链的条数越多,食物网越复杂越不易被破坏。

5.(2016·

山东师大附中模拟)某山区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由于人们滥用农药和滥捕青蛙,导致农田中的青蛙几乎消失,虫害严重,粮食减产。

近年来当地村民已逐渐认识到上述做法的危害,停止使用有害农药,同时在农科所科研人员帮助下,向农田内放养一小批青蛙;

几年来,虫害减少,粮食产量提高,农田内青蛙数目逐渐增多。

有关科研人员对放养后青蛙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情况进行取样调查,获得结果如下图。

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图中a~c段内,农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逐渐提高

B.在图中e点时,青蛙种群数量达到K值,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C.在测量时期内,青蛙种群呈“S”型曲线增长

D.上述情况表明农田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

a~c段青蛙的数量上升,害虫减少,农作物长势良好,农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升高;

e点增长速率为0,青蛙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对应K值,农田生态系统趋于稳定;

该曲线对应“S”型增长曲线;

根据题干信息,农田生态系统的变化是由于人类的活动造成的,因此该生态系统人的作用非常关键。

6.(2015·

高考重庆卷)欧洲兔曾被无意携入澳洲大草原,对袋鼠等本地生物造成极大威胁。

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欧洲兔和袋鼠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

(1)0(起始年)a年,欧洲兔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增长。

若起始年种群数量为24只,则a年种群数量Na=    ;

若不加以防治,将导致该草原生态系统的    锐减。

2a年引入狐狸防治兔灾。

据ab年欧洲兔和袋鼠数量的变化推测:

狐狸和袋鼠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

(3)c年控制狐狸数量,并引入仅对欧洲兔致命的黏液瘤病毒后,草原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稳定。

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调节方式是________。

(4)d年后,欧洲兔种群数量回升,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a年为欧洲兔进入澳洲大草原初期,从题图可知此段时间内欧洲兔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根据“J”型曲线增长的数学模型:

Nt=N0λt(N0为起始种群的数量,t为时间,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则a年时种群数量为Na=24λa。

若不加以防治,将会导致当地生物多样性锐减,如欧洲兔过度取食草原植被,会导致其他生物因直接或间接缺乏食物而数量减少或者消失。

(2)袋鼠和欧洲兔为竞争关系,欧洲兔数量减少,理论上袋鼠数量会增加。

但引入狐狸后,a→b年欧洲兔数量减少,袋鼠的数量也在减少,说明狐狸与欧洲兔以及狐狸与袋鼠的种间关系都为捕食。

(3)c年在控制狐狸的数量的同时引入仅对欧洲兔致命的黏液瘤病毒后,欧洲兔的数量减少,对生产者的压力减弱,袋鼠食物充足,其数量也得到了恢复。

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

(4)d年后欧洲兔种群数量回升,最可能是由于其对黏液瘤病毒的抗性增强。

(1)24λa 生物多样性(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捕食

(3)负反馈调节

(4)欧洲兔对黏液瘤病毒的抗性增强(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基础题]

1.如果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身边的很多动物的生活离不开信息传递,其中既有物理信息,又有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和营养信息,下列信息属于物理信息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生物代谢产生的抗生素

B.孔雀开屏

C.花朵鲜艳的色彩

D.松鼠数量的消长依从于云杉种子的丰收情况

抗生素是细菌的次级代谢产物;

孔雀开屏是行为信息;

松鼠数量的消长是食物等因素引起的,属于营养信息传递。

2.下列做法不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是(  )

A.捆扎稻草人驱赶稻田里的鸟类

B.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昆虫

C.利用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

D.利用特殊的化学物质扰乱某些动物的雌雄交配,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繁殖力

A项属于利用物理信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B、D项属于利用化学信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3.关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

B.利用性外激素扰乱某些动物雌雄交配,属于化学防治

C.蜜蜂跳舞属于行为信息

D.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利用性外激素扰乱某些动物雌雄交配,属于生物防治,B项错误。

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B.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自我调节能力越弱

C.抵抗力稳定性越高,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D.恢复力稳定性越高,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则抵抗力稳定性越高,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北京西城区质检)在辽宁西部某地区的“三北防护林”,单一种植的是樟子松。

有一段时间松毛虫肆虐,使这一地区的防护林几乎成了不毛之地。

这个事实最能说明(  )

A.樟子松本身的抗虫能力很差

B.松毛虫是专一性侵害樟子松的昆虫

C.引入本地区没有的外来树种可抑制松毛虫种群的增长

D.物种单一不利于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

由于樟子松防护林生物种类单一,松毛虫缺少天敌,数量增长较快,说明物种单一不利于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

6.(2016·

菏泽模拟)下列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B.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C.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