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意识调研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大学生创新意识调研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创新意识调研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各种心理问题日益突出,无论是在生活、学习、交往、还是在情感等诸多方面。
引起这些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青年学生对社会高速的发展难以适应,在思想上一直抱有上完大学就等于将来有好的工作的观念,而现实总是大相径庭,一旦在现实中碰壁,所有的理想愿望变得遥不可及,就会认为过去的付出都付之流水,因此就会变得消极懈怠,没有了目标与方向,虚度光阴。
总之,无论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还是从目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看,素质教育的提高与完善已经成为当前的迫切要求。
1.2
研究意义
本课题通过对我国近些年来高校素质教育出现的种种状况和问题的分析与研究,并根据现存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
此项研究有助于各高校在素质教育方面认清自身存在的不足,及时查找原因改变现状,以促进高校素质教育的不断提高与完善。
本文研究的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对各个教育单位具有一定得借鉴作用。
整个课题的研究对整个教育系统的完善,各高校素质教育的提高以及大学生自身的现状和困境的解决,乃至对整个社会积极向上、健康有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章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时代
对高校的迫切要求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国力的强弱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
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育。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教育事业开创了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但必须看到,我国的教育事业仍比较落后。
同当今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相差甚远。
仅就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人才的需求来看,还很不适应。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一线工人劳动者的素质普遍较低;
二是一些技术人员知识老化,进口的设备不会使用,造成浪费;
三是一些乡镇企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部分国有企业技术改造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四是教育结构不合理,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存在办学规模小,人才得不到充分发挥和合理利用,基础教育还比较薄弱,职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结构调整的任务还相当繁重;
五是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足,先进的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得不到普遍应用;
六是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严重制约了对人才的培养。
另外,从目前学生的思想状况看,生活在大学校园里的青年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和并不轻松的学习,正在经历着种种磨练和考验。
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交往、成长、情感等方面产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有的学生因“社会变化快,难以适应”而苦恼,有的抱着过去计划经济的观念上大学,认为上了大学就有了一个“铁饭碗”,一旦实现不了“愿望”,就怨天尤人,认为“学白上了,钱白花了”,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整天昏昏沉沉,无所用心。
综上所述,无论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看,还是从目前在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看,都给高校素质教育提出了迫切的要求,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战线的当务之急。
第三章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推进素质教育,首先应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能否让学生深刻认识自身价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是推进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
过去,由于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旧教育思想的影响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干扰,上大学是唯一的出路。
学校普遍重视应试教育,教师只把应试的知识教给学生,根本不考虑学生的“智”与“能”和“学”与“行”的问题。
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是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敢提问、有见解。
社会需要各方面的创新人才,创新人才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关键在于受教育者是否认识到自身社会价值和自我创新意识。
创新是通过发现和发明达到与大自然的和谐。
中华民族是一个最具有创新精神的民族。
我们的开国元勋毛泽东就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讲过这样一句话“时时都是创新之时,事事都是创新之事,人人都是创新之人。
”可见,推进素质教育,提倡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即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迫切求,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近年来,我们结合普通高校学生的特点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是强调教师课堂教学的灵活性,教师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启发学生拓宽思路,多提问,让学生自己讲,教师做引导,活跃课堂气氛。
二是强调教学过程的实践性,电大是一所综合性高校,我们对各门学科都利用寒暑假安排学生深入社会、工厂、学校进行实践活动。
三是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创造性,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要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并奖励有创造性的学生。
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结合学生的管理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在管理中的作用,让学生在管理中由被动变主动;
二是结合教学实践,让学生自我设计,自我制作,例如我们让电气专业的学生装配稳压电源,教师只给他一个基本思路,然后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设想,从结构到造型各显其能。
学习营销专业的学生开展模拟推销产品活动等,使学生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一种独立创新、生存、生活的能力;
三是结合平时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提倡学生树立自我意识。
创造条件给学生更多的显示才能的机会。
例如,开展辩论会、演讲会,举办各种有益健康向上的比赛活动等。
第四章
能力素养的内涵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高等教育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努力造就大批杰出人才,就应该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
高校作为创新的主阵地,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高等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和基地,责无旁贷地肩负着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具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重要使命。
而高校要承担起创新教育的职责,就必须由传统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积极探索创新教育的渠道、途径和手段,不断推动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更快更好地发展。
4.1什么是基本学习能力
基本学习能力是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它是感知、认识、自控力、理解、记忆、操作能力的综合体现。
知觉与认识是动作的综合能力,能够将外界传入大脑的信息进行正确的综合分析,并作出相应行动的能力;
自控力是指能够自觉的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有自觉性和控制力,而不是拖拖拉拉,不了了之;
理解与记忆能力是将所学的知识存储在大脑中能够有序回忆,而不是机械的学习;
学习的操作能力是指人的手、眼、脑的协调能力,是否专心致志,是否极易受外界干扰。
它包括四个学习的基本要素:
注意力/自控力、情绪/行为、自信心和学习环境。
注意力和自控力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任务上;
情绪和自信有助于学生的自我调节,也能激发他们产生追求理想愿望的动力。
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真正掌握了基本的学习能力,尤其是自控能力的培养,就会为自己以后的生活学习之路展开一幅明朗纯净的画卷,就不会陷入无谓的烦躁痛苦当中,积极乐观地面对身边的一切。
4.2
什么是创新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指的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有价值的求新探索而获得独创结果的认识过程。
创造性思维能力更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后天的认真思考、培养锻炼出来的。
它包括两个重要方面:
培养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这两个方面在我们的创造活动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所以,我们既要重视聚合思维就是总的概括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发散思维我们想象力联想能力的培养。
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环节,所谓直觉思维是指未经逐步分析而迅速地对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做出合理反映的思维。
如预感、猜测、设想、顿悟等。
但是直觉思维往往不完善、不明确,有时甚至是错误的。
这就需要通过逻辑思维的检验,才能使直觉思维达到完善,我们可以认为逻辑思维是一个对直觉思维检验、修改和订正的过程。
因此,这两者结合起来培养会更有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
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学习的独立性、保持应有的好奇心;
2、增强问题意识,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注重思维的发散。
创造性思维是建立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的,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
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1)打开“幻想”的大门:
心里学家认为,人脑有四个功能部位:
一是以外部世界接受感觉的感受区;
二是将这些感觉收集整理起来的储存区;
三是评价收到的新信息的判断区;
四是按新的方式将旧信息结合起来的想象区。
据心理学家分析研究,人类大部分的想象区都还处于休眠状态,我们仅用了想象区的15%,而开启15%以外的那部分区域要从培养我们的幻想入手。
想象力是人类运用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推断和设想的思维能力。
思维过程中没有想象的参与,思考将难以进行,创造想象更是不可能。
正像爱因斯坦说的那样: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
4.3什么是实践能力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指出: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过:
做即是学,学即是做的观点,这些科学的论断都客观辩证地阐述了实践的重要性。
强化大学生实践观念和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对高校人才有着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其中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弄清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内涵,如果这些问题搞不清楚,那么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就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很难科学地探索大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很难探寻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在规律,很难构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科学机制,也很难实现高校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输送人才的培养目标。
广义的大学生实践能力是指高校大学生以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载体,通过实践环节实现向各种能力的转化,是大学生各方面能力展示和现实运用,是大学生整体能力的最终价值体现。
具体而言,大学生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在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经营管理、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实际工作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活动相结合的动手、动脑综合能力。
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其个体身心发展、生活阅历、所处环境协调发展,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整体性的连续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连续的生成过程。
一般来讲,个体的身体发育水平、
健康状况、智力水平、生活经验、教育程度和所处社会环境,构成了实践能力形成的重要资源。
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依赖大学生的实践活动。
通常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可分为一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
大学生实践能力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促进,互为影响。
这个体系中以一般实践能力为基础,以专业实践能力为主体,以综合实践能力为发展目标。
第五章
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
中存在的问题
5.1人才标准单一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受到大众的重视,但由于传统升学制度的制约,分数仍然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不得不在各种考试的指挥棒下为考试、考证而学习,以期谋得敲开工作大门的资格,创新热情和创新能力被一步步扼杀。
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高校将各类考证的通过率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在这种情况下,创新教育自然就会缺乏相应的力度和有效的保障。
5.2创新意识匮乏
大学生忙于完成学业,忽视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忽略科学思维训练和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缺乏创新的欲望、兴趣和思维能力,缺乏创新的知识底蕴和发展空间。
5.3教学模式的制约
我国“重知识传承、轻知识创造”的传统教育采取的是以传授已有知识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受此影响,高校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引导不够,学校的创新氛围不浓,课堂教学内容多以书本为主,知识更新较慢,与学科前沿的结合、与边缘学科的交叉都很少,教学方式陈旧,实践教学与社会现实的需求脱节,使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成为“现有知识教育之外的某种添加成分”而得不到重视。
特别是才进入大学的高中毕业生,已经完全适应了高中时期的“填鸭式”教育,对教师有很强的依赖思想,缺乏创新欲望和能力。
5.4传统实践教学影响
实践教学制订计划后,往往言而不行或行而未果。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考核方法不科学。
课程结构失衡,忽视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陈旧,课程的实践性无法彰显,在现有的高校课堂教学中,仍有不少教师沿袭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教师实践经验不足,专业操作能力不强。
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不完善。
第六章
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6.1确定目标,始终不渝
高校重任在身,一旦确定了目标,就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下去,并在各个时期一以贯之。
方法和措施可以有变化和更新,但指导思想和大方向不能变,特别是在资源分配时要予以重点保证。
创新教育任重而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并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必须不断摸索,不能照搬照抄国外高校经验。
6.2利用资源,协调统一
由于入学前所受基础教育的差异,而且各人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迥异,对大学生的创新教育不可采取一刀切的办法。
只提供一条或为数不多的渠道是行不通的,必须充分利用高校的各种教学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活动中心等,各尽所能又互有补充,学生处、教务处、科技处、各院系、团委各有分工又协调统一。
目前,各类竞赛层出不穷,这无疑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应该为大学生参加此类竞赛提供便利乃至财力物力的支持。
6.3营造氛围,激发灵感,建立培养创新素质的社会环境
创新教育既要“自上而下”,做到领导重视、制度保证,更要“自下而上”,师生满意,收到实效。
“创新”是最民主的,我们也要用民主的方式去激发它,重视师生在创新活动中的诉求,让大家多有讨论的机会。
这样才能激发大学生创新的火花。
而且,千万不要轻视学生的想法,要积极保护其创造热情和灵感。
胡适早在五四时期就提出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不管设想多么怪诞不经,只要方案可行,就要支持其放手一试,鼓励学生参加,努力营造一种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激发大学生创造力潜能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期待、社会资源、社会的承认和奖励、成功的机会等几个方面。
6.3.1社会期待对于大学生创造力潜能的开发是十分必要的激励。
如果一个社会给予他的成员在创造创新方面更多的期待,很可能就会激励更多的人投身于创造发明和技术创新之中:
6.3.2社会资源对于创造力潜能的发挥很重要,有机会接触成功的创造者、并能得到必要的文化资源对于一个创造性构想的完成具有决定性作用。
先进的社会文化形态应无差别地让所有人自由使用文化资源和文化手段,积极支持和鼓励社会所有大学生参与到社会改良和创造发明之中;
6.3.3社会为众多的创造者提供的可能成功机会越多,社会成员投身于创造发明活动的热情也就越高,尤其在大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如果其在某些领域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而社会在这些领域或方面提供的表现机会却很有限,这自然会削弱大学生的创造欲望和热情。
6.4身边典范,榜样力量
要充分发掘高校的历史积淀,将那些在各个历史时期对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校友拿出来宣传。
这是因校而异、很难雷同的。
大学生们每天看到这些“学长”、“学姐”们的图片,听到他们的事迹,特别是他们的创新业绩,无疑有耳濡目染之功效。
对于创新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学生典型,要重点宣传。
一是他们从学生中来,学生对他们的事迹有亲近感;
二是他们就是学生身边活生生的人,学生学习他们会因此减轻畏难情绪。
6.5强化服务,创新机制
高校各职能部门和公共部门要有很强的服务意识,处处以大局为重,以学生的创新教育的实效性为重,并逐步弱管理、重服务,真正为广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这些方面,我们要向发达国家高校学习。
既然要进行创新教育,那么首先其实施的方案、方式、方法就应该有所创新,在政策实施的长效机制上就应该有所创新。
6.6在高校内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6.6.1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人才是高校的产品,人才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和长远发展,也会影响高校的声誉和社会地位。
但与物质产品不同,人才是有生命的,其培养过程是教学相长、互动的过程,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人才。
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反应在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让成才的选择权回归学生手中,培养创新素质和能力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内容。
要满足学生成才的选择需要,需要着力解决以下两方面关键问题:
首先,需构建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给学生发展提供多次选择机会。
长期以来,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学生通常只是服从、执行,很少有选择的机会,学生只是结构单一,创新实践能力不足,适应性及发展后劲不足。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式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必须时刻紧盯社会变化,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将高等教育的目标从培养“专业人才”转变为培养“全面型人才”。
以人为本,把学生的发展作为中心,围绕学生的发展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及体系。
其次,要切实加强教学建设,为学生成才提供丰富的内容。
高校要切实加强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选择内容:
还要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必须的条件:
加强图书资料和校园网络建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重组的资源和快捷便利的渠道。
第七章
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的对策
7.1营造创新环境,实施创新教育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高等院校更要创设、营造鼓励创造的教育环境。
这就要求高校要建立健全鼓励创新的机制,建立友善的、完善个性的、鼓励创造的学生集体,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理解、宽容的同学关系。
7.2激发积极思考,培养旺盛的求知欲
首先,教师要善于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
只有通过创造有利于问题意识发展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问,才能逐渐地培养出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
其次,培养提问技能。
学生从提问到会问是一个需要反复训练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提问范式,因为学生提问时喜欢模仿教师的行为方式。
培养和保持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应从新生入学时着手。
高校应有意识地开展各种活动,使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创新的乐趣,从而树立创新不难的观念。
7.3树立进取精神,创新学习理念
树立自信,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来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是培养大学生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
当然,培养大学生勇于承担风险的素质也是不可或缺的。
创新学习是一种以求真务实为基础,采取创造性方法,积极追求创造性成果的学习。
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首先要脚踏实地,打下扎实的专业根底,同时又要善于思考,勇于开拓,不断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敢于突破陈旧的思维定势,努力从事探索活动,培养创新精神。
7.4重视“能力教育”,深化课程改革
首先在认识层面上纠正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二元论”的理念偏差,把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实到行动上。
加强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是深化高校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要对相关或相近专业进行交叉整合,减少理论课和必修课的课内学时,增加实践课、选修课的学时,强化课外指导,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7.5优化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估
高校应改变教学方式,积极推广和优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
要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通过主动思考、大胆质疑、积极探究等多种形式主动掌握理论知识,不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不断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堂上师生互动,激发大学生学习热情和挑战精神,既巩固他们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语言表达和思辨等能力。
加强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估,发挥考核评估的导向激励功能,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7.6要加强教师的培训与培养,建设“双师型”队伍,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目前高校的中青年教师大都是从校门到校门的“双门型”教师,普遍缺乏工程训练和社会实践锻炼。
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服务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
特别是工科的青年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培训培养,实现从“双门型”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
教师自身要切实增强育人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对学生负责是大学的主要使命,也是教师主要的学术责任”,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个人潜力,充分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应大力推行导师制,把学生的主动性纳入教师指导的轨道,发挥教师的积极主导作用,为学生学习和个性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导,真正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同时,要象重视学术骨干队伍建设一样重视实验技术骨干队伍的建设。
学校要通过合理定岗、定编,配足实验技术和管理人员;
要探索建立新的岗位聘任、管理模式,建立并实施相应的岗位考评与津贴制度;
要有计划地引进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的实验技术人员,逐步建立新进校高学历青年教师兼职从事2-3年实验室工作以及博士生、硕士生助教制度;
加强在职实验技术和管理人员的进修培养工作,优化其知识、学历、专业、职称、梯队结构,逐步建成一支学术、技术水平较高、作风优良、稳定的实验室队伍,在提高我校实践教学质量,提升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水平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高校要建立一支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能指导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要采取措施加大对专职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操作能力。
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企事业单位中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操作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高校做兼职教师。
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首先要重视校内实验室建设。
高校可以和企事业单位联合办实验室,也可以采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