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讲稿附若干案例《思想道德修养与与法律基础》教案第四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316975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详细讲稿附若干案例《思想道德修养与与法律基础》教案第四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详细讲稿附若干案例《思想道德修养与与法律基础》教案第四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详细讲稿附若干案例《思想道德修养与与法律基础》教案第四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详细讲稿附若干案例《思想道德修养与与法律基础》教案第四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详细讲稿附若干案例《思想道德修养与与法律基础》教案第四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详细讲稿附若干案例《思想道德修养与与法律基础》教案第四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详细讲稿附若干案例《思想道德修养与与法律基础》教案第四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详细讲稿附若干案例《思想道德修养与与法律基础》教案第四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详细讲稿附若干案例《思想道德修养与与法律基础》教案第四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孔子说:

“对品德不进行培养,对学问不进行钻研,听到好人好事不能跟着做,有了错误不能及时改正,这就是我所担忧的。

” 

康德曾经告诉我们:

“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始终新鲜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

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现实生活中道德几乎无处不在,但是到底什么是道德,道德是怎样产生的,我们该怎样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并不是所有人都清楚,这就是我们第七讲要解决的问题。

近期,食品安全问题成为街头巷议的话题,牵动着每一位消费者的心。

绝育黄瓜、“自杀”西瓜、染色花椒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接踵而来,商家无德,让我们消费者实在困惑到底该吃什么?

一些企业和个人利欲熏心、道德沦丧,给众多家庭带来了疾病和恐慌,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是对整个社会“德”与“得”关系失范的警醒,它使人们更加感受到“得”的局限,并深刻意识到“德”的重要。

案例:

理发店老板查出肺癌为顾客办退卡 

熟客放弃退款

在南京河西的汉江路上,有一家营业了11年的小小理发店——“秀作发型坊”。

这两天,在几乎搬空的小店玻璃门外,店主贴出了通知:

“秀作在11月10日、11日两天办理退卡,请互相转告,谢谢。

”居民们开始只觉得奇怪,当得知事情原委后,感动得直想流泪。

原来,店主最近被查出了肺癌晚期,治疗一周后,坚持回到店里,为客人们办理退卡。

马玉剑的 

“秀作发型坊”,已经在汉江路上开了11年,门头很普通、店内装饰也简单。

尽管小店的南北两边,分别有龙凤花园和金信花园两个小区,可开业前三年,马玉剑还是坦言,“几乎挣不到钱,最少的,一天只挣20元。

”不过,令他和妻子感到欣慰的是,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街上前前后后开过十几家理发店,坚挺到最后的只有“秀作”一家。

马玉剑对此很是自豪,他觉得,店门玻璃上贴着的四个字,最能概括原因——“诚信十年”。

“能如此诚实地做人,实在太不容易。

”“这两年看了这么多报道,身体没毛病的人还卷着客人的欠款跑路呢,何况这个生了重病的人……”为马玉剑的行为感慨着,前来的大部分老客,都自愿放弃了退款,留给马玉剑治病。

中学生撞坏宝马原地等候写致歉信感动车主

11月2日,江苏扬州大学附中17岁的学生徐砺寒骑着自行车途经瘦西湖新天地路段时,不小心剐蹭了路旁停着的一辆宝马车的后视镜,"

当时我完全懵了!

"

徐砺寒坦言,尽管如此,他仍然选择等待车主,"

当时根本没考虑是宝马车,自己赔不起,只是想我撞坏了别人的东西,就必须要承担责任。

徐砺寒说,"

我想当面向车主道歉。

在原地等了20分钟,车主还没出现。

眼看快到上课的时间了,徐砺寒只好到附近的书报亭借了一支笔,在纸条上写下:

尊敬的车主:

我是扬大附中的一名学生,在今天中午的放学途中不小心弄坏了您的车。

主要是一划痕及左后视镜,我无法及时赔偿,对不起!

随后还留下了联系电话。

就在我写完纸条后,车主过来了,我和他说明情况后,他笑着向我挥挥手不要我赔偿,让我赶紧去上学。

徐砺寒说,那一刻,他才终于如释重负。

马玉剑,徐砺寒用自己的诚信行为温暖着大家的心,社会对有德者的认同恰恰说明了有德才有得。

所以“德者,得也,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也”。

道德,正是人们在“得”的路途上获得真正幸福的源泉。

有人曾问苏格拉底:

为什么要做个有道德的人。

苏格拉底说,因为我喜欢有道德的人。

人的一生会有亲朋好友,但他们终究将离我们而去,或者说我们可以离开他们,唯独自己不能离开自己。

假如连自己都讨厌自己,那生活还有什么意思呢。

所以,“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

而“道”最初的涵义是道路,如“周道如砥,其直如矢”,以后引申为原则、规范、规律、道理的意思。

“道”“德”并举,始于孔子,《论语·

述而》云: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荀子在《劝学篇》中说: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这里开始把“道”与“德”联用,意思是说社会生活中的人,如果一切都能按照“礼”去做,那就算达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

可见,道德从它的原始规定和后来的使用来说,就包含着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等广泛内容。

它既是一种善恶评价,又是一种行为标准。

总而言之,人无德行不可立于世,德乃修身之首。

一、道德的起源(学生讨论:

道德是怎么产生的)

道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同其他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样,也有自己的起源、演变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

那么,道德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这是伦理思想史上一直有争论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种种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

  1.非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说

(1)心源论:

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然本性,是先天的,是人生来就有的。

(可安排学生讨论:

道德是不是天生就有的?

  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然本性,是先天的,是人生来就有的。

我国战国时代的孟子就说过: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西方学者中,康德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生来就有一种“纯粹理性”,道德律令就发生在个人的心中,是纯粹先验的东西,它根本不受环境左右,同现实毫无关系。

(2)庸俗进化论:

人类的道德观念起源于动物的"

社会"

意识或互助性。

蚂蚁和蜜蜂对集体的忠诚、勤劳和热忱比人类还要高尚,人类是否应该以他们为道德榜样?

——庸俗进化论的代表大多认为自然界中的动物也有道德意识,如“同情心”、“正义感”、“忠于集体”等,这些与人似乎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进化论伦理学倡导者,俄国的克鲁泡特金认为,生物进化的过程中,个体之间利益是互相调合的,彼此之间具有天然的同情心。

人类是由动物进化来的,人类社会道德是对动物所“固有的”道德本能和道德情感的继承,甚至善与恶、最高的幸福等观念,也是在进化过程中从动物身上继承来的。

他说:

“当我们在动物的各纲,从本纲的初等代表者研究到高等代表者(如昆虫类之蚁、黄蜂、蜂;

鸟类之鹤、鹦鹉;

哺乳动物之反刍类、猿、人),我们便会发现在其中个体与集团的利益之一视同仁,有时甚至为了集团利益自己牺牲,也是以纲目的高下为比例发展的。

这种事实不仅使我们得到伦理的萌芽的自然起源之一个不可否认的凭证,而且也把更高的伦理感情的自然起源的凭证给了我们。

”(克鲁泡金:

《伦理学的起源和发展》,上海平明书店1941年版,第22~24页)因此,他认为,依照生物进化的自然规律,社会进化必须把人们引向合作互助和利他主义。

在他看来,人们之间的利益协调、互助是自然规律,是社会进化的主要因素。

所以他还说:

“如果自然界不但没有给我们一个无道德的教训……,反而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善恶之观念以及我们关于‘至上善’的推论也都是从自然界中借来的。

(3)神启论:

道德来源于神的启示。

道德是上帝赋予的吗?

  客观唯心主义者认为道德起源于“神”的意志或“上帝”的启示。

孔子把道德的起源归之为“天”!

“天生德于予。

”意思是上天把圣德交给圣人,圣人再制定出道德规范教导人们。

在西方,古希腊的柏拉图认为道德是“神的意志决定的”,是神把“善的理念”放进人的灵魂的结果,由于人的灵魂不同,才产生了不同等级的德性。

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伦理学则认为,道德起源于“上帝”的“启示”。

基督教教义《旧约》上讲的“摩西十戒”便是“上帝”耶和华启示摩西,摩西再把得到启示的教规和戒律传给教民。

(4)感觉欲望论:

从人的自然本能出发来说明道德的起源,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的某种自然的感情或欲望。

感觉欲望论从人的自然本能出发来说明道德的起源,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的某种自然的感情或欲望。

我国明代的思想家戴震指出 

圣贤所谓仁义理智 

,不求于所欲之外。

19世纪的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认为,“没有快乐感和不快乐的地方,也就不会有善与恶的区别。

感觉得呼声是第一重要的绝对命令。

”(《费尔巴哈选集》上卷,第589页。

)英国功利主义伦理学说创始人边沁提出:

“自然把人放在痛苦和快乐这两个最高主子的统治下。

只是他们指出我们应该做什么,决定我们将要做什么。

正误的标准,因果的联系,都和苦乐分不开的。

我们一切言行和思维都受苦乐的制约。

”这就是说,“趋乐避苦”是人们行为的动机,也是区分行为善恶的标准。

英国哲学家穆勒也认为,幸福,或大多数人认为最大的幸福是至善和道德标准,“凡是能促成最大多数人的最大的幸福的行为就是正义的行为”;

他还认为,理性的快乐比感性的快乐“有高的多得价值”,而且“高级的快乐”、“尊严的感觉”不能同任何数量的“低级的快乐”相兑换。

  总之,感觉欲望论把人的怀生畏死,趋乐避苦,趋利避害的自然本性和生活经验看作道德观念由以产生的决定性因素。

  综上所述,“神启论”认为道德根源于天命,把道德寄托在根本不存在的“上帝”或“神”那里,显然是错误的;

“天赋道德论”认为道德德根源于人的天然之禀赋,人心中天生就有道德,这离开了人的社会性,离开了人的社会实践,从抽象的人性出发,以为人天生就有道德意识,必然不能得出正确结论;

“动物本能论”认为道德根源于动物固有的本能,事实上,在动物的本能活动中没有任何与人的道德行为动机相似的东西,既没有人那种有自觉意识、有目的的选择,也没有人那种对行为善恶评价以及道德意志和情感的表现,所以这种看法也是不对的;

“感觉欲望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对痛苦和快乐的感觉,这种看法开始把道德同人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其进步的一面,但把道德看成是从人的欲望中引申出来的,是由人的内心感觉决定的,仍然是从社会意识现象中去寻找道德的根源,所以也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可见,以上非马克思主义的起源法在探索的过程中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都不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说

  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出发,坚持从人类现实的社会关系中,从人类赖以取得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去探求道德的根源,才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道德起源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的产生有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其客观条件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形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矛盾;

其主观条件是指人的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开始意识到这种利益关系和矛盾需要加以调整。

  道德赖以产生的这两个前提条件,都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劳动过程中获得的。

由于劳动,人才认识到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从而产生了各种意识。

正如毛泽东所指出:

“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

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

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

”这就说明,人的一切知识,包括道德意识和知识,都是从社会实践,首先是从社会生产实践中获得的。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人们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和交往联系复杂化了,就出现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于是便产生调整这种矛盾的要求和意识。

这种要求和意识起初只是少数人的,以后经过总结和传播,逐步成为多数人的意识和要求,形成具有道德规范意义的风俗习惯,产生了履行这种风尚习俗的责任感和义务观念,这便是最初的道德现象。

二、道德的本质

案例讨论:

材料1:

瑞士伯尔尼市政府为了方便市民,在大街上投放了800辆自行车。

这些自行车没有上锁,任何人都可以骑,骑到目的地就地摆放。

一年以后,市政府重新清点自行车,发现八百辆自行车一辆不少,有的还被翻修一新。

材料2:

芜湖公交投放万把清凉扇 

一个月几乎全军覆没

酷暑难耐,乘客坐上没有空调的公交车如同洗桑拿。

为此,芜湖市公交部门今夏在该市所有非空调公交车上投放了10000把爱心清凉扇子。

令人尴尬的是,仅仅一个月时间,98%的扇子都被乘客拿走。

无奈之下,公交部门准备补充扇子的计划搁浅。

诸如此类的案例很多,譬如沈阳公交车上的防暑用品丢失事件(点击图片链接视频)

徐州公共自行车启用一周,部分车辆已损毁

2012年9月29日起,4000辆公共自行车亮相徐州市街头,成为市民选择便捷、低碳、环保出行方式的交通工具。

正式使用一周来,有四十几辆公共自行车“很受伤”。

在奔腾大道公交首末站维修仓库内,记者见到了几辆伤痕累累的自行车,有的锁舌被别变形,有的车座被划了个大口子要么被抠个洞,还有的车篮严重变形,车圈因变形无法转动……

“车子的部件是不规则螺丝紧固的,很难拆卸,有人就对车座下手,还有人别车篮、锁舌和车轮。

我们亲眼看到,有的市民把锁车器上的公共自行车当成健身车,锁舌插在锁车器中,他坐在车座上前蹬、后蹬。

还有的市民把小孩放置在成排的车篮中,让孩子从这个车篮跳到那个车篮。

更有甚者,把锁车器当成休闲的座椅……”

安大新校区投放自助自行车方便学生 

首批500辆使用不到两天已坏了不少

2012年9月5日,安徽大学新校区投放使用500辆上海永久牌公用自行车,结果还不到两天,车就坏了不少:

不是脚踏板坏了就是车座被人“斩首”,许多自行车车龙头螺丝松动,根本没法骑。

还有一些自行车,干脆被锁住了,其他人想骑也骑不了。

讨论:

(1)可否从上面的例子说明瑞士伯尔尼市民的道德素质比中国市民的道德素质要高?

(2)伯尔尼市民与中国市民道德行为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结论:

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社会经济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既然经济决定道德,为什么延安时期经济落后,人们的道德水平反而高;

今天经济发展了,人们的道德水平反而下降了?

提示:

与延安时代比,今天的道德水平真的降低了吗?

-------注意道德现象与道德本质的差异;

延安时代的道德是战时状态的非常态表现(人员的绝对纯化、经济的赤贫、国难当头的现实是延安时代的特殊社会背景) 

经济决定道德是从终极意义而言;

经济发展与道德发展具有不同步性。

教师总结: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1)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2)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3)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各种道德体系也必然带有阶级属性。

(4)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引导、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学生讨论:

我国有哪些优良道德传统?

传统似江河之水, 

又似生命值流,它是一个民族世代积累下来的相对稳定的历史经验。

虽然其中也包含着不少落后和保守的成分,但其精华部分其精髓部分,却往往凝聚着一个民族智慧的力量,成为一个民族迎接新挑战,开拓前进的内在精神动力。

中国有着五千年多年的文明史,道德资源十分丰厚,敬业尽责,爱国爱民,尊师重道,团结协作,自强不息……它们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我们精神文明建设社会道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丰富的理论源泉,也是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道德是以利益关系为基础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历来是道德调节的核心问题。

由于国家与民族是集体的最高形式,所以,人们对待国家与民族整体利益的态度历来被看作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优劣的最重要的标准。

在我国古代社会,整体最初用“公”表示。

君主是代表整体的,是整体的象征,所以被称为“XX公”,整体的利益即“公利”。

而“私’,一开始就代表着个人,史书上有所谓“私利”、“私心”、“私欲”等词。

在私有制社会里,公与私的对立主要是在个人与整体之间发生的,个人维护整体利益的道德品质被称为“公心”或“出于公心”。

“天子”是代表“天”来统治“天下”的,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故应以“天下为公”。

后来,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公”的形式和内涵不断丰富,“公”又有了“公众”、“群体”的意思,人们对“公”的理解和处理公私关系的道德生活方式也相应发生变化。

但是,不论怎么说,如何处理个人与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的关系一直是人们道德生活的主题,由此而形成了人类社会道德生活的主流传统。

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历来都把那种重视国家和民族整体利益的社会道德要求和个人的道德品质称为爱国主义精神。

西汉初年的贾谊在《治安策》中说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的“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都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为了整体的利益公而忘私、舍生忘死的人物不胜枚举,其事迹可歌可泣。

他们是创立和弘扬爱国主义道德传统的代表人物。

需要指出的是,在奴隶主和封建专制社会里,爱国主义道德传统有其局限性,它所维护的整体利益在一般情况下是将封建王朝的利益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混为一谈的,爱国与忠君通常被看成是一回事。

社会主义制度实行人民当家作主,国家利益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爱祖国与爱人民真正是一回事。

因此,要对作为道德传统的爱国主义作具体的分析,看到历史上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的本质区别。

同时还应当注意,不可把历史上的整体主义与我们今天倡导 

的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相提并论,因为今天我们所说的“集体”与历史上所说的整体是有原则区别的,集体主义并不等同于整体主义。

这些,都是我们今天继承爱国主义优良道德传统需要注意的。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在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推崇人际关系的和谐,并以和睦相处、相亲相爱为主要的价值目标。

在今天,这种传统道德价值观和价值原则的积极作用仍然不可低估,从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更为重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视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鼓励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通过竞争去发展自己,实现自我价值。

而在追求自我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同行结冤、以邻为壑,人情淡薄,甚至充满了“火药味”。

老人逼小女孩让座:

你没资格坐专座(点击链接视频)

2012年10月3号上午,湖南株洲T19路公交车,一位老人挤上公交车后发现没有座位,老人对一位坐在老弱病残孕专座上的小女孩说:

“你还不让座呀?

”小女孩没有起身。

于是老人继续说:

“你们没有资格坐这一排位子,这些位子是老弱病残孕的专座。

”小女孩抱着装着书的环保袋,没说一句话就起身让出座位。

老人一屁股坐下,也没见道个谢。

对于老人的做法,你怎么看?

老人28岁教师地铁大战(点击链接视频)

2012年上午8时38分许,广州地铁4号线爆发了一场令人痛心的抢座战。

涉事双方分别为一名年约六旬的阿伯和一名20多岁的男青年。

扭打中,青年最终不敌,被阿伯咬伤耳朵。

据悉,阿伯原是天河区红会的工作人员,现已退休,男青年则是一名中学老师。

古人主张“和为贵”,提出了“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思想,强调社会和谐,讲求和睦相处,倡导互助团结,如果大家都能善与人处、关心别人胜过自己,也就不会为了座位而争斗了。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中国是礼仪之邦,谦敬礼让是优良的传统美德。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谦敬既是个人自身修养的要求,也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谦即自谦,虚以处己;

敬即敬人,以礼待人。

谦敬与礼相提并论,成为修己处世的基本规范。

大学生嫌农村父亲寒酸 

怕丢人不让其进家门

一家人辛辛苦苦,供小儿子一直上到大学,并且毕业后留在南京,成家立业。

按说,这当儿子的,应该好好尽孝心,可没想到的是,老父亲大老远从湖北老家赶来,想看看孙子,儿子却不让他进家门。

11月12日晚10点多,下关警方接到报警,称大桥南路156路公交站前,有一老汉发酒疯,拿着扁担乱打人。

民警赶到现场时,看到一个60岁左右的老汉拿着扁担,“不说了,不说了,门都不给我上”,一名30岁左右的男子拦着他。

老汉扁担两端,挑着编织袋和旧提包,编织袋的拉链都坏了。

老汉穿着旧夹克和脏兮兮的牛仔裤,操着一口方言。

民警上前询问,原来这是一对父子。

老汉姓张,他对民警说,自己有三个子女,眼前这个儿子是老小。

老张家在湖北农村,家境不好,全家就供小儿子一人上学。

孩子考上了南京的一所大学,毕业后,在南京娶了媳妇,生了儿子。

当天,张老汉从老家赶来,儿子从浦口来车站接到他,却没带他回家,而是一直在外面转悠。

老汉就是想看看孙子,儿子却不让他去。

晚上,儿子带他进了饭店,吃饭、喝酒,就是不提回家。

老汉再也忍不住了,他觉得儿子是嫌他穷,怕带回家丢人,气得要连夜回老家去。

儿子虽然不肯带父亲回家,但又不放心,从浦口跟到了下关。

看见民警,张老汉当街下跪哭诉,说只想回老家,不想再见到这个儿子了。

面对老泪纵横的父亲,儿子却什么都不肯解释,一直说“我眼镜找不到了”。

后来,他还问民警,能否帮忙把父亲送回老家。

14岁女孩替母亲扫街,孝德尽在不言中

14岁女孩套上环卫马甲,拿起比自己个子还高的扫把,替患病妈妈扫大街,绝对是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家里曾遭到火灾,妈妈患有肾结石,家庭的困境让14岁女孩走上环卫工之路。

14岁是一个在校安安心心上课、读书的年龄,但是家庭的特殊困境使得胡林家欣挺身而出替母亲分担环卫工作,而且已经坚持一年多时间,寒暑假每天长达三到五个小时,开学后利用周日时间替换妈妈。

不得不说,小家欣已经竭尽所能尽了最大努力。

对于小家欣来说,14岁年纪虽然不大,但是扫大街还是勉强可以从事的工作。

既保证家庭微博收入,又帮妈妈分责担忧,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我们看到了一颗至真至纯的孝心。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义之邦, 

“ 

礼 

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

好礼,有礼,注重礼义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丢。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链接视频:

无门图书馆的诚信)

“养心莫善于诚。

”信是一种诚实不欺、言行不贰的品格。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而且认为“民无信不立”。

信意味着自我尊重、自我肯定,因而,体现了个体生命存在的内在意义与价值。

中国传统道德认为,诚信的内容和要求是多方面的,但是最基本的是做到以诚为本,取信于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诚信之德在于言必信,行必果,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讲究信用,遵守诺言。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中国传统道德认为,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在于人有道德。

因而,人们除了有物质需要外,还有精神需要,而一切精神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