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316946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资料Word文档格式.docx

在给学生的动员中,要教育学生不管是班级发言或小组讨论,要勇于提出问题,要让学生知道,错误本身就是很正常的,况且你出的错误,有可能正是其他同学也出的,课堂上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正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对于出错的同学,我们应该感谢他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材料。

同一学习小组的同学各有所长,有的同学这科强,有的同学那科强。

所以不必爱面子而不敢提问。

小组成员要积极讨论,互相帮助,先学懂的同学帮助理解有困难的同学,做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对于各小组都不能解决的问题,交由科代表,一并交由老师答疑。

6、自主高效课堂对教师的讲解和作业有何要求?

课堂上各科任老师讲解一般不超过10分钟,课堂评讲坚持“三讲、三不讲”,即讲易混、易错、易漏内容,讲规律性、结构性内容,讲深化创新性内容;

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懂的不讲。

三是在课堂上做到“三减一增,即减少机械作业练习,减少被动听讲,减轻心理负担,增加思维训练”。

教学效果主要通过当堂测试,看学生的掌握情况。

作业方面要求不布置课下作业,要求当堂作业当堂完成。

其余时间同学们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

要听从老师的指导。

地史生政学科一般不能留课外作业,包括导学练一般要求在课堂上完成,语数英学科老师要求当堂问题当堂解决,下午放学后可以适当留家庭作业,不布置批改不了的作业,凡教师布置的作业要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纠。

不布置课外“作业”,不等于无作业可做。

同学们一定要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同时还要巩固所学的知识,这就要求同学们课外要进行一定的训练,才能达到理想的成绩,没有一定的训练是不能巩固所学知识的。

 

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

“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 

小组合作学习对当今课堂教学改革而言,已引起了众多老师的关注,它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通过学习和研究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问题。

下面几点尤其值得我们注意:

1、操作要规范。

小组合作学习是—种有系统、有结构的教学组织形式。

—般来讲,小组由4人或6人组成。

目前,大多数老师采取的是异质分组的办法(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个性等不尽相同,小组成员能互相搭配,努力做到优势互补),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被赋予特定的职责:

如“主持人”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安排发言顺序;

“记录员”要记录小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检查员”要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确认每位成员都完成了学习任务……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可让小组成员定期交换分工。

小组合作学习的一般步骤是:

组内成员自学→在“主持人”的协调下学生依次发表意见(相同的意见不再重复)→若经过争论后大家的意见仍不统一,则由“记录员”记录下来,待小组汇报时提交全班讨论。

2、分工要合理 

由于学生个体存在着差异,学生掌握知识水平的不同,解题的能力不同,在具体教学中用得最多的是分层学习法,即将全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兼顾能力差异,布置的不同层次任务,有些同学只要解决基本题,有些必须完成更高层次的题目,对那些成绩较好、思维活跃的学生,适当增加一些思维题,在解题讨论时互相帮助。

有时还可以每4个人一组,一组有4条层次不同的习题,有时还可以共同解题,某一同学做题时其他同学予以帮助指导,最难的题目经过讨论如果仍未解决时可向老师提问,老师向全班同学征询解题方法,这样让全班同学都参与学习,让各层次的同学的学习都得到满足,同时也充分利用学生本身最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

3、效果要共赢  

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意在让每个成员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习的过程,不能“少数学生争台面,多数学生做陪客”。

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

首先,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评比活动。

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预期目标。

而教师的评价不仅面向个体,更注重对小组集体成就的肯定,让小组成员在激励中感受集体智慧,增强集体荣誉感。

其次,小组“代言人”要轮换。

每次学生的合作学习都由小组选出一名代表(通常由学优生担任),作为本组的代言人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对于这类学生来说,能获得同伴的信任,心中自然充满自豪感和使命感,必然会做得好些。

然而对于小组内其他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呢?

他们也有一种获得尊重、获得表现的需要。

因此小组“代言人”不应固定,要进行角色轮换,尤其要关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够的,有些自卑感的学困生。

4、形式要多样 

课堂讨论是小组合作学习中运用最多也是比较实用的学习形式,但课堂讨论的形式过于单一,学生也会渐渐对讨论产生厌烦的情绪,而失去讨论的热情,这就要我们老师采取多种讨论的形式,常换常新,让学生总是感到新奇,永远有参与的激情。

方法一:

讨论前,先让小组的成员独立思考,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讨论时让他们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以形成集体的意见,讨论形成的集体意见可以轮流由小组成员报告。

 

方法二:

在小组每位成员独立思考后,抽签决定一位成员陈述自己的意见,其他成员对他的意见发表见解。

在小组讨论发表意见时,强调要尽量提出不同的意见,在相互争论中报把问题辩清楚。

方法三:

互相提问。

小组间互相提问或者男女同学互相提问。

现在我们教学中常常没有学生提出问题,而没有问题恰恰是最大的问题,学生没有创新与探究,总是满足于老师所讲的,这就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讨论兴趣。

方法四:

经常变换小组。

在课堂讨论中,将小组的成员动态编排,不总是一直由这几个人一个小组,而是经常变换。

有时让男生固定女生流动;

有时让女生固定男生流动;

抑或某一组固定,其他组流动等。

这样不仅让学生有了新鲜感,更主要的是让学生不断有机会了解更多学生的观点,也可以打破组内长期形成的个别学生控制作用,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发展的机会。

5、角色要转换  

在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时,教师首先应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设计好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活动的要求;

在小组深入开展合作与交流时,教师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

为使小组学习富有成效,教师必须置身于学习小组中,适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指导与调控。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采用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的学习过程,又不能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袖手旁观。

在指导学生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和应用时,教师更多的应是一个指导者。

教师需要倾听学生的总结发言,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建议。

比如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总结和概括发现的结论,提供应用知识的情境。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意在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相互启发,实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但是这种有着优秀学习品质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的指导和长期的熏陶,并不断学习和探讨,不断改进、反思、校正。

如何进行“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教学

1、“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概述

(1)基本理念:

落实“先学后教,教学合一”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不使每一个学生掉队。

(2)操作载体:

师生共用“导学案”。

“导学案”整合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和评价的卷案于一体,起到“三案合一”的作用,解决了教案与课堂脱离、学案与课堂冲突、教学反馈不够及时等问题。

(3)导学案编写原则:

①主体性(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②导学性(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③探究性(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

④层次性(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

⑤开放性(有可供师生完善的“留白处”);

⑥创新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基本操作流程:

教师个人备个案→集体研讨制定“导学案”→课堂组织实践“导学案”→课后反思补充“导学案”。

2、“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主要由“明确目标→前置自学→展示交流→合作探究→达标拓展”五个环节构成,教师围绕学生的活动,相应地做好明确目标、问题助学、诊断指导、点拨提升、总结评价五方面的工作。

(一)明确目标

师生共同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事先把新的学习内容,按照其在单元或整册书的地位、作用,根据学生的认知起点,制定相应的科学的学习的目标,明确目标展示于“导学案”上。

上课伊始,教师指导学生参照“导学案”,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心中有数,带着明确的目的有任务地参与课堂学习。

(二)前置自学

前置自学一般要在课上进行,学生依照“导学案”,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问题,同时生成整理新问题。

自学中,学生能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自己能归纳的规律自己归纳,解决不学生依照导学案或教师的提示进行探究性学习。

这一环节是针对前两个环节解决不了的内容而设置的,合作探究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探究性、思想性,需要集体的智慧才能完成。

合作探究的方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来提出问题或者根据学生的发现情况提出问题,然后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小组讨论,在班内交流。

教师适时点拨讲解,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能力体系。

这个环节是灵活机动的,应根据教学内容的深浅、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来取舍。

(五)达标拓展

学生依照“导学案”的设计,进行巩固训练或达标检测或拓展提高,以达到巩固、总结、检测所学内容的目的。

达标检测题目的设置要求有层次有梯度,能体现知识能力重点,以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使用。

教师或小组长现场批阅学生练习,收集反馈信息,当堂矫正补救。

教师同时引导学生小结梳理知识框架、规律、方法,并对合作小组当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以上五个环节既密切联系又互相制约,形成一个统一的动态的流程,将“学路”“教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其中“学路”是最基本的。

这五个环节既可以在一节课中体现,也可以在一个课题的教学中通过两节课、三节课来体现。

教学中应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等不同情况,对教学环节进行取舍。

这一教学模式的重要价值取向是让全体学生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把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履历”,最大化的尊重培养发掘学生“学”的能力,让学生资源对教学效益提供最大化的贡献,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操作注意事项

(一)优化集体备课流程,保障导学案质量

集体备课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编制的“导学案”的质量和课堂教学的效率,集体备课总结起来有如下方面:

(1)三定:

集体备课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集体备课内容明确)。

(2)五备:

①个人初备,形成个案。

个人初备时,要求教师学习研究课程标准及相关材料,突出抓“八点”(教学重点、难点、弱点、疑点、考点、易错点、易混点和盲点)。

同时,教师还要查阅学生档案、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设计。

初备时每位教师都要尽力提出自己有独到的设计方案和有疑问的地方,以便会诊,排除困难。

②集体研讨,形成初案。

备课教师在集体备课时,首先由主备人将个人设计的个案,以说课的形式进行交流,备课组其他教师在认真听讲、及时记录的基础上,分别陈述各自的个案,进行比较,把对教材的处理、目标的制定、教法的选用、学法的指导、过程的设计等,调整到最佳程度,形成“初案”。

③完善整理,形成定案。

主备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对形成的初案进一步完善、整理,形成规范的教学设计,完成对定案的编制。

④跟踪听课,形成复案。

经过备课组研讨了的问题可以在合作小组内讨论寻求解决。

鼓励学生通过圈点标记深入钻研,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教师指导自学,同时根据掌握的自学情况进行二次备课。

前置自学环节设计的目的有三个:

一是通过自主学习解决自己完全能解决的问题,培养自主学习习惯、能力;

二是为课堂上的展示做充分准备;

三是为教师下一步的引导点拨提供起点。

(三)展示交流

学生根据自主学习情况在教师的组织下展示交流自主学习成果。

一般问题的展示交流有两个层次,组内展示和组间展示。

知识性、基础性的问题可以在组内展示、互相评价,稍难的问题在小组内展示后整理出小组的意见在班内展示交流。

自主学习任务展示的时机要跟教学的流程相和谐,要恰如其分的贴着教学目标的落实来展示,不能为展示交流而展示交流,为活动而活动。

教师在学生展示交流的同时,可以根据学生展示的情况确定“讲”与“不讲”的黄金分割点,以便及时进行点拨。

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学生之间互相帮助能学会的,都不需要讲。

所谓的“讲”,实际上就是一种有效点拨,相机指导。

展示交流环节是课堂非常有生命力的一个环节,它至少有这样几方面的效益:

一是展示交流促进了前置自学。

要想展示精彩,必须深入自学。

先自学后展示能有效地启动学生进一步求知的内因,从而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得更积极、更主动、更有效,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是两个层次的展示交流保证了学生参与的广度,使更多的学生拥有机会受到关注。

三是展示交流生成了新的课程资源。

学生个体拥有的信息是一种潜在的力量,而信息的交流使潜在的力量显性化,形成真正的力量。

课堂上的展示即是一种信息交流,在参与中,在倾听中,使得学生不断地拓展自己的思维方式,使其思考的思路赖以延长,将思想的触角伸向更为深远的领域。

四是展示能暴露学情,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找准教学的起点,以此作为教学的依据,这也是教学成功的基本保证。

五是展示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快乐程度。

形式多样的展示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增加自信。

“展示交流”这一教学环节理想的教学状态应该是将“学路”和“教路”有机地融合在一体。

“教”是贴着学情而进行的有效的点拨,“学”是在教师有效指导下的智慧成长。

(四)合作探究

过的教案是否可行还有待于考证,因此,有必要进行跟踪听课进行检验,以便得到总结、提高,备课组成员之间要互相听课、取长补短。

根据学校听课安排或邀请别人听课指导。

把关领导要跟踪听课,了解集体备课落实情况。

⑤教后反思,形成补案。

课后交流,就是对备课的总结阶段。

备课组教师在集体备课情况下授课,要进行交流,对教学进行反思,写出较为翔实的教后记,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同时对教学设计进一步修订完善,形成补案。

促进今后教学的进一步开展。

(3)两个评价:

①包组领导对导学案进行质量评价,把关验收;

②学校领导现场跟踪集体备课,对集体备课中教师的表现进行现场评价。

(二)强化导学预设,提高课时效益

“导学案”形成之后,教师要在学生用的“导学案”基础上对教学中每一个环节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充分预设,这样才能保证教师在课堂观察、参与、指导的紧张度和针对性,以确保课堂每一个环节的效率。

预设的内容包括:

(1)前置自学阶段:

教师要预设学生的自学方式、自学时间、自学要求、学生自学时可能会遇到的疑难问题,自学巡视需要个别指导的同学。

(2)展示交流阶段:

教师要预设展示的方式(自主展示还是提问展示)、展示的时机、展示的策略、展示的学生层次、展示时可能会暴露的问题、展示时的点拨角度方法等。

(3)合作探究阶段:

教师要预设探究方式、探究角度、探究可能达到的深度;

集体或个别指导的合作小组或个体,点拨讲解的起点、内容。

(4)达标拓展阶段:

教师要预设不同学生的不同达标度、达标反馈的方法、个别指导帮扶的对象,评价激励的方案,总结梳理的方法、内容等。

(三)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主动学习成为习惯

要让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以往单一的、机械的“听讲—练习”的被动状态转向“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动展示”的积极主动学习状态,除了教学模式本身所起的作用外,教师还应该在课上或课下有意识的教会学生学习、合作、展示、倾听、评价。

(1)教会学生展示:

能自然自觉、仪态大方的在组内或班内围绕一个话题或重点发表自己的看法、阐明道理、抒发感情并能跟同学、老师交换意见。

(2)教会学生倾听:

一方面,既要会倾听教师的课堂讲解,又要会倾听同学的课堂发言;

另一方面,既要听得进,听清楚,听完整,又要听得懂,听出实质,听出问题。

(3)教会学生评价:

在合作小组或班级内能公允真诚的评价同学的观点,能质疑、批判、改正、补充、完善别人的意见。

(4)教会学生合作:

在合作小组内,能以宽宏大量的心态主动借鉴他人的智慧优势为我所用,也能够积极主动地贡献分享自己的智慧优势。

不互相排斥、互相嫉妒、互相拆台、互相封锁信息。

千克与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

学情分析:

学生大部分对于千克与克的认识属于有模糊意识。

对于物体的重量概念比较模糊。

而对于其含义基本没有概念。

学生对这方面认识几乎没有。

设计理念:

通过对于是生活实际中物品的重量称量,使学生对于千克与可有初步的概念。

并感受两个重量单位的实际重量,进而能够估测出身边物品的重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质量单位“千克”、“克”的含义,感受“1千克”、“1克”质量的物体有多重。

知道1千克=1000克,会进行简单的单位间的化聚;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与能力;

3.激发学生关注周围物体质量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1千克”、“1克”质量的物体有多重。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质量单位“千克”、“克”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揭示课题

大家好!

我是皮皮(小动物),我是张老师,这节课我们俩要和小朋友一起继续学习“千克与克的认识”

2.直观感受相同物体的重量与质量间的关系

天气真热,我们先喝杯橙汁吧。

(倒入一多一少)

皮皮:

你要哪杯?

小朋友,你认为两个杯中的橙汁一样重吗?

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

(同时掂)橙汁多——感觉比较重——它的质量就多;

橙汁少——感觉比较轻——它的质量就少。

3.引进质量单位的意义

要想知道这杯橙汁(多)比这杯的质量“多多少?

”或这杯橙汁(少)比这杯的质量“少多少?

”靠“掂”的办法就不行了,怎么办呢?

需要有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有了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借助秤来称一称,小朋友们就知道物体的质量是多少了。

二、整理

(一)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千克”和“克”都是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千克”(也可以用这个符号——“kg”表示,它是英文单词Kilogram的缩写;

“克”也可以用这个符号——“g”表示,它是英文单词Gram的缩写。

1.了解物体质量的基本方法

(1)出示1袋盐和2分硬币。

1袋盐的质量是多少?

1枚2分硬币的质量约是多少?

方法1:

观察物体包装上的标注。

设问:

净含量1kg表示谁的质量呢?

明确:

净含量1kg表示包装袋里盐的质量是1kg。

方法2:

用秤称一称

还有的小朋友说:

可以用秤称一称。

问题:

要知道盐的质量,用哪种秤合适,选择什么质量单位?

要知道硬币的质量,用哪种秤合适,选择什么质量单位?

2.指导使用称量物体质量的常用工具

(1)指导使用盘秤。

这是盘秤,使用时先要观察:

第一:

这台秤的质量单位是什么?

第二:

这台秤最多能称量质量是多少的物体?

观察:

这台秤的质量单位——千克。

当指针指向1时,表示1千克;

指针指向2时,表示2千克……(10)千克就是这台秤所能称量的最多质量。

称盐——验证质量

(2)指导使用天平

这是天平,小朋友们在使用时要注意两点:

左托盘中放被称量的物体,右托盘用镊子加减砝码;

天平平衡,表明两边物体的质量相等,我们根据砝码来确定物体的质量,因为砝码的质量是1克,所以1枚2分硬币的质量约是1克。

称硬币——验证质量

(3)对比感受1千克和1克质量的物体有多重

这是玲玲,她把盐和硬币同时放在手中掂一掂,你们猜猜,她有什么感觉?

1千克质量的盐比较重,1克质量的硬币比较轻。

(二)认识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

1. 

再次感受1千克、1克质量的物体有多重。

(1)玲玲又称出1克云豆,1千克云豆。

(2)请小朋友们也像玲玲这样,把1克和1千克的物体同时放在手中掂一掂,你有什么感觉?

快和小朋友们一起交流。

感觉:

1克质量的大米比较轻,1千克质量的大米比较重。

2.提出问题

“千克”与“克”都是质量单位,它们之间有没有关系呢?

小朋友都知道:

1千克=1000克

3.检验关系

(1)怎样验证这个关系呢?

备选物体:

500克淀粉,250克火腿肠,200克鲮鱼,100克方便面

用2个500克凑出1000克,放在盘秤上称,质量为1千克。

将两袋淀粉放在盘秤中,再将其放入电子秤中,找到相等关系;

方法3:

不同的凑出1000克的方案;

通过检验,证实了:

1千克=1000克(或写成)1kg=1000g

这个式子表示什么意思呢?

1个

(1)千克和1000个

(1)克表示的质量相等;

另一个式子又表示什么呢?

两个式子可以合写在一起,有:

1千克(kg)=1000克(g)

(三)引导学生关注物体质量的本质属性

1.体会1千克同种物体的质量与数量间的关系

菜站的货架上摆着三种大小不同的西红柿。

每个小动物买西红柿的个数是这样的

兰兔宝宝

红兔宝宝

粉兔宝宝

西红柿(个)

5

8

138

想一想:

哪个兔宝宝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