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军事米格战斗机大全Word格式.docx
《俄罗斯军事米格战斗机大全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俄罗斯军事米格战斗机大全Word格式.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I-200的设计也有了轻微的改动,将飞机结构也由全金属结构改为胶合板、木材、金属的混和结构,增加机身的长度,提高了纵向稳定性,增加机翼油箱等等,但是总体设计上保持了波里卡尔波夫的气动外形。
米格-1最显著的外观特征就是侧开的座舱盖
1940年4月5日,米格-1首飞。
试飞证明米格-1是一款优秀的高速截击机,单也发现了许多重要的问题,最终正式命名为米格-1的飞机只生产了100架。
米格-3
1941年2月,米格-1经过改进,得到了新的编号--米格-3。
3月13日,米格-3在试飞中涡轮增压器发生故障,飞行员艾卡托夫丧生。
4月,两架新的米格-3投入国家验收试飞,其中一架用于试验飞行性能,一架试验武器装备。
由于重量增加了256千克,米格-3的爬升率、起落性能和机动性均比米格-1略有降低。
米格-3海平面最大速度为公里/小时,7800米高度时最大速度640公里/小时。
由于发动机性能不理想,飞机航程只有857公里,通过对发动机进行改进,飞机在随后的试飞中达到了1000公里的设计航程。
MIG-3唯一的一架I-231原型,注意米格—3战斗机的座舱十分靠后,这样飞行员起降时就无法看到前方很容易出事故。
米格-3的机身相当结实,迫降成功的话,常常可以帮助飞行员全身而退
第一批生产的米格-3交付给卡金斯基空军学校,但是交付给战斗部队的米格-3仍存在很多问题。
手工涂上彩色的米格-3的老照片,飞机上写的是“为了祖国”、“为了斯大林”
米格—3战斗机是苏德战争爆发式苏军唯一大量装备的新式战斗机。
米格-5
米格-5是一种单座双发远程战斗机,于1942年首航,翼展15.90米,机长11.50米,机高3.40米,机翼面积38.90平方米,最大起飞重量达到8060公斤,空重为6540公斤,使用两台1700马力的ASH-82F十四气门星形发动机,装备两门23毫米机炮和两挺12.7毫米机枪,并且破天荒地装备了雷达,主要用作远程轰炸机的护航。
在试飞中达到了610公里/小时的最大平飞速度,实用升限9800米,最大航程2800公里。
尽管这些设计指标很先进,但却这些好高骛远的性能要求超出了当时苏联红军的实际需求,加上问题多多,数次试飞后并未能投入量产
米格-5(也称DIS)是米格设计局在战时的一个流产的设计,在设计概念上和P-38、Me110相似,打算用作远程巡逻、护航、侦察、轻型轰炸任务
米格-7
相对于米格—3米格—7座舱相对靠前是因为加长了后部机体
米格-7的研制编号是I-220,1943年首航,装备一台1700马力VK-107A型发动机,最大速度可达700公里/小时,升限13000米,是针对米格-3的改进型号,进一步强化了米格-3的高空性能,换装新型发动机,采用全金属加压座舱,改进起落架,使米格-7的飞行性能有了质的提高。
使该机成为了性能优秀的高空战斗机。
米格-8
1945年米格设计局在设计的一架技术验证机,用来测试鸭翼结构的低速特性,这就是米格-8,绰号“鸭子”,装备一台M-11发动机。
米格-8为米格设计局后来对鸭翼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米格设计局自此对鸭翼结构的研究一直未断,并在80年代得出了与欧洲相似的结论,认为鸭翼结构最能兼顾高速和中低速飞行性能,后来的新型战斗机也采用了这种气动布局。
Utka优良的飞行性能使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用作米格设计局领导人的私人座机
米格-8被评论为“最不像米格”的米格飞机,也是少有的采用偶数编号的米格飞机。
米格-9
二战后期,装备活塞式发动机的飞机已经不能满足当时的空中战场的要求了,各大国纷纷开始对喷气战斗机投入更多的资金和力量,米格-9就是苏联最早的喷气式战斗机。
米格-9(也称伊-300)是米格设计局的第一架喷气战斗机
生产型米格-9采用了测绘仿制的BMW-003型喷气发动机(苏联编号RD-20)。
作为喷气式战斗机,米格-9并不成功,首先平直翼在接近音速时产生激波,使飞行阻力剧增,限制了飞行速度;
再者大口径航炮载弹量小,开炮后坐力大,精度差,更要命的是炮口突出在进气口前,每次射击发动机就会大量吞烟导致停车;
作战半径小,仅400公里--“仅能保卫已方机场的围墙”。
米格-9共生产了约1000架,服役时间并不长,1952年MiG-15服役时就退役了。
米格—9被强推到雪地上来拍照片
中国空军的在朝鲜战争初期也从苏联进口了不少米格-9战斗机,拟装备6个航空兵师,后来苏联向中国提供了米格-15,于是这批米格-9就被用作训练,目前在汤山航博,就有一架保存完好的米格-9。
米格-13
米格-13的研制编号为I-250,从外形上看比当时的其他战斗机要臃肿得多,因为它保留了前部的VK-107R活塞发动机的同时又在机尾塞进了一台VDRK喷气式发动机,成为十分独特的混合动力战斗机,它翼展11.05米,长8.75米,机翼面积15平方米,实用升限11900米,最大航程1820公里,装备3门20毫米机炮,火力强大。
米格-13于1945年3月首飞,在试飞中达到了825公里/小时的最大平飞速度,创造了苏联活塞式飞机的最好纪录。
二战结束后,世界航空进入了喷气时代,米格-13小批量生产后就被放弃,成为了苏联最后一型装备活塞式发动机的战斗机,并一直服役到1950年左右.
伊-250尽管还有螺旋桨战斗机的基本外形,实际上已经是螺旋桨-喷气混合动力了
米格-15
米格-15于1947年6月首飞,北约所起的外号为“柴捆”,是战后第一代喷气式战机中的“佼佼者”。
米格-15为全金属半硬式结构,装备一台RD-45型喷气发动机,机头进气,水泡形座舱,并安装了弹射座椅,采用后掠中单翼,大面积后掠角尾翼,水平尾翼装在垂尾上,装备37毫米机炮1门23毫米机炮2门,机载设备包括瞄准具、无线电台、无线电罗盘、高度表、信标接收机等,是一款十分优秀的高亚音速喷气式歼击机。
米格-15与同代美军的F-80和F-84相比,无论是飞行速度、火力、机动性远远优于它们,只有F-86与其相比各有千秋。
虽然在水平盘旋、俯冲加速性和作战半径上不如F-86,但由于米格-15的37毫米机炮威力大,而且推重比大,爬升性能出众,使它的垂直机动能力非常优异,在此方面压倒了美国的所有同类飞机。
1950年我空军装备了改进后的米格-15比斯在鸭绿江以南清川江以北建立了“米格走廊”,使美国人惊叹,中国空军一夜之间变成了主要空军强国,装备技术水平就达到了世界一流。
“轰--轰--轰”米格—15是那个世界的代表
米格-15的主要改型是米格-15比斯,它换装了推力达2700公斤的BK-1型发动机,使飞行性能有所提高,重量增加但飞机几何尺寸不变。
可选择携带多种武器(炸弹或57毫米火箭弹),可完成复杂气象甚至夜间良好天候情况下的截击,护航、侦察、战术轰炸等多种任务,米格-15的双座教练型是乌米格-15。
鉴于米格-15的优异性能,先后被波兰、捷克等国相继仿造,到1954年停产时,各型米格-15总产量已经超过16500架,创造了喷气战斗机单一型号产量之最!
米格-17
米格—17拥有3片翼刀比米格—15多出一片
米格-17是单座高亚音速歼击机,是在米格-15比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北约所起外号“壁画”。
1948年设计,1949年12月开始试飞,1952年进入前苏联空军服役。
米格-17约有5~6个型号,主要型别是米格-17C型和米格-17D型,C型是昼间战斗型,D型具备一定的全天候作战能力。
米格—17翼下挂有800升副油箱
米格—17的“心脏”
除前苏联生产外,波兰和捷克等国进行仿制。
米格-17生产量大,据估计各型总共生产约9,000架。
前苏联、波兰和捷克均于1958年停产。
六十年代末,在前苏联退出第一线。
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中期,米格-17大量出口,使用国家包括欧、亚、非的20多个国家,如捷克、波兰、罗马尼亚、越南、朝鲜、埃及和乌干达等。
目前,在一些小国空军里,米格-17仍是一支重要力量,除完成截击任务外,主要用来执行对地攻击任务。
我国于1956年开始由沈飞仿制米格-17,国内编号歼-5,从1966年12月正式定型投产,到83年底共生产974架,目前歼-5已全部退出现役。
米格—17翼下挂有800升副油箱
米格-19
五十年代初,米格设计局开始向音障发起挑战。
经历米格-15和米格-17的成功后,似乎跨越音障并不遥远,然而,在米格-19的研制过程中却是困难重重,甚至还有一名试飞员在试飞中机毁人亡。
米格-19的气动外型和米格-15、米格-17一脉相承,于1952年5月24日首飞成功,起初只能在俯冲中达到超音速,后来改装了推力更大的发动机,换装更大面积的全动式平尾,顺利达到了设计要求。
量产型的米格-19机翼后掠角55度,头部三门机炮中的两门被移到翼根处,头部空间被腾出来放火控及其他电子设备。
米格-19的原型机事实上打破了一项飞行速度世界纪录,在那时候美国的超级佩刀机F-100还不能超过马赫1.09。
而米格原型机早就超过了马赫1.3,改型原型机更达到马赫1.46,但为了保密,设计局并未申报这一纪录。
米格-19先后有多达16种改型,大部分未量产,只是用来测试不同的电子火控和武备系统,米格-19的主要型号有:
米格-19P、米格-19PM和米格-19SV。
中国产的米格19的国内型号叫做歼-6.
源自米格—19的中国歼—6型战斗机
六十年代后期中国向巴基斯坦提供了歼六,歼六在印巴战争中表现出色,先后击落一架米格21,八架苏7和三架英制猎人战机,自己损失三架。
后来巴基斯坦为歼-6加挂了两枚美制“响尾蛇”导弹后作战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米格-21
米格-21是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轻型超音速歼击机。
1953年开始设计,1955年原型机试飞,1958年开始装备部队。
北约绰号“鱼窝”
苏联空军使用的米格—21UM“蒙古人”B教练机
米格—21“比斯”战斗机
米格-21是60年代苏联空军的主力飞机。
拥有大量改进型号,主要型别有:
米格-21F,白天型截击机,安装一台R11F-300发动机;
米格-21PF,有限全天候型,安装一台R11F2-300发动机,去掉机炮,装RP-21雷达,2~4枚空对空导弹;
米格-21PFS,PF的改进型;
米格-21FL,PF的出口型;
米格-21PFM,PFS的改进型;
米格-21PFMA,PFM改进的多用途型;
米格-21M,印度仿制的PFMA型;
米格-21R,PFMA改装的侦察型;
米格-21MF,多用途型,1970年开始交付使用,生产数量较多;
米格-21SMT,MF的改进型;
米格-21BIS,较新的多用途型,安装一台R25发动机,改进机体结构和电子设备,增加塔康导航系统,雷达探测距离可达30公里;
米格-21-93,最新的米格-21-93换装了拥有更大直径天线的新型雷达,并可携带主动雷达制导中程空空导弹,拥有一定的超视距作战能力。
米格-23
从这张模糊的照片我们可以看出米格—23的基本布局:
腹鳍,细长的机身和单发动机
米格-23是米高扬一生中最后一个亲自挂帅的项目,他本人在1969年5月27日于办公室中心脏病突然发作,被立即送入医院,从此一病不起,经若干次大小手术后于最后一次心脏手术后不治去世。
为纪念他,米高扬的办公室内的摆设至今仍保持着他最后一个工作日时的样子。
米格-23是苏联第一种变后掠翼战斗机,1967年首飞,绰号“鞭挞者”。
60年代初米格设计局的设计师分析了美国在研制F-111后,根据自己在不同状态下的风洞的试验结果,证明变后掠翼可以极大改善飞机的性能,于是米格-23的发展得到了高度重视,甚至未完成全部试飞项目就正式服役。
米格-23多次出现在阿富汗、中东、非洲的战场上,并取得了一定的战绩。
米格—23翼下挂载副油箱发动机启动,正在起飞中
米格-23有三种主要的改型:
米格-23S,米格-23M,米格-23ML。
S型即最初生产型,装了推力6900公斤的R-27-F2M-300发动机,改进了火控,红外传感器等。
安装一门23毫米双管机炮。
机身后部有四块减速板,垂尾根部有减速伞舱。
腹鳍是很特别的折叠式。
和原型机在外观上不同在于垂尾后移。
此型仅从1969年中到1970年底量产,共生产了50架。
米格-23M型是主要的生产型,也是生产装备数目最多的米格-23改进型。
该型改用了R-23-300发动机,重新设计了头部以容纳新型雷达,可挂装多种空空弹,典型外挂是机翼下的挂点挂中程空空导弹(共2枚),进气道下的2个挂点用复合挂架来挂4枚近距格斗导弹,机身下部中线挂架挂一副油箱。
此型的出口简化型叫MF或MS型,换装了较老的雷达火控电子设备和较差的发动机。
米格-23ML从1976一直生产到1981年,并大量出口。
它是米格-23M的改进型,减小了垂尾面积,更新了大部分主要装备,整机性能有很大的提高。
波兰空军的米格—23战斗机
比较有趣的是1989年7月,驻波兰苏联空军的一架米格-23在训练过程中发动机发生故障,飞行员跳伞后竟然继续保持低空飞行,一直飞过多个国家,直到燃料耗尽后才坠落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附近的一个小村庄,这一事例足以证明米格-23出色的低空飞行性能.
捷克斯洛伐克装备的米格—23战斗机
米格-25
美国洛克希德公司从50年代开始研制具有上述划时代性能的(升限30000米、3倍音速)YF-12高空高速截击机和XB-70远程轰炸机,为对抗它们,米格设计局设计师们从50年代后期开始研制米格-25高空高速截击机。
放下降落伞降落的米格—25战斗机
米格-25Π高速截击型战斗机
米格-25外号“狐蝠”,1964年首飞,1969年装备部队。
乘员1人,动力为两台R-15BD-300涡喷式发动机,翼展14.02米,机长19.75米,机高5.14米,最大时速M2.8(有资料称曾达到过M3.0以上)。
爬升率208米/秒,最大升限28000米,作战半径1300公里。
最大起飞重量37500公斤,载弹量4000公斤。
可挂AA-7、AA-8、AA-6等多种空空导弹,米格-25的雷达功率十分强大,据说在地面开机可以杀死1公里内的兔子。
从这个角度看米格—25保留了较大的内部空间以在更多的燃油实现长时间的超音速飞行
米格-25设计飞行速度达到M3.0,传统的飞机结构材料铝合金因为耐热能力差已经不合适使用。
钛金属耐热能力和重量方面都符合要求,但价格昂贵,且苏联对钛合金的加工技术并不成熟。
经反复考虑,当时的项目负责人格列维奇决定用钢。
虽然钢的比重是铝合金的三倍,但在耐高温方面也是铝合金的三倍,且焊接技术成熟。
为了减轻结构重量,设计师们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缩减了结构件的厚度。
原型机80%的材料是钢,8%是钛合金,11%是D19抗高热铝合金。
机翼前缘采用钛合金,其余翼面采用D19。
大量使用钢材顺利解决了突破热障的主要问题,同时高速飞行的机体强度也得到了保证,试飞中曾顶住了11.5G的高过载。
米格--25y
双座型的 米格--25y,被用作技术试验载机。
米格-25在装备初期,苏军性能参数极其保密,一直为西方世界所密切关注。
直到1976年9月6日别连科驾驶米格-25飞机叛逃降落在日本函馆机场,西方世界才真正揭开了该飞机神秘的面纱。
米格-25曾向多个国家出口,并经历了多次中东战火的考验。
米格-27
米格-27是米高扬设计局在米格-23C基础上研制的战斗轰炸机。
原称米格-23B,后改称米格-27。
1969年完成设计,1970年8月20日首飞,1971年开始批生产,至80年代后期停产时共生产了1000多架,其中1973年改称米格-27以后的各型就有910多架。
驻扎在德国的苏联前线航空兵
该机外观上与米格-23相似,但是机头取消了大型对空火控雷达,改为对地光电装置,机头变小并下倾,增大背脊面积,重要部位增加了装甲。
由于对地攻击对机动性要求不高,米格-27换装了简化的进气口和喷口。
这使得米格-27的超音速性能与米格-23相比有下降,但简化了结构,降低了成本。
米格-27采用一台图曼斯基R-29-3000发动机,推力11500千克。
固定武器为一门23毫米机炮,外挂载重量4吨。
米格—27打开了阻力伞停止滑动
正式命名的米格-27于1973年开始生产,固定式进气道,改进设备,可在能见度差的条件下攻击地面活动目标。
改装1门30毫米机炮,机载电子设备作了改进,1973~1977年共生产560架。
米格-27的主要改进型号有:
米格-27K、米格-27M、米格-27D和米格-27MD。
米格-27K是1975年研制的改进型,主要改装先进机载设备、机载火控系统和改挂先进武器。
可使用电视制导和激光制导炸弹及X-25M反雷达导弹,以及混凝土穿甲弹。
1977~1982年共生产200架。
米格-27M是在K型的简化版本,有一定改进,座舱内装了电视屏幕显示器。
1978~1983年间生产150架。
米格-27D是将早期型的机体加装上M型的机载设备,共改装了500架,可执行侦察任务。
米格-27MD是M型的出口型,设备简化,1982年开始生产。
该机在80年代属于苏联精锐战机
米格—29
大名鼎鼎的米格-29外号“支点”,于1977年首飞,1983年开始在俄军服役。
米格—29早期型号的座舱
乘员1人,动力为两台RD-33涡扇式发动机,每台推力5100公斤,加力8300公斤,翼展11.36米,机长17.32米(含空速管),机高4.73米,最大时速2450公里,巡航时速950公里。
实用升限18000米,航程2900公里。
作战半径1230公里。
最大起飞重量18480公斤,载弹量4000公斤。
主要武器装备包括:
23毫米双管机炮1门、7个外挂点,可挂多种空空导弹或炸弹、火箭弹以及反舰导弹等。
上图中米格29正在做全编队盘旋飞行
米格-29是前苏联第三代战斗机的基本机种,中低空跨音速机动性能好,超视距格斗能力强,能下视下射全天候作战,同时还可用于对地攻击。
米格-29因价廉物美先后出口到20多个国家,主要改进型号有:
米格-29K、米格-29M、米格-29S等等。
米格—29战斗机和防空雷达配合使用
舰载型米格—29K战斗机
两德统一后东德的大批武器流落到邦德,其中包括24架米格29战斗机
低空飞行的米格—29,在低空高度米格—29只能在600km/h—800km/h之间才能发挥出最好的机动性能,这个速度低于同一高度的F—16。
米格—29的优势在于高空高速
使用米格—29的飞行队正在做漂亮的飞行表演
米格—29设计了开口向上的进气口,使用时打开挡板遮蔽下进气口以便在灰尘弥漫的前线机场正常起降。
最新型的米格—29QBT
米格—31
“捕狐犬”正在爬飞
米格-31是在米格-25基础上改进而成的新一代截击战斗机。
于1975年9月16日首飞,1979年开始小批量生产,1980年开始交付部队试用,1981年正式交付部队。
米格—31底部一览
米格—31的设计师重点改进飞机的低空性能
主要改进型包括米格-31B、米格-31BM、米格-31M等,至今仍是俄罗斯空军主力战机之一。
米格-31战斗机采用二元进气道两侧进气、悬臂式后掠上单翼、双垂尾正常式布局,全金属机身,整机的50%采用合金钢,16%是钛合金,33%的轻质合金,其余为复合材料。
米格—31的后部座舱
米格-31速度快、载弹大、截击能力强。
尤其是装备了NIIPN007S-800电子扫描相控阵火控雷达,搜索距离达200千米,可同时跟踪10个目标并对其中的4个目标进行攻击,完全可以在缺乏空中预警的情况下独立完成作战任务,并可以充当空中指挥机使用。
其数据链能将雷达等设备获得的敌机信息,通过数据链传送给其他关闭了雷达、保持无线电静默的战斗机。
多架米格-31之间还可以互通信息,因此巡逻时几架米格-31的探测范围就可以覆盖宽阔的正面。
相控阵雷达的应用使米格31问世后成为了当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战斗机
米格—33
米格—33背部隆起内置机背油箱,增加了载油量,改善了航程
改进后的前线米格战斗机
米格-33是米格-29M的出口型的编号。
米格-29M是米格-29型飞机的改进型,比米格-29增加了航程,装有法佐特龙NILR的NO10“甲虫”多功能改进雷达,超视距作战能力得到了强化。
米格-35
米格-35是米格-29的加大型,方案于1996年公布,安装两台克里莫夫RD-133发动机。
米格-35基于米格-29M2设计,作为米格-29K的替代机型。
为了提高机动性,采用了三翼面布局,换装了推力更大的RD-133发动机。
起飞重量24000kg,最大速度2400km/h,升限17000m,航程4000km。
采用1门30mm机炮,可以携带5000kg武器。
由于该机并不比已经服役的苏-33出色,加上设计尚未完成,投产的希望很渺茫。
米格—35的前座舱
米格—35的后座舱
米格-37
米格-37是一种超音速隐身战斗机,绰号“雪貂”。
于60年代开始发展,具备短距垂直起降能力,是苏联第一种概念上的隐身作战飞机。
起初米格-37是作为攻击机来设计的,后来被改进强化了空空作战能力,作为隐身截击机来使用,米格-37执行任务时,由预警机引导接敌,飞行中保持无线电静默,直到到达作战距离时才打开雷达向目标发射导弹。
米格-37在机身中部和后部装有升力发动机,具有很强的短距垂直起降能力,计划中米格-37将装备航母,米格-37始终没有造出一架原型机,后因资金不足,停止了发展
米格1.44
米格设计局的终极大作
80年代末,为对抗美国在研的F-22,米格设计局开始了米MFI(重型多用途前线战斗机)的设计,原型机即米格-1.42,后被改称为米格-1.44,安装两台留里卡AL-41F矢量发动机,单台推力大195千牛,翼展15米,机长19米,高6米。
1998年首次公开亮相,目前尚处于原型机阶段,只完成了高速滑跑试验和首飞,首飞仅仅在1000m高度以500-600km/h的速度绕机场飞行了2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