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总结全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30385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116 大小:57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总结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6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总结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6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总结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6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总结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6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总结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总结全册.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总结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总结全册.docx(1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总结全册.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总结全册

 

2019年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单元总结与提升(全册)

(适用于人教版7年级下册教材,请谨慎下载)

 

科目:

语文

 

单元总结与提升

一、单元基础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

1.易错字音

鲜(xiǎn)为人知 开拓(tuò)  大厦(shà)

燕(yān)然勒功元勋(xūn)殷(yān)红

署(shǔ)名锋芒毕露(lù)古罗布泊(pō)

马革裹(guǒ)尸衰(shuāi)微赫(hè)然

迭(dié)起锲(qiè)而不舍兀(wù)兀穷年

沥(lì)尽心血函(hán)寄仰之弥(mí)高

咳嗽(késou)调羹(ɡēnɡ)校(jiào)对

喘气(chuǎn)忧郁(yù)

2.易错字形

筹划 奠基 挚友 仰慕 至死不懈 妇孺皆知

抹杀 轻捷 竭力 揩油

疙瘩 家喻户晓  慷慨淋漓

3.多音字

差   校

弹 丧 薄

4.形近字

   

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 当之无愧 截然不同 锋芒毕露

迥乎不同 潜心贯注 一反既往 气冲斗牛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比喻: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2.引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1.《邓稼先》的作者是邓稼先的同学杨振宁,他是著名的美籍华裔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的作者是诗人臧克家,他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作者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作家。

主要作品有《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4.《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编纂者司马光,字君实,北宋史学家、政治家。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语气词,可译为“吗”。

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 (介词,用,拿)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孤:

古义:

古时王侯的自称;今义:

孤单,单独。

 博士:

古义:

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

学位的最高一级。

2.但当涉猎 但:

古义:

只;今义:

常作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但是。

3.见往事耳 往事:

古义:

历史;今义:

过去的事情。

二、单元检测卷

第一单元达标检测卷

(100分,90分钟)

题 号,一,二,三,总 分

得 分,一、基础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3分)

A.挚友(zhì)     头颅(lǘ)

涉猎(shè)目不窥园(kuī)

B.抱歉(qiàn)碗碟(dié)

硕果(shuò)锲而不舍(qì)

C.赫然(chì)元勋(xūn)

调羹(gēng)迥乎不同(jiǒng)

D.抹杀(mǒ)选聘(pìn)

薪金(xīn)气冲斗牛(dǒu)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马革裹尸    妇孺皆知

全神惯注慷慨淋漓

B.群蚁排衙历尽心血

可歌可泣不以为然

C.锋芒必露至死不懈

家喻户晓鲜为人知

D.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当之无愧燕然勒功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神舟十一号”像一支离弦之箭,气冲斗牛,直上云天,成为我国载人航天史上新的里程碑。

B.虹山湖的水光山色,在蒙蒙细雨中,隐隐约约,美如仙境,引人入胜。

C.所谓“大V”账号以“求辟谣”“求证”等方式故意扩散谣言,让一些不明真相的网民跟风,损害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扰乱了正常传播秩序,社会公众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

D.一天早上,一对中年夫妇为某县公安局送来一面写着“锲而不舍追三年,骗子胆寒把钱还”的锦旗。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学校要求每个学生在母亲节为自己的母亲制作一个充满爱心的礼物,从而在校园浓郁地营造出节日气氛。

B.能否杜绝“中国式过马路”这种不文明现象,关键是提升公民的文明素养。

C.为了避免受打扰的事情不再发生,金庸先生闭门谢客,低调地度过了92岁生日。

D.网购之所以让那么多网友着迷,是因为他们在下单后输入账号密码时基本没有感觉到是在花钱。

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孙权劝学》选自《三国演义》,文中提到的孙权、鲁肃、吕蒙都是吴国人。

B.《邓稼先》的作者是杨振宁,美籍华裔理论物理学家,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C.《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的作者是萧红,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生死场》等。

D.《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的作者是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主要作品有《烙印》《老马》等。

6.综合性学习。

(10分)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学习的方式也可以充满趣味性,请你根据下列图示猜成语。

(6分)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仿写画线句。

(4分)

成语是民间口语的浓缩,是文学经典的传承,是历史故事的再现。

它像一幅画,用彩笔描绘着自然的花红柳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35分)

(一)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9分)

【甲】

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

“何不炳烛③乎?

”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君乎?

”师旷曰:

“盲臣安敢戏君乎?

臣闻之: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④乎?

”平公曰:

“善哉!

【注释】①晋平公: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②师旷:

春秋时期晋国乐师。

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在音乐方面造诣很深。

③炳烛:

点燃蜡烛。

④昧行:

在黑暗中行走。

昧:

暗。

7.解释加点的词。

(2分)

(1)及鲁肃过寻阳(        )

(2)恐已暮矣(        )

8.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9.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请写出你在学习上得到的两点启示。

(4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4分)

君子的争与不争

蒋骁飞

①民国四大国学大师之一的陈寅恪学贯中西,通晓30多种文字,但他不屑于考证书,连一张文凭都没有。

②梁启超知道他是匹“千里马”,便极力向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举荐。

最终,清华大学破格聘用了这名“高中生”为大学教授。

③按理说,陈寅恪从此应该对梁启超感恩戴德才对,但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两人在相处中,丝毫看不出陈寅恪对梁启超的“追随”。

④一天上午,梁启超刚上班,同事就递给他一份学报,说:

“陈寅恪又要和你干仗了!

”梁启超接过学报一看,上面有一篇署名陈寅恪的文章,矛头直指自己。

⑤原来,梁启超曾写过一篇有关陶渊明归隐动机的论文。

他认为,陶渊明弃官归隐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士大夫阶层寡廉鲜耻,普遍缺乏道德感,他纵然没有力量改变现实,起码也不愿同流合污,把自己的人格和操守丢掉。

陈寅恪则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认为陶渊明辞官回家种田,是因为东晋被灭之后,他“耻于事二主”,才发誓不与新政权合作。

⑥面对陈寅恪的针锋相对,梁启超毫不在意“恩师”的威信受到挑衅,大笑道:

“这小子总是和咱过不去,咱要再写一篇好好和他过过招儿。

⑦一旁的同事与陈寅恪有些恩怨,见梁启超如此说,便低声建议道:

“梁先生,这陈寅恪别有用心,他是在含沙射影骂您啊!

先生您在清朝做过官,在当今民国又做过官,陈寅恪这不是影射您在‘事二主’吗?

”梁启超一听,脸顿时黑了下来,很是难看。

突然,他怒气冲冲地对那个同事喝道:

“你滚!

陈寅恪的为人我是知道的。

请以后不要以小人心腹揣度君子胸怀!

”那个挑拨是非的同事旋即狼狈地走开了。

⑧陈寅恪得知此事后,对梁启超的人品更加钦佩了。

梁启超和陈寅恪尽管常常为了学术分歧唇枪舌剑、互不相让,但在工作和生活中相互尊重和信任,从不听信他人挑拨,这样的君子之交以及争与不争的境界无法不令人敬佩。

(有改动)

10.通读全文,找出最能具体体现梁启超和陈寅恪“争”与“不争”的语句,完成下面的读书卡片。

(4分)

“争”的表现

陈寅恪: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梁启超:

这小子总是和咱过不去,咱要再写一篇好好和他过过招儿。

“不争”的表现

陈寅恪:

通晓30多种文字,但他不屑于考证书,连一张文凭都没有。

梁启超: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争”与“不争”是矛盾的,为什么“争”是君子,“不争”也是君子?

请你概括出“争”与“不争”各自蕴含的君子风范。

(4分)

 

12.“相反,陈寅恪经常为一些学术问题和梁启超争吵不休,面红耳赤、怒目相视的场面时常出现。

他们之间的‘恩怨’一度成为好事者的说辞。

”这段话是从文中抽出来的,你认为应该放在第______段和第______段之间。

(2分)

13.本文虽然短小,但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却不尽相同,富于变化。

指出文中第⑦段画线句刻画梁启超和陈寅恪的不同方法。

(4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12分)

田野上的白发

刘益善

①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

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②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

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吗?

③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

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

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

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

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

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④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

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

母亲在田埂上蹒跚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

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

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

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了下来,脸上洋溢着慈祥的微笑。

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

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东西便四散而去。

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

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

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来,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⑤母亲和我说话时,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跚而行。

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

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

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享福吗?

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

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

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⑥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

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

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⑦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

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

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回田里插秧。

一大块白晃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