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29833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6.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1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1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1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1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教案.docx

《1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教案.docx

1教案

第一讲绪论

教学目标

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以及研究主要内容;掌握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以及方法;树立科学的心理学观。

教学重点

心理的实质

教学难点

心理的实质问题

建议教学时数

4课时

建议教学方法

讲授法

心理学有一个悠久的个过去,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艾宾浩斯(H.Ebbinghus1886)

一、心理学的由来

西方:

心理学就是关于灵魂的科学。

Psychology就是关于灵魂的科学的意思。

希腊文中psyche与logos两个字演变而成为英文中的psychology,前者意思是“灵魂”,后者意思是“讲述”,合起来就是:

心理学是阐述心灵的学问。

历史上最早的心理学著作是从哲学的角度(思辨的层次)来探讨灵魂的。

公元前四世纪,亚里斯多德出版《论灵魂》将灵魂划分为低级与高级两个层次三个阶段。

即植物的灵魂、动物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其中植物与动物的灵魂是低级层次的;理性的灵魂是高级的。

亚里斯多德认为,理性分为被动理性(身体的功能,人死则亡)和主动理性(外来的,人死不灭),人的所作所为均为理性灵魂使然。

高级的理性灵魂具有认识功能(包括感觉、记忆、意象等)和动求功能(包括感情、欲望、意志等)。

之后,心理学的思想就一直包含在哲学的范畴之内。

围绕灵魂的性质,便产生了两种对立的心理学观。

唯心主义的心理学观:

把灵魂看成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东西。

由此,心理是不可捉摸的,一切存在都是灵魂的产物。

贝克莱宣称“存在就是被感知”;陆九渊有句名言: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唯物主义的心理学观:

将灵魂看成是依附于物体的一种空气或者某一种特殊的物质。

人出生之后,灵魂就住在他的身体里,随着人的呼吸而存在;呼出多了,人就入睡,呼出更多,人就发生昏迷;全部离开人体,人就死亡。

由此,心理是身体的一种机能,是由外界事物的作用而产生的。

西方如德姆克利特就认为心理是比原子还小的更小的物质单位;东方的望文生义式的理解:

心理是心脏的机能。

所谓“人晒万卷书,我晒腹中文”的笑话。

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真正解决了这个问题。

说心理学短暂,是说科学的心理学的诞生才百余年的历史。

我们将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endt)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视作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冯特也成为现代心理学的创始人。

心理学史学家穆非(Murphy)指出:

“在冯特创立他的实验室之前,心理学像一个流浪儿,一会儿敲敲生理学的门,一会儿敲敲伦理学的门,一会儿敲敲认识论的门。

1879年,它才成为一门实验科学,有了一个安身之处和一个名字。

1982年,国际科学联合会(ICSU)接收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IUPsyS)为其会员单位,肯定了心理学的学术地位。

心理学中的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物理学向来研究内容就与自然科学相近;现在,心理学的各个领域都采取了严格的科学设计,从实验控制、统计学分析,直到结论的得出,都服从于统一的科学标准。

所以说,心理学是一门正在成熟的科学。

花絮

“心理学”作为一个专门的术语,最早出现在1502年。

在这一年,一个名叫马如力克的塞尔维亚人首次采用这个词(psychologia)发表了一篇讲述大众心理的文章,这是心理学一词的debut(首次亮相);70年后(一说:

1590年),另外一位名叫歌克(一说德国麻堡大学教授葛克尔)的德国人又以这个词为名出版了《人性的提高,这就是心理学》一书。

二、科学的心理学观

目前唯一能够对心理现象作出较为科学解释的,当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这也是对心理学根本问题——心理的实质问题的最佳理解。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意思是说心理必须依附于人的大脑,产生心理活动必须借助于人脑的系统结构和机能而实现。

现代科学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没有人脑这块物质基础,人的心理活动就不可能产生。

例如,1861年法国医生布罗卡(P.Broca)通过失语症患者的研究,发现大脑左半球是语言中枢,以后,人们运用脑切除法又找出了其他的心理活动中枢。

有人(W.N.Kellogg&S.L.A.Kellogg1933)曾经做过实验:

把初生的黑猩猩(出生7个半月)与初生的婴儿(其子,出生9个半月)养育在一起,给予同样的训练。

起初,幼小的黑猩猩表现得很好,学习某一些东西甚至比小孩还快。

可是到了一定的阶段,小孩开始学习讲话时,幼小的黑猩猩就跟不上了,无论怎样训练,黑猩猩都不可能产生人的心理。

丹尼斯的实验更加证明:

脱离人类的社会生活环境,只有人的大脑是不可能产生人的心理现象的。

那么,人脑是怎样产生心理活动的?

一切心理活动从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反射活动。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的结构对体内外刺激作出的规律性的应答。

例如,看见红灯就停车;蚊子叮在脸上,要拍打;等等。

实现反射活动的五个环节,就是反射弧。

心理活动总是有一定的内容的,这种内容的源泉在于客观现实。

因此,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无论是简单的心理活动,还是复杂的心理现象,都可以在客观现实中找到它的“原材料”。

例如,头脑中的茶杯是对你面前的茶杯的反映,等等。

有些儿童绘画时,在马的身上添翅膀、在坦克的头上装眼睛,近观现实中没有这些真实的东西(怪物);但马、翅膀、眼睛和坦克等原始材料却可以在客观现实中找到原型,是客观现实中存在的。

然而,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能动的、主观的,绝对不是临摹和现实的摹写。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心理是一种观念性的东西。

物质的特点在于它的客观实在性,具有形体性,占有三维空间;心理则是它的映像。

其次,心理带有主观性。

因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总是在具体的人的身上发生的。

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对同一个事物的反映都可能不相同。

例如,李丹等的一个实验中,让小学生和初一学生阅读《刻舟求剑》寓言故事,然后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一个小学中年级学生说:

“他不应该在船上划记号,应该在水中插一根竹竿做记号。

”一个初中生说:

“这个人是笨蛋,不用脑子。

因为他只看到剑从船边落下去,没有想到船是要走的。

”另外一个初中生则认为:

“《刻舟求剑》的故事告诉我们,事情要马上做,不要迟疑。

”这些充分说明,人的心理反映是具有主观性的。

再次,心理反映是能动的。

人对现实的反映不是机械地直接决定人的心理。

人是在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完成各种行动的,操纵各种事物的过程中实现的,是通过人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人的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实现的。

由于生活实践的社会性和多样性,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

如果一个人脱离了社会生活条件,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就不会产生人的心理。

比如,被动物抚养的孩子——狼孩、猪孩、豹孩等;美国学者丹尼士的实验等。

总之,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三、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心理学研究什么?

概括起来说,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心理现象是人头脑内部的活动,不具有形体性,但是可以通过对行为的观察与分析,客观地研究。

行为与心理:

行为是一个人对所处的情境的一种反应系统。

这种反应有内在的生理性的,如肌肉运动、腺体分泌等;有外在的心理性的,如言语、表情等。

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行为活动是一系列反应动作组合而成的某一种特定的反应系统。

心理也是对所处情境的反应,但是,心理支配着行为又通过行为反应出来。

例如,对于同一张足球票,爱好体育的球迷会趋之若狂;但是不爱好体育运动的人的反应则是冷淡的。

即使是球迷,如果由于身体欠佳或者重要工作必须去完成的,对足球票的反应也是不同的。

这种对同样的情境的行为表现是由于其心理状态不同而造成的,通过手舞足蹈或者无动于衷的行为又折射出其心理不同。

应该注意:

两者的不同。

行为表露于外,心理隐藏于内;行为与心理密切联系呈现复杂的关系。

人可以有意掩盖自己的某些心理活动,不让它在行为中表现出来,可以做出一些连自己也意识不到的行为来。

微笑的行为并不总是表达愉快,也可能带有嘲讽之意,甚至还可能是笑里藏刀。

心理学以研究人的心理为主,透过行为来研究人的心理。

现代心理学的一种流行观点是把人的心理看作复杂的系统。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描述。

从人的心理的能否被察觉角度,可以分为意识与无意识。

从人的心理的动态变化这个维度,可以区分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以及心理特征。

心理过程泛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

这种操作是一步一步进行的,呈明显的动态变化特征。

它有一个产生、发展、变化、升华、总结的程序。

一般把认识活动、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作心理过程。

认识活动也叫认识过程、认知过程(congnition),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这些过程是为了弄清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使人获得知识。

认识周围世界时,人总是会对它表明自己的喜怒哀乐,以某种态度对待它们,这种对客观事物表明自己的主观态度体验的过程,心理学上称为情感过程。

人不仅能够认识世界,表明立场态度,而且可以有意识、有计划地改造世界,为我所用。

这种制定预定的目的,克服困难,力图达到目的的心理活动过程,便是意志过程。

认识、情感、意志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知之深则爱之切”、爱的力量是巨大的。

有时,我们的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这类心理现象我们叫做心理状态。

比如。

认识过程中的聚精会神或者分心;情感过程中的心境与激情;意志过程中的犹豫不决等等。

心理状态是心理过程的相对稳定状态,其持续时间可以从几个小时、几天或者几个礼拜。

通常,心理状态并不是单一心理活动的表现(如思维过程中的灵感状态,就是各种心理活动的交织)而是人在一定时间内各种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

“人逢喜事精神爽”就是一种心理状态(心境);说明这个人在这段时间内,感知敏锐、记忆清晰、思维活跃、情绪开朗、做事干练。

再如,“思维凝固了”就是一种心理状态,实质上是说这个人感觉不灵敏、头脑一片空白,眼前一片漆黑。

心理状态经常出现,就会成为稳定的特征,就是心理特征。

心理特征是以个人特点的形态而固定下来的在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点。

如,有的人观察敏锐、灵活;有的人粗枝大叶;有的人记的快忘的也快;等等。

心理特征是大多数研究的重点。

四、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一)原则要求: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心理学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等级结构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和环境适应性原则等。

1、客观性原则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和其它科学一样,应该采取客观的研究方法。

这一原则要求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心理学研究,对于任何心理现象,都要依照它们的本来面目加以考察。

尽管心理现象是主观的,但它们总是由一定的客观现实所引起的,并总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以言语、表情和动作等等客观外显的形式表现出来。

因此,我们在研究心理现象时不能依靠个人的主观臆想和揣测,而是要根据心理现象产生、发展的客观条件和外部表现来进行分析研究。

2、系统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研究时必须考虑各种内、外因素相互间的关系和制约作用,应该把某一心理现象放在多层次、多因素和多维度的系统中进行分析。

因为人的心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的系统,在它内部系统的各因素之间、心理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均存在密切的联系。

而只有系统研究这些关系,才能真正把握心理现象的活动规律。

3、发展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把心理现象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去认识人的心理活动。

因为无论从人类种族的角度,还是个体的角度,人的心理都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人所处的客观世界也是处于变化发展之中,只有把人的心理现象放在动态过程中去研究,才能揭示出它的变化发展规律。

(二)心理学研究常用方法:

所有的心理学家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