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各章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各章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各章重点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
P27-28
2.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和主要特征
P30-32
3.重点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阶段性特征
P32-33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在其不同发展时期也会呈现不同特征。
中人正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才能正确判断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从而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新段性特征:
(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4)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6)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7)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8)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4.重点掌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P36-39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概括为: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这条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二个基本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第三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1.了解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认识过程
P41-44
2.掌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P47-48
3.重点掌握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
P54-55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在邓小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在21世纪前50年,我们的目标是:
(1)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3)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
(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0一0年翻一番;
(2)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
(3)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
(4)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5)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4.重点掌握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P50-51
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并保持着良好势头。
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突出问题:
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突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各种社会矛盾明显增多。
所有这一切,都提出了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迫切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大以后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是坚持科学发展。
第一,坚持科学发展为主题,就是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推动发展的核心立场;
第二,坚持科学发展为主题,就是要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发展的基本要求;
第三,坚持科学发展为主题,就是要把统筹兼顾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方法。
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动力
1.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依据
P56-60
2.重点掌握改革开放的性质、特点和主要经验
P60-62
性质: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特点: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主要经验:
第一,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改革;
第三,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
第四,必须坚持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
3.重点掌握改革、开放、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P70-72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实现长期稳定的基础;
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是稳定最可靠的保证;
稳定则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发展的重要要求。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根据客观情况的不断变化而有所侧重。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累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节点。
4.重点掌握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P68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历史证明,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力源泉。
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极大地推动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是解决发展中问题和矛盾的抓手。
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的同时,也逐渐显露出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挑战。
在这种形势下处理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和现实问题,更需要我们进一步增强改革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体制机制改革和完善取得突破性进展。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必须不断向更深层次前进。
首先,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联系与发展的观点是改革开放必须持续进行的根本理论基础。
其次,我们所面临的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是改革开放必须持续深化的重要现实基础。
从这两方面的意义讲,改革开放是一场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伟大变革,是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
1.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P74-75
2.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P76-77
3.重点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P79-8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4.重点掌握党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制定的发展战略
P91-98
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一,把提高质量和效益作为推动发展的立足点。
第二,做到“四个着力”。
即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
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第三,“五个更多依靠”即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
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
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
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
二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优化创新环境;
扩大科技开放合作。
三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
四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第六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
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形成过程
P102-108
2.掌握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坚持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性
P101-102
3.重点掌握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意义
P109-112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
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对于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法制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
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党的十八大强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
4.重点掌握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P114-115
指导思想: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二是坚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三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四是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更好的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目标:
大力发展人民民主,保证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任务:
第一,继续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二,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第三,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第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第五,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第六,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第七,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第七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
1.了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P118
2.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方针
P119-122
3.重点掌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P128-130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思想道德建设,一是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其中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核心。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是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途径,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
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并作为我们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全面持续发展,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拔尖创新人才,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
4.重点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P123-12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二是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三是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四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主要内容: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第八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
1.了解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P135-136
2.掌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P136-137
3.重点掌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P138-139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制。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4.重点掌握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并创新管理
P141-143
社会建设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统筹推进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这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
我们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一)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一是要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二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三是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四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五是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六是要健全医保体系。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持续取得新进展。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
第一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第二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第三要全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第四要全面加强公务员队伍思想建设、作风建设、能力建设。
第九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
1.了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P149-150
2.掌握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含义
P148
3.重点掌握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P150-156
总体要求: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概括地说,第一,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第二,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第三,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第四,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第五,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第六,创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目标任务:
一上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二是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三是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四是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4.重点掌握我们自身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
要点:
树立生态文明的意识,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在实际行动中要注意保护环境、节能减排,转变生活方式等
第十章祖国完全统一构想和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
1.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P157-161
2.掌握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主张
P174-176
3.重点掌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基本内容
P161-162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国政府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其基本含义是: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高度自治;
力争和平统一,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也就是要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作为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香港、澳门和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台湾;
台湾回归祖国怀抱,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坚决反对台湾分裂势力搞“台独”,坚决反对“外国势力”干涉台湾问题,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实现统一。
4.重点掌握我国奉行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宗旨和基本原则。
P176-180
宗旨: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一向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其宗旨就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第一,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
第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我国处理同一切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第三,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是我国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战略原则和主张。
第十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道理
P181-184
2.了解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P188-189
3.掌握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P186-188
4.重点掌握新时期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意义
P194-198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的执政条件、党员队伍的组成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来自外部的风险前所未有,党的建设特别是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
党的十八大强调指出:
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是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二是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5.重点掌握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P189-193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找到符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的正确道路;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制定合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路线、方针、政策;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形成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大军。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改善党的领导是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是克服自身缺点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