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影评Word文件下载.docx
《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影评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影评Word文件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身份的交织带来的是欲望的矛盾。
他的二哥、姐夫、妻子、儿子,这都是他的家人。
他爱他们么?
爱也许这个词太大了,但是至少他是在乎他们的。
不然不会在动手前的那个早晨,紧紧搂住妻子,搂住儿子。
那是他的内心,他的挣扎,他燃烧着他在被规矩束缚中能够释放的最大的人性,然后他决然离去。
那时的他或许以为他此生不会再和上海发生关联了。
但是,命运对这个角色的戏弄远没有结束。
当他成为了战俘,一心一意要作为一个日本人度过余生时,他又被命运推翻了。
陆先生带着他的儿子和小六找到了他。
他知道,陆先生是为了复当年的仇,他一定是要死的。
可是他想救他的儿子。
他对着他的上海儿子下意识用日语急切地说着什么,孩子却只是一脸迷茫。
他突然意识到,他的日本儿子却也是个上海人啊。
于是他用地道的上海话说,“我是爸爸,你去告诉他们你是日本人”。
我认为到这里才是这个角色最大的反讽,一个日本人说着上海话却让另一个上海人喊着“nihonji”跑向了战俘营。
而这句上海话又成为了他生前的最后一句。
也许这个角色的命运早被自己言中,“我说上海话,娶了上海媳妇,有两个上海的儿子,麻将打得比上海人还好,我怎么不是上海人呢?
”在被陆先生开枪打死的那一刻,他突然意识到,说着上海话,在上海的风云中重生又死亡,此刻他又成为了一个地道的上海人。
可是他的罗曼蒂克至此也已经落幕。
故事的另一主线是陆先生,他总是一尘不染的长衫,白袜子,布鞋,大拇指和中指夹着帽顶的两侧,食指扣着帽中不疾不徐地戴上,一丝不苟。
走路是落脚到起脚,八字朝外,不疾不徐却带着风。
纵然身处刀光剑影,灭门之祸,你从没见他慌乱,这是规矩。
手起刀落他从未犹豫,罢工停课的周先生,枪杀了王妈的日本人,背叛了自己的二哥,还有他的亲外甥,他永远是按照规矩,睚眦必报。
这是青帮大佬该有的派头--万事他只认得一个道理,认得一个面子。
在家族灭门之前,他是一切的准则。
无数上门的人向他请求帮助,连日本人都要借着他的面子。
他一举手,所有的对话就要终止;
一句喝茶却更像是命令。
陆先生就是规矩,他的话就是铁律。
然而就像雅斯贝尔斯振臂高呼,“人不是神并且人根本无法停止做人。
”成不了神,意味着我们就没有不矛盾的规矩。
陆先生带着他两个侄子到香港生活,把他们当作唯一的亲人抚养着,这是他的责任。
然而亲手杀死了侄子的也还是陆先生。
规矩如是,一报还一报,他是规矩的制定者,他也该是规矩的守护者。
这样的陆先生,他还有人性么?
有,因为陆先生也还有欲望,他的欲望就是可以跳出他的规矩。
当他抓到小六和舞蹈老师的私情,他压了下来,让小六回到他老板王先生的身边。
当小六再次和电影演员红杏出墙时,他跑到王先生家里,让王先生自己说了放走小六的决定,于是他松了一口气。
陆先生不想小六死,他羡慕小六可以如此无视规矩,可以随意提出离婚,可以不想就问他要不要一起私奔。
小六活的自在,可是陆先生不自在。
陆先生说:
“我没有那个命,我需要照顾的人太多。
”而这句话成了他命运中的反讽。
当他走进香港海关时,剩下的只有他一个。
此时他终于是一个人了,他自由了。
却也没有了自由的意义。
最后,他脱下了礼帽,展开了双臂,交出了自己的面子,等待一个新秩序对他的查验。
从此,他不再是那个上海滩的大佬,他没有了面子,也不再有规矩。
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了,他的罗曼蒂克也就结束了。
那么小六呢,小六实在是一个跳脱的人,用她的话说:
她是一个真花痴。
她可以半年前让王先生为了她离婚,也可以在半年后跟王先生离婚。
她从不照顾谁的面子,谁的里子,她只照顾她的感觉,因此她总是那么无所畏惧,那么骄傲。
她不会考虑是谁让导演换下了吴小姐,或是谁说动了戴先生,她只关心站在镜头前面的是她自己。
然而她的命运也是同样的讽刺,一个如此自由的人却被浅野忠信饰演的妹夫囚禁成了一具行尸走肉。
她不再说话,不再成妆,眼梢也不再带有风情,她成了笼中鸟。
最爱自由的小六成了屈辱中只能靠眼角隐约划过的两滴泪来表达不甘的囚徒。
然而,她却没有死。
那个囚禁她的人在狠狠掐着她的脖子后还是放开了她,此刻的小六像一只折了翅膀的小鹰跌跌撞撞冲出了那个繁复的木屋,穿越过一层层的门,不知去向。
当她再次出现时,她已是在慰安妇收容所。
她向找到了她的陆先生鞠了一躬。
一个如此骄傲的人,被命运捉弄至此,却还不能爆发,在压抑中不断重复着屈辱。
小六是那样的美丽。
当她最是天真烂漫自由无拘之时,她总是浓妆艳抹。
那时的她还举不起一把可以结束她仇人生命的手枪。
当她历尽沧桑经历世事之后,却又洗尽了铅华,连眉也不再梳画。
这时的她扣动扳机,果断而凶狠。
那一枪不仅结束了她仇人的性命,也结束了她自己所有的故事。
她的命运就像她在家宴上她调笑的电影导演给她的回答:
你可能死了也可能没死,我不知道呀。
小六或许死了,或许没死,然而不论小六去了哪里,她那颗自由的心却早已消亡了。
电影里还有太多太多的人物,太多命运的戏弄。
陆先生的儿子虽然脱离家族事物,却因家族纠纷而死;
那个童子鸡抛弃了乡下的相好,和妓女纠缠在了一起;
一心一意爱着丈夫的吴小姐却被丈夫送给了戴先生;
嘲笑着小张的王妈却因有小张的拼死提醒没有打开宅子的大门,自己却中枪而死。
每个人的死亡都是血腥的,可是这种血腥中却诞生了一种美感。
鲜血的浓艳与厚重祭祀了罗曼蒂克的消亡,每一朵献血中开出的花都标示着命运的捉弄。
导演将每一帧画面,每一小节的音乐,都发挥到了极致。
滑稽却又庄重,调侃却又悲怆。
也许我们此刻的生活也只是某人笔下的作品,你再负隅顽抗都逃不过一场安排好的剧本。
我们像跳梁小丑般的以为可以改变这故事的走向,可以推翻所有的枷锁,却发现只是镜花水月。
想来竟然有种绝望,这写好的剧本不就是时代么。
罗曼蒂克的消亡是历史,也是当下。
罗曼蒂克消亡史观后感【2】
##年的圣诞夜,我即时兴起做了两件事:
第一,丢下娃,跑去和朋友看live;
第二,把医嘱抛到脑后,戒了一年多的酒重新喝起来。
这么做的结果,就是——爽!
虽然我知道这么做并不好。
坦白说,活到这把年纪,我们这些准中年,已经变成了一台台走时精准的瑞士时计,每天、每时、每刻,要做什么,都是严丝合缝。
连情绪,也被磨练到,哪怕心中千军万马,外表依旧波澜不惊。
所谓岁月静好,也是一潭死水的同义词罢。
可能,这就是为什么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会那样戳痛我的心。
尽管它表面上讲了一个与中年危机毫无关系的故事。
“什么花痴,十三点,不过就是打发时间。
”
第一次听说这部电影,是好朋友看完点映以后,激动万分地告诉我,子怡演了一个像《色戒》一样大尺度的“小黄片”。
同时期,我又看到另一位朋友在公号上发表的文章,盛赞子怡如何将淫荡和性奴演到气场逼人。
因为这些“剧透”,以至于当我自己走进电影院刚开始看时,还以为我看的公映版,已被广电总局爸爸咔嚓咔嚓全修理过了——电影前1/3不仅没有那些叫人想入非非的画面,连子怡的戏都没有。
前1/3是这样一个故事:
中日战争期间,上海滩黑社会最厉害的老大葛优,随随便便就可以把得罪他的对手的女朋友的手摘下来包装在锦盒里送到对方早餐桌上,再分分钟把对方本人拉到郊外活埋。
这样的狠角色,一眼看穿日本人想拉他合伙开银行的阴谋,拒绝合作。
但日本人勾结这位老大的兄弟,策划了一起暗杀事件。
结果,老大一大家子连带小弟,基本上都在同日本人的火并中死掉,只活下老大本人和他的两个外甥外加一个马仔。
看到这里,除了画面唯美、造型古典、音乐牛逼以外,我会以为这又是一部讲战争、抗日、家国仇恨的电影而已。
没想到,这些不过只是铺垫。
主角都死光了,真正的故事才开场。
三年前,子怡扮演的交际花登场了。
一出场,就在和钟汉良演的一位小白脸舞蹈老师亲密地跳着双人舞,气氛辣眼睛。
情到最浓时,老大忽然带人闯了进来,替他的老大捉奸(掩面)。
原来,老大的老大,好不容易为她离了婚,和她结了婚,她却又不安分起来,四处拈花惹草,风流快活,让老大的老大极没面子。
“别人都是逢场作戏,就你是真花痴。
”老大这样说她。
她的回答也有趣:
这样一个传统意义上,女人眼中的狐狸精,男人眼中的红颜祸水,在这个故事里,我却好像忽然很懂她。
在那个年代,妇女又还没太多就业机会,她想当演员,认真演戏,可是连导演都没在认真拍戏;
她想认真投入一段感情,可是娶她回家的男人也不是她真觉得有趣的伴侣(尽管已经是上海滩呼风唤雨的头号人物,那又怎样,然并卵,无趣的男人就是无趣啊,管他是美国总统还是贩夫走卒);
其他对她有意思的男人,更是花瓶中的花瓶,闲来无事撩一撩解闷罢了,谁规定只有男人可以干这事?
她有满腔的热情,却毫无可发挥之处,不拿来谈恋爱发发痴,长日漫漫,怎么过?
有人说,这部电影名字叫做《罗曼蒂克消亡史》,那么,就是指爱情如何消亡吗?
假如故事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讲一个女人如何招猫逗狗杀时间,那又怎会真戳心。
不,导演想说的远比这个多。
我们孤单地活着,终将孤单地死去,人生不过一场虚无
这要说到电影中一个最大的反转——老大的妹夫,一个像地道上海人一样生活,吃小笼包,讲一口流利上海话的日本人浅野忠信。
在那场暗杀中,他也中枪,”死“在了自己的日本居酒屋里。
然而,那是他和其他日本人一起耍的诡计。
三年前,老大的老大遣人暗中送走不断给自己戴绿帽的交际花老婆和她的情夫,日本人主动请缨。
他在半路开枪杀掉了司机和情夫,强奸了交际花,然后掩埋尸体,把交际花”绑架“到居酒屋地下的密室里,把她改造成自己的性奴。
白天,他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继续做黑社会老大妹妹身边与世无争的好丈夫;
晚上,他是日本间谍和性虐者。
在电影的后半程,有一组闪回镜头,施虐者和受虐者重复着吃饭、做爱、吃饭、做爱……他们不是夫妻,不是情人,甚至也不是炮友。
在日本即将战败时(其实已是定局),银幕外的我们为性奴在使命结束后是否还能活下去捏把汗,银幕上的性奴本人也预感到了大限来临前的风声鹤唳。
最后一次做爱,日本人扼住性奴的喉咙,几乎要将她置之死地。
却在最后一刻放开了。
那一刻,我相信,他们之间早已有了爱情,虽然他们之间根本不应该有爱情。
心理学家可能会分析说,这不过是斯德歌尔摩综合症吧。
我却觉得,这种爱,是一个人在极度孤单、虚无中,抓住的最后稻草。
电影的结局,我其实是不喜欢的。
日本人后来在菲律宾战场,成为日本战败后滞留在当地被美军羁押的战俘。
黑社会老大知道真相后,不远万里找到这里,亲手要了他的命,以及他其中一个儿子的命(就是跟着老大逃过那次暗杀活下来的两个外甥中的大哥)。
交际花也亲眼目睹了这一切。
或许,家国仇恨,总要有一个了结,死亡就是一种了结。
可我却觉得,正是死亡,让整部电影传达的虚无感,落在了实处,反而变得无力了起来。
TheWastedTime,是电影的英文名,不正是虚无感最直接的表达么。
在这里,好人、坏人、男人、女人、战胜者、战败者,全是输家,全都逃不过,白白度过了一生。
死,可以终结这种浪费,可以止损,那么虚无,也就不复存在了。
生命终究毫无意义,但你仍有选择
在三十五岁以前,我基本上无法接受别人认为我是一个“文艺青年”的说法,不是因为我觉得这是一顶不大善意的帽子,而是和我认识的大多数真正的文艺青年相比,我读的书、看过的电影、了解的音乐和艺术,都太少太少,不值一提。
但我最近开始改变这种看法,因为我发现,我眼中的世界、感受到的人生,的确还是挺“文艺”的——最主要的标志,就是我太喜欢考虑所谓意义,而且对意义的思考,随着年龄有增无减。
也许这是一种病。
记得几年前,有机会当面采访王石,我问他:
您觉得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原谅一个文艺青年真的很在意这样的问题。
)
从宇宙宏观角度来看,人生当然不存在什么终极的永恒的意义。
根据一本叫做《如果把银河系装进盘子里》的绘本,如果把地球上有生命出现以来的35亿年浓缩为1天,现代人,也就是我们这样的人类,出现在了零点前5秒钟,也就是一天快要结束的时候。
在BBC拍摄的纪录片《宇宙的奇迹》中,万人迷教授布莱恩·
考克斯告诉我们:
不止人类,我们所知的一切,包括时间和空间,都会遵循物理学规律,最终走向消亡。
人类之于整个宇宙的前世今生,连一粒尘埃都不如。
王石的回答很鸡汤,也是实话:
人生本来没什么意义,是我们做的事给它赋予了意义。
也许正因如此,他会在别人退休养老、含饴弄孙的年纪,去征服世界之巅,去哈佛进修,去恋爱……
人终其一生,都在与这种虚无做对抗吧——曾经热爱的不再爱了,曾经为之努力的不再值得了,曾经求之不得的一旦得到就没劲了……就像希腊神话中的西绪福斯,在诸神的惩罚下,他要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但那块巨石太重了,每次快要推到山顶就又滚下山去,前功尽弃。
眼看着一切努力化为泡影,再也没有比这种永无止尽的徒劳无功更叫人绝望。
但是加缪在他的《西绪福斯神话》中得到了截然不同的观点。
翻译家郭宏安在翻译这部作品时,曾这样解释加缪的存在主义:
加缪把西绪福斯的命运当作了人类的命运,把西绪福斯的态度当作了人类应该采取的态度。
义无反顾地生活,穷尽现有的一切,知道自己的局限,不为永恒徒费心力。
“重要的不是生活得最好,而是生活得最多。
”这当然不单是个数量概念,而是要人“感觉到他的生活、他的反抗、他的自由,而且要尽其可能”。
那些“试图穷尽自身的人”,他们在时间“这个既局限又充满可能的场地中”,能够凭着唯一可以信赖的清醒的意识而享受人生。
这大体也是我对人生的看法。
昨夜,和我同是双鱼座B型血的朋友,一起听完音乐现场,在旁边小酒馆里,浅斟酌饮,谈起我们各自如今在许多同龄人看来尚未settleddown的人生。
有意思的是,也可能因为我们总是不安分,所以我们看起来要比同龄人小很多。
朋友说,大概,我们不是风尘仆仆地着急赶路,所以我们也没有长成风尘仆仆的模样。
我们当然知道规则、知道世界的速度、知道潮水终究改变的方向。
但是,事到如今,既然过去都没有将就,那么未来更不会。
人生终究毫无意义,但我们仍有选择。
“即使梦想不能对谁说起,即使幸福只能当做秘密,即使生命是无尽的苦役,会有下一次相遇。
我们都是西绪福斯,不以胜喜,不以败忧。
罗曼蒂克消亡史观后感【3】
因为觉得很好看,所以昨天一刷结束之后就买了二刷的票,听说她也想看,我们就相约一起
电影放完之后,我担心她觉得不好看就没有说话,后来她自己开口,说她觉得应该还可以,就是有点没有看懂,不知道该怎么评价。
她问我这个片子我是不是会打五星,答是的。
然后她沉默了一会儿,说这个片子她大概不会去打分,因为不知道应该给多少分。
她说不出来不好在哪里,但也没觉得好。
于是为了能找到能帮她表达的言语文字,她打开了豆瓣。
看了很久,颇为无奈,大多数差评都只说了譬如“装逼”“不知所云”等话语,或者抖机灵一样说章子怡又演了个“性奴”或者诸如此类的话。
可能这种电影确实主观色彩会浓一点,可能合了口味,打分会好一点,不合口味自然就给了差评。
我也想看言之有物的评价,无论是好评还是差评。
尤其是差评。
看了一些差评,可以理解但无法接受,比如很多人诟病的配乐。
我觉得特别好,用沉默来留白,间或夹杂一些钢琴旋律,还有突然而至的歌曲,我觉得都恰到好处。
尤其是大段大段没有配乐,只有呼啸而过的风声。
还有画面,我觉得用特写也非常好。
包括最后葛优和章子怡的那段漫长的对视,没有对白但是一切尽在不言中。
情节部分,我也觉得很好。
我跟我朋友争辩了一下,关于那童子鸡小弟和妓女的部分。
她认为那部分结束的莫名其妙,而且跟主线毫无关系。
但我觉得这部剧首先没有一个特定的主线,故事是围绕着陆先生进行的,姑且算他是主线,作为陆先生的小弟,他在前一段中占的比重不小,甚至还用他对“性”的单蠢和杀周先生时候的狠形成了一个对比,这样的一个人,他后来跟一个妓女在一起了,这就是我们所知道的他的结局了,而此后的事情,因为他不再与陆先生有关系,所以也无从知晓了。
其实很多人的故事没有交代完整,比如吴小姐后来去了哪里,车夫和前嫂子又去了哪里,为什么只有陆先生一个人去了香港?
也许就像简介里说的,陆先生去到香港之后,没多久就死了,什么也没再说过,所以他们的故事也就都消散在了风中。
我一直都认为知觉是一种“移情作用”,所谓物的属性并不是物本身具有的属性,而是人的感觉赋予它的。
比如我说这是个好电影,其实完整的话应该是“我觉得这是个好电影”只是因为我喜欢它,我觉得它的画面情节音乐符合我的审美我的价值观,我愿意去看两遍甚至可能更多遍。
别人说它是烂片,是因为别人觉得它“不好看”。
因此我能尊重并理解那些说这个片子很烂的人,也能理解他们的想法。
同时也希望那些觉得它不好的人能理解我这种觉得它好的人的观点。
至少做到尊重吧。
当然,就像标题一样,我很想看有理有据的差评,我希望能看到思维想法碰撞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