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奥数知识点大集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288180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奥数知识点大集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奥数知识点大集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学奥数知识点大集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学奥数知识点大集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学奥数知识点大集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奥数知识点大集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小学奥数知识点大集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奥数知识点大集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奥数知识点大集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3.牛吃草问题

假设每头牛吃草的速度为“1”份,根据两次不同的吃法,求出其中的总草量的差;

再找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即可确定草的生长速度和总草量。

原草量和新草生长速度是不变的;

确定两个不变的量。

生长量=(较长时间×

长时间牛头数-较短时间×

短时间牛头数)÷

(长时间-短时间);

总草量=较长时间×

长时间牛头数-较长时间×

生长量。

4.年龄问题的三个基本特征

①两个人的年龄差是不变的;

②两个人的年龄是同时增加或者同时减少的;

③两个人的年龄的倍数是发生变化的;

5.归一问题的基本特点

问题中有一个不变的量,一般是那个“单一量”,题目一般用“照这样的速度”……等词语来表示。

根据题目中的条件确定并求出单一量;

6.植树问题

基本类型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两端都植树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两端都不植树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只有一端植树封闭曲线上植树

基本公式棵数=段数+1

棵距×

段数=总长棵数=段数-1

段数=总长棵数=段数

段数=总长

关键问题确定所属类型,从而确定棵数与段数的关系

7.倍问题

和差问题和倍问题差倍问题

已知条件几个数的和与差几个数的和与倍数几个数的差与倍数

公式适用范围已知两个数的和,差,倍数关系

公式①(和-差)÷

2=较小数

较小数+差=较大数

和-较小数=较大数

②(和+差)÷

2=较大数

较大数-差=较小数

和-较大数=较小数

和÷

(倍数+1)=小数

小数×

倍数=大数

和-小数=大数

差÷

(倍数-1)=小数

小数+差=大数

关键问题求出同一条件下的

和与差和与倍数差与倍数

8.周期循环与数表规律

周期现象:

事物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某些特征有规律循环出现。

周期:

我们把连续两次出现所经过的时间叫周期。

确定循环周期。

闰年:

一年有366天;

①年份能被4整除;

②如果年份能被100整除,则年份必须能被400整除;

平年:

一年有365天。

①年份不能被4整除;

②如果年份能被100整除,但不能被400整除;

9.平均数

①平均数=总数量÷

总份数

总数量=平均数×

总份数=总数量÷

平均数

②平均数=基准数+每一个数与基准数差的和÷

基本算法:

①求出总数量以及总份数,利用基本公式①进行计算.

②基准数法:

根据给出的数之间的关系,确定一个基准数;

一般选与所有数比较接近的数或者中间数为基准数;

以基准数为标准,求所有给出数与基准数的差;

再求出所有差的和;

再求出这些差的平均数;

最后求这个差的平均数和基准数的和,就是所求的平均数,具体关系见基本公式②。

10.数列求和

等差数列:

在一列数中,任意相邻两个数的差是一定的,这样的一列数,就叫做等差数列。

首项:

等差数列的第一个数,一般用a1表示;

项数:

等差数列的所有数的个数,一般用n表示;

公差:

数列中任意相邻两个数的差,一般用d表示;

通项:

表示数列中每一个数的公式,一般用an表示;

数列的和:

这一数列全部数字的和,一般用Sn表示.

等差数列中涉及五个量:

a1,an,d,n,sn,,通项公式中涉及四个量,如果己知其中三个,就可求出第四个;

求和公式中涉及四个量,如果己知其中三个,就可以求这第四个。

通项公式:

an=a1+(n-1)d;

通项=首项+(项数一1)公差;

数列和公式:

sn,=(a1+an)n2;

数列和=(首项+末项)项数2;

项数公式:

n=(an+a1)d+1;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公差公式:

d=(an-a1))(n-1);

公差=(末项-首项)(项数-1);

确定已知量和未知量,确定使用的公式;

11.质数与合数

质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之外,没有别的约数,这个数叫做质数,也叫做素数。

合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之外,还有别的约数,这个数叫做合数。

质因数:

如果某个质数是某个数的约数,那么这个质数叫做这个数的质因数。

分解质因数:

把一个数用质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

通常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任何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的结果是唯一的。

分解质因数的标准表示形式:

N=,其中a1、a2、a3……an都是合数N的质因数,且a1<

a2<

a3<

……<

an。

求约数个数的公式:

P=(r1+1)×

(r2+1)×

(r3+1)×

……×

(rn+1)

互质数:

如果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是1,这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12.约数与倍数

约数和倍数:

若整数a能够被b整除,a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

公约数:

几个数公有的约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约数;

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最大公约数的性质:

1、几个数都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所得的几个商是互质数。

2、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都是这几个数的约数。

3、几个数的公约数,都是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约数。

4、几个数都乘以一个自然数m,所得的积的最大公约数等于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乘以m。

例如:

12的约数有1、2、3、4、6、12;

18的约数有:

1、2、3、6、9、18;

那么12和18的公约数有:

1、2、3、6;

那么12和18最大的公约数是:

6,记作(12,18)=6;

求最大公约数基本方法:

1、分解质因数法:

先分解质因数,然后把相同的因数连乘起来。

2、短除法:

先找公有的约数,然后相乘。

3、辗转相除法:

每一次都用除数和余数相除,能够整除的那个余数,就是所求的最大公约数。

公倍数: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

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12的倍数有:

12、24、36、48……;

18的倍数有:

18、36、54、72……;

那么12和18的公倍数有:

36、72、108……;

那么12和18最小的公倍数是36,记作[12,18]=36;

最小公倍数的性质:

1、两个数的任意公倍数都是它们最小公倍数的倍数。

2、两个数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的乘积等于这两个数的乘积。

求最小公倍数基本方法:

1、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

2、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13.数的整除

基本概念和符号:

1、整除:

如果一个整数a,除以一个自然数b,得到一个整数商c,而且没有余数,那么叫做a能被b整除或b能整除a,记作b|a。

2、常用符号:

整除符号“|”,不能整除符号“”;

因为符号“∵”,所以的符号“∴”;

整除判断方法:

1.能被2、5整除:

末位上的数字能被2、5整除。

2.能被4、25整除:

末两位的数字所组成的数能被4、25整除。

3.能被8、125整除:

末三位的数字所组成的数能被8、125整除。

4.能被3、9整除:

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能被3、9整除。

5.能被7整除:

①末三位上数字所组成的数与末三位以前的数字所组成数之差能被7整除。

②逐次去掉最后一位数字并减去末位数字的2倍后能被7整除。

6.能被11整除:

①末三位上数字所组成的数与末三位以前的数字所组成的数之差能被11整除。

②奇数位上的数字和与偶数位数的数字和的差能被11整除。

③逐次去掉最后一位数字并减去末位数字后能被11整除。

7.能被13整除:

①末三位上数字所组成的数与末三位以前的数字所组成的数之差能被13整除。

②逐次去掉最后一位数字并减去末位数字的9倍后能被13整除。

整除的性质:

1.如果a、b能被c整除,那么(a+b)与(a-b)也能被c整除。

2.如果a能被b整除,c是整数,那么a乘以c也能被b整除。

3.如果a能被b整除,b又能被c整除,那么a也能被c整除。

4.如果a能被b、c整除,那么a也能被b和c的最小公倍数整除。

14.余数及其应用

对任意自然数a、b、q、r,如果使得a÷

b=q……r,且0<

r<

b,那么r叫做a除以b的余数,q叫做a除以b的不完全商。

余数的性质:

①余数小于除数。

②若a、b除以c的余数相同,则c|a-b或c|b-a。

③a与b的和除以c的余数等于a除以c的余数加上b除以c的余数的和除以c的余数。

④a与b的积除以c的余数等于a除以c的余数与b除以c的余数的积除以c的余数。

15.分数与百分数的应用

基本概念与性质:

分数:

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

分数的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分数单位:

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百分数: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

常用方法:

①逆向思维方法:

从题目提供条件的反方向(或结果)进行思考。

②对应思维方法:

找出题目中具体的量与它所占的率的直接对应关系。

③转化思维方法:

把一类应用题转化成另一类应用题进行解答。

最常见的是转换成比例和转换成倍数关系;

把不同的标准(在分数中一般指的是一倍量)下的分率转化成同一条件下的分率。

常见的处理方法是确定不同的标准为一倍量。

④假设思维方法:

为了解题的方便,可以把题目中不相等的量假设成相等或者假设某种情况成立,计算出相应的结果,然后再进行调整,求出最后结果。

⑤量不变思维方法:

在变化的各个量当中,总有一个量是不变的,不论其他量如何变化,而这个量是始终固定不变的。

有以下三种情况:

A、分量发生变化,总量不变。

B、总量发生变化,但其中有的分量不变。

C、总量和分量都发生变化,但分量之间的差量不变化。

⑥替换思维方法:

用一种量代替另一种量,从而使数量关系单一化、量率关系明朗化。

⑦同倍率法:

总量和分量之间按照同分率变化的规律进行处理。

⑧浓度配比法:

一般应用于总量和分量都发生变化的状况。

16.完全平方数

完全平方数特征:

1.末位数字只能是:

0、1、4、5、6、9;

反之不成立。

2.除以3余0或余1;

3.除以4余0或余1;

4.约数个数为奇数;

反之成立。

5.奇数的平方的十位数字为偶数;

6.奇数平方个位数字是奇数;

偶数平方个位数字是偶数。

7.两个相临整数的平方之间不可能再有平方数。

平方差公式:

X2-Y2=(X-Y)(X+Y)

完全平方和公式:

(X+Y)2=X2+2XY+Y2

完全平方差公式:

(X-Y)2=X2-2XY+Y2

17.工程问题

①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

②工作效率=工作总量÷

③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效率

①假设工作总量为“1”(和总工作量无关);

②假设一个方便的数为工作总量(一般是它们完成工作总量所用时间的最小公倍数),利用上述三个基本关系,可以简单地表示出工作效率及工作时间.

确定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间的两两对应关系。

经验简评: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18.逻辑推理

基本方法简介:

①条件分析—假设法:

假设可能情况中的一种成立,然后按照这个假设去判断,如果有与题设条件矛盾的情况,说明该假设情况是不成立的,那么与他的相反情况是成立的。

例如,假设a是偶数成立,在判断过程中出现了矛盾,那么a一定是奇数。

②条件分析—列表法:

当题设条件比较多,需要多次假设才能完成时,就需要进行列表来辅助分析。

列表法就是把题设的条件全部表示在一个长方形表格中,表格的行、列分别表示不同的对象与情况,观察表格内的题设情况,运用逻辑规律进行判断。

③条件分析——图表法:

当两个对象之间只有两种关系时,就可用连线表示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有连线则表示“是,有”等肯定的状态,没有连线则表示否定的状态。

例如A和B两人之间有认识或不认识两种状态,有连线表示认识,没有表示不认识。

④逻辑计算:

在推理的过程中除了要进行条件分析的推理之外,还要进行相应的计算,根据计算的结果为推理提供一个新的判断筛选条件。

⑤简单归纳与推理:

根据题目提供的特征和数据,分析其中存在的规律和方法,并从特殊情况推广到一般情况,并递推出相关的关系式,从而得到问题的解决。

19.几何面积

在一些面积的计算上,不能直接运用公式的情况下,一般需要对图形进行割补,平移、旋转、翻折、分解、变形、重叠等,使不规则的图形变为规则的图形进行计算;

另外需要掌握和记忆一些常规的面积规律。

1.连辅助线方法

2.利用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3.大胆假设(有些点的设置题目中说的是任意点,解题时可把任意点设置在特殊位置上)。

4.利用特殊规律

①等腰直角三角形,已知任意一条边都可求出面积。

(斜边的平方除以4等于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②梯形对角线连线后,两腰部分面积相等。

③圆的面积占外接正方形面积的78.5%。

20.立体图形

长方体

8个顶点;

6个面;

相对的面相等;

12条棱;

相对的棱相等;

S=2(ab+ah+bh)V=abh=Sh

正方体

所有面相等;

所有棱相等;

S=6a2V=a3

圆柱体

上下两底是平行且相等的圆;

侧面展开后是长方形;

S=S侧+2S底S侧=ChV=Sh

圆锥体

下底是圆;

只有一个顶点;

l:

母线,顶点到底圆周上任意一点的距离;

S=S侧+S底

S侧=rlV=Sh

球体圆心到圆周上任意一点的距离是球的半径。

S=4r^2V=r^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