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脊柱的CT诊断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287484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脊柱的CT诊断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关于脊柱的CT诊断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关于脊柱的CT诊断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关于脊柱的CT诊断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关于脊柱的CT诊断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脊柱的CT诊断Word下载.docx

《关于脊柱的CT诊断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脊柱的CT诊断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脊柱的CT诊断Word下载.docx

在正中线两侧黄韧带之间有许多脂肪,在外侧与椎间关节的关节囊相融合。

黄韧带的厚度约为2~5mm,厚度超过5mm者为异常,胸段和颈段的黄韧带较腰段的薄。

黄韧带的CT值与肌肉相似。

⑸关节突关节(小关节)在椎间孔中1/3平面可见关节突关节。

它由下位椎骨的上关节突与上位椎骨的的下关节突组成,属平面关节。

在横断位CT图像上,关节突关节间隙清晰可见,正常宽度为2~4mm。

4,椎静脉丛沿脊柱全长分布,位于椎管内的称为椎内静脉丛;

位于脊柱表面的称为椎外静脉丛。

它们之间互相连通。

由椎体内放射状静脉湖汇集而成椎基静脉。

后者位于椎体后部中线上,呈条状低密度影。

这些静脉湖在CT上均呈低密度,表现为椎体后缘正中可见一条状低密度影或椎体松质骨内呈“Y”形低密度影。

在它的上方或下方有时可见一小骨性突起,突向椎管。

前椎内静脉位于硬膜囊的前外侧、脊神经鞘的内铡,比神经根细,形态呈点状或小条状,增强扫描可明显强化。

5,椎管径线测量CT可直接测量椎管的前后径,自椎体后缘中点至棘突基底部中线,为椎管前后缘最大距离,正常为15~25mm,平均为16~17mm。

横径为两侧椎弓根之间最大距离,正常为20~30mm,平均为20~21mm。

L4及L5的两径线均较L1~3大,平均为24mm。

腰椎管前后径为12mm时,应视为比较狭窄,小于或等于10mm时为绝对狭窄。

腰椎管的横径小于16mm者亦应考虑为椎管狭窄。

正常脊髓的CT解剖

1,脊髓被膜脊髓的外面包有三层被膜,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脊膜、蛛网膜及软脊膜。

⑴硬膜囊及硬膜外脂肪硬膜囊由硬脊膜和蛛网膜联合围绕而成,因CT影像上不能显示硬脊膜和蛛网膜之间的硬脊膜下腔,故将这两层膜看成一个结合物(称之为鞘膜)。

脊髓造影时,充盈造影剂的蛛网膜下腔的外缘能清楚地勾画出硬膜囊的形态。

腰骶段硬膜囊由于有丰富的硬膜外脂肪的衬托,故在CT平扫时可清楚地显示出。

在横断位上硬膜囊呈圆形或三角形,密度均匀,CT值为0~+30HU。

腰骶段硬膜外脂肪是椎管内密度最低的结构,CT值为-40HU以下。

其分布两侧对称,可见于四个部位:

①硬膜囊前方和两侧方;

②硬膜囊后方和两侧黄韧带之间;

③两侧隐窝内;

④两侧神经孔即椎间孔。

⑵蛛网膜下腔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的空隙为蛛网膜下腔,鞘内注射造影剂后蛛网膜下腔为一边缘光滑、锐利的高密度环状影。

⑶脊髓位于蛛网膜下腔内,CT表现为脊髓圆锥末端多位于L1~2平面;

T11~12脊髓形态各异可为方形、椭圆形或圆形。

圆锥平面发出的腰骶神经根(马尾)前后共4根,(前根2个,后根2个),呈蜘蛛足样。

正常脊髓密度均匀,脊髓造影后CT扫描才能显示清楚,其前后径为5~8mm,横径7~11mm。

脊髓圆锥以下马尾神经根逐渐由粗变细,位于硬膜囊后部。

正常脊髓CT值为30~40HU,静脉增强后CT值增加10HU。

脊髓造影后CT横断位示颈段为圆形,前缘稍平,C3~7脊髓节段前、后径平均为6~7mm。

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的CT诊断

【讨论】椎间盘突出又称椎间盘脱垂或椎间盘脱出,是指椎间盘的髓核及部分纤维环向周围组织突出,压迫相应脊髓或脊神经根所致的一种病理状态。

它现椎间盘退行性变、损伤等因素有关。

腰椎是椎间盘突出最常见的部位。

椎间盘突出有三种类型:

①中央型:

指位于中线者;

②后侧型:

是指位于中线两侧椎管内者;

③外侧型:

是指突出的椎间盘中心位于椎管外者,此型脊神经根压迫症状重。

腰椎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准确率大于90%,故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首选方法。

【CT诊断要点】⑴局部突出于椎体后弧形软组织影,通常与椎间盘相连,且密度多一致,并可见硬脊膜的外游离髓核。

髓核在椎间盘平面上方或下方,其密度低于椎骨但高于硬膜囊,突出的椎间盘可钙化。

⑵硬膜外脂肪受压迫、移位,甚至消失,硬膜囊前缘或侧方受压变形。

⑶向侧后方突出的椎间盘,可使侧隐窝前、后径缩短,压迫相应的脊神经根使其向后移位;

脊神经根亦可因水肿而增粗。

脊髓造影后CT扫描有助于显示脊神经根鞘和硬膜囊的变化。

⑷椎体后部骨质硬化及椎间相邻椎体上下缘可见Schmorl结节。

【鉴别诊断】若较大的椎间盘突出表现不典型时,应与椎管内肿瘤鉴别。

肿瘤的密度不及椎间盘高,增强扫描时肿瘤有强化,而椎间盘突出则不强化。

【连接】脊椎退行性变一般最先发生于椎间盘,其主要病理改变是纤维环变性,并出现裂隙、髓核脱水以及软骨板变薄和呈玻璃样变。

髓核脱水、纤维环变性松弛,可导致椎间盘膨隆,并诱发椎体边缘骨赘形成。

因纤维环破裂,则髓核和(或)碎裂的纤维环可以通过裂隙被挤出椎间盘外,从而形成椎间盘疝。

由于纤维环的后部较为薄弱,加之椎体后方的后纵韧带狭窄,故椎间盘最容易向后外侧突出。

由于脊柱腰骶部是受力最大的部位,所以腰骶部椎间盘突出最为多见,颈椎次之。

由于颈段椎管内脂肪组织少,疝块和硬膜囊密度相差不大,再加上关节突关节及肩部所造成的伪影影响,故分辨率较低的CT扫描诊断比较困难,需采用高分辨率扫描或CT脊髓造影方能提高显示率。

MRI显示颈段椎间盘突出比CT敏感,且矢状位成像可同时清楚地显示所有颈段椎间盘,有助于全面地观察颈段椎间盘病变。

由于MRI能直接显示脊髓,故可清楚显示脊髓受压、变性或软化,因而是伴有严重神经症状的颈间盘突出影像检查的首选方法。

颈椎间盘突出的CT表现

Miyasaka等到认为:

当椎体后缘中央或侧方看到软组织突出时,应考虑椎间盘突出。

突出椎间盘的碎片常伴有后纵韧带断裂,表现为边缘不规则

【连接】腰骶关节椎间盘突出症X线诊断中的几个问题

(本文分析了经手术证实的31例腰骶关节椎间盘突出症,发现在腰椎椎管造影中腰骶关节节段珠网膜前间隙较宽,其主要原因为下腰段硬膜外脂肪较丰富。

笔者测量了50例碘柱前级

椎管狭窄典型病例(颈椎)

【病史】男性,51岁,双下肢麻木,行走不稳,伴排尿不畅、阳萎1年多。

【影像表现】CT平扫示颈椎椎体后方有一高密度影突入椎管内,并压迫硬膜囊,致使继发性椎管狭窄,前后径约为5mm。

MRI示C4~7椎间盘膨隆,其后方可见条状无信号区,压迫局部蛛网膜下腔及脊髓,致使脊髓变形。

【重要征象】椎体后方有一突入椎管内的高密度影,椎管前后径约为5mm。

【CT拟诊】颈椎退行性变、后纵韧带骨化、继发性椎管狭窄。

【最后诊断】颈椎退行性变、后纵韧带骨化、继发性椎管狭窄。

【讨论】椎管狭窄症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椎管诸径线缩短,椎管容积变小,压迫硬膜囊、脊髓或脊神经根而导致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综合征。

它与脊柱发育异常、椎间盘突出、退行性骨关节病、黄韧带肥厚、后纵韧带钙化、骨化及损伤等多种因素有关。

按其发生原因,椎管狭窄可分为先天性、获得性及混合性三种,先天性者较少见。

CT对椎管狭窄症的诊断价值在于:

①可显示椎管狭窄的原因,如后纵韧带钙化、椎间盘突出、黄韧带肥厚、骨质增生或损伤移位、碎骨块等;

②可直接显示椎管的形态,了解导致椎管狭窄的各种病变与硬膜囊、脊髓及神经根的对应关系;

③可精确地测量椎管狭窄的程度,显示椎管狭窄的部位及范围。

CT显示椎体骨质增生、椎管骨性狭窄或韧带钙化较MRI清楚准确,但显示各种病变对脊髓产生的继发性改变则不及MRI。

【CT诊断要点】椎管狭窄症按发生部位可分为椎管狭窄、侧隐窝狭窄和椎间孔狭窄三类。

⑴椎管中央前后径:

颈椎管小于10mm,腰椎管小于12mm(相对狭窄)或10mm(绝对狭窄)。

⑵腰椎椎弓间径等于或小于16mm,腰椎椎管横断面积等于或小于1.45平方厘米。

⑶侧隐窝前后径等于或小于2mm。

本例椎管狭窄主要是后纵韧带钙化所致。

主要CT表现:

①椎体后缘正中或偏侧骨块突入椎管,呈带状、类圆形或分叶状;

②钙化高密度影与椎体后缘之间可见一条低密度线,亦可与其相连;

③压迫硬膜囊,甚至可突破硬膜囊而直接压迫脊髓。

椎管狭窄症典型病例(腰椎)

【病史】女性,64岁,腰痛3个多月,间断发生双下肢放射痛。

【CT表现】L4~5两侧关节突关节腔变窄,关节软骨破坏,可见关节骨皮质下囊变,关节突关节边缘骨赘形成,右侧关节突关节对位不良,两侧侧隐窝明显狭窄,L4~5椎间盘膨隆,椎管前后径及左右径均变小。

重要征象:

关节突关节腔变窄,伴边缘骨赘形成。

【CT拟诊】腰椎关节突关节退变,L4~5椎间盘膨出。

继发性椎管狭窄症。

【最后诊断】同上。

【讨论】关节突关节为C3~L5相邻椎弓之间的上下关节突形成,亦称椎弓关节。

关节面覆有一层透明软骨。

在脊柱的不同节段,其关节突的关节面方向这完全相同,如颈段关节面近于水平位,胸段近于冠状位,而腰段近于矢状位。

关节突关节退行性变主要病理改变为关节囊滑膜炎、关节囊松弛、关节软骨受侵蚀、骨增生和软骨下硬化,最常见于L4~5和L5~S1。

CT可显示这些改变。

CT诊断要点:

⑴关节腔变窄,在腰椎如上下关节腔小于2mm,则可认为变窄,主要是关节软骨被侵蚀所致。

⑵关节软骨下骨侵蚀、骨硬化及关节皮质下囊变,这是关节软骨被完全破坏的表现。

⑶关节突增大,边缘有骨赘形成,关节变形,对位不良和侧隐窝变窄,亦可引起椎间孔和椎管狭窄。

⑷关节突关节呈半脱位和椎体滑脱。

⑸关节突关节周围钙化。

⑹关节突关节腔内积气。

脊柱外伤的CT诊断病例

【病史】女性,28岁,从5楼坠下4天,双下肢不完全性瘫痪。

【CT表现】L2椎体变形,椎体松质骨密度呈斑片状增高,并可见纵行和斜行低密度线,其中有一碎骨块向后突入椎管内,导致椎管Ⅱ度狭窄,硬膜囊受压。

此外,一,两侧横突、椎板及棘突,可见斜行及纵行的低密度线。

L2椎体变形密度增高,椎体、椎弓及其突起可见纵行低密度线,椎管前部有碎骨块。

【CT拟诊】L2爆裂骨折

【最后诊断】L2爆裂骨折

【讨论】脊柱损伤是一种严重而常见的创伤,一般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摄X线片即可作出诊断。

CT在评价脊柱损伤方面有重要作用,与常规X线片比较有如下优点:

①CT检查要求病人移动最小,且可以在不搬动的情况下同时检查身体的其他部位;

②CT可显示在常规X线片上因重叠影响或密度分辨不高而不易显示的骨折,如C7及T1~2椎骨骨折、骨性椎管骨折、移位的碎骨块和子弹碎片,尤其是脊柱后部的骨折(包括微小骨折)。

经过影像三维重建,可确定骨折线的方向,并为诊断不稳定性骨折提供佐证;

③脊髓造影可对椎管内神经结构的损伤作出诊断,如脊髓血肿、脊髓断裂和髓内囊肿,亦可显示创伤性椎间盘突出、骨折碎块及硬膜外血肿对蛛网膜下腔及脊髓的压迫。

CT能清楚地显示骨折及其与椎管的关系,是目前诊断脊椎爆裂骨折的首选方法。

但CT在脊柱损伤诊断上也有不足之处:

①CT横断面成像不易显示屈曲暴力性骨折(椎体前部压缩而后部仅有水平裂隙,但矢状位或冠状位重建有助于诊断);

②韧带损伤造成的脊柱不稳或关节脱位,CT常不易显示,需采用过伸或过屈位的X线平片或电影X线摄影检查;

③常规CT不能直接显示脊髓损伤的病理改变,而CT脊髓造影虽可显示椎管内的一些损伤病变,但仍欠理想,显示脊髓损伤以MRI为最佳。

CT诊断要点:

⑴椎体、椎弓及其突起低密度骨折线或骨小梁密度呈斑片状增高。

⑵椎管内或椎体旁碎骨片。

⑶椎管变形、狭窄。

⑷椎管内血肿呈高密度,CT值为50~90HU,可位于硬膜外、硬膜下或脊髓内。

⑸椎间盘突出。

本病例为累及脊柱前、中、后三柱的广泛骨折,碎骨块向后突入椎管内,占据椎管的前2/3(Ⅱ°

椎管狭窄)。

在X线片上见L2以上椎体向后移位,为不稳定性骨折。

脊柱转移性骨肿瘤病例

【病史】女性,41岁,乳腺癌术后4年,腰痛4个多月,近日加剧。

【CT表现】L2~4椎体、部分椎弓作其突起以溶骨性破坏为主,多半呈类圆形,间有斑片状高密度区,边缘欠清晰;

椎体后缘的骨皮质破坏,伴有软组织肿块突入椎管内,压迫局部硬膜囊。

重要征象:

椎体呈多发性溶骨性破坏,混以少量成骨性骨破坏。

【CT拟诊】⑴转移瘤;

⑵多发性骨髓瘤;

⑶腰椎结核

【最后诊断】腰椎多发性转移瘤

【讨论】身体任何部位的恶性肿瘤均可转移到椎骨,最常见的原发肿瘤是来自乳腺、前列腺、肺、肾、甲状腺、胃肠道等。

脊柱为转移瘤的了部位,约占骨转移瘤的90%;

其次为骨盆、肋骨、颅骨和股骨、肱骨的近端。

脊柱受累以腰椎为最多见,胸椎、颈椎和骶尾椎次之。

此与解剖和病理生理特点有关:

①红骨髓是转移瘤的好发部位,成人红骨髓主要分布于躯干骨、头颅骨、骨盆和股骨的近端;

②椎静脉系统为独立的无瓣膜结构,有广泛的静脉吻合支,与乳腺、肾、甲状腺和前列腺的静脉引流相通,因血流缓慢甚至可停滞或发生逆流。

转移性病变在骨髓腔内生长,通过破骨和成骨活动进行骨的重建。

由于破骨和成骨的相对程度不同,可导致各种肿瘤骨转移类型的差异,有的甚至是同一肿瘤的不同部位之间亦有很大的差别。

在两种重建过程中的相对关系确定了成骨性或溶骨性或混合性。

⑴乳腺癌骨转移的影像表现各种各样,有溶骨、成骨、混合性骨转移,有时为膨胀性骨破坏,但以溶骨性转移为最常见。

⑵乳腺癌可有成骨性转移,与未经治疗的肝癌、肾癌骨转移常见单纯溶骨性破坏不同,有助于鉴别。

鉴别诊断:

需与多发性骨髓瘤和腰椎结核相鉴别。

与多发性骨髓瘤的鉴别点为:

转移瘤一般缺乏骨质疏松征象,转移瘤灶之间骨密度正常,尿中无本—周蛋白,常有原发肿瘤病史;

与脊椎结核的鉴别点为转移瘤常侵犯多个椎体、椎弓及其突起,可呈跳跃性,常可发现原发肿瘤。

骨肉瘤,脊柱成骨性转移病例

【病史】女性,15岁,因骨肉瘤左下肢截肢后1年7个月感右下肢麻木,出现大小便失禁和完全性软瘫。

【CT表现】T11右侧椎弓根、部分椎板及T12横突均见有不均匀性密度增高影(瘤骨),其右半侧椎体及其突起旁的软组织内有边缘清楚、大小不等、无结构的不均匀骨样高密度影,向椎管内延伸,局部脊髓受压,右侧膈肌脚后部向外移位。

胸椎体、椎弓及其突起旁的高密度肿块,并突入椎管内。

【CT拟诊】⑴成骨性转移;

⑵畸形骨炎;

⑶甲状旁腺瘤或慢性肾功能衰竭所致的骨硬化。

【最后诊断】骨肉瘤,胸椎成骨性转移。

【讨论】骨转移肿瘤是常见的骨恶性肿瘤,约10%~15%为肉瘤转移。

一般骨转移为直接转移和血行转移,主要是后者。

瘤栓经体循环或脊柱的椎静脉丛停留于骨内而形成转移灶,所以各种肿瘤一旦发生骨转移,多为多灶性。

成骨性转移可来自癌或肉瘤。

产生成骨转移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但有以下几种学说:

①骨基质的新骨形成是通过膜内成骨方式,仅见于含纤维基质的骨转移瘤,尤其是前列腺癌的骨转移;

②反应性新骨形成或类似骨折后的骨痂修复改变;

③肉瘤的成骨作用:

转移的肉瘤细胞同样有成骨的能力。

在X线平片上成骨性转移瘤比溶骨性转移瘤容易发现,因瘤巢周围可引起反应性成骨,这种反应性成骨有利于早期发现,且多处转移者均可明确地显示,故较为容易诊断。

CT的密度分辨力高,不仅可以显示骨转移的溶洞骨、成骨,而且还能清楚地显示邻近软组织肿块与骨转移灶的关系。

发现较小转移灶CT也较X线平片敏感。

本例CT诊断要点:

⑴椎体、椎弓及其突起不均匀密度增高(瘤骨)骨髓腔内低密度区变小或消失。

⑵相应椎体或椎弓旁软组织内有瘤骨,并延及椎管内。

鉴别诊断:

⑴肾性骨病骨硬化:

有慢性肾功能衰竭史,骨硬化多在腰椎,呈“橄榄球衫征”。

⑵畸形性骨炎:

病程缓慢,有骨外形改变,其骨小梁粗糙,并伴有骨膜下新骨的形成,使病骨增大。

多发性骨髓瘤的CT诊断

【病史】男性,50岁,全身乏力,骨痛,以腰骶部酸痛酸痛显著,伴有蛋白尿2年。

【CT表现】腰骶椎骨质普遍疏松,部分小梁增粗,呈点状或条状致密影,腰骶及髂骨见多灶性大小不等的类圆形破坏。

边缘清楚,部分破坏区周围有硬化环;

腰骶椎体后缘骨皮质破坏。

由该处向后突出的软组织肿块可压迫椎管内的硬膜囊。

腰骶椎骨松质内小梁减少,伴多发性溶骨性破坏。

【CT拟诊】⑴多发性骨髓瘤;

⑵骨转移瘤;

⑶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病理诊断】腰骶椎多发性骨髓瘤(多处受累)。

【讨论】国外文献报道,多发性骨髓瘤是成年或老年人常见的肿瘤,国内并不多见,但有上升的趋势。

骨髓瘤起源于骨髓中的浆细胞,首先侵犯红骨髓,引起广泛的骨质疏松和骨质破坏,以后则可侵犯肝、脾、肾、淋巴结和肺。

,在骨骼中,该肿瘤好发于脊柱、肋骨、骨盆、头颅骨、长骨亦可受累(主要是肱骨和股骨的近端),脊柱中以下胸椎和腰椎多见。

免疫球蛋白测定有助于诊断。

确诊需依靠骨髓穿刺活检。

⑴1个或几个椎体受累,可见多发性类圆形或不规则的溶骨性破坏,有时则可呈膨胀性。

⑵病灶边缘可见少数环形高密度(硬化环)影。

⑶破坏严重者可有椎体压缩变形。

⑷椎体骨皮质破坏缺损,骨髓瘤组织可向骨外凸出,形成软组织块影,如突入椎管内可压迫脊髓硬膜囊。

⑸椎弓根、椎板、横突、棘突受累的发生率可高达90%以上,有的椎弓根、椎板的病变很明显,而椎体改变却不明显。

⑹病灶若为弥漫性浸润,早期不易发现或仅有骨小梁变细、疏松,部分病变可见残留骨小梁增粗、致密,偶呈血管瘤样改变。

⑺椎间盘一般保持完整。

⑻椎骨硬化性骨髓瘤少见。

溶骨性骨髓瘤需与溶骨性转移瘤、脊柱结核、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骨改变等鉴别;

硬化性骨髓瘤需与成骨性转移瘤鉴别。

本例的主要鉴别诊断:

⑴甲状旁腺或能亢进所致的骨改变:

骨质广泛疏松及多囊性变,一般不形成明显的软组织肿块;

有时出现多发性肾结石,尿中无本-周蛋白,常有原发肿瘤病史。

⑵转移瘤:

一般缺乏骨质疏松征象,转移病灶之间骨密度正常,尿中无本-周蛋白。

当多发性溶骨破坏时,其大小不一,单从影像上鉴别诊断常有困难。

本例椎骨骨髓瘤表现典型,主要位于L3~S1,骨质呈广泛性疏松;

有多灶性溶骨性破坏时,肿瘤的软组织肿块自椎体后缘破坏了骨皮质而突入椎管。

骨软骨瘤的CT诊断

【病史】女性,61岁,双下肢麻木伴行走不便8个月,查体见双下肢感觉减退。

【CT表现】T12左侧椎板内缘有一带蒂的菜花样骨性肿块突向椎管内,肿块表面密度与骨皮质相似,并与椎板皮质相连续,肿块内有不规则斑点状钙化,相应部位脊髓受压。

T12椎管内有一与椎板相连的带蒂骨性肿块。

【CT拟诊】⑴椎管内骨软骨瘤;

⑵硬膜外成骨性转移瘤;

⑶椎管内畸胎瘤。

【病理诊断】T12椎椎弓骨软骨瘤。

【讨论】骨软骨瘤是最常见的良性骨肿瘤,约占良性骨肿瘤的36~40%,大多数发生在长骨干骺端,发生在椎管内的骨软骨瘤罕见。

骨软骨骨可分为单发和多发两种。

单发性骨软骨瘤约1.3%~4.1%发生于脊柱,椎管内肿瘤仅占0.4%;

多发性骨软骨瘤约9%发生于脊柱。

脊柱骨软骨瘤约50%发生于颈椎,其次为胸椎和腰椎。

男性多于女性,约为15:

1。

骨软骨瘤由骨皮质和骨小梁组成,其表面有不同厚度的软骨帽覆盖。

肿因儿童期增长缓慢,但青春期可迅速长大。

大部分病人为20岁左右的青年人,少数可为中、老年人。

一般无症状,常在20~30岁后出现症状,单发性骨软骨瘤脊髓受压症状罕见。

X线平片常可显示骨软骨瘤的钙化,但对肿瘤的范围及来源等的诊断价值有限,有的病例可无明显异常。

MRI可显示神经结构的受压情况,但显示骨性肿瘤的形态结构欠佳。

而CT是显示该肿瘤大小、范围的最佳方法。

本例CT诊断要点:

⑴平扫示椎板上有一向椎管内突入的骨性肿块。

⑵其基底部有蒂与椎板相连。

⑶其皮质与椎板皮质连续。

⑷肿块内有钙化,提示有软骨成分。

⑸脊髓受压。

⑴椎管内畸胎瘤,椎管内畸胎瘤罕见,除压迫脊髓外还常有钙化、牙齿、脂肪等成分。

且不与骨性椎管相连。

⑵成骨性转移瘤:

转移瘤为硬膜外最常见的肿瘤,其部位和发病率与脊柱转移瘤相关。

椎管成骨性转移瘤相对少见,常有椎弓根和椎板的成骨性改变。

常见的原发肿瘤为前列腺癌、鼻咽癌等。

骨巨细胞瘤的CT诊断

【病史】女性,30岁,腰痛3个多月,活动受限,腰痛加重3天。

【CT表现】L2见溶骨性破坏,破坏区内有少许残留骨,边缘清楚而不规则,其右缘骨皮质密度增高,左缘骨皮质缺损。

在该项皮质破坏处有向左突出的软组织肿块影。

单个椎体溶骨性破坏伴软组织块影。

【CT拟诊】⑴嗜酸细胞肉芽肿;

⑵转移瘤;

⑶巨细胞瘤;

⑷动脉瘤样骨囊肿。

【病理诊断】L2椎体骨巨细胞瘤

【讨论】骨巨细胞瘤又称破骨细胞瘤,是一常见的肿瘤,绝大多数发生于20~40岁成年人,好发于四肢长骨的干骺端,其中以股骨下端、胫骨上端、桡骨下端为多见,约占全部骨巨细胞瘤的60%~70%。

而脊柱的骨巨细胞瘤却少见,约占所有骨巨细胞瘤的6%~7%。

占脊柱原发性肿瘤的0.5%。

CT诊断要点:

⑴脊柱骨巨细胞瘤常显示不典型,主要仅是一个椎体的局限性溶骨性破坏。

⑵若为侵袭性者可侵犯几个椎体和椎弓及其突起,甚至椎间盘、骨皮质局部破坏缺损,致使椎压缩。

⑶破坏区边缘清楚、无硬化,但周围亦可因骨皮质破坏而出现反应性骨密度增高,此为不典型表现。

⑷软组织块影自缺损的骨皮质处向椎管或周围软组织突出,有的可破坏椎间盘。

⑸增强扫描可显示原低密度区呈散在强化。

⑴动脉瘤样骨囊肿:

好发于青少年,病变位于椎弓及其突起,其软组织密度的肿块内可见斑片状、条索状及不定形钙化,破坏的骨边缘可有硬化,有时病灶中可见液-液平面,其下部密度高于上部,并可随体位而改变,这与病灶内出血有关。

⑵骨转移瘤:

单发者与无典型征象的巨细胞瘤不易鉴别,但转移瘤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常能找到原发肿瘤。

病灶边缘模糊,一般不出现硬化。

⑶嗜酸细胞肉芽肿:

好发生于青少年,脊柱病变主要表现为单个椎体的进行性压缩性改变。

本例L2椎体右侧仍保持正常,并有硬化的骨质,椎体压缩改变不明显,与嗜酸细胞肉芽肿稍有不同。

但L2椎体边缘清楚的局限性骨破坏,局部骨皮质中断伴附近软组织块影,以及破区周围反应性骨密度增高,但这些征象并无特异性,术前定性诊断较困难。

CT的主要价值在于显示肿瘤穿破骨皮质及其所形成的软组织的范围。

脊索瘤的CT诊断

【病史】男性,43岁,下腰部及双侧臀部不适10年,近来感双下肢麻木,偶有会阴部酸胀感。

【CT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