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最可能考的13个知识点 13两极格局下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287141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38.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最可能考的13个知识点 13两极格局下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最可能考的13个知识点 13两极格局下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最可能考的13个知识点 13两极格局下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最可能考的13个知识点 13两极格局下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最可能考的13个知识点 13两极格局下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最可能考的13个知识点 13两极格局下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文档格式.docx

《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最可能考的13个知识点 13两极格局下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最可能考的13个知识点 13两极格局下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最可能考的13个知识点 13两极格局下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文档格式.docx

“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种结果不是权利制衡的结果,排除A项;

“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不是一种正常的国家精神,排除C项;

“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与国家干预的理念是相违背的,排除D项。

3.(2019全国III卷,35)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

1981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  )

A.加剧了经济恶化B.实现了物价下降

C.推动了通货紧缩D.放弃了经济自由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是属于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现象,这种现象是二战后国家干预经济的结果之一,“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是国家干预方式的继续,不会取得成果,故选A项;

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现象之一是通货膨胀,采取国有化属于传统的方法,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物价不会下降,排除B项;

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现象对一般的方法都没有明显的作用,通货膨胀会继续,排除C项;

“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也有推行自由主义的内涵,同样不能摆脱这一现象,更不会放弃自由经济,排除D项。

4.(2018·

全国Ⅰ卷·

35)图8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根据图中联合国成员数量的洲际分布变化可知从1945到1975年,亚洲和非洲成员国明显增多,而亚非国家多为第三世界国家,说明第三世界发展壮大,故A项正确;

从图中可以看出1945到1975年欧洲成员国增加,但不能反映欧共体成员增加,并且这也不材料反映的主旨,故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成员变化情况,与世界贸易无关,故C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成员变化情况,并未体现经济区域化,故D项错误。

5.(2018·

全国Ⅱ卷·

35)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

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B.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C.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马歇尔计划1947年启动,1951年结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由材料“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可知1967年欧共体成立后,欧洲经济一体化推动欧洲农村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

二战后,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了福利制度并不断发展完善,材料强调的是欧洲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不是福利制度,故C项错误;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货币金融体系,与农村机械化没有直接关系,且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于1973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6.(2018·

全国Ⅲ卷·

35)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

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材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仍然优先发展重工业,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故A项正确;

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是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而且马歇尔计划在1951年已经结束,故B项错误;

1959年仍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不同于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商品货币关系,故C项错误;

材料只反映出苏联工业化战略,与管理体制的变化无关,故D项错误。

7.(2017·

34)

图4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

该漫画表明(  )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

【答案】D

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是在1920年,苏联成立于1922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

漫画中显示的只是斯大林格勒一地的工业化建设,不足以说明苏联实现工业化,故B项错误;

依据所学,二战全面爆发之前苏联经济建设完成了前两个五年计划,第三个五年计划,因苏德战争爆发而中断停滞,故C项错误;

漫画中几个人在听到无线电广播内容——“斯大林格勒水力发电站开始建设”后被“吓倒”,说明这一时期苏联进行经济建设引起了它的“敌人”的恐慌,结合二战后美国对苏联推行的“遏制”政策,说明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

8.(2017·

35)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

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

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

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依据材料,二十国集团最初的七国主要是发达国家,后来的二十国,加上了俄罗斯、中国、巴西、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这些国家在世界经济秩序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冲击了由西方大国主导的世界经济旧秩序,而这些国家的崛起又与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紧密相关,故A项正确;

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是在19世纪晚期,其表现是跨国公司的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迅速发展,故B项错误;

19世纪中后期,伴随着工业革命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就已被卷入世界体系,故C项错误;

二十国集团只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无论是最初的七国、八国,还是后来的二十国,都不属于区域经济集团,且单从一个集团加入国家的增加是无法体现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故D项错误。

9.(2017·

35)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

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回忆录虽是亲闻、亲见、亲历的第一手资料,也会因作者时间久,记忆不清或个人利害得失,出现有意无意的疏漏、讹误,不一定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故A项错误;

同样作为历史资料,回忆录和相关研究著作各有优劣,可相互印证,不能直接断定可信度的高低,故B项错误;

据材料“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可知,不同版本对内容会有所取舍或修改,但并非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故C项错误;

据材料“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可知,受政治环境影响,时代对历史叙述有一定的影晌,故D项正确。

10.(2017·

34)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

这一措施旨在(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依据题干“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可以看出苏共中央这一措施的目的在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A项正确。

依据题干材料可知,仍然实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故B项错误。

题干只是涉及集体农庄,没有涉及城市,故C项错误。

依据题干“集体农庄”可知,农民走集体化道路已经实行,故D项错误。

11.(2017·

35)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

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

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

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根据“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自二战后推行的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不利影响凸显,因此提出“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试图减少联邦对经济的干预,故A项正确;

尼克松声称把权力下放到州和地方,主要是为了解决财政不足的问题,权力下放只是减少国家干预经济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故B项错误;

材料中虽提到“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但这是为了解决政府的财政危机,况且此时联邦政府“财政支出庞大”,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会加重联邦政府财政负担,故C项错误;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干预经济,美国联邦政府只是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并不是恢复自由放任传统,故D项错误。

12.(2016·

34)表1

成立时间

名称

1955

国际茶叶委员会

1960

石油输出国组织

1962

可可生产者联盟

1970

天然橡胶生产者协会

推动表1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

B.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

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

D.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

表格中国际组织的出现主要因素是,新兴独立国家应对其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中的不利局面,资源紧缺不是主要因素,故A项错误;

面对西方国家的冲击,新兴独立国家加强彼此经济合作,纷纷建立一些国际组织,以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故B项正确;

经济全球化一开始就出现在生产领域,而不是等到二战后,故C项错误;

表格中国际组织还未形成经济的区域集团化,故D项错误。

13.(2016·

35)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

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马歇尔计划“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可见美国对欧政策有利于欧洲一体化,促进煤钢联营的建立,故A项正确;

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仍然是美国主导的,而且其目的是援助和控制西欧,没有体现欧美平等伙伴关系,故B项错误;

题干材料主要提及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援助,从而有利于欧洲联合,与导致欧洲对峙无关,故C项错误;

柏林危机导致德国分裂,其根源在于美苏的对抗,与马歇尔计划无关,故D项错误。

14.(2016·

35)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

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与材料美国政府机构支持演唱家“赴非洲等地巡演”不符,故A项错误;

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与材料“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不符,故B项错误;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依据材料“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可知,美国政府机构支持演唱家海外巡演是为了让非洲等地的黑人们由此了解美国,支持美国,进而达到与苏联争夺非洲等中间地带的目的,故D项正确。

15.(2016·

34)图5为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这4幅作品反映出近代以来(  )

A.传统美术流派相继被淘汰B.理性思维的不断深化

C.批判精神备受重视的趋势D.美术流派演变的历程

图5这四幅图分别是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印象画派和现代主义的作品。

新古典主义之后是浪漫主义,然后是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和现代主义,新的美术流派出现,并不是代表传统的美术流派被淘汰,因而不能说相继被淘汰,故A项错误;

新古典主义强调理性,而现实主义、印象画派和现代主义大都未强调理性,故B项错误;

现实主义具有批判精神,而印象画派和现代主义并不具有批判精神,故C项错误;

从新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反映了近代以来世界美术的发展演变,故D项正确。

16.(2015·

35)世界银行在1968年的贷款项目为62个,贷款总额为9.5亿美元;

1981年贷款项目为266个,贷款总额为124亿美元。

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

A.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B.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

C.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D.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

1981年世界银行已经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随着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需要从世界银行获得更多发展需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故A项正确;

世界银行属于世界金融机构,与贸易体系中关税税率的降低无关,故B项错误;

20世纪80年代随着西欧联合的深入,经济实力显著上升,故C项错误;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知识点复习】

阶段特征

 

二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是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与相互竞争的时期,也是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的时期,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整体世界不断发展。

政治

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二战后初期,美苏“冷战”,两极格局形成;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共体、日本、不结盟运动等新兴力量崛起,多极化趋势出现;

伴随着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经济

两种模式借鉴发展。

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市场的作用不断加强;

同时,世界市场向纵深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科技文化

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盛行。

主干知识排查

一、政治

1、两极格局的形成

(1)背景

①基础框架:

雅尔塔体系以美、苏为主导,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②世界主要国家实力的变化;

西欧和日本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苏联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增大。

③根本原因:

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

(2)表现

①政治上

美国

苏联

杜鲁门主义

时间:

1947年3月

内容:

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实质:

美国在全球反共反苏的宣言书;

干涉各国内政,反共反苏

影响:

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的正式开始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

1947年9月

②经济上

马歇尔计划

目的:

扶持、控制西欧国家,将西欧纳入美对苏“冷战”的战略轨道

以经济援助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使西欧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发展,也加深了西欧对美国的经济依赖

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1949年1月

以打破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③军事上

“北约”建立

原因:

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成立:

1949年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

性质:

军事政治集团

美国从军事上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标志着资本主义阵营形成

“华约”建立

1955年

出现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3)影响:

世界局势紧张,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交替;

美苏未发生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联合的欧洲

①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西欧国家在经济发展中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走上联合的道路。

②进程:

1951年,西欧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随后成立;

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③作用:

西欧加强经济合作,实力大增;

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2)战后日本的崛起

①原因

a进行民主改革,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b美国对日本经济的扶植。

c朝鲜战争使美国在日本进行大量军事订货,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d政府制定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

②表现:

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大国。

③影响:

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发展,许多国家独立;

新独立的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

②标志: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

③政策:

初期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

20世纪70年代把反对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以谋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④影响:

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冲击着两极格局。

4.中国的振兴:

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二、经济

1、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货币金融体系)

世界金融秩序混乱

二战前,经济大危机使各国间展开激烈的贸易战,每个国家或经济集团都想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解决自身的国际收支等问题,于是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国际货币金融关系一片混乱

各国共同希望

为规划战后世界秩序,各国都希望建立比较稳定的国际经济秩序

英镑丧失国际货币地位

二战后,以英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格局趋于崩溃,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系

美国经济实力大增

美元的国际地位因其黄金储备巨大而空前稳固,使建立一个以美元为支柱的货币体系成为可能

(2)建立:

1944年7月,美、英、法、苏、中等44国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会议。

经过激烈的争论,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国力,最终迫使与会各国接受了美国提出的方案,签署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3)内容

①确定国际货币制度(双挂钩一固定)

a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

35美元折合1盎司黄金(金衡制1盎司=31.1035克),美国随时向各国按官价兑换黄金。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其他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各国确定各自货币的含金量,通过含金量的比例确定同美元的汇率。

c固定汇率(钉住汇率制)。

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只能在1%的幅度内波动,否则各国政府有义务进行干预。

②建立国际金融机构:

决定成立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4)主要机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宗旨

稳定国际货币体系,通过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并通过提供短期贷款协助成员国解决其国内经济困难,以平衡国际收支的逆差

初期致力于战后欧洲的经济复兴,后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即为成员国生产性投资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以协助成员国复兴经济和开发资源

(5)影响:

稳定了世界金融秩序;

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

有利于美国霸权。

2、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

(1)原因

①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②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促使各国开始认识到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

(2)标志:

1947年,美、中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3)宗旨:

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4)性质:

是一项“临时适用”的多边协定,不是正式的国际组织,也不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

(5)影响

①客观上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②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自由贸易体系,便于美国操纵世界贸易和对外经济扩张。

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形成:

关贸总协定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建立,标志着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内容:

三个支柱,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

两个体系,即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

一个霸主,即美国。

(3)意义:

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使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4、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模式)

①产生: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垄断的形成即产生。

它的最初形式是国营铁路、国营兵工厂,国有土地基金等国有企业和半国有企业。

②初步发展: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显著发展。

如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德、意、日等国实行军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③黄金时期:

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④“滞胀”时期:

20世纪70年代初,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

⑤调整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适当减小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混合经济”。

(2)建立“福利国家”(社会保障)

①目的:

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②实质:

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