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岭中学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地理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284371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830.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岭中学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地理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长岭中学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地理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长岭中学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地理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长岭中学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地理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长岭中学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地理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岭中学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地理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长岭中学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地理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岭中学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地理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岭中学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地理试题Word文件下载.docx

D.陕西和山西是我国苹果的优势产区

【答案】4、D

【解析】:

海南岛位于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

湖北、湖南可大力发展属于南方,小麦、番茄不是主产区;

甘肃省水能资源不丰富;

柑橘是亚热带经济作物。

5.关于新三大地带之间联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应吸收其他两地带的迁移人口,减轻中西部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B.三大地带之间联系的方式主要是交通和通信 

C.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应向其他两个地带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装备制造业 

D.中部及西部地带、远西部地带主要承接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的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产业

【答案】5、C

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的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工业发展水平高,人口密集,劳动力需求量大,知识密集,人才聚集等区域优势,应吸收其他两地带的迁移人口,减轻中西部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不宜向其他两个地带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装备制造业;

中部及西部地带、远西部地带主要承接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的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产业;

三大地带之间联系的方式主要是交通和通信。

读某国经济区发展变化模式图,完成6~7题。

6.图中甲为该国核心经济区,经过a—b—c阶段的发展,甲区域 

( 

A.空间范围逐渐扩大 

B.城市数量逐渐增大

C核心区地位有所下降 

D.始终为人口迁入区

7.依据图示信息推断,该国家最可能是 

A.德国 

B.美国

C.英国 

D.巴西

【答案】6、C 

7、B

第6题,图中显示该核心经济区的空间范围经历了由小到大再变小的过程;

人口迁移状况是由迁入区变为迁出区;

伴随着南部和西部地带的崛起,该核心经济区在该国的经济地位明显下降。

第7题,根据该国人口和经济区的扩散方向以及相应时间可知该国为美国。

  在马来半岛沿海平原和中央山脉之间的山麓丘陵地带,不仅适于种植橡胶,而且又是锡矿带的主体,成为举世闻名的“胶锡地带”。

近年来,“胶锡地带”的橡胶和锡矿石的生产出现滑坡,而电子装配、化工、机械等一大批工业部门代之而起,“胶锡地带”已向“制造业带”转化。

结合材料及下图,完成8~9题。

8.区域由“胶锡地带”向“制造业带”转化的主要原因是 

(  )。

①“胶”“锡”属于初级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居不利地位

②马来西亚利用本国自然环境和交通优势,大力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

③科技力量雄厚,国内市场广阔

④有效的产业政策和高水平的教育投入,推动了产业升级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9.目前,该区域正处于 

A.初期阶段 

B.工业化阶段 

C.衰落阶段 

D.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答案】8.A 

9.B

【解析】8.以原料为主的初级产品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处于不利地位,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马来西亚利用本国自然环境和交通优势,加大科技和教育投入,推动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本国民族工业。

选择A项。

9.目前该区域工业发展迅速,故处于工业化阶段,属于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

选择B项。

读我国经济格局模式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正确的是

①M城市代表上海②d包括京广、兰新等铁路

③N城市代表武汉④c可能是长江,也可能是黄河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1.关于我国经济格局模式图的正确叙述是

①b经济带的发展是因为劳动力资源丰富②我国经济最发达的是b经济带

③d经济带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丰富④a经济带技术指向型工业发达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答案】10、A 

11、B

【解析】10、根据经济格局,①M城市代表上海是正确的;

②d包括京广、兰新等铁路是正确的;

d京广经过武汉,所以N就不可能是武汉,c可能是长江,不可能是黄河。

选择C项。

11、①b经济带是沿海经济地带,发展不只是劳动力资源丰富;

②经济最发达的是b经济带是正确的;

③d经济带是交通布局;

a经济带技术指向型工业发达是正确的。

读“倒U形区域发展规律图”,回答12~13题。

12.关于图示区域发展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以工业化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B②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C③是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D①—②—③体现了不平衡—平衡—不平衡

13.从全国来看目前我国仍处于图中哪一阶段

A①B②C③D①②③

【答案】12.C13.B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的发展阶段经历了平衡—不平衡—平衡。

我国目前正处于②阶段仍处于快速发展而不平衡的阶段。

产业梯度能综合反映区域产业结构与产业分工的阶梯层次差异,是区域产业转移的重要基础。

相对产业梯度系数大于1的产业是安徽的比较优势产业,这些产业才可能被确定为安徽从沿海承接的目标产业。

读下表,完成14~15题。

安徽与东部沿海部分地区相对梯度系数表

行业

安徽—上海 

安徽—江苏 

安徽—浙江 

农副食品价格

8.82 

1.91 

14.92 

橡胶制品业 

3.81

1.77

2.40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

13.48 

1.58 

7.19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3.97 

2.99 

6.95 

14.考虑安徽经济发展的环境承载力,兼顾可持续发展原则,下列产业中最适宜安徽省引入的是

A.食品制造 

B.塑料制业造业

C.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D.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答案】14、D

【解析】考查提取信息并综合分析能力、区域发展方向。

读表格比较可知,从产业转移的基础来看对江苏引入: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最适宜(相对产业系数2.99均大于其他产业);

从相对产业系数横向比较来看,橡胶制品业产业系数相对其他产业系数最小,不宜引入;

农副食品价格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对安徽虽有比较优势,但考虑安徽经济发展的环境承载力,兼顾可持续发展原则为不宜,因为食品制造为劳动力密集型、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为高耗能。

15.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的迁入对安徽省产生的可能影响包括

①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市场繁荣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环境质量提高

③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工业化发展④土地利用多样化,扩大耕地面积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15、C

【解析】考查产业转移对迁入地的影响:

①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市场繁荣;

③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工业化发展;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但往往产生环境负面影响、耕地减少等环境问题。

读中国地域文化区分布图,回答16~17题。

16、地域文化区的分布体现了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征。

图中东北黑土文化、内蒙古草原文化和新疆荒漠-绿洲文化的分布体现了[ 

]

A、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B、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C、地方性分异规律

D、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7、下列对各地域文化描述正确的是[ 

A.黄土高原文化区--潮湿

B.华北平原文化区--干栏式竹楼

C.华南妈祖文化区--崇拜海神

D.沙特贝都因人居住帐篷,身着宽大袍子,过着游牧生活--高纬度地区,气候严寒

【答案】

16、B

17、C

【解析】16、考查地域分异。

从沿海到内陆属于经度性分异规律。

17、世界各地在自然环境方面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差别对人类活动有着不同的影响.黄土高原文化区干旱;

华北平原文化区不是竹子主产区;

沙特贝都因人居住帐篷,身着宽大袍子,过着游牧生活是因为沙特贝都因人位于热带沙漠气候,纬度较低,气候炎热,故D叙述是错误的.所以只有华南妈祖文化区--崇拜海神对。

城市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其发展演变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读“某城市空间分布不同阶段的发展演变模式图”,回答18~19题。

18.图中四个阶段按时间的发展演变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

C.②③①④D.①④③②

19.图中发展阶段表明(  )

A.①阶段以农业为主体,中心城市辐射作用明显

B.②阶段区域以小城镇为主,内部经济差异比较小

C.③阶段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已经形成

D.④阶段区域内部差异继续加大,区域处于不平衡状态

18、B

19、B

【解析】 

1966年由弗里德曼(J.R.Fridemna)在他的学术著作《区域发展政策》(Regionaldevelopmentpolicy)一书中,提出了“核心与边缘理论”。

该理论认为,城市空间分布是动态的,其发展演变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离散阶段(低水平均衡阶段):

对应于自给自足式,以农业为主体的阶段,以小城镇发展为主,缺少大中城市,没有核心结构,构不成等级系统;

极化阶段:

对应于工业化兴起、工业迅速增长并成为主导产业的阶段,中心城市强化;

扩散阶段:

对应于工业结构高度化阶段,中心城市的轴向扩散带动中小城市发展,点—轴系统形成;

成熟阶段(高级均衡阶段):

对应于信息化与产业高技术化发展阶段,区域生产力向均衡化发展,空间结构网络化,形成点—轴—网络系统,整个区域成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城市化区域。

读河南省产业产值结构比重变化柱状图,回答20~21题。

20.下列分析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的产值不断减少

B.第二产业的比重一直增加

C.资源开发规模越来越大

D.第三产业发展加速

21.河南省今后的发展方向是(  )

①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②大规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③发展基础设施建设

④限制农业,发展第三产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第20题,第一产业比重虽减少,但其产值并不一定减少;

第二产业先减后增,但一直占首位,且其首要地位越来越突出;

第三产业的比重虽有增长但一直较低,而且2009年相对2000年反而降低。

第21题,河南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协调发展;

河南省的农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要巩固农业,发展高效优质农业;

河南省的资源丰富,应发挥其优势,稳定第二产业发展,同时还要加强第三产业发展。

【答案】:

20.C 21.D

下图直观显示了全国、长三角、上海、江苏、浙江的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变动情况,读图回答22~23题。

22、下列关于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说法不正确的是 

A、高于全国水平 

B、内部不存在区域差异

C、变动趋势趋同 

D、高级化速度近几年变慢

23、“十二五”时期加快上海市产业结构高级化速度的措施有

①将全部的低端产业转向西部②加强科技创新

③加大钢铁产业的规模④突出现代服务业

D、②④ 

22、考查提取资料曲线信息能力。

本题所示信息可通过曲线反映出:

“内部不存在区域差异”是不正确说法。

23、考查有关“措施”类。

相关分析即可:

②加强科技创新、④突出现代服务业

22、B

23、D

24、右图为某国四地(四地相互之间大体等距离分布)某种重要自然资源储量和需求关系图。

四地间最有可能产生资源跨区调配现象的是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该国①地资源最丰富而需求量最小,最有可能把部分资源调往资源储量最小而需求量最大的④地。

【答案】24、B

读“某种资源跨区域调配线路图”,回答25~26题。

25、图中跨区域调配的资源为[ 

A、能源资源 

B、水资源

C、矿产资源 

D、土地资源

26、右图中资源调出区制约其工业发展的因素是[ 

A、资金 

B、技术

C、能源 

D、人才

25、图中跨区域调配的是水资源。

26、 

水源调出区的能源资源缺少,制约了工业的发展。

25、B

26、C

下图为“某地区经济水平与劳动力分布状况图”,①、②、③是三次产业劳动力比重随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曲线。

读图回答27~28题。

27.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该地区就业结构的变化情况是(  )

A.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不断上升

B.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快速上升

C.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持续增长

D.第二、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有限

三次产业劳动力比重随经济发展水平变化是有规律的。

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随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而逐渐降低,如图中③曲线所示;

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随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先增后减,如图中②曲线所示;

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随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持续上升,如图中①曲线所示。

【答案】27、C

28.关于该地区经济发展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Ⅰ阶段大量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经济发展速度最快,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最大

B.从Ⅱ处开始,该地逐步由劳动力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升级

C.从阶段Ⅰ至阶段Ⅱ,该地区内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越来越小

D.在Ⅲ阶段主要作为外来产业的承接地,为当地大量廉价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

从阶段Ⅰ至阶段Ⅱ,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大大加强,地区内部的经济发展越来越不平衡,发展水平差异越来越大;

图中以Ⅱ为转折点,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由最大值开始递减,表明该地产业结构正在逐步升级,成为落后产业的移出地,并且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经济发展水平可能比以前提高更快,但部分低素质的劳动力可能面临失业。

【答案】28、B

读我国广东、贵州两省简图,回答29~30题。

29.广东、贵州两省之间的资源调配工程为()

A.西气东输 

B.北煤南运

C.南磷北运 

D.西电东送

30.广东省向贵州省进行产业转移,有利于贵州省()

A.发展高科技产业 

B.减轻就业压力

C.降低城市化水平 

D.改善生态环境

【解析】第29题,贵州省电力资源丰富,为西电东送南通道的电力输出地之一;

广东省能源需求量大,为西电东送南通道的电力输入地。

第30题,广东产业的转入,有利于贵州省增加就业机会,提升产业结构,加快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步伐,但会对其生态环境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

【答案】29.D, 

30.B

下图为鞍山市部分工业企业分布图。

回答31~32题。

31.20世纪50年代鞍山已成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基地,其形成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

A.高科技力量雄厚 

B.水陆交通便利

C.水资源丰富 

D.矿产资源丰富

鞍山及所在地区煤、铁等矿产资源丰富,为工业生产提供资源、能源保证。

31、D

32.图中各企业高度集聚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存在投入——产出联系 

B.共用原料和基础设施

C.共用劳动力 

D.集中治理工业污染

钢铁工业的生产过程复杂,不仅包括从事钢铁生产各道工序的工厂,还包括与钢铁工业有联系的工厂,它们往往紧密地在地域上组合在一起,因为距离较近,便于产品和原料的运输,以节省成本。

32、A

33.不符合鞍钢未来发展方向的叙述是(  )

A.引进技术,改造传统企业 

B.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C.治理污染,美化环境 

D.发展科技、繁荣经济

老工业区有自身的基础条件,重新振兴要立足于自身实际,引进和发展科学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可以继续繁荣地区经济;

但是引进和发展的高科技产业不能掩盖了原有基础而成为重点。

在继续发展地区经济时,改善环境,治理污染,十分重要。

33、B

读我个某区域1970年和1998年环境变化示意图,回答34~36题。

1970年 

1998年

34.图示地区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土壤盐碱化 

D.水污染

35.造成该主要环境问题的原因是 

A.过度砍伐森林 

B.过量引水灌溉

C.过度开发沼泽 

D.城市化过度发展

36.图示地区森林资源的主要生态意义是 

A.保护耕地 

B.美化环境 

C.涵养水源 

D.保持水土

34.B

35.A

36.C

【解析】

试题分析:

34.通过图示可知,该区位于沙漠,气候干旱,而土地荒漠化是该区的主要环境问题,故选B。

35.图中30年前和现在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森林面积减少,是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故选A。

36.本题的四个选项,都是森林资源的意义,但在本题中荒漠化的发展是森林减少,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的形成的,故选C。

考点:

土地荒漠化及成因

湿地与森林、海洋被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其在防洪、抗旱、调节气候、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其它生态系统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效益,被誉为地球之“肾”。

据此分析37~38题:

37、我国政府下令停止开垦三江平原上的沼泽地,主要原因是

A.三江平原的土壤十分贫瘠 

B.开发的成本太高

C.粮食过剩,价格下降 

D.为了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38.下图中反映人类活动围湖造田对湿地破坏后的气温曲线、流量曲线分别是()

A.甲和丙 

B.乙和丁

C.甲和丁 

D.乙和丙

37.D

38.B

37.湿地既有经济效益,也有生态效益,且其生态效益远大于经济效益,故我国政府下令停止开垦三江平原上的沼泽地,主要原因是为了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38.围湖造田使湿地面积缩小,则湿地调蓄河流径流量的能力下降,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较大,且湿地调节气候的能力下降,则年温差变大,故乙、丁曲线符合。

本题考查湿地资源和湿地保护。

洞庭湖是我国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读“洞庭湖区湖泊面积和容积变化统计表”,回答39~40题。

洞庭湖区湖泊面积和容积变化统计表

年份

1949

1954

1958

1971

1977

1984

1995

1997

湖区面积(km2)

4350

3915

3141

2820

2740

2691

2625

2145

容积(亿m3)

293

268

228

188

178

174

167

150

39.引起洞庭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①泥沙淤积 

②气候变暖 

③南水北调 

④围湖造田

D、①④

40.洞庭湖面积和容积变化带来的可能后果是

A、水体富营养化 

B、湖区气温日变化减少

C、洪水调蓄能力减弱 

D、湖区水循环速度减慢

39.D

40.C

【解析】本题考查湿地保护。

39.洞庭湖面积变化的自然原因是泥沙淤积,人为原因是围湖造田。

40.洞庭湖对长江流量具有调节作用,故洞庭湖面积缩小,则对洪涝灾害的调节作用减弱。

田纳西河源自阿巴拉契亚山脉西坡,大部分流经阿巴拉契亚山区,水力资源丰富,仅能通行小汽轮。

下游河谷较开阔,从帕迪尤卡至弗罗伦斯之间450千米河道,通航便利。

流域内降水丰沛,河口平均流量1800立方米/秒,但水位季节变化较大。

据此完成41~42题。

41、田纳西河水力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①穿行于崇山峻岭中,落差大

②流域内降水丰沛

③下游河谷较开阔

④水位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