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历史科中考质量分析与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268291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0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泉州市历史科中考质量分析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泉州市历史科中考质量分析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泉州市历史科中考质量分析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泉州市历史科中考质量分析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泉州市历史科中考质量分析与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泉州市历史科中考质量分析与Word文档格式.docx

《泉州市历史科中考质量分析与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泉州市历史科中考质量分析与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泉州市历史科中考质量分析与Word文档格式.docx

如全国性抗日战争(第7题图4反映的历史事件标志着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开始,这一事件是,第8题抗日战争时期,发明了联合制碱法,为我国民族工业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是)、香港回归(选择题第14题)、闽台关系(选择题第15题)、战争与和平(辨析题第24题、问答题第28题)、科技(材料题第25题)等时政热点问题在试题中都有体现。

4、试题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的考查。

试题设计了开放性问题及参考答案,侧重考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初中历史新课程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要求学生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这些要求在试题中有充分的体现。

如第15题:

一位国民党老兵想通过厦金航线从台湾回家乡泉州参加母校校庆,他的母校建于中华民国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哪一年?

以时间计算的形式出现,侧重考查学生得出答案的方法和过程。

要求学生从图8、图9中提取有效信息作答。

同样侧重考查学生从图中得出答案的方法和过程。

试题创设了开放性问题,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如第26题(3)罗斯福新政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第28题(4)假如没有发生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否可以避免,为什么?

等等。

学生根据题目的要求,发表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

新课程要求学生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逐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试题设问的开放性,注重考查学生在独立思考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过程和方法。

同时,开放性设问给学生提供了探究问题、施展才华的空间,对引导初中历史教学朝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起了良好的导向作用,有力地推动初中历史教学朝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目标迈进。

评分标准上明确规定:

鼓励学生创新。

只要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一个问题有多种答案。

参考答案的开放性,对我市今后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具有较好的导向作用。

5、试题重视挖掘教材中与乡土历史相关的知识,重视运用语文、地理、化学等学科知识命题,立意新颖。

如选择题第15题一位国民党老兵想通过厦金航线从台湾回家乡泉州参加母校校庆,辨析题第21题小林同学参观了泉州清源山麓的老子石雕坐像,他对这里蕴含的儒家思想赞叹不已。

把与地方史紧密相联的知识以灵活新颖的形式出现在试卷上,增强了试卷的乡土气息,拉近了历史与现实、历史与学生的距离。

试卷中浓厚的乡土气息。

第4题“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以诗句创设问题情景。

第25题根据材料二,指出4——8世纪,我国的造纸术传播到哪些国家?

第8题抗日战争时期,发明联合制碱法的科学家等题,利用多学科知识命题,丰富学生的社会人文知识,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6、重视创设问题情景,探索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查的方法和途径。

7、重视与高中新课程的衔接。

试题的设计短小精练,文字表述简洁,图文并茂。

四、学生答题情况

主要优点:

1、教师对新课程的把握比较到位,学生对重点主干历史知识的掌握较扎实,得分率较高。

表一:

2007年泉州市中考历史科各大题得分统计(全样)

题型

一、选择题

二、辨析题

三、材料解析题

四、问答题

平均分

29.44

11.77

15.29

15.28

得分率%

70.36%

61.1%

76.45%

69.5%

表二:

2007年泉州市初中毕业毕业、升学考试历史科成绩统计(全样)

及格人数

及格率

优秀人数

优秀率

报考人数

历史

71.77

74017

73.22%

45462

44.97%

101085

表三:

2007年泉州市初中毕业毕业、升学考试各县(市、区)历史科成绩统计(全样)

A

B

C

D

及格

人数

优秀

报考

鲤城

2289

662

278

760

76.78

3229

78.93%

55.95%

4091

晋江

8717

3195

1379

3159

76.25

13291

79.22%

51.95%

16778

惠安

6434

2975

1186

2015

78.16

10595

83.54%

50.73%

12683

南安

8407

4363

1981

5332

70.39

14751

71.41%

40.70%

20657

安溪

7077

2796

1209

3707

67.94

11082

68.43%

43.70%

16194

永春

3585

1105

509

2256

69.75

5199

67.99%

46.88%

7647

德化

1820

1057

536

1804

65.86

3413

63.79%

34.02%

5350

石狮

1761

1139

577

1421

66.89

3477

68.00%

34.44%

5113

泉港

1339

647

1798

66.81

4275

66.78%

35.75%

6402

丰泽

2150

547

217

570

79.77

2914

82.57%

60.92%

3529

洛江

933

544

314

738

67.81

1791

67.82%

35.33%

2641

2、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都发生了积极的转变,都能在规定的考试时间内完成作答。

3、大多数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解题方法,历史学科能力及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都有较大提高。

普遍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到位。

许多学生在思想上对历史科的学习不够重视,认为中考开卷考试可以看书,可以搞突击学习,存在“等、靠、要”的依赖心理。

许多老师的教学没有按部就班,没有抓落实,这也是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到位的另一个原因;

如五四运动的重心城市变化,有的学生答成从上海到浙江,有的答从沿海到内陆,有的答从东京到巴黎。

又如一战前夕,素有欧洲“火药桶”之称的半岛是什么,有的学生答是阿拉伯半岛,有的答是中途半岛。

说明学生的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好,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部分学生由于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好,考试时用大量的时间查找课本,导致时间不够用,部分试题来不及做。

2、学生审题不认真导致错误。

对题目的限定词或关键词没有认真审读,如第25题

(2)根据材料二,指出4——8世纪,我国的造纸术传播到哪些国家?

学生没有根据题目的时间限定词:

4——8世纪,把它答到欧洲、大洋洲、美国,这是我国的造纸术在12——19世纪传播到的国家和地区。

如第27题

(2)根据图8、图9,分别指出1919年6月3日前后,五四运动的重心城市和斗争主力发生了哪些变化?

许多学生没有认真审读题目的关键词和具体要求,只是照抄教材表述,结果答非所问,导致失分。

让学生学会审题,是学会学习的重要内容。

老师的备课和课堂教学,要把审题能力的培养纳入其中。

3、学生的学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许多学生把辨析题当作改错题,没有

说明理由。

如第2题,错误:

他对这里蕴含的儒家思想赞叹不已。

学生回答理由:

道家。

有的学生对辨析题理由的阐释仅停留在用否定式,没有把理由说不清楚。

如“文革”时期,包产到户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江南北。

许多学生阐释理由是这样的:

“文革”时期不可能出现包产到户。

材料解析题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许多学生没有根据题目要求而随意乱答。

如第25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哪一时期已发明了可以绘写的纸?

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西汉文景时期。

有的学生回答是:

秦朝。

其主要原因是有些学生认为历史是开卷考试,回答的知识内容都可以在课本找到,学习停留在抄课本,缺乏基本的历史学科学习能力。

有些教师平常的教学仅停留在讲授,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和必要的训练和讲评。

而学科能力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应贯穿在初中三年的学习中,尤其是初一、二年的学习之中,应分层次地落实能力培养,不能只在初三总复习才来抓。

4、加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和正确引导。

通过考查发现,许多学生在历史的学习中没有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第27题(4)假如你生活在1919年的北京,你是否会加入五四运动的队伍之中?

许多学生回答:

我不会参加,因为我不想找死。

或我不会参加,因为那太危险了,北洋军阀会抓走学生的。

等等,反映了有的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尚未形成,需要老师在历史教学中结合史实,论从史出,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春风化雨般的熏陶和引导,避免空洞的说教和口号式的教学。

5、书写不规范,答题错位。

较多的学生书写潦草,错别字不少,卷面不清晰。

语句不通顺,词不达意现象也较多。

今年使用答题卡,部分学生没有对应答题,出现答题错位。

6、师资匮乏,课时不足。

由于历史科长期没有中考,导致师资力量单薄,很多许多初中学校历史教师匮乏,初一、二年级的历史课大都由其他学科剩余的老师兼课,只有到初三毕业班才由历史专业的教师执教,出现教学的要求前后不一、前松后紧的问题,导致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较为薄弱;

有的学校由政治老师同时承担政治、历史两科的教学工作。

很多学校初三历史每周只安排2节课,课时不足。

五、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1、抓好初一起始年段和初二年的历史教学,精心备好并上好每一节历史课。

高楼万丈平地起,各学校应开足课时,历史科教师要认真备好并上好平时的每一节课,抓好知识点的过关教学,有机地渗透能力的培养,讲究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熟练掌握每一节课的知识要点。

认真完成课后习题,重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循序渐进,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提高能力。

要改变学生开卷考试有书可查、平时可以不学习历史的错误倾向。

平时的考试可以采用开卷(主要是主观题)与闭卷(主要是客观题)相结合的方式。

2、重视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要认真研究教与学的方法,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切忌满堂灌,教师要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研究学法。

巧妙创设问题情景,重视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引导学生学习不仅应知其然,而且应知其所以然。

把历史课“上活”,让历史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

3、加强初三年世界历史的教学。

从评卷中发现,学生世界历史知识的掌握较为薄弱,失分较多。

因此,应加强初三年世界历史的课堂教学,每课应配有相应的训练,并及时讲评。

并做好世界历史的复习工作。

4、重视阅读理解的教学和训练,加强解题指导。

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应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对学生学习上感到有困难的问题,如辨析题、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教师应加强训练,并从解题的方法和技巧上给予点拨和指导。

加强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平时就要抓好答题的规范化训练,从做好课堂笔记和平时的单元考试抓起。

5、加强业务学习与交流。

初中历史教师应积极参加集体备课、听课、评课、说课活动,加强业务学习,加强城乡教师的教学交流和研讨。

 

2005年中考最后四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郑和的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

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材料二:

图5(略)是泉州灵山郑和行香碑。

碑文写道:

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永乐十五年(注:

1417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望灵圣庇佑……――以上材料摘自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P128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郑和船队能够成功远航的条件有哪些?

(3分)

(2)依据材料二,你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

(答出两个要点即可)(4分)

(3)今年是郑和首航西洋600周年。

你认为郑和远航最值得我们纪念的是什么?

请简要说明理由。

27.阅读下列材料:

1938年9月底,英法德意四国在慕尼黑举行会议,并签订了《慕尼黑协定》(MunichAgreement)。

协议规定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和与奥地利培养教育接壤的南部地区割让给德国……

图6(略)中,张伯伦从慕尼黑回到伦敦时挥舞着文件,并宣称“我们这一代的和平已经得到保证”。

――以上材料摘自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P36

(1)依据材料一,指出图6中张伯伦手上挥舞的文件名称。

(2)面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2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一说张伯伦所宣称的“我们这一代的和平”能够得到保证吗?

为什么?

(5分)

四.问答题:

28.回答下列对外开放的有关问题。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春天的故事》歌词)

图7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历史》八年级下册P44)摘自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P62页

(1)根据所学历史知识,指出1979年那个“春天”的到来与哪次会议的召开有关?

(2)歌词中的“老人”指的是谁?

(1分)

(3)结合图7,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特区颁布在哪三年省份?

(4)分别指出我国现代的对外开放与鸦片战争以后的“开放”有何不同影响?

(4分)

29.回答文艺复兴运动的有关问题。

(1)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于哪一个国家?

文艺复兴的先驱者是谁?

(2)文艺复兴运动在哪个方面解放了当时人们的思想?

(3)有人认为,文艺复兴是复古。

也有人,文艺复兴是创新。

你的看法如何?

请说说理由。

(5分)

图6

2006年中考最后四题

25.阅读下列材料:

在计划经济的时代,物资严重匮乏。

为缓和供应的

紧张,保持物价的稳定,国家对生产和供应加以控制,大到钢铁、

煤炭、粮食、布匹,小到毛巾、肥皂,都是按计划生产和销售的。

图7

图6是20世纪60年代的布票。

图7为20世纪70年代的打扮。

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

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

材料三:

图8为21世纪初人们的穿着打扮。

图8摘自《新浪网》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实行布票等票证供应的主要

原因、目的分别是什么?

(4分)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人们衣着打扮发生了哪些变化?

(3分)

(3)从材料二到材料三人们衣着打扮发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图9

26.阅读下列材料:

1825年9月,史蒂芬孙亲自驾驶他自己设计制造的

火车机车(如图9)在新铺设的铁路上试车……随着火车的一声鸣

叫,它向全世界宣告了铁路时代的到来。

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

……人类历史进入了“电气时代”。

……其中主要包括新能源的发现和应用、新机器和新产品的创制、新交通运输工具的出现等。

(1)材料一的火车机车采用的动力机是(  )(2分)

A.蒸汽机  B.发电机  C.电动机 D.内燃机

(2)材料二的“新能源”指的是(  )(2分)

①石油②蒸汽③水力④电力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3)19世纪后半期,居住在美国中部的山姆听说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决定到日本进行一次考察。

你认为他应从火车、汽船、飞机中选择哪些合适的交通工具?

(6分)

得分

评卷

四、问答题(本大题有2小题,第27小题12分,第28小题10分,共22分。

27.2006年10月是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70周年。

全国各地都会以不同的方式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下面是我市“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知识竞赛活动的部分题目。

请你积极参与,认真作答。

(1)缅怀红军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

长征》)

①红军进行“远征”的主要原因是(  )(2分)

A.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B.要北上抗击侵华日军

C.要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     D.要北上与陕北红军会师

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描绘了红军长征途中经历的哪些险阻?

③假如你要考察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地点,应到(  )(2分)

图10 红军过草地

A.江西瑞金  B.贵州遵义  C.甘肃会宁  D.陕北吴起镇

(2)感受长征精神:

从图10历史事件中,你感受到的长征精神是什么?

28.回答下列有关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

(1)20世纪30年代,苏联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这一成就取得的主要

原因是什么?

(2)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3)你对斯大林模式是如何看待的?

(可从利、弊或有利有弊三方面中,任选一方面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4分)

对2008年中考最后四题的预测

一、中国古代史(围绕改革与开放)

(一)商鞅变法

1、时间、地点、人物2、主要内容3、历史作用4、改革成功的原因5、启示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原因(主要目的)2、措施3、意义4、改革成功的原因5、认识

(三)丝绸之路

1、概念:

2、畅通的原因:

3、路线:

4、历史作用:

5、现实意义:

(四)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1、遣唐使2、玄奘西行3、鉴真东渡4、特点

5、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启示6、对今天改革开放的启示:

(五)闭关锁国

1、原因2、主要表现3、影响4、启示:

二、中国近代现代史(围绕中日关系热点,胡锦涛08年初访问日本)

1、甲午中日战争2、全面侵华战争

三、世界近代现代史(围绕全球化这个主题)

(一)新航路开辟

1、动机(根本原因)2、条件:

3、时间4、走在前列的国家是:

5、主要过程:

6、影响:

(二)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展

一、美国的南北战争

1、根本原因:

2、焦点:

3、导火线4、转折:

5、结果:

6、历史作用:

二、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1、根本原因2、直接原因:

3、目的:

4、主要内容5、性质:

三、明治维新

1、原因:

2、目的:

3、主要内容:

4、性质:

5、影响:

(三)经济全球化

1、概念:

2、表现3、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4、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世界面临许多共同的问题,如何面对?

5、中国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如何去面对?

07年初中历史理解、运用层次考点归纳

中国古代史

对内改革: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对外关系:

丝绸之路、唐朝中外交流、郑和下西洋(06中考)、清朝闭关政策。

管理国家和评价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