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传播学整理文档.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126242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1.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传播学整理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育传播学整理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育传播学整理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育传播学整理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育传播学整理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传播学整理文档.docx

《教育传播学整理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传播学整理文档.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传播学整理文档.docx

教育传播学整理文档

教育传播学

生命不息传播不止

第一章绪论

1.传播:

传播是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情感,以达到互相了解和影响的过程。

世界处处充满了传播现象,生命的每时每刻也都在进行传播活动,生命不息,传播不止。

2.传播的类型

(一)人际传播: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二)组织传播:

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三)大众传播:

传播者用专门编制的内容,通过媒体对大众进行学习交流活动;

(四)教育传播:

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学习交流活动;

(五)人的内在传播:

人体内部的信息交流活动。

3.传播的功能:

沟通、协调、教育、娱乐。

4.教育传播

概念:

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给特定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

功能:

促进学习者全面发展,培养社会所需人才。

构成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

5.教育传播的演进

(一)口语传播:

公元前3000以前;

(二)文字传播:

公元前3000以前~19世纪末;

(三)电子传播:

19世纪末~20世纪90年代中期;

(四)网络传播:

20世纪末至今。

6.教育传播学是教育学和传播学交叉的边缘学科;研究对象是教育传播现象及其规律。

第二章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1.教育传播过程

(一)概念:

在教育传播中,当教育信息通过教育媒体在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进行传递时,则产生了动态的过程,这就是教育传播过程。

(二)编码、译码

在传播过程中,有的信息不能直接传播,必须进行一些变换。

在发送端将信息转换为可发送的信号,我们称这一过程为“编码”。

在接收端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信息意义则被称为“译码”。

信息

符号

信号

信源编码

信道编码

(三)噪声,效果和反馈

噪声:

在传播过程中,除了传输有目的的信息外,还会出现各种干扰信号,这种干扰信号被称为噪声。

它可以产生与传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之中。

效果:

船舶在受教育者身上引起的变化,成为传播效果。

反馈:

将传播效果传递给传播者的过程为反馈。

2.教育过程的阶段

确定信息选择媒体通道传送接受解释评价反馈

调整再传送

3.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

(一)教育信息的设计

(二)受教育者特征分析

(三)教学媒体设计

(四)教师与学生活动设计

4.教育传播模式

(一)概念:

第一,模式是现实的在线;第二,模式是理论性的形式;第三,模式是简化的形式。

(二)模式构建原则

科学性:

理论是正确的,必须科学的反映教育传播的规律,揭示教育传播各要素的关系。

现实性:

模式来源于现实,对现实的归纳,不是完全凭空想象出来的,要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反映现实性状况。

简明性:

模式是对现实的一种简化形式,要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而不是面面俱到。

操作性:

构建模式应思路清晰,符合逻辑,所需条件应容易实现。

创见性:

新的模式要比原来的模式更能反映现实,发现事物的新联系;好的模式不仅仅要反应现实,而且要高于现实,体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5.基本模式

(一)亚里士多德模式(公共演说)

(二)拉斯维尔模式(大众传播)

(三)香农—韦弗模式(一般的人类传播)

(四)罗密左基模式(教育双向传播)

(五)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人际传播)

(六)贝罗的S-M-C-R模式(教育传播模式)

(七)德弗勒互动传播模式(噪声存在于传播的各个环节)

(八)加涅的学习信息流程结构模式(个人学习)

反馈

香农-韦弗模式是1949年美国的两位信息论学者香农和韦弗在《传播的数学理论》一文中提出了一个过程模式,被称为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或香农-韦弗传播模式。

该模式把传播过程分成由七个要素组成、带有反馈的双向传播模式,并用图解的形式表示出来,用以解释一般的人类传播过程,如图所示。

这个模式起初是为技术领域开发的,但是在此领域之外也有着重大而广泛的应用,尤其是传播学领域,因而它也成了传播过程的重要模式之一。

该模式和其他传播模式最大的不同是导入了干扰的概念,它是指任何阻碍成功传播的东西,这个概念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传播过程的研究。

噪音的出现表明传播不是在理想的真空中进行的,传播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信息的干扰,这对于社会传播过程来说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6.几个典型的教育传播模型

(一)师生面对面教学传播模型

(二)远程教学传播模式

(三)个人自主利用媒体自学的教育传播模式

(四)写作互动传播模式

第三章教育传播信息和符号

1.信息

(一)a.信息是一种可传播的消息;

b.消息可以被加工运算,加工和处理;

c.信息是一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知识;

(二)信息是减少或消除某种情况不确定性的东西;

(三)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和规律的表征。

2.信息的本质

(一)揭示了信息的普遍性;

(二)揭示了信息的重要性

(三)揭示了信息对物质、能量的独立性;

(四)揭示了信息对物质、能量的依赖性;

(五)信息受到了主观因素的影响。

3.信息的特征

(一)信息是一种可共享的资源

(二)信息具有知识的秉性

(三)信息可以被传输和储存

(四)信息可以被提取,加工和变换

4.信息的产生

(一)信息是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

某物与其他物相互作用,在它物上留下某物存在方式的痕迹,这意味着它物携带有某物的消息,某物是信息源,它物是信息体。

(二)互相作用的方式

a.物质直接作用

b.物质场作用方式

c.发送与接收方式

(三)作用的痕迹————信息

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信息体自己内在结构与运动状态产生变化,在信息体上留下信源物存在方式的痕迹——信息

5.信息的形态

(一)资源信息:

即信源物作用在信息体上留下信源物存在方式的痕迹;

(二)机器信息:

信源物作用在机器信息体上呈现出的痕迹;

(三)人类感知信息:

信源物被人类感知,在大脑中留下信源物存在方式的痕迹;

(四)人类思维信息:

将感知的信息在大脑中进行加工处理,转换成符号信息。

补充:

信息广义的定义:

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表征;

狭义定义:

信息是用来减少或消除通信者不确定性的东西,信息就是不确定性减少。

6.教育信息概念

狭义:

教育信息主要是指教育内容,如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

广义:

包括与传递教育内容有关的其他所有信息,如教学管理信息,评价性信息,干扰信息等。

7.教育信息的主要来源

a.老师

b.客观事物

c.教学信息体

8.教育信息的特征

(一)科学性:

教育信息已为前人所提取,处理并转化为人的科学认识的一部分的信息

(二)目的性:

教育信息有明显的目的性,它制约于特定的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服务于特定的教学对象,所选择和利用的教育信息均服从培养人的需要。

(三)系统性:

教育信息不是零碎、无序的、而是经过专家精心编制的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知识体系;

(四)共享性:

教育信息不存在保密性与限制性,可以为人类广泛的共享;

(五)多样性:

教育信息蕴藏在各种各样的载体中,具有丰富的呈现方式,可以使用多种传输通道。

9.符号的定义

(施拉姆)符号是人类传播活动的要素,符号代表事物,它能脱离传播活动双方而独立存在。

符号是负载或传递信息的基元,表现为代码及代码系统。

10.符号的本质

(一)符号代表事物:

符号是一切用以在意义上替代它物的东西,不是真实事物本身,一个符号只是一种事物的代表。

(二)符号的意义来自于经验

a.人们通过感官接触,随着外界刺激的不断积累,人们寻找这些经验的关联性和相似性并形成符号的概念;

b.符号和意义之间的结合受到社会约定俗成的影响;

c.人们可以不断学习来建立符号的意义;

d.符号的意义因人而异。

(三)符号的意义因环境而异,因时间而异,符号常常由于传播环境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意义,符号的意义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四)符号具有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

a.外延意义:

表示符号与事物之间的代表性关系,是客观性,它也是在字典上所标明出来的,能为大家共同认可的意义。

b.内涵意义:

指符号与概念之间的评价关系,它常常带有情感上的爱憎与评价上的高低因素,是主观的。

11.语言

语言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形成的,是人们长期的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

(一)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二)语言具有层次的结构;

(三)语言是线性的;

(四)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12.语言运用失当现象

死线抽象(天下的乌鸦一般黑);忽视差异;非此即彼;主观倾向。

13.语言符号在教育传播中的运用原则

(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教学语言必须要为准确传达教育教学信息、实现教育目的服务,不能偏离特定的教学目标,也不能片面追求教学语言的形式。

(二)要有针对性:

教育传播对象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因此在使用语言是应当考虑选择与传播对象的个性特征相吻合的语言抽象层次范围,并且在该范围内上下移动。

(三)要有适当的强化:

对一些重要的信息我们可以采用适当重复多次的方法去反复强调它,也可以利用身体语言或其他媒体的辅助来强化。

(四)要进行不断的调整: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地调整所运用的语言,才能将教育传播活动持续下去并最终达到教育目的。

(五)要有整体性:

教师必须考虑语言的逻辑性,,从整体意义上考虑每句话的意思,学生在理解上也要有整体意识,不能断章取义。

14非语言符号的功能

(一)传播态度与情绪;

(二)补充和强化语词;

(三)代替词语。

15.非语言符号的特性

(一)普适性:

非语言符号广泛存在于人类传播活动中;

(二)形象性:

语言符号比较抽象,而非语言符号则形象、生动、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它能与语言符号配合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三)多维性:

能在同一时空中同时刺激人的多种感官。

(四)整体性:

非语言符号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符号系统,一种非语言符号往往伴随着其他非语言符号整体出现。

16.非语言符号在教育传播中的运用原则

(一)辅助性:

非语言符号在教育传播中是一种辅助手法,不能喧兵夺主,只能少而精。

(二)准确性:

在教育传播中,非语言符号的价值就体现在能准确的表达出确定的意义。

(三)适宜性:

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教育内容,不同的教学情境等选择不同的非语言符号。

(四)稳定性:

教育传播中一些基本非语言行为应当是相对稳定的。

(五)情感性:

非语言符号在沟通师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方面却有明显的独特之处,在教育传播中应发挥它的长处。

第四章教育传播通道和媒体

1.教育传播通道

(一)特点:

a.通道中传递的是教育信息;

b.信宿端是特定的对象——学生;

c.信源端主要对象是教师,此外还有教育传播媒体,社会真实事物,家庭和周围学生等其他发出教育信息的具体对象。

(二)种类:

学生——教师通道;

学生——媒体通道;

学生——实际事物通道;

学生——家庭通道;

学生——学生通道。

2.教育传播中的干扰

(一)来自信源的干扰:

信源方面可能不是教育信息,或是效果不佳的教育信息。

(二)来自编码的干扰:

编码要将信息转换成符号和信号,选择和变换不当也会出现干扰。

(三)来自信道的干扰:

构成信道的空间、线路以及发送接收信号的设备,都会造成干扰。

(四)来自译码的干扰:

若学生的视、听、味觉等感觉器官在生理上有一些缺陷,则不能接收来自通道的信号;学生的知识经验有局限,也不能将符号解释为准确的信息意义。

3.如何保持教育传播通道的流畅

(一)让校园充满信息

实物:

生物园,地理园,实验室。

媒体:

媒体资源中心。

(二)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提高业务水平,懂得如何运用各种传播媒体,编织教学媒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