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归去来兮辞》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归去来兮辞》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另一类如《咏荆柯》《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
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2、【题解】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
“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
“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
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
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
“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辞。
本文虽属辞赋,但言辞浅切、畅达,旷逸之情沛然流出,自然成韵。
结构井然有序、谨严绵密,匠心独运而不见斧凿之痕。
《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1],瓶无储粟[2],生生所资[3],未见其术[4]。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5],脱然有怀[6],求之靡途[7]。
会有四方之事[8],诸侯以惠爱为德[9],家叔以余贫苦[10],遂见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11],心惮远役。
彭泽去家百里[12],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13]。
何则?
质性自然[14],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15]。
尝从人事[16],皆口腹自役[17];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18],当敛裳宵逝[19]。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20],情在骏奔[21],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22],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岁十一月也[23]。
▲通过序文,了解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
明确三点理由: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也就是说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2、“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忍饥受冻固然严重,但是违背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那比交冻可能更难以忍受。
3、“程氏妹丧于武昌”,需要去奔丧。
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的。
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随意,任性随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
官场实在有违自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
注释:
[1]幼稚:
指孩童。
[2]瓶:
指盛米用的陶制容器、如甏,瓮之类。
[3]生生:
犹言维持生计。
前一“生”字为动词,后一“生”字为名词。
[4]术:
方法。
[5]长吏:
较高职位的县吏。
指小官。
[6]脱然:
犹言豁然。
有怀:
有做官的念头。
[7]靡途:
没有门路。
[8]四方之事:
指出使外地的事情。
[9]诸侯:
指州郡长官。
[10]家叔:
指陶夔,曾任太常卿。
[11]风波:
指军阀混战。
[12]彭泽:
县名。
在今江西省湖口县东。
[13]眷然:
依恋的样子。
归欤之情:
回去的心情。
语本《论语•公冶长》:
“子在陈曰:
‘归与,归与!
吾党之小人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14]质性:
本性。
[15]违己:
违反自己本心。
交病:
指思想上遭受痛苦。
[16]从人事:
从事于仕途中的人事交往。
指做官。
[17]口腹自役:
为了满足口腹的需要而驱使自己。
[18]一稔(rěn忍):
公田收获一次。
稔,谷物成熟。
[19]敛裳:
收拾行装。
[20]寻:
不久。
程氏妹:
嫁给程家的妹妹。
武昌:
今湖北省鄂城县。
[21]骏奔:
急着前去奔丧。
[22]仲秋:
农历八月。
[23]乙巳岁:
晋安帝义熙元年。
译文:
我的家境贫困,耕种田地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
家中孩子很多,米缸里经常没有存粮,找不到维持生计的办法。
亲戚朋友多劝我出去做个小官,自己心里也产生了这种念头,但苦于没有门路。
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各地州郡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因为看到我贫苦就加以推荐,于是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
这时战乱没有平息,心里害怕远地的差使。
彭泽县离开家乡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之用,因此就要了下来。
但过了没几天,思念田园,归乡的念头就产生了。
为什么呢?
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会勉强做作;
饥冻虽是急迫之事,但违背自己本心就会使人感到十分痛苦。
虽然自己曾经做过官,但都是为生活所驱使;
于是感到烦恼,激动不已,有愧于平生的志愿。
但还是想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装连夜离去。
不久,嫁给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要急着前去奔丧,就自己弃官离职了。
从秋八月到冬季,做了八十多天的官。
就针对这件事情来抒发自己心里的情意,给这篇文章命名为《归去来兮》。
时在乙巳年十一月。
三、诵读及整体把握
说明:
诗歌、辞赋一定要强调读,在读中积词会意、读中感悟、读中辨析、读中融会贯通,文言诗歌、辞赋,尤要强调如此。
(一)朗读常规指导:
本文属“辞”体,多为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较长停顿。
六字句:
按三拍读,3、3顿或1、2、1、2顿。
如“舟遥遥/以/轻甩,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少数四字句:
按二拍读,如“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仍可作六字句读。
另外还应注意语调、语气。
三字句2、1顿;
五字句2、3顿;
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二)教师范读一遍。
提醒注意听语顿的特点。
(三)学生诵读
1、一读——一字一词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词,理会文义;
2、二读——概括地读,明确韵脚,分清层次,理清各层次的大意;
第l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
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
“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
“心为形役”为原因之二。
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2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衡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说的气氛;
第三层“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还”“桓“,写饮酒自乐之景与傲然自得之情,闲适恬淡,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情景交融,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3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
“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概。
第4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之”“期”“籽”“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情神自由。
3、三读——理清线索,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粗略辨析作者的思想;
辞归——归途——归舍——归园——归田——归心
叙事思路,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4、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
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四、具体赏析,体会感情:
1、诵读第1段,思考: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明确:
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俨然抒发一口闷气,顿觉自在坦荡、轻松畅快;
最后的反问,表明其志已决,不容持疑、犹豫。
接下来,说明归隐的原因。
“心为形役”,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形”,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怅悲伤的了。
表明其心情很轻松。
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未来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
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开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
过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天的抉择就是“是”,是正确的。
迷途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
思考:
结合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2、诵读第2段,思考:
作者辞官回乡时的心情如何?
先乘船,后上路,和风拂衣,小舟飘荡,而心情的愉快也尽显其中。
这在阅读时需要注意。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昼夜兼程,归心似箭。
问征夫,暗自计程;
恨熹微,嫌天亮太迟,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这种急迫,在到家时完全变成孩子般的欢呼与雀跃--“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是一派狂喜之态。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主仆共同欢迎主人归来。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像举家欢宴,主人开怀畅饮的情状,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
其中“松菊犹存”有喻义,喻坚韧芬芳之节操仍在。
接下来四句,“引壶觞”到“之易安”,写饮酒自乐之景与傲然自得之情。
再接下来由居室转到庭园及高处、远处,这里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悠然自得之情从字面流露出来,可以想象,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时而环顾,时而远望,白云行走,飞鸟投林,都摄入他的眼帘。
作者正如“出岫之云”“倦飞之鸟”,做官本是无心,官场确使他厌倦。
写抚“孤松”其实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坚贞之志。
“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这一段由路途写到家门,由家门到居室,再由居室到庭院,甚至目光远及。
表面写景,实际抒怀,营造了一个与官场截然相反的、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设问:
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
3、诵读第3段,思考:
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1)悦亲戚之情话
——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
(2)乐琴书以消忧
——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
(3)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与乡邻交往之乐;
(4)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巾车孤舟出游之乐。
第一句与文章首句呼应。
接着表示要与世相忘,谢绝交游--主要是与世俗官场的人谢绝交往,并非所有人。
作者以听家人的知心话为快乐,以琴书为伴侣,嚣嚷、喧吵不入耳中,可以说是乐以忘忧了。
接下来的描写是一段颇带诗意的描绘。
春回大地,农人告诉他将要从事春耕了。
并且在农事闲暇,乘兴出游,“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注意它的句意承接,“或命巾车”后承“亦崎岖而经丘”,“或棹孤舟”后续“既窈窕以寻壑”。
前者是陆路,后者是水路。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既是实景,又是心景,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暂短的感伤,由春来万物复苏,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时想到人生的短暂与匆促。
虽有点沉郁,但细品全段,基调还是静谧而愉悦的。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
此段是转承段。
从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与山溪,更广阔地描绘了一个和美、充满生机的隐居世界。
最后一段的议论与抒怀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
4、诵读第4段,思考:
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潜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4段又有何表现?
“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时间没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随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张心志、何不自由自在,何必考虑那么多的生死、为生死惴惴不安呢?
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
依据何在?
“怀良辰以孤往,植杖而耘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正反两方面,通过想象,表明自己怡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
高官厚禄不是我所求的,寻访仙境也不是可以如愿的。
作者所向往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在良辰美景独自出游,亲身参加农事劳动,在高岗上高声放歌,在清流旁纵情赋诗。
讨论:
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
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
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
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陶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
在前面介绍陶渊创作题材时曾提到过,陶晚年作过大量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即“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归去来兮”“忆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
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
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
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
五、提高理解
(一)根据提示,学生齐读。
进一步细品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脉络,找出名句,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并说明在语境转移的情况下该怎么运用。
提示:
决意归去……,归心之切……,家室之乐……,田园之乐……,交往之乐……,出游之乐……,人生感想……。
名句的找寻不求统一,只要学生能找出来说明作用并能运用即可。
以下所列,可资参考。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在文中作者以此宽慰自己。
作者觉悟到过去出仕之事做错了,已经不能改正,但知道未来之事(指归隐)还可以挽救。
此句在文中有明确所指,然独立看,也可用于不要沉溺于往事的感伤,凡事应当往前看,抛却过去,把握未来之语境。
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用“无心”、“知”两词,将云、鸟人格化,使作者之情投射于物,物与人融合一体。
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率直、朴真的情感。
从中可以感知自然是人情感之对象,自然着上人之色彩,便有了精神气。
3、“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此句为作者出游时所见的初春生机勃勃之景象,是实景,也是心景。
早春光景,见归来之可乐,万物蓬勃,使作者亦心生生命短暂之感慨。
披迹寻求,了悟生命之意象。
4、“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登上东边的高冈而放声长啸,面对清澈的流水而把诗歌吟唱。
作者以此句表达自己隐居田园,快然自足,读之“素怀洒落,逸气流行”。
用之面对自然,豪情满怀,心生壮阔之志,亦未不可。
思读。
(第五遍)读为默读,并思作者言语之创造。
可用对对子这一活动载体,达此目标。
(解说:
陶渊明为后人创造了精美的言语,后人读之,明白言语的意义固然重要,但文章的价值更在于言语本身。
应让学生充分感觉到言语的存在,让言语连同意义,连同作者的心灵,依附于学生的心理结构,不仅为学生所知,更为学生所有。
下一步活动的设计也基于此)
(二)教师出上联,上联要求在文中提取词句组合而成;
学生对下联,对句亦应在文中提取词句组合而成。
只要大致能对则成,不求工整。
上联例:
小径松菊,一杯清酒名可越。
此联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三句;
“名可越”点明作者胸襟。
对句例:
流云丘壑,数点倦鸟亦舒心。
此对句用“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两句,“亦舒心”点明作者归田园之心情。
又例:
稚子亲邻,几言情话忧能消。
此对句用“稚子候门”、“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两句,虽对稚子恐难曰情话,但亦差可对矣。
清流皋畴,几首小诗气能清。
此对句用“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将有事于西畴”两句,庶见能对。
(三)自组对联。
由学生联缀文中词句而成联。
例:
1、引壶觞,眄庭柯,涉园成趣;
携稚子,倚南窗,观日融情。
2、登东皋,临清流,赋诗以乐;
悦亲戚,乐琴书,情话消忧。
3、僮仆稚子,亲戚农人,此中有人伦乐;
松菊倦鸟,巾车孤舟,其间寄田园之情。
(四)悬求对句。
不仅由教师向学生悬求对句,也可由学生提出上联,悬求同学对句。
1、不求富贵,不期帝乡,只求乘化以归尽。
2、向荣之木,始流之泉,万物皆得时令。
六、总结
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
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陶渊明是属于时代的,正如苏东坡所云:
“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
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
”这种“委心任去留”的任真自得之意,他永远是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六、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1、本文出现了五个疑问代词,请找出来,分析它们的词义。
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则独自悲伤呢?
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
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
胡为乎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
2、“之、以、兮、而、来”五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学生在文中找出例句,分析。
兮:
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或“呀”,如“归去来兮”“大风起兮云飞扬”。
来:
虚词,无义,如“归去来兮”;
有时为句尾语气词,相当于“咧”。
如《孟子·
离娄上》:
“盍归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