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范文浅谈打击乐教学总结Word格式.docx
《工作总结范文浅谈打击乐教学总结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作总结范文浅谈打击乐教学总结Word格式.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过程阶段不同、教学的任务不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当然就不同。
2.从教材内容的特点出发
方法是为内容服务的,在选择具体的方法时,必须考虑到具体的教学内容。
(就是根据内容来选择教学方法,而不是由方法决定内容)
3.从学生年龄的特征出发
各阶段学生年龄特征不同,选择教法时要充分考虑。
如低年级的学生,思维形象具体,根据他们的这些特点,应让他们多活动、多表演;
中高年级的学生思维敏锐,应让她们多体会、多感受、多思考、多创造。
4.从教师自身的素质水平出发(不要好高骛远,弄巧成拙)
5.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1.常用的基本教学方法:
教唱法、听唱法、视唱法、示范法、欣赏法、游戏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表演法、练习法等等。
2.常用的综合教学方法:
审美教学法;
趣味教学法;
互动教学法;
愉快教学法;
引导发现法;
情境教学法;
启发联想法;
体态律动法;
故事、谜语导入法等等。
1.要了解常用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设计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结构。
目前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类:
①传授模式(教师为主)
基本程序是:
导入—传授—分析—运用。
②参与模式(学生为主)
提出问题—群体参与—探索—理解。
③创新模式(以新促学)
激发情趣—探索—增强能力—表现。
④探索模式(教师主导、引导)
提出问题—探索—讨论—结论。
⑤体验模式(实践摸索)
感知—体验—探索—再体验。
⑥合作模式(互帮互学)
提出问题—集体讨论—合作实践—得出结果—评价。
⑦情景模式(以景促情)
创设情景—情感体验—深入学习—反馈成果。
⑧成功模式
提出问题—实践活动—鼓励引导—成功体验。
⑨兴趣模式
激发兴趣—参与学习—提高兴趣—主动学习。
⑩新课程模式
创设情境—感悟体验—探索发现—创新表现—拓展延伸—概括整合
2.要掌握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是指课堂教学的基本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
下面我们来了解两种综合课的结构(传统结构、新的结构):
传统结构:
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新的结构:
组织教学、导入新课、新课训练、巩固拓展、评价总结。
例:
《校园里的小白杨》根据音乐教学以听为基础,以唱为中心,以表现为手段,结合在教学中必须遵循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这节课可以安排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2.听赏歌曲,产生共鸣。
3.新授歌曲,解决难点。
4.表现歌曲,实践创造。
5.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科学的课堂教学结构,有利于学生主体发展;
科学的课堂教学结构,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科学的课堂教学结构,有利于保证课堂教学密度合理。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是完成音乐教学大纲所赋予的教学任务的关键。
而学生的兴趣和欲望来自于教师严谨而周密的教学构思。
尤其是精心设计好“开头”、“衔接”和“结尾”这三个环节,让学生像欣赏一首旋律优美的乐曲,观看一部引人入胜的影视片那样津津有味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具有“磁性效应”。
1.开头要新颖
对音乐感兴趣是少年儿童的共性,学生往往把每周两节的音乐课视为“一周最美好的时刻”。
但如果我们教法呆板,一成不变,索然无味,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变成了喜欢音乐,但怕上音乐课),教师应当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目的任务,将难点、重点、主导思想、作品风格、音乐知识等,形象而生动地导入课的主体中去,让每堂课都有“新鲜”感,学生的兴趣、欲望才能“长盛不衰”。
我们可以选择性地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①情景诱趣法,吸引学生兴趣、
②律动参与法,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③悬念设疑法,引导学生探索欲望、
④言语煽情法,抓住学生学习情绪、
⑤故事引入法,增加学生领悟能力、
⑥音画设计法,唤起学生参与愿望。
情景诱趣法:
是通过大家都很熟悉的某个有关联的作品为纽带,使对另外一个陌生的作品主题也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五年级的《京腔京韵》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开始通过欣赏、听唱带有点“京腔”韵味的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逐步培养学生对京剧的兴趣再到热爱京剧艺术,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前门情思大碗茶》一段时间在我国歌坛上独领风骚,赢得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它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音乐风格(京歌)。
在播放歌曲的同时,和学生介绍有关这首歌曲的特点以及背景。
(80年代末,当港台流行歌曲、迪斯科、摇滚音乐冲击我国音乐舞台时,我们的国粹好像一下消失了似的。
此时,人们已开始恍然大悟,只有民族的才是最好的,作曲家们便开始采用民歌、戏剧、说唱、曲艺中的音调为素材,创作出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另外一首歌曲《故乡是北京》也是其中的一首)。
播放的这首“京歌”就是其中的一种产物。
通过情景诱趣法,使学生们从熟悉的《前门情思大碗茶》这首“京歌”过度到“京剧样板戏”最后过度到“传统京剧的身段表演”,这一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和欣赏京剧的兴趣。
律动参与法:
律动是人类以身体的动作为介体的一种充满节奏韵律的动作,律动作为一种人类心理、生理特点的综合反映,从根本上说使听觉、运动觉参与其间的一种审美活动。
通过律动来体验音乐情感,用身体对音乐的节奏、旋律、力度等作出即兴反映,锻炼人的音乐感知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最终使审美的能力得到提高。
那么,所谓律动参与法,即给学生创造一种参与音乐律动的环境,让学生置身于某种音乐情景下,通过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能够迅速缩短与作品之间的时间距离和与作者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在气氛的渲染下和教师产生共鸣,引发兴趣,体验情感,然后进入新课教学。
在这需要提到的是,教师创设的这种情趣要自然适度,律动动作要切实可行,难度不能过大,如果过分渲染造作,会让学生产生“假”的感觉,这样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欣赏情趣,反而会影响新课的教学。
下面以三年级第五单元中的《阿细跳月》这首彝族风格的管旋乐曲为例。
上课开始,教师准备一些打击乐器作为教学的道具,然后让学生围成圈,教师教学生跳彝族舞蹈的基本步伐(左腿开始,左、右、左走三步,右腿踢两下,然后换方向)最初可以引导学生将速度放慢学,几分钟后待动作熟练后,可以加快速度跳,并让一部分同学在一旁用打击乐器敲出这首乐曲五拍子的节奏型(XXXXXXXX)其他同学则继续围着圈跳舞。
这样使学生感受到了5/4拍的节拍韵律。
与此同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当在电视里看到彝族人经常在喜庆的节日时,男男女女围着篝火拉成一个圈,尽情地舞蹈时,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脸上又是露出何种表情?
并让学生随之模仿一下。
立刻,学生们肯定会热情高涨,笑逐颜开,教室里一定会充满了欢天喜地的气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
通过学生的踊跃发言,最后得出结论:
“跳月”步伐是彝族舞蹈的基本步伐,五拍子的节奏很鲜明,热闹欢快的舞蹈常表现出一种节日气氛。
接着,一边播放《阿细跳月》的音响,一边讲彝族的地理位置和民族风情。
通过律动参与法调动了课堂的气氛,让学生直接感受、体验音乐的情绪,从而导入新课《阿细跳月》的教学。
故事引入法:
例如在欣赏五年级第一单元歌曲《嘎子嘎》时,我先请学生把《小兵张嘎》的故事作一个生动的描述,然后再请几个同学演一演,更增加了学生对故事的了解,从而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欣赏兴趣也随之倍增。
音画设计法:
如教材中有许多民歌和民族歌曲,在教唱或欣赏时如果单一的去唱、去听,极容易形成固定模式而单调乏味,我们要收集一些不同地区有代表性的画面及音乐作为辅助教材,开展“唱着民歌去旅行”、“欢乐大家园”、“作客民族村”等一些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学生一定会感到新鲜而积极参与。
2.衔接要巧妙
教学环节之间,新旧知识之间,衔接巧妙,课堂教学就会流利顺畅。
教师仔细分析教材,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各环节自如地过渡,课堂教学便能保持整体性。
例如在学习六年级第三单元的《土拨鼠》一课时,我们可以先复习有关6/8拍子的歌曲,如五年级时学过的《春游》,复习八六拍子的强弱规律,然后再让学生自学本课歌谱。
又例:
学习三年级的第七单元的《开心里个来》一课时,教师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家乡的变化,由此激发学生的情绪,然后由学生说说自己的心情,接着,教师很自然地将歌曲的数板部分巧妙地引出(家乡变化真是大,人人心里乐开花,‘想过去,马路窄,房子矮,买本好书要跑二里外。
看今朝,高速公路连北京,高楼大厦竖起来。
竖!
起!
来!
’),这样的衔接,既自然又简洁,也不显得单调,学生接受也不难,无形中就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3.结尾要精彩
一出戏,一部电影,必定有高潮。
同样,一堂音乐课也应该有“高潮”之处。
这个“高潮”一般宜在一堂课的结尾。
“高潮”往往是课堂教学的“精采乐段”,此时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兴趣最浓厚,积极性最易发挥的时刻,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推敲再三,精心设计,有时在生动的故事中结尾,有时在听教师范唱或听录音中结尾,有时也在请演唱水平高的学生演唱或全班学生不拘形式的演唱,甚至可以在师生对唱,学生边歌边舞中结尾。
把一堂课的结尾搞得生动活跃,热热闹闹,使学生像听小说连播,观看连续剧那样在撩人心绪的悬念中盼望下周音乐课的到来。
强调了音乐课堂教学的三个环节,并不意味着其他环节可以忽略。
音乐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很重要,它们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不可缺少的“部件”,只有每个“部件”运转正常,才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