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三复习专题训练必修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民主追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239853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高三复习专题训练必修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民主追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民版高三复习专题训练必修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民主追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民版高三复习专题训练必修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民主追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民版高三复习专题训练必修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民主追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民版高三复习专题训练必修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民主追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版高三复习专题训练必修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民主追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人民版高三复习专题训练必修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民主追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高三复习专题训练必修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民主追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民版高三复习专题训练必修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民主追求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D.五权分立

4.徐中约认为,孙中山设想通过一个三段式的革命程序,即军政时期、训政时期及最后由一部新宪法来统治全国。

据此可知,孙中山革命的最终政治目标是

A.推翻封建统治

B.赢得民族独立

C.建立宪政民主

D.解决民生问题

5.孙中山1906年在一份宣言中提出:

“今由平民革命以建革命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

大总统由国民公举。

议会由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

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这集中表明革命党人主张

A.建立统一的民族独立国家

B.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C.实现普遍平等的民权

D.争取国家富强实现民生幸福

6.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

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对于上述材料的探究,说法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广泛发动群众参与革命

B.三民主义在当时已经深入人心

C.三民主义在当时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

D.辛亥革命的最终目的已经实现

7.1924年11月,孙中山以大元帅身份公布了《工会条例》。

下列是条例中的某些条款,这些规定

 

允许脑力和体力劳动者组织工会,“工会在其范围内,有言论、出版及办教育事业之自由”“工会在必要时,得根据会员多数决议,宣告罢工”

A.体现了旧三民主义的新发展

B.表明其政治立场发生根本改变

C.倡导国共合作实现社会主义

D.背离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方向

8.1920年11月,孙中山指出:

有人说推翻清室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了,这话实在错了,即如我们住的租界,外国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果,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

此番话表明孙中山

A.认识到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B.正式提出了新三民主义

C.发展了民族主义的内涵

D.着手进行国共合作

9.蔡元培认为:

“三民主义虽多有新义,为往昔儒者所未见到,但也是以中庸之道为标准。

”据此推断,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中最符合蔡元培观点的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创立民国,实现共和

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D.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10.1921年6月,孙中山说:

“因中国积弱,主权丧失已久,宜先求富强,使世界各强国皆不敢轻视中国,贱待汉族。

实行积极的民族主义,不惜用革命的手段反对外侮。

”这说明孙中山

A.意识到民生主义比民族主义更为重要

B.首倡以革命的手段实现民族主义

C.认为发展民生有助于实现民族独立

D.吸收了中共革命纲领的合理成分

11.孙中山说:

“所以我们在中国革命决定采用民权制度,一则为顺应世界的潮流,二则为缩短国内战争,因为中国自古以来,有大志向的人,多是想做皇帝,……我们宣传革命主义,不但是要推翻满清,并且要建设共和……我们要把这种做皇帝的思想完全铲除,一概肃清。

”材料直接反映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A.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要求

B.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与建设政权的问题

C.表达了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D.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

12.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孙文指出:

“(中国)每省对于内政各有其完全自由,各负其统御整理之责;

但于各省上建设一中央政府,专管军事、外交、财政,则气息自联贯矣。

”此语表明孙中山

A.认同自由平等的观念

B.放弃民主共和的道路

C.主张三权分立的原则

D.汲取分权制衡的思想

13.孙中山说:

“实行社会主义之日.即我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业操作,各得其所。

我中华民国之国家,一变而为社会主义之国家矣。

A.主张把中国建成社会主义国家

B.在革命道路选择上举棋不定

C.受到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

D.革命的目标是解决民生问题

14.1924年,孙中山说:

“我们现在革命,要效仿俄国这种公平办法,也要耕者有其田,才算是彻底的革命;

如果耕者没有田地,每年还是要(纳)田租,那还是不彻底的革命。

”这表明孙中山

A.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主张将土地无偿分配给农民

B.在十月革命影响下决定节制资本以实现民生主义

C.受十月革命影响,主张改进民生主义

D.想仿照十月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以实现“耕者有其田”

15.1894年成立的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

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这一转变说明孙中山

A.深入剖析了民主共和制的实质

B.近代民族国家的构想逐渐丰富

C.提倡建立反清的民族统一战线

D.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革命目标

16.史学界一般认为,孙中山在1905年提出三民主义这个纲领表明资产阶级开始关注农民的土地问题,关注民生,并探索使中国由贫弱到富强的办法,但其“民生”、“民本”主张依然带有“空想”色彩。

“空想”主要是因为

A.基本上不变更土地所有性质

B.根本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C.注重政党建设忽视民生问题

D.缺乏实现国富民强的具体举措

17.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

“现在一般青年学者信仰马克思主义,一讲到社会主义,便主张用马克思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社会经济问题,但是我们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用马克思之法则不可”。

这反映出当时国民党(  )

A.注重借鉴科学社会主义的精神B.丧失了领导国民革命的主导地位

C.试图消除与中国共产党的分歧D.逃避现实希求在革命中得到认可

18.孙中山的民主思想与中国儒家文化和西方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深深根植于两者之中。

正如有的学者所说:

“孙氏学说是有目的的对儒教文化、民生主义(社会主义)和西方民主这三个传统的结合。

孙氏相信一个独特和自豪的中国,只要以儒教文明为基础,就会在文化上复兴。

”这表明了

A.孙中山对美国文化情有独钟,所以推崇三权分立

B.孙中山坚信只有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才可能取得革命胜利

C.孙中山的思想与中国的社会性质有一定关联

D.孙中山的民生思想脱离社会实际,无法实现

19.20世纪初,孙中山在《排外与国际法》一文中指出:

“各国交际,未尝不视国力之强弱以为进退,而相与结不对等之约。

”这主要表明,孙中山

A.具备一定国家主权意识

B.承认中外条约即国际法

C.认清了列强的侵略本质

D.主张废除不平等的条约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为解决这一问题,他提出“一劳永逸之计”,把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相结合,即民生主义,故C项正确。

民族主义主要推翻满族清王朝统治,故A项错误。

民权主义主要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故B项错误。

五权宪法是孙中山提倡的实行"

五权制度"

的宪法原则,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点睛】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但是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2.B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是民族主义方面的内容,它是《兴中会章程》而不是法典化,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A项不选;

CD两项均不属于民权主义方面的内容,“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既属于民权主义方面的内容,又用法律形式规定下来,B项正确。

3.A

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由于满清的腐败统治,导致了中国遭受严重的民族危机,故必须推翻清王朝统治,属于民族主义的内容,A项正确。

创立民国为民权主义,与材料强调“革命”“光复”不符,排除B。

平均地权为民生主义,与材料强调民族主义不符,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五权分立的信息,而是强调民族主义,排除D。

抓住材料关键信息“非革命无以救重亡,非革命无以图光复也”,结合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4.C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思想,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孙中山设想三段式程序的“最后由一部新宪法来统治全国”可知其最终目标是建立宪政,符合题意的是C项,ABD项不是他的最终政治目标。

5.B

【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同盟会”、“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议会......国民公举”、“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可知此应为孙中山三民主义中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民权主义思想,故排除A,选B;

C是新三民主义的内容,排除C;

D是民生主义,排除。

6.C

【解析】由材料信息“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可知当时三民主义成为一股社会思潮,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故C项符合题意;

“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说明辛亥革命并没有广泛发动群众参与革命,三民主义也并未深入人心,A、B两项错误;

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也不符合史实。

点睛:

根据关键词“民主”“民权”“民国”“国民”,结合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分析解答。

7.A

本题考查新三民主义。

材料中孙中山承认工人阶級有成立工会和言论自由的权利等,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是孙中山“扶助农工”政策的体现,说明三民主义得到新发展,故选A项;

孙中山的政治立场不变,依然是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排除B、C、D项。

8.C

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的民族主义。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孙中山明确提出了反帝思想,是对“民族主义”的内涵的新发展,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材料反映了孙中山明确提出了反帝思想而非认识到了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材料只是反帝思想,还不是正式提出了新三民主义,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

选项D错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C。

考点:

近代中国的思想家•孙中山•孙中山的民族主义

【名师点睛】文字型材料选择题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这些材料包括历史文献、历史人物的言论、诗词等,它的选择方法和其他材料性试题一样,必须首先读懂材料,即理解材料的本来意思,然后将材料所涉及到的知识与课本“挂钩”,借助课本知识进行选择。

9.D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主张反对满清政府的统治,体现了民族革命的主张,与中庸无关,排除A。

“创立民国,实现共和”主张政治上推翻帝制,实行民主政治,建立中华民国,不能体现中庸思想,排除B。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意味着国民党主动寻求同俄国、中共的合作,支持农民和工人的利益诉求,其中无关中庸之处,排除C。

“平均地权”有反封建的动机可是却没有彻底反封建,在改善农民待遇和限制地主之间寻求平衡,“节制资本”在自由市场和国家干预之间寻求平衡,故D项正确。

10.C

根据材料中的“宜先求富强,使世界各强国皆不敢轻视中国,贱待汉族”,说明孙中山是想通过发展民生实现国家富强来实现民族独立。

故答案为C项。

材料是探讨实现民族独立的手段,不能反映民生主义比民族主义更为重要,排除A项;

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来看,“首倡”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1921年6月中共尚未成立,排除D项。

11.B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推翻满清”就是夺取政权的问题,“并且要建设共和”是建设政权的问题,结合起来来看就是材料反映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与建设政权的问题,故选B。

材料并未涉及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要求,排除A;

民族独立是指拥有主权的政治体所包含的人拥有独立的人权,属于民族主义,排除C;

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以指导革命进程,进而挽救中华民族危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D项不能从材料直接反映出,排除。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12.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每省对于内政各有其完全自由,各负其统御整理之责”可以看出,孙中山设想中给予地方以较大的自主权;

“各省上建设一中央政府,专管军事、外交、财政,则气息自联贯矣”可以看出有保留了一个中央政府,这和美国的联邦制比较类似:

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分权的原则。

故选D。

其他各项材料未体现。

近代中国进步思潮·

顺乎世界的潮流·

学习西方潮流

13.D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中“实欢迎其为利国福民之神圣”“我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可分析出该文的“社会主义”主要是解决民众的生活问题,故D项正确;

AB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所以答案选D。

20世纪以来重大的理论成果·

三民主义·

民生主义

14.C

据材料“要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也要耕者有其田,才算是彻底的革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孙中山受十月革命影响,主张改进民生主义,实行耕者有其田,故C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将土地无偿分配给农民的主张,故A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节制资本的主张,故B项错误;

孙中山不是要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故D项错误。

故选C。

15.B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兴中会成立时的誓词带有大汉族主义色彩,而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关于“人民”的认识,符合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前提下中华民族的含义,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说明孙中山近代民族国家的构想逐渐丰富,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主共和制的本质;

C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的近代民族国家构想的变化,并未涉及提倡建立反清的民族统一战线的内容;

D选项错误,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目标。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6.A

本题考查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局限性。

孙中山民生思想中的“平均地权”并未涉及改变土地所有性质,因此无法根本上改变农民被剥削的地位,也无法根本解决农民问题,因此具有“空想”色彩,故A项正确;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代表的是资产阶级利益而非地主阶级,故B项错误;

孙中山的民生主张带有“空想”色彩,不是因为孙中山不重视民生,而是民生主义本身具有局限性,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故C项错误;

民生主义也有具体的措施,只是它没有真正满足农民要求,所以得不到广大农民响应,故D项错误。

17.A

根据“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用马克思之法则不可”可知孙中山不主张使用马克思主义,但对马克思主义可以借鉴,故选A;

材料反映了孙中山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借鉴的主张,无法说明国民党丧失了领导国民革命的主导地位、试图消除与中共的分歧和逃避现实等内容,排除BCD。

18.C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继承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基础上,同时吸收和借鉴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的结晶,这与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有关,故C项正确,D项错误;

材料“孙中山的民主思想与中国儒家文化和西方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深深根植于两者之中”说明AB项错误。

19.A

孙中山的意思是说,我国因为处于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所以签了一些不平等不平等条约,这使我国的国家主权遭到了破坏,故选A;

题干没有说到是否承认中外不平等条约,故排除B;

列强的侵略本质是要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满足其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这一点孙中山并没有看到,故排除C;

1924年孙中山才认识到要废除不平等条约,20世纪初还没有认识到,故排除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