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专项训练古诗词鉴赏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228045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9.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专项训练古诗词鉴赏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专项训练古诗词鉴赏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专项训练古诗词鉴赏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专项训练古诗词鉴赏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专项训练古诗词鉴赏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专项训练古诗词鉴赏文档格式.docx

《高三语文专项训练古诗词鉴赏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专项训练古诗词鉴赏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专项训练古诗词鉴赏文档格式.docx

满眼风光北固楼”有何言外之意?

作者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殊、山河改异之感。

其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于是站在北固楼上,不禁兴起了千古兴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

二是下片前半部分,作者极力称赞孙权有何用意?

作者在这里是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相似,显然作者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为了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

三是末句用了什么典故,作者在这里想表达什么意思?

末二句两个典故,其一是曹操煮酒论英雄,但作者进行了改造,将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赞扬,而让曹刘当配角,其实是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

其二是曹操一褒一贬的典故,据《三国演义》,曹操与孙权第一次对垒,见孙权之威严仪表,就喟叹:

“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前半句,借曹操之口,讽刺当朝主和的那些大臣们都是刘景升儿子一类的猪狗。

综上,在怀古诗中,无视典故的鉴赏只能是隔靴搔痒,而找不到对接点的鉴赏等同于盲人摸象。

二.要领悟感情,把握三条线索。

诗家怀古咏史情况有三:

一种是怀人伤己,感慨个人身世,抓住的只是历史的一些影子,感情成分较浓;

一种是怀古伤今,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

一种是对历史作理性的冷静剖析。

(一)怀人伤己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

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对比失落型

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

如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写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赤壁始终刺激着苏轼的神经,它连接着同有匡济天下之心的他和周郎,周瑜英才年少而令“强虏灰飞烟灭”,而自己双鬓染霜而功业未就,已过不惑却“心在天山”,身老黄州。

强烈的对比生发出浓重的“人生如梦”的感慨,今世之无奈却只能在清风明月间买醉。

这种怀人有时不仅仅伤己,还伤同时代的人。

再如:

过陈琳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这是首咏怀古迹之作。

表面上是凭吊古人,实际上是自抒身世遭遇之感。

陈琳是汉末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擅长章表书记。

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进献计诛灭宦官,不被采纳;

后避难冀州,袁绍让他典文章,曾为其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

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军国书檄,多出其手。

陈琳墓在今江苏邳县,这首诗就是凭吊陈琳墓有感而作。

全诗贯串着诗人自己和陈琳之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际遇的对比,即霸才无主和霸才有主的对比,青史垂名和书剑飘零的对比,文采斐然,寄托遥深。

2.同病相怜型

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

如李商隐《贾生》写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倾谈神鬼不谈治国之策,实则借贾谊来写自己的同样的遭遇,抒发并强化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蜀 相 

杜甫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人幽幽思古,感慨万千,遥念诸葛亮一生,为他的业绩和精神所感动;

盛赞刘备的礼贤下士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以及君臣相契、如鱼得水的情景。

结尾两句,诗人想到诸葛亮多次北伐,情系匡复汉室,具有统一中国的雄心大计,可惜操劳过度,死于军中。

对此诗人充满了哀思与痛惜之情。

因此,这不仅是一首咏史诗,而且将咏史与讽今、咏人与写己有机结合起来。

写诸葛亮雄才大略,就是希望当朝出现类似的英雄来平定天下;

写刘备三顾茅庐,就是讽喻当朝皇帝不要猜忌贤才、黑白不辨;

写诸葛亮的未捷先死,就是抒发自己壮志不伸、一生潦倒的悲愤。

因而咏史诗更显得情韵丰蕴、意义深远,富有现实主义的精神。

(二)怀古伤今

古代诗人的主流是寒士,济天下拯黎民的念头使他们更多关注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上。

诗人们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警戒。

怀古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

现实不合理想模式的时候就是怀古最有理由的时候。

根据古迹或古事的现状可分以下几类:

1.昔盛今衰型

过去的繁华随风远去,只留下一片荒芜,这让人顿生物换星移,世事沧桑之感。

如李白的《越中揽古》:

“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只有鹧鸪飞。

”如花的春殿而今只有鹧鸪在孤独地飞,给人的警醒不难明白。

再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吴宫中的花草,都已埋没在荒僻的小径里;

东晋显赫一时的贵族,更已变成一座荒凉的古墓了。

再如 

刘禹锡的《金陵五题》中《台城》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写封建帝王、豪门贵族在其盛时恣情逸乐,不知警戒。

可见诗人借往事再三唱叹,是希望今人知所畏惧而稍加敛抑。

否则古人兴废成败与诗人何关,何苦如此往复低回?

2.物是人非型

昔日的风景依旧,只是朱颜已改。

物是人非给人带来幻梦似的感觉,不由得让人做冷静的思考。

如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群山仍在,潮水依旧,月光依然,所变者已是“故国”、“空城”、“旧时月”,昔日繁华已化为乌有,全诗基调凄凉不堪,句句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感,令人不胜伤感。

金陵图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

诗的首句写金陵雨景,渲染氛围;

二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

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

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

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三)理性反思

前两类诗歌,作者都身置其中,抒发一己之感慨;

此一种,作者跳出来,站在历史的高度,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我们不妨以写项羽的两首绝句为例来加以深入探讨: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最终以项羽垓下大败,自刎乌江而降下帷幕。

后人总想透过历史的烟尘,剖析他失败的原因,从中引出某些历史借鉴。

杜牧以诗人的眼光,从败不馁的角度立意,指出:

胜败乃兵家常事。

因此,出色的战将自当胜不骄,败不馁,尤其是在受重创、陷绝境时,更应该“包羞忍辱”,这才是真正的男儿。

三、四两句设想他当日如果能听取亭长忠告,重返江东再整旗鼓,那么历史或许会改写。

杜诗在为项羽的失败同情、惋惜之余,又对他的刚愎自用,缺乏自知不无讽刺。

但尤为人激赏的是,诗人借题发挥,道出一个颇有积极意义的命题:

百折不挠,才能成功。

而王安石以政治家的眼光,从当时形势的角度立意,指出项羽已失去人心,不会再有成功的希望。

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

三、四两句以辛辣的反问指出:

杜牧未免太天真了,即使项羽真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吗?

“卷土重来”实在是痴人说梦而已。

王诗辛辣冷峻,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他毫不留情地指出项羽失败的最根本原因,颇具政治家的眼光。

在怀古诗中,咏史怀古是动因,言志抒怀才是最终的旨归。

在鉴赏时,只要我们能紧扣住诗中“古”“史”的典故,抓住一个对接点和三条情感线索,就不难解读怀古诗的真谛。

牛刀小试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①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鱠,尽西风,季鹰②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③。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④,树犹如此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注]①吴钩:

本指一种弯形的剑,后代指利剑。

 ②季鹰:

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想到家乡吴中的鲈鱼等美味,遂弃官而归。

 ③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许汜(sì

)曾向刘备抱怨陈登看不起他,“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

刘备批评许汜在国家危难之际只知置地买房,“如小人(刘备自称)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

求田问舍,置地买房。

刘郎,刘备。

 ④忧愁风雨:

化用苏轼《满庭芳》词义,原句为“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⑤树犹如此:

据《世说新说·

言语》载,桓温北伐经金城,见从前所植柳树已长得十分粗大,慨然叹道: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在词中有何作用?

(3分)

答:

2、“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一句中,词人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来表现自己的心情?

3、词的下阕主要运用了用典的表现手法,诗人借此表达什么感情?

请选择其中一例具体分析(4分)

高三语文晚练28——《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参考答案

1、写出了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辽远空阔的景色(1分),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1分),为下文引发的“献愁供恨”埋下伏笔(1分)。

2、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手法(1分),通过“看”、“拍”等动作(1分)表达了词人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1分)。

3、

(1)对乐于归隐的张翰,诗人反用其意。

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

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

人、南宋朝廷的激愤;

(2)对求田问舍的许汜,诗人表达了对其自私自利、胸无大志的鄙夷;

(3)对雄才大略的刘备,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诗人为国为民、抗金报国的雄心壮志;

(4)对叹时光流逝的桓温,则表达了诗人面对现实,控诉当朝,感叹年华流逝、志士空老。

[附诗歌鉴赏]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

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

得一遂报国之愿。

偶有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

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

据《景定建康志》记载:

“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该词,上片大段写景:

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

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

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

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

遥远天际,天水交融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

“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

“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

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

“遥岑”即远山。

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皮日休《缥缈峰》诗:

“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是此句用语所出。

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

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词篇因此而生动。

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

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

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

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

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

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

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

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

“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

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

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

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

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

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

“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

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于。

曾经作诗说:

“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

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

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非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

“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

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

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

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

(见《晋书。

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

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

“尽西风、季鹰归未?

”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

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

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

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

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

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

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

  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

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的许汜。

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止一人呢?

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

作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

”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

流年,即时光流逝;

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

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

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

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

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

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

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

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

  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

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

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高三语文晚练——古诗词鉴赏(总29)

悲莫悲兮生别离——送别诗

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而送别诗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

那么,掌握鉴赏送别诗的方法,就非常必要。

我们要从哪些角度去掌握呢?

一、 

认识常见意象

1.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南浦。

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

劳劳亭,离建康古城大约十五里;

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

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

南浦,一是指专有的地名,一是指某一地区中位于这个地区南侧的水浦,再一个是指河流的分口处,江淹在《别赋》中说: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此后人们便用“南浦”作为送别诗的意象。

2.杨柳。

“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

这一古老的风俗最早出现于汉代,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3.夕阳、日暮。

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4.月。

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

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

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5.酒。

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李白《江夏别宋之悌》),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

6.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

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

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在暮年面对巫山巫峡的秋色,作者感到了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国势衰落,不禁发出“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的感叹,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

二、把握诗歌风格

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

伤感型和豪迈型。

1.伤感型。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

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如柳永的《雨霖铃》,再如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诗人用一“嗟”字,直贯篇末,渲染了一种悲凉沉重的气氛:

一是惜别,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

二是伤怀,为故人被贬而感伤;

三是慨叹,由友人被贬而感慨宦海沉浮,宠辱无常。

2.豪迈型。

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

再如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此诗不落一般送别诗缠绵于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并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

此外还有高适《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

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行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

三、理解常抒感情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的往往有别,大致可以分为:

1.表达恋恋不舍,依依惜别的感情或相思之情。

叙写朋友间深挚情意,主要通过典型的场景语言,声音、动作、或想象来传达离情别意。

如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之江东》、李白诗《送友人》、白居易诗《南浦别》等。

2.诗作内容以叮咛、称颂、劝慰勉励友人为主,兼抒别情。

如王勃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高适诗《別董大》及李白诗《赠汪伦》等。

3.借送别言志诗。

这一类送别诗,以送别为题,但实际目的是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

如李白诗《梦游天姆吟留别》、陆龟蒙诗《别离》、王昌龄诗《芙蓉楼送辛渐》等。

其中以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最有名气。

4.借送别表达思古之情。

如骆宾王诗《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5. 

以送别为名,实为写景或抒发其他情感。

如李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