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科技发展历程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科技发展历程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科技发展历程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历年高考重点:
孔子与老子的思想主张、百家争鸣的基本史实、董仲舒的新儒学、宋明理学、明清进步思想家的主张和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从综合性角度来看,应结合具体历史背景考查基本思想主张(即为什么会在那一段历史时期形成特有的思想主张)。
四、单元重难点突破: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此时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
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
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
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
“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二)“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①
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天人感应”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在过去,所有的君王都是从祖先承受君位,甚至秦始皇帝也不例外。
只是到了汉朝,情况不同了。
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
这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董仲舒正是提供了这种理论的支撑。
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四)黄老之学被新儒学取代的原因分析
首先缘于黄老之学自身的缺陷与不足。
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君无为而臣有为”的政策,使臣下与君主、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日益尖锐,造成“尾大不掉”之势,构成对最高统治者的严重威胁。
其次,随着经济发展,国力强大,统治者特别是汉武帝已不再安于“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放任状态,他们必然要求不断强化中央集权,扩充军事力量,意欲向外发展,于是强调以“贵清静”而达到“民自定”的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最后,宣传“有为”而治、积极进取的儒家学说,开始受到统治者的青睐,最后黄老之学让位于被董仲舒加以改造的新儒学。
(五)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理学对后世的影响。
(六)明清之际思想批判出现的历史背景
政治:
专制政治的腐败,农民起义打击
经济:
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
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气;
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开始传入,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七)李贽有哪些“离经叛道”思想?
(1)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程朱理学。
反对绝对的思想权威,认为人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
认为,是非应随时代变迁发展而改变,不应以孔子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
批判道学家“阳为道学,行若猪狗”。
(2)抨击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痛恨男尊女卑现象,竭力赞颂改革,肯定农民起义。
(3)提出新的哲学观,认为“万物皆生于两”。
(八)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有哪些?
三大进步思想家的主张有:
(1)政治上:
反对君主专制独裁。
(2)经济上:
工商皆本(黄宗羲);
减轻下层人民的负担(顾炎武);
整顿吏治,减免赋役(王夫之)。
(3)思想上:
提倡“经世致用”,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九)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西欧世界的影响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是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
它们问世以后,逐渐走向世界。
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廉价耐用的纸张很快取代了欧洲中世纪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纸和小牛皮纸,促进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火器的进步还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从此,西欧率先迈入近代社会,创造出众多让世界发生巨变的成果。
(十)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的原因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是中国古代科技取得辉煌成就的要本保障。
B.
各朝代十分重视交通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交流和传播。
C.
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能够不断吸收来自外部的先进成果充实和发展自身,在历史上不断创新,与时俱进,长期走在世界的前列。
D.
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富有创造力;
E.
相对封闭独立的地理环境,强大的中央集权政权保证了中华文明免受外来势力的冲击;
F.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大多与社会生产、生活直接相关,易于在社会上传播。
(十一)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第一,
实用性,大多是服务于农业和手工业,间接为强化大一统的君权服务;
第二,
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具有较强的经验性;
第三,
古代科学理论的技术化倾向严重,而这些技术又不具有开放性,没有转化为普遍的社会生产力。
第四,
对社会科学的研究多于自然科学。
(十二)中国古代有着如此辉煌的科技成果,而自明清以来,多出现一些总结性的著作,如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宋应星著《天工开物》,徐光启著有《农政全书》。
想一想为什么明清时期在科技发展方面会出现这种现象?
(也是导致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
1.中国古代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科技一旦能够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就失去了发展的条件和动力。
2.为巩固大一统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古代统治者重视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教化,不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中缺乏自然科学教育的成分。
【专题考点·
梳理】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孔子
(1)地位: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
(2)思想:
①政治思想:
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a.“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
b.“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等级名分制度。
实现“礼”,就要“正名”。
c.“为政以德”,用“德”教化百姓。
d.也不排除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②哲学思想:
“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③教育思想:
教学对象——“有教无类”,兴办私学;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方法——实事求是、经常温习、要有恒心、学思结合。
(3)评价:
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
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2.老子
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主要反映在《道德经》之中。
①哲学思想:
a.对世界本原的认识:
“道”是最高哲学概念,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他还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剔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b.辩证法思想:
老子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②政治思想:
倡导“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
①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②老子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3.孟子
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2)主张:
①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伦理观——“人性本善”。
这是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③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要求具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②“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③唐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
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4.荀子:
战国时期儒家另一重要代表,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基本主张:
①哲学观:
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论观点。
②人性论:
主张“性恶论”。
③政治思想:
主张礼法并施。
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的观点。
(3)思想特点及影响:
①荀子的思想杂取百家,使儒家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②其思想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
在很长时间里,荀子学说不为正统的儒家所重视,被视为儒家的异端。
③但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5.墨子
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创立了严密的组织,成员被称为墨者。
墨者团体的领导人称巨子。
①“兼爱”:
墨家的“兼爱”是不分等级贵贱的,于儒家的。
②“非攻”:
是主张各国和平共处,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③“尚力”:
即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主张。
④“节用”“节葬”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
(3)影响:
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尤其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但战国之后就不再受重视了。
6.韩非
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①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②主张变法革新,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
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背景:
(1)儒学在秦朝遭到严重打击,汉初逐渐复苏。
(2)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3)社会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汉武帝“举贤良对策”。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1)来源:
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
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②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③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汉代的统治者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
3.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起用文学儒者参政。
③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
①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
②从此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三、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
1.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受到严峻挑战。
三教之间在彼此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
(2)隋唐时期,三教调和之风尤盛。
2.宋明理学的代表和思想主张
(1)程朱理学
①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著作《二程遗书》)和南宋的朱熹(著作《四书章句集注》)。
朱熹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②主张:
a.“理气论”。
认为理和气是浑然一体、不可分离的,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心性论”。
认为性无不善,情也应当从善,人们应克制感情,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
c.“格物致知”是求“理”的方法。
③影响:
程朱理学,特别是朱熹的学术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还远及日本、朝鲜和欧洲,形成“朱子学”学派。
明初成为官方哲学。
(2)陆、王心学——吸取佛教禅宗思想,把理学发展到新阶段
①陆九渊——南宋理学家,认为“心即理也”,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提出“发明本心”是求理的方法,反对“格物致知”
②王阳明(王守仁)——明朝中期儒学的代表人物,他把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
他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宣扬“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提出“致良知”的学说,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3.宋明理学的影响:
(1)对后世政治生活、文化教育、社会教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2)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3)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的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四、明清之际儒学思想的发展
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
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不断缓慢地发展。
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
2.著名思想家
(1)李贽。
进步主张:
①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程朱理学)的虚伪。
②提倡自然之性,“各从所好,各骋所长”,这是要求个性解放的表现。
③从哲学的高度出发,否定“天理”的存在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从而动摇“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评价:
他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是我国反封建专制思想的先驱。
(2)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明夷待访录》)、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读通鉴论》)
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②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
③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3.意义:
(1)强烈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给后世民主思潮以深刻启迪,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2)经世致用思潮影响深刻,治学方法开启清代考证之风。
五、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1.古代的四大发明: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1)造纸术1)我国甘肃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的西汉早期的纸,是现已发现的最早的纸
2)至东汉时,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植物纤维纸逐渐取代竹木简成为古代中国的主要书写材料。
(2)印刷术
隋唐时期中国即盛行雕版印刷,《金刚经》卷子(868年)是唐代雕版印品中的精美之作。
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人们已经使用了彩色套印技术,宋刻本被后世藏书家视为珍品。
到北宋年间,雕版工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极大推进了中国的文化事业发展。
后来传播到东亚、西亚、欧洲等地,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和传播作出伟大的贡献。
(3)火药一、四大发明
唐末,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宋元时期各民族政权之间战争不断发生,火药在军事上的应用更为广泛,技术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火药传至欧洲后,经欧洲人的进一步改进,使得冷兵器时代首先在欧洲结束了。
(4)指南针
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已经知道了磁性指南的特征,发明了司南。
汉代就制作出了实际可用的司南(P37图),至北宋时即制作了用于航海的指南针,并在南宋时期制作了更为方便和精确的罗盘针,大量使用于当时的海上商船。
后经阿拉伯人传入西欧。
2.对欧洲的影响
(1)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使纸张很快代替了欧洲中世纪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纸和小牛皮纸,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书的成本降低);
(2)火药推动了欧洲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
使欧洲骑士阶层日益衰落,封建制度走向瓦解;
火药成为西欧资产阶级开拓殖民地的有力武器;
(3)指南针的使用,使西欧人开辟了新航路,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4)印刷术经济、便捷,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
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从此,西欧率先进入近代社会,整个世界在其推动下,逐步从古代向近代演变,奠定了在近代世界史的中心地位。
2.数学成就:
(1)《九章算术》和十进位值制记数法
成书年代:
东汉,
意义:
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珠算
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早期采用的是算筹;
后来,算筹演变成为算盘。
3.天文学成就:
天文观测记录:
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及哈雷彗星的记录
天文观测仪器:
浑仪、简仪等
。
4.农业科学
农书
西汉汜胜之的《汜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朝王祯的《农书》和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中国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农书。
其中,《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5.医学成就:
中医:
(1)《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战国问世、西汉编定。
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中医学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它总结了前人医疗实践经验,提出经络学说。
(2)《伤寒杂病论》:
东汉末年,张仲景总结前代中医诊断和治疗的理论与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出了集大成的中医专著《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沦基础。
中药:
《本草纲目》(时间、作者、内容、地位)
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
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高考试题·
精选】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2008海南,2)“奉法者强,则国强;
奉法者弱,则国弱。
”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
A.墨翟B.孟轲C.荀况D.韩非
1.D材料中体现了作者对法制的重视,在中国古代,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他强调了法律制度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2.(2008上海春季,5)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意思是要人们和平相处,互利互惠。
以下文字中与这一主张相近的是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C.“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D.“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2.D材料中体现了人们和平相处,互利互惠的思想,选项D体现了反对战争的思想。
3.(2008上海A组,2)战国时期有人提出: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这句话反映的是
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
3.从材料中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可以看出这一思想主张用法制来教育和管理人民。
因此是法家的思想主张。
4.(2007广东卷,2)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C.国与国的关系D.夷夏关系
4.A孔孟时期的儒家思想重视对人类社会的研究,主要讨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道家重视讨论宇宙本源,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2007宁夏文综,30)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里的“儒术”指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
1.C汉武帝之所以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是因为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而董仲舒对儒家的改造主要是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所以答案为C;
A项所叙事实发生于魏晋,A项不正确;
孔孟学说不适合君主专制的需要,B项错误;
D项不符合事实。
3、宋明理学
1.(2008山东基本能力,44)传统文化强调人要奋发有为,勇于担当。
下列名句中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②鞠躬尽痒.死而后已③位卑未敢忘忧国④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④⑤
1.C①侧重于个人的品德和人格魅力,不符合题意,故排除含①的选项。
2.(2008上海B组,11)“父前行,子踵后。
路遇长者,敛足拱手。
尊长在前,不可口唾。
”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2.D材料大体意思是“孩子同父亲一同外出,要让父亲走到前面,孩子在后边跟着。
路上遇见长辈,要懂礼数。
”反映了儒家注重伦理道德教育的特点。
因此,D项正确。
3.(2008广东单科,5)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
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
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孔子B.程颢C.朱熹D.王阳明
3.D本题最好使用排除法,孔子倡导儒学,朱程倡导理学,而王阳明提倡的是心学,强调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故选D符合题意。
4.(2007海南历史,6)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
A.道教思想融人儒学B.佛教思想融人儒学
C.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D.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的新发展
4.D儒学在魏晋时期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出现三教并立的局面,在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