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206390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史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近代史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近代史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近代史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近代史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代史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

《近代史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史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近代史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

(3)《马关条约》

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规定,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引起台北人民的强烈反对。

台湾人民和总兵刘永福所率领的黑骑军共同抗日。

1895年6月到10月,台湾人民抗击了日本两个近代化师团和一支

海军舰队。

(4)《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1、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9.8亿两。

2、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3、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

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记不叙用”。

5、总理衙门必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

《辛丑条约》的影响:

《辛丑条约》是列强加给中国的空前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1.列强勒索了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衰败;

2外国军队长期驻扎在中国的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国防安全;

3设置特殊性质的使馆区,以武力为后盾的公使团,开始凌驾于清政府之上;

4改变清政府外交机构的地位,更加强了列强向中国勒索、发号施令的权利;

5严厉“惩凶”以及为德公使建立牌坊等,极大地损害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6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企图永远奴役中国人民。

这个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5)帝国主义没能够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原因何在?

1、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

2、中国人民的不畏强暴、敢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打击和教训了帝国主义者。

正是包括义和团在内的中华民族为反抗侵略所进行的前仆后继、视死如归的战斗,才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和灭亡中国的图谋。

(6)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1、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由于清王朝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和文化保守,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

一方面封闭自守,妄自尊大,骄奢淫逸,盲目进攻,另一方面在战争面前完全没有应变的能力和心态,不适应于近代战争,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有的甚至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尤其是清政府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会危及自身统治,所以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在这样腐败的政府领导和指挥下的战争,怎么可能不失败?

2、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工业革命,经济和技术飞速发展,而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的自然经济水平上,被远远地抛在后面。

经济和技术的落后直接造成军事装备的落后,军队指挥员不了解近代军事战术,从而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

虽然中国军队有时在总兵力上占优势,但综合实力、战斗能力却远远低于外国军队。

经济技术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表明经济技术落后就一定在反侵略战争中失败。

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政府不能很好地组织反侵略战争,不能发动和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甚至压制人民群众,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7)民族意识觉醒的成果: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起的维新思想、“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

受到鸦片战争失败的强烈刺激,中国官吏和知识分子中少数爱国的有识之士,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总结失败教训,寻找救国的道路和御敌的方法。

他们收集、翻译传入的外国报刊、书籍、地图,以及战争中审问英军俘虏和向外国商人、传教士直接询问等各种方式,来获取世界知识。

(8)了解《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内容。

《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

中心问题是土地问题,是天国的总纲领。

1、土地分配问题: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原则: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分配方式:

以户为单位,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

太平天国还将土地按产量的多少,分为九等,然后好坏搭配分配各户,并提出了丰荒相通,以丰赈荒的调剂方法。

2、产品分配问题:

实行圣库制度。

“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方法:

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资政新篇》的内容:

1、政治方面,主张统一政令,以法治国;

各省设新闻官,听取社会舆论,设投票箱,由公众选举官吏。

2、经济方面,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兴办保险事业等。

3、文教方面,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慈善机构;

严禁买卖人口和吸食鸦片。

4、外交方面,主张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干涉中国内政。

(9)太平天国战争的意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动摇了清王朝统治的根基,加速了它的衰败过程。

2、太平天国农民战争还猛烈地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3、太平天国农民战争还有力地打击了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给了侵略者应有的教训。

4、太平天国农民战争还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出路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5、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他和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二)、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

从客观上看:

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的联合力量大大超过了农民战争的力量,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了太平天国。

从主观上看:

1、农民阶级不是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

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2、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组织发动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

3、太平天国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对西方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三)、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教训:

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10)洋务运动性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一)洋务运动的性质

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官僚,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改革运动,是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宗旨和“自强、求富”的口号下,以拯救清王朝统治、御侮自强为目的,以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自救运动。

(二)洋务运动的失败的原因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2、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与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却仍旧是封建衙门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受贿、挥霍浪费等等官场恶习,这就无法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

正因如此,洋务运动不能避免最终失败的命运。

(三)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

洋务运动的破产证明了,地主阶级一部分人物企图在维持封建的上层建筑、济基础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器物技能以求强求富,是一条走不通的路。

洋务派标榜办洋务是要“自强”、“求富”,然而,洋务运动不仅没有使中国“强”和“富”,甚至也没能够使清王朝免于衰落、灭亡的命运。

所以不难看出,地主阶级不可能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历史重任。

(1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一)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

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维新派突破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主张改革君主专制制度。

虽然他们未能成功地在中国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其颁布的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若干措施也未能生效,但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3、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在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从而把顽固的封建主义思想壁垒打开了一个缺口,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

4、戊戌维新运动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其移风易俗、开启社会新风的效用不可低估。

(二)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而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又是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1、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2、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

他们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结果是处处碰壁,事事落空。

3、惧怕人民群众。

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

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此,运动难以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三)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仅暴露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1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原因何在?

清政府为了摆脱内外交困之际,于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

此后,陆续推行了一些方面的改革,包括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

裁撤绿营,建立新军;

颁布商法商律,奖励工商;

鼓励留学,颁布心得学制,并下令从1906年起正式废除科举考试。

破产原因:

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

为了巩固皇权,清政府迟迟不答应资本阶级立宪派的国会请愿,同时还不断加强皇权。

这不仅使立宪派大为失望,也使统治集团内部分崩离析。

(13)三民主义

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一)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强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二)民权主义,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三)民生主义:

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

(14)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时期,中国存在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

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1927年后形成官僚资本阶级)他们是反动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

其政治代表是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

二是民族资本阶级。

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

其政治力量是民主党派的某些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

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本阶级。

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

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

三种建国方案

第一种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

第二种是民族资本阶级的方案,建立名符其实的资本阶级共和国;

第三种是工人阶级,其它进步势力的方案,建立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15)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廓清蒙昧、启发理智。

近代以来,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失败后,一些先进的只是分子认为,以少数先觉者的救国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是因为中国国民的性质与行为的堕落,才是“亡国灭种之病根”。

因此他们决心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动、启发理智,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即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

这个运动后来被称为新文化运动。

(16)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

民主和科学指什么?

1、民主:

既是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制度,也是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

2、科学:

狭义的指自然科学,广义的指社会科学。

(17)新文化运动的旧学态度?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并没有因为批判孔学就否定中国的全部传统文化。

首先,他们指出,孔学并不等于全部国学。

其次,他们没有否定孔学的历史作用。

再次,他们没有把孔学说的一无是处。

(18)五四运动后为什么中国有一部分人从民主转为社会主义?

1、在当时的先进分子中,有的人在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时,就开始对他有所怀疑和保留。

2、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比较充分的暴露出来。

3、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端的形势进一步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

4、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屡遭失败的事实,更是他们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可行性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5、1917年在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推动中国的一部分人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中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6、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人的启示: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7、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帝反封建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8、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了中国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

(19)中国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物,主要有三个类型。

1、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

代表是李大钊、陈独秀。

2、五四爱国的左翼骨干。

代表是毛泽东。

3、一部分中原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价。

代表是董必武。

(20)胡适:

多研究问题,少研究主义。

问题主义之争是指为了扩大马克思的思想阵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员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流派进行了斗争。

在共产党早期组织之前,针对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李大钊在1919年8月发表《再论问题与主张》一文,针对当时中国的现实指出,仅仅依靠“一点一滴的改良”是行不通的,社会问题“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解决的希望”

(21)张、梁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

1920年张东荪、梁启超挑起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

他们口头上声称“资本主义必倒而社会主义必兴”,同时却强调中国产业落后,“真正的劳农革命决不会发生”,因此也不具备成立工人阶级政党的条件。

他们认为,中国的主要问题是穷,解决办法是依靠“绅商阶级”来振兴实业,发展资本主义。

(22)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员和无政府主义者的论战。

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员同样主张振兴实业,中国无产阶级不仅存在,还深受压迫,虽然当时不知道半封建半殖民的中国的第一步应该是民主主义,第二步才是社会主义,但他们第一步就强调资本主义在中国是走不通的,只能走社会主义。

无政府主义者以黄凌霜、区生白为代表,无政府主义者从极端个人主义出发,鼓吹个人的绝对自由,反对一切权威、一切国家包括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反对任何组织纪律,主张绝对平均主义等。

这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迎合了那些不满社会现实、陷于破产境遇的小生产者和在政治上感到绝望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情绪,一度在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思潮中占据了优势地位。

(23)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孙中山主持下在广州举行:

新三民主义和国共合作。

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

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内容,强调对外实行中华民族的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在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力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

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这个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大会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住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

这样,国民党大会的成功召开,就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24)“东北易职”

1927年七一五政变以后,南京国民政府和武汉国民政府仍相互对峙,几经周折,实现了宁、汉合流。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改组,武汉国民政府不复存在,张作霖在退回关外途中被日本人炸死。

同年12月29日,张学良在东北发出公告,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北洋军阀不在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存在,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

(25)国民党是怎样实行一党专政的军事独裁统治的?

1、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建立了庞大的军队。

2、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还建立了庞大的全国性特务系统。

3、为了控制人民,禁止革命活动,国民党还大力推行保甲制度,规定十户为甲,十甲为保,分设甲长和保长。

4、为了控制舆论,剥夺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国民党还厉行文化专制主义。

(26)《训政纲领》使合法化

国民党多实行的是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统治。

1928年10月,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的《训政纲领》规定“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

其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以政权付托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之”;

指导监督国民政府重大国务之施行,由中国国民党中央以“政治会议行之”。

这样,北洋军阀时期还在形势上存在的议会制度也被彻底废除了。

(27)中国土地政策如何演变

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中国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形式获得土地。

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主持制定第二个人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

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其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

1931年2月,毛泽东进一步总结根据土地革命的经验,要求各地各阶级工农民主政府发布公告,明确规定农民已经分得的田归农民个人私有。

(28)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红一方面军第一、二、三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使得赣南、闽西根据地连成一片。

1931年1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江西省瑞金县叶坪村举行。

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以及土地法令、劳动法等法律文件;

选举产生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

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主席。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首先由苏维埃共和国公民直接选举产生乡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召开乡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乡苏维埃政府组成人员;

在此基础上,逐级召开区、县、省和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区、县、省和全国苏维埃政府。

各级苏维埃政府广泛吸收工农群众代表参加政权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29)9.18事变和卢沟桥事变

9.18事变:

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沈阳北郊柳条湖的一小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袭击“日本守备队,当即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

接着,驻扎在南满铁路沿线的日本军队分别向沈阳城内和长春、四平街、公主岭等地发起进攻。

这就是9.18事变。

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发生卢沟桥事变,当夜,驻丰台日军一个中队在卢沟桥以北举行军事演习。

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遇拒绝后,即炮轰宛平城,攻击卢沟桥。

日本全面侵华由此开始。

(30)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蒋介石抵达西安,逼迫张学良、扬虎城攻打陕西的红军,12日凌晨,张学良、杨虎城在“哭谏”无效的情况下,为了实现内战,共同抗日,毅然实行“兵谏”,扣留了蒋介石,这就是西安事变。

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为了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日,确定促成事变和平解决的基本方针,派周恩来到西安,并参加张、扬同南京方面代表宋庆龄、宋子文的和平谈判。

蒋介石被迫做出了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承诺。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31)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战略防御阶段,日本侵略者以国民党军队为主要作战对象。

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

国民党正面战场除了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外,其他战役几乎都是以退却、失败而结束。

2、战略相持续阶段的正面战场: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续阶段后,日本对国民党政府采取以政治诱将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

(32)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立。

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1/3,这样做,可以容纳各方面的代表,团结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各阶级、阶层。

(3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一)、意义

1、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地奴役的厄运。

2、促使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促使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