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母题4文化教育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作文母题4文化教育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母题4文化教育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的公平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焦点问题,关系着全国绝大部分人的切身利益,关系着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着人心向背。
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石,是国家进步的直接体现。
No.6
教育与成才
在一个人的成长道路上,教育不可或缺。
它可以使你具备一定的知识,充分发展你的各种能力、责任感和崇高的道德情操,从而使你睿智、聪慧,并最终成为社会杰出的人才。
No.7
快餐文化
如今社会的节奏加快,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快餐文化进入了疯狂的时代,这慢慢演变成为一种时尚,冲击传统文化。
快餐文化的确部分满足了人们追求精神文化的需求,但毕竟只突显“快”,缺乏营养,多吃无益。
No.8
传承与发展
文化是滋养我们的源泉,传承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任务。
传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而是要有所淘汰和发扬,从而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No.9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一个国家长足发展的坚实基石,教育振兴直接关系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振兴。
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国家实力,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
教育是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的大事。
No.10
打造文化强国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长远战略,十八大进一步明确提出中国要成为文化强国的发展方向。
中国梦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就是文化强国梦。
让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进一步走出国门,扩大影响,引领潮流。
名校押题
押题1:
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现在是知道“周迅”人的越来越多了,知道“鲁迅”的人越来越少了;
知道“关之琳”的越来越多了,知道“卞之琳”的越来越少了;
知道“马克”的越来越多了,知道“马克·
吐温”的越来越少了;
知道“比尔”的越来越多了,知道“保尔”的越来越少了;
知道“爱情”的越来越多了,知道“艾青”的越来越少了;
知道“就要发”的越来越多了,知道“九一八”的越来越少了。
此类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对文化的反思。
对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
试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③题目自拟;
④不少于800字;
⑤不得抄袭。
【押题理由】
时下,各种社会思潮乃至不良的思想倾向在人群中蔓延,母语、文化似乎成了人们生活中的奢侈品,重结果轻过程、重物质轻精神俨然成为了一种被很多人接受的思想倾向,并成为了一个被广泛讨论的社会话题。
那么,广大中学生对这一问题持何种观点呢?
这关乎着我国未来文化建设的重大问题,因此,高考对这一话题有足够的理由予以重视。
【写作导引】
材料中罗列的种种,作文时不必全部去兼顾,材料只是供提炼观点之用,同时起到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效用。
提示语提及的“文化的反思”指明了材料的内涵。
“文化”的界定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这样理解后,在写作中就可以避免开口太泛太大、针对性不强的问题。
再看“反思”,它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在现实或过去的时间里,我们的文化问题、文化现象或文化行为等,到底是怎样的,需要学生来做这个思考,通过思考来总结经验教训,启发自己,唤醒今人,警醒后人等,同时把这种思考诉诸文字。
可以站在历史的高度反思五千年的文明,如对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发明,民族史上灿烂辉煌的唐宋诗词;
也可以只采撷现实生活中的一朵浪花,如针对“超级女声”现象发表评论;
还可以将现实和传统对比,针对目前社会上学生只喜欢看电视、电影等有声传媒而不喜欢阅读文学作品的现象,讨论传统文化的出路何在等。
具体写作时应注意:
不要混淆“文化”和“品位”“品行”“道德”等概念;
不要把“文化”等同于“历史”;
不要只针对材料中列举的人物发表评论。
【押题范文1】
快被遗忘的文化
物欲横流流尽了高雅,歌舞升平平息了斗志,阿谀奉迎迎合了庸俗。
大江东去已成为千古绝唱,圆明园的断壁残垣已被商品大潮冲刷得一干二净,井冈山的星火早已被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所淹没……
有人说,周迅离我们越来越近,鲁迅离我们越来越远;
知道比尔的人越来越多,知道保尔的人越来越少;
听周杰伦的人越来越多,听贝多芬的人越来越少;
看《财富》的人越来越多,看《红岩》的人越来越少……
庸俗,铺天盖地地袭来;
高雅,悄无声息地消失。
塞满书包的是卡通,堆满床头的是言情、武侠;
高高挂在书架的是《诗经》,尘封虫蛀的是《巴黎圣母院》。
一种苍凉的感受袭上心头:
文化正离我们而去。
不,是我们离文化而去。
熟读唐诗三百首已不再值得骄傲,不识贝克汉姆被嘲笑为落伍。
谈到流行歌星便滔滔不绝,说起那段沧桑的历史却茫然不知。
文化,正在被一点一滴地遗忘,一步一步地走出我们的生活。
鉴赏诗文、游览古迹成为那些学者、专家的工作;
艰苦奋斗、坚忍不拔被看成是战争年代的纪念品。
可是,这又能怪谁?
你看看那电视报纸每天播放的是什么?
街头张贴的什么?
报纸杂志每天报道的是什么?
为了建商业步行街,把烈士陵园拆了;
为了整顿市容市貌,把百年古屋拆了,把唐朝的城墙拆了,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豪华别墅。
而我们还在为这些“杰作”感到自豪呢!
赵薇在国人谴责的时候说:
“我不太清楚那段历史。
”一对青年恋人在圆明园的断壁残垣前旁若无人地拥抱接吻,旁边却是一位步履蹒跚的老者在轻轻地哭泣。
在竞争白热化的年代,人们似乎无暇,也没有闲情逸致去揣摩那句“僧推月下门”究竟用“推”好,还是用“敲”更合适,也没有兴趣去探讨陶渊明的淡泊、老庄的无为……而更多的人是不屑。
是追名逐利让我们遗忘了那些曾经的艰苦沧桑,是利令智昏让我们抛弃了那些高雅的文化,是歌舞升平让我们失去了高雅的追求……
被遗忘的文化在悄悄的哭泣……
回来吧,高雅的文化!
回来吧,远离的文化!
简评:
诗意的语言与理性的思考融为一体是本文最大的亮点。
个性化的语言充盈全文,事实与道理珠联璧合,读起来朗朗上口,细品味意韵深远。
开篇一组排比气势如虹,引发我们对文化的反思。
文中对生活现象的罗列和分析,也如醍醐灌顶,让我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文化回归的重要性。
收尾处的呼唤,发自肺腑,促人警醒!
【押题范文2】
走远了,我想回来
嬉戏于潮流的浪尖上,我看不见海底的丰富,似乎有些遗忘;
孤立在时尚的峰顶上,我听不见山间的鸟鸣,似乎有些淡然,我是否真的都忘却了。
直到有一天,只留有皮囊的自己,为着虚空呻吟时,才发现自己早已不能像杰克·
伦敦那样“呐喊”,却只能在走出鲁迅之后才体会到命运的“徘徊”。
现在我才知道:
我已走远。
记得海明威给予我对海的渴望,有种冲动,发自文化的搏击,未曾想,我却爬错了浪头,刷空了自己;
记得村上春树给予我对人性森林中鸟鸣的追求,有种力量,源于文化的博大,未曾想,我却错过了鸟的天堂;
记得沈从文给予我对河畔花香的幻想,有位伊人,走在文化的胸膛,未曾想,我迷失了方向。
走远了,我想回来。
我不要沉醉于那有些靡烂的情爱歌词,不要依恋于乱耳丝竹,我多么渴望重新踏在文化的故土,去寻觅一方自己的天空。
我真的想回来了。
我像孩子渴望母亲一般,去祈盼回到文化怀抱。
不想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动物,我需要文化对我的抚养。
麦克风的叫喊永远无法激起内心的澎湃,那些乱耳丝竹给我的,只有忧郁。
我终于知道余秋雨的“千年一叹”,叹在谁的心坎;
终于知道冰心的“繁星”该点缀谁的世界;
也终于明白海子的“那片海”在春暖花开时,润色了谁的眼。
对,应该是我的——这样一个走远了的人的心坎与眼神。
我要回来了,我再度神往我那迷人的“蒹葭”,再次看到了那一对可爱的“关雎”,我感受到了鲲鹏“逍遥游”的魅力仙境,我聆听到了“大江东去”的滚滚涛声……
走远了,我一定回来,重拾岁月搁下的甲骨,轻读经典的文字。
我将走进我原先梦想的蓝色国度,在那儿,杜甫告诉我那文化的笔是需要勤耕不辍的。
是的,我现在沐浴着文化的圣水,让我的察察之身远离了世俗的浅薄。
走远了,我想回来,我知道那是谁在唱着“大风歌”流泪,我知道那是谁为游子所挂念,我知道那是谁“为了忘却的记念”而激愤……
在虚空中跌倒后,在没有经典文化的国度沉沦后,我想我要回家。
经典文化的失落,世俗文化的盛行,对当今青少年有着非同寻常的影响。
像此文作者那样,离经典文化曾渐行渐远者太多,但真正走一遭后又想回来的也不少。
作者现身说法,用一种纯散文的笔法,道出了自己沉迷于世俗文化而营养不良的感慨;
“我要回来”的呐喊,也是一种对经典文化回归的呐喊,这种呐喊足可以振聋发聩,足可以响彻云霄。
押题2: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近日,一本名叫《虎妈战歌》的书在美国引起轰动,该书介绍了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如何以中国式教育方法管教两个女儿的故事,她要求女儿每科成绩拿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等。
虎妈的教育方法引起美国关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虎妈也登上了最新一期《时代》周刊封面。
美国一些媒体认为,在教育子女方面,中国母亲的严格教育似乎更见成效。
而在素质教育之路上蹒跚起步的中国母亲们则开始困惑,宽松的家庭氛围,不是更能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吗?
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800字。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各种教育思想可谓百花齐放,有人提倡素质教育,有人肯定应试教育,还有人呼吁传统私塾式教育的回归,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该如何教育和培养我们的下一代,这的确是一个令人纠结的命题。
而这个命题的纠结之处也正是当前的社会热点,高考作文对这样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从不回避。
这是一道可以进行多方面立意的材料作文。
首先,可以就成才模式、教育方法展开深入的讨论。
比如,赞成虎妈的做法,批评宽容放纵的教育理念,倡导“严师出高徒”的教育传统;
或者否定虎妈的做法,批评应试教育扼杀个性的种种弊端,倡导尊重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更可以就教育的宽严问题展开实事求是的分析,辨析爱与溺爱、宽容与放纵、管教与伤害之间的辩证关系。
其次,还可以抓住虎妈事件在美国的震动,探讨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如,中国人的崛起,美国精英阶层的没落和担忧,虎妈爱子行为对美国伦理的冲击,等等。
另外,还可以抓住材料里“中国母亲们的困惑”,指出她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方式,阐述用辩证思维方法看问题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显然,中国家庭的严格教育和美国家庭的宽松教育各有其合理性,凡事不可走极端。
最佳立意可以表述为:
家庭教育,宽严相济才是真;
严格不是死板,宽松不能放羊;
有压力才有动力;
扎实的基础+灵活的思维=创造力;
家庭教育,岂能随随便便成功。
育儿的气度
“虎妈”一出,搅乱一池春水!
在2010年刚刚过去,2011年的春天崭露头角的时候,“虎妈”横空出世,这位标榜“严厉”育儿法的妈妈,其影响如同龙行云虎行风,立马搅得中国、美国甚至欧洲各国风起云涌。
有压力才有动力,不得不承认“虎妈”给女儿们施加的巨大压力的确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孩子的潜力。
棍棒之下出孝子,标榜“不打不成才”其实在很长时间里都是父母长辈们育儿的共识。
然而这并不是什么中国专利,实际上,很多西方名人的成功也源于童年时期在严厉监督下的艰苦努力。
将自己的心愿置于孩子身上,为孩子谋一个美好的前程,是每一位父母的心愿。
但是,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将育儿的态度地域化,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全天下的父母如何才能将孩子教育成才——重要的是成才的过程。
蔡美儿的女儿无疑是拥有美好前途了,或许这获得成功的方式残酷了一些,但是谁都知道,没有付出也便没有回报。
钢琴天才郎朗,同样拥有一位严格的父亲。
刚到北京学琴时,郎朗的钢琴弹奏总得不到老师的认可。
有一天他到附近小学参加合唱伴奏,耽误了两小时的练琴时间,回到家时,遭到不知情的父亲的一顿狠揍。
郎爸爸甚至拿出一包药大声对郎朗说:
“你弹不好琴就别活了,要么吃下这药,要么从这11楼跳下去,你去死吧,我没有脸回沈阳!
”半年以后,郎朗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
郎爸爸的这一奇招“激将法”尽管奏效,也受到追捧,但其副作用也相当明显,若是遇上性格偏激的孩子,后果不堪设想。
幸亏郎朗的懂事与感恩,使得他到后来还回忆说:
“那是印象中爸爸第一次打我,也是我第一次看到他生那么大的气。
现在想想,他是为我好,相反我想告诉大家,天才不是被打出来的,而是循序渐进,相辅相成的,大人和小孩子朝一个地方使劲才能迈向成功。
”
相比之下,曾任微软全球副总裁、谷歌全球副总裁,现任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的李开复,他的母亲就显得宽容得多。
李开复从小顽皮,恶作剧不断,儿时为了搞清楚邻居家的池塘有多少鱼,竟然偷偷把水放光;
在美国念大学时,因为讨厌某个爱贪小便宜的同学,李开复和舍友悄悄把他的硬币铺满房间,用强力胶给粘起来,害得人家只能用小刀一枚枚地“抠”……但无论是在家乡,抑或在美国,李开复的性格都没有受到太大压抑,他将之归功于母亲的“宽容和娇宠”以及美国大学制度的“自由和开放”。
而这,也是他敢于屡屡转型、屡屡创新的重要原因。
由是,不论父母选取何种教育方式,最重要的依据还是取决于孩子自己——无视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无视事物的客观差异性,企望以简单机械的眼光来将丰富多彩的世界模式化,绝非人类之福。
而一旦为某种育儿方法贴上标签,为这个标签争论不休,并按照这个标签来做事,则会发现,其根本就是举步维艰。
世间万物,有容乃大。
大,就应该能兼容异类——正所谓阳刚与阴柔,正所谓雄伟和秀美,正所谓外向和内向,正所谓“金刚怒目”与“菩萨低眉”,正所谓“静如处子”与“动如脱兔”,正所谓“骏马秋风冀北”与“杏花春雨江南”,正所谓“杨柳岸,晓风残月”与“大江东去”……大而能容,学会尊重,猛虎亦能细嗅蔷薇。
本文作者由家庭教育的方法入手,畅谈朗朗受到的严格教育,李开复接受的宽容教育,最后得出在教育上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大而能容,学会尊重”的观点,水到渠成,收尾有力。
娓娓道来中分析至情至理,看似松散的结构实则严谨周密,其构思技巧可圈可点。
莫把特例当规律
要求孩子每科成绩拿都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虎妈蔡美儿在美国采用传统的教育方法教育女儿,获得成功。
事迹一经媒体报道,许多中国的妈妈们纷纷效仿,她们放弃平等对话,严管强逼,非要逼出一个个佼佼者不可。
不谈虎妈的经验是不是成功的经验,单说这种简单模仿,其实就是走进了一个错将特例当规律的误区。
我们没有看到虎妈的详细报道,不知道她的女儿究竟怎样优秀,不知道其优秀是不是虎妈严管强逼的必然结果,更不知道她们未来会不会一如既往地优秀。
但是,即使虎妈的女儿确实优秀,而且也确实是虎妈严管强逼的结果,她们终生都将如此优秀下去,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把虎妈的经验当成普遍规律而照搬,用到每一个家庭中去。
比尔·
盖茨是一个最为成功的人士,他连大学都没有读完,但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是不是所有想要成功的人都应当像他一样,放弃去大学深造的机会,到社会上闯荡呢?
虎妈的教育其实就是中国的传统教育,强调家长的绝对权威,强调家长是子女成长的主导者、决定者。
这与西方的教育不同,西式教育强调尊重孩子的独特个性,强调家长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协助作用。
两种教育方式,哪一种更利于人才成长,这需要深入的研究。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一个孩子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与遗传特质、教养方式、成长环境和各种机缘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孤立地强调某一方面的因素无疑是错误的。
就像我们无法以比尔·
盖茨为例论证年轻人无需上大学一样,虎妈的故事同样也无法证明只有传统的严管硬逼才是最佳的教育方式。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动机和效果未必就能一致。
请看一个自称“父母皆祸害小组”的网友联盟对父母的声讨:
对孩子期望过高,管教过严,逼出来的“优秀”孩子大多有心理疾病;
不尊重孩子,为孩子做所有的决定与选择;
不相信孩子,不给孩子学会“自律”的机会……父母的良苦用心在他们眼里竟成祸害,听着这样的指责,父母不能不倍感伤心,但他们的叛逆,不正是严管强逼的传统教育的必然结果吗?
虎妈的做法仅仅是一个母亲的做法而已,它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指南。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在其成长过程中,家长给予他们的是爱还是溺爱,是宽容还是纵容,是管教还是伤害,若把握不住分寸,差之毫厘,必然失之千里。
文章从材料说起,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段结合材料,再以比尔·
盖茨为例进行事实论证;
第三段对比中西教育,指明人才成长与多种因素相关,不能孤立地强调某一因素,从理论上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
第四段引用“父母皆祸害小组”的事例,说明严管强逼行不通,从反面进行论证;
最后总结全文,指出要把握分寸。
全文中心明确,角度新颖,结构严谨,层层深入,说理透彻。
押题3:
据报道,现在的中学生对“名著”越来越“无动于衷”,甚至家长、老师指定读一些名著,他们也不愿读。
反过来,他们对漫画、青春小说、武侠奇幻小说、流行杂志这些被老师、家长们视为“文化快餐”的读物却格外青睐。
有人认为现代的中学生越来越肤浅、浮躁,他们正在被快餐文化吞噬;
也有人认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标杆,为什么一定要在中学时代读那些大部头名著呢?
上述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
请根据你的思考和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③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当今社会是一个快节奏高效率的消费社会,“文化快餐”也应运而生,并很快获得了人们的青睐,当然这里也包括广大中学生。
对此,有人欢喜又有人忧愁。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心态?
“文化快餐”背后的深层原因又是什么?
这是值得每个人深思的话题。
对于这样一个既反映时代印记又敏感深沉的话题,广大中学生在备考时应格外重视。
置身于瞬息万变的快节奏社会中,对各种“快餐”现象耳熟能详,一看材料就可进入一种一吐为快的场景中。
围绕“文化快餐”这个话题,很快就可拟定出一批“有特色的题目”,可完全赞成“文化快餐”现象,如拟题为“戏说”;
可完全反对这种“文化快餐”现象,如拟题为“舌头的悲哀”、“消化不良的故事”、“变味的‘快餐’不能吃”等;
还可辩证地看待这种现象,如拟题为“‘文化快餐’利弊说”、“我看‘文化快餐’”、“文化——快餐?
”等等。
但是不管选取哪种观点,作文时都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可以从“文化快餐是什么”“为什么要文化快餐”“怎样消费文化快餐”等角度构思写作。
就这个话题,可采用的文体也是很宽泛的,既可运用形象思维的方式编故事,也可用辩证思维、立体思维的方式议论,还可应用分类思维、组合思维等方式写日记、小品文等等。
“文化快餐”利弊说
快餐店虽然是中国都市一道并不亮丽的风景线,但它却是不可或缺的。
为什么?
一则方便,二则便宜,三则可以提供基本的热量和营养。
就像吃了总比饿着舒服,知道总比不知道强。
对于进入飞速运转的新世纪的人们,文化快餐也是如此,它为当下患有文化饥饿症的人们提供了一份精神“快餐”。
校园“文化快餐”也成为青少年学生中的“阅读时尚”。
他们阅读中外名著缩写本,学习古诗词只熟诵“名句”,看二十四史可以直接看现成的译文,看影视剧版的名著戏说演绎,看动漫、青春小说、武侠奇幻小说、流行杂志……
存在的即是合理的。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日趋激烈,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减负”并未能真正落在实处。
因此,要求青少年学生静下心来一本本地阅读中外名著,品味精品图书,确实没有现实的可能性。
再者,在现代全方位开放的社会氛围中,文化传播的多元化,也必然分散着学生的精力、时间和注意力。
从这个角度上看,“文化快餐”在一定程度上正适应着快节奏的生活。
以“缩写”“戏说”的影视剧、广视角的“网络文学”等弥补学生人文知识的严重匮乏,来舒缓一下绷紧的神经,应该说也不无益处。
况且像易中天的《品三国》和于丹的《〈论语〉心得》,讲解浅显风趣,结合当下实际,联系现实人生、生活的酸甜苦辣,让人咀嚼回味,虽带点快餐的味道,但也的确是一种简单惬意的文化享受,不受学生喜爱才怪。
这是一种文化的普及,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但是,“文化快餐”又有其严重的局限性和潜在的危害性。
“文化快餐”之于“精品文化”,犹如零食之于正餐。
零食虽然也能充一时之饥,但长期以零食代替主食必然会伤及脾胃,影响健康。
“文化快餐”传播的知识不仅良莠不齐、真伪参半、一鳞半爪,且很少具有丰富严谨的学术内涵、深刻的思想性和精湛的艺术性,多为消费性、娱乐性的“泡沫文化”,不可能稳定长效地给青少年学生以健康的精神滋补、深刻的思想启迪和丰富的人文知识。
长期沉湎于“文化快餐”,难以养成高尚的人格、高雅的品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气质修养,甚或影响着学生健康的人生观的形成,这又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
要想让青少年学生真正从“文化快餐”中走出来,首先要把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还学生以充分的业余时间。
其次,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取舍,懂得鉴别,热爱名作,培育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欣赏品位,让文化正餐和文化快餐交替进行,提供更多的精神养料,全面均衡地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文章题目即点明了中心论题。
行文中,作者分析其利处时,围绕着它的实用,娓娓道来,实事求是;
分析其弊处时,一针见血点出其危害性,入情入理。
全文在客观分析、辩证说理中,论述了对文化快餐这一文化现象的正确见解和评价,一分为二辩证分析,议论有深度,显示出了一定的思想内涵。
舌头的悲哀
随着近年来“精神快餐”店一家家如雨后春笋般地隆重开业,一向“安居乐业”的舌头终于禁不住诱惑,在“快活林”店“开张大吉”这墨迹未干的横幅下探头探脑一番后,惴惴地推开了那扇装潢新潮而又神秘感十足的迎宾大门。
“唷!
我咋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似的?
这里头啥都有呢——”只见那古今中外文化大菜、小炒无所不有,琳琅满目,“秀色可餐”,直看得舌头“涎涛”几欲一泻千里。
“咦?
这不是我过去常品味的《拿破仑传》吗?
怎么这店还是挂新幌卖陈菜呢?
”舌头再定神细瞧菜单,不由得又惊又喜,暗暗称妙:
看来这回口福不浅!
原来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