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比喻手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修辞比喻手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修辞比喻手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带有比喻词的就一定是比喻句吗大家来判断一下吧。
①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表示比较
解析:
他们都是同类,这是拿他和哥哥的长相在进行比较
②本次考试很多同学的进步很大,像张玲,王东等等。
--表示例举
③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表示推测
④读完了《雷锋的故事》,我仿佛又回到了苦难的过去。
--表示想象
这是在进行回忆。
因此,比喻句的判定标准:
1.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类的事物。
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3.要合情合理。
三、叮当爱唱歌
因为比喻能使句子显得更加鲜活生动,浅显易懂,所以在作文、诗歌、歌曲各种文学体裁中都能看到比喻句的身影。
小叮当特别喜欢唱一首歌,歌中就有比喻句。
会唱的一起唱起来吧。
(播放歌曲《七里香》)
大家一起说是什么歌
生:
周杰伦的《七里香》
你们喜欢他的歌吗
(喜欢)
喜欢他的歌的哪一点呢
旋律很美、歌词写得好、特别等
有同学说歌词写得好!
老师选了《七里香》里的几句话,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是不是这样的呢(老师有感情的朗读)大家一起朗读,带着你们喜欢的感觉把作曲者那种美好的情感、味道读出来。
投影出示:
那温暖的阳光像刚摘的鲜艳草莓。
窗台蝴蝶 像诗里纷飞的美丽章节。
院子落叶跟我的思念厚厚一叠。
你的脸颊像田里熟透的蕃茄。
(读歌词)美不美呀(美)美得就像是一眼甘泉,让我们尝到一种甜甜的味道。
你最喜欢哪句跟我们分享一下(根据学生说的简单分析内容)
……
这些句子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作词者美好的情感,如果他很直白地说你真可爱,能不能达到这种美的效果呢(不能)你们想不想自己也能写出像这样的诗一般的语言那写好比喻句的关键是什么呢比喻其实就是相似的联想,好的比喻不仅能扩展读者的想象空间,更能创造出诗情画意的意境来。
只有抓住本体的特点,找出与喻体最贴切的相似点才能形成恰当的比喻句。
那我们又从哪些方面去寻找新颖、贴切的喻体来更好的传达我们的情感呢我们知道我们体会一些事物要用我们的感官,感官有哪些视觉、听觉、味觉、嗅觉。
四、叮当找相似(7分钟)
1、例:
我们脚下的岩石上就像铃子、铙钹、钟鼓在奏鸣着,而且声音愈响愈大起来。
这是把什么比作什么相似点是
这是把岩石比作铃子,铙钹、钟鼓,从岩石的碰撞声与乐器的演奏声,从声音方面找相似点确立喻体的。
2、你能从以下句子中找出它们的相似点吗
(1)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小小的张满了的帆。
(2)桃树、杏树、梨树,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3)“吹面不含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触觉)
(4)心里就像喝了仙露一样,别提有多甜了。
(味觉)
老师总结方法:
通过老师的讲解后知道怎样寻找喻体没有(根据本体的特征,通过联想和想象从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方面入手找到和它有共同特点的事物作为喻体,再从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方面对喻体进行延伸,语言将会在你的手中,喷洒出智慧的花瓣,你的感情也会表达的更加到位。
)
五、叮当小练笔
讲了方法以后,我看到很多同学都跃跃欲试,思想就像脱缰的小马,想去尝试一下奔跑的感觉。
以下任选一题,根据开头写比喻句。
写三句或三句以上,尽量找相似点,要生动、具体,类型,喻词自己决定。
(可加入其他的修辞手法)。
1、水……
2、火……
3、风……
4、雨……
5、树……
6、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7、朋友,你会微笑吗微笑是……
8、花是最美丽动人的。
你瞧,……
9、自拟主题
六、叮当听你说
展示作品,学生评价,教师指导。
小学拟人、比喻修辞手法教学的一点思考
(2012-02-1219:
28:
04)
分类:
对小学拟人、比喻修辞手法教学的一点思考
【案例一】
◆苏教版语文四下第23页,你能用拟人的方法把下面几个句子写得更生动吗
春风吹,杏花开了。
春风吹,青蛙从洞里爬出来了。
蜜蜂在花丛里飞来飞去。
布谷鸟咕咕叫。
对于四下的学生这并不是一件难事,大家都举手了。
一个成绩偏后的孩子说:
“春风吹,杏花露出了笑脸。
”我很高兴地赞扬道:
“完全正确,可是你能告诉我这张脸的颜色吗”这个学生马上补充说:
“春风吹,杏花露出了粉色的笑脸。
”我更高兴地赞扬道:
“对呀,多好看的粉色呀。
”学生很满足地坐了下去。
又一学生举手了,说:
“春风吹,杏花露出了粉嘟嘟的笑脸。
”我开心地说:
“更好了,‘粉嘟嘟’这个词,让人忍不住想去摸一摸这张小脸。
”又一女生不甘示弱地站起来说:
“春风姐姐轻轻地吹了一口气,杏花姑娘就害羞地张开了粉嘟嘟的笑脸。
”我激动地说:
“真好,春风姐姐在逗杏花姑娘玩呢,是不是呀”成就感写在了小女孩的脸上,羡慕的目光齐刷刷地聚拢过来。
一条条地这样拼下去,一个个充满童心的句子诞生了。
-----春风吹,青蛙美滋滋地睁开双眼,走出洞来,做了一个深呼吸。
-----布谷鸟在春天的舞台上,奏响了一支祥和动听的乐曲。
-----蜜蜂为花儿舞蹈,花儿为蜜蜂献上了甜美的花蜜。
-----布谷鸟在花丛柳树间穿行,纵情地歌唱,自由地飞翔。
-----勤劳的小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追赶着花的芳香。
-----迎着和煦的春风,青蛙像绅士一样走了出来。
-----在蓝湛湛的天空下,在绿油油的大树上,布谷鸟对着同伴炫耀自己美妙的歌喉。
-----在春天的舞台上,布谷鸟骄傲地唱着美妙的春之歌。
看着一张张兴奋的小脸,脸上洋溢着得意而天真的笑容,教学继续进行着。
◆观察下面这幅图写一段话。
想一想,怎样才能把“太阳、闹钟、小鸟”写得更生动些?
?
第一个学生:
“太阳开始工作了,把千万缕光芒洒在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使一切都有了生机。
”我高兴地说:
“我喜欢‘太阳开始工作了’这个说法,因为我想到了我自己,每天一早就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工作。
”一个爱表现的男生肯定又有了新的发现,你看手举得那么高。
他说:
“太阳上班了,绿色工厂开工了。
”“呀,我太惊讶了。
这么有意思的想法,真好!
”我毫不吝啬自己的激动。
是呀,第一课学得“一棵树就是一个绿色的工厂。
”孩子的心里到底有多少奇怪的想法,我又一次好奇了。
全班同学都沉浸在发现的喜悦中。
一学生接着说:
“台灯可以放心地休息了。
”“多好的句子,太有创意了。
”我再次激动地说。
一个刚转来的男孩举起了手,说:
“太阳开始工作了,窗户来了一个深呼吸。
”“哦,老师简直有点佩服你了,真是一个奇妙的小脑袋,老师想得没有你好。
”我夸张地然而确实是真情地说。
连起来一说,一段美妙的文字诞生了:
太样开始工作了,绿色工厂开工了,小鸟正在认真地进行发声练习。
闹钟报告起床的消息,窗户来了一个深呼吸,窗帘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台灯可以放心地休息了。
【分析】
拟人,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
一句话,拟人就是用写人的词句去写物。
这种手法又叫做“人格化”。
正确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无生命的事物活跃起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主动性,新颖性和趣味性,便于作者托物抒发感情,提高文章的感染力;
有助于读者对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感受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拟人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与原始思维一样都具有主客体不分、自我中心状态、泛灵论等心理发展特征,在思维具体性和绘画方法上也有相似之处。
拟人化是儿童的一种表现形式。
儿童经常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周围的一切,把一切事物,不管是动物、植物、还是星星、月亮,都认为和自己一样有生命、有感情、通语言的。
所以让小朋友用拟人的方法去表现事物,他们非常乐意。
同样采用拟人化手法的儿童文学都特别容易得到孩子的欢迎。
在这里我们不满足于一两个拟人句的使用,很多时候我们可以采用拟人的方式直接构思整篇文章,使文章充满情趣。
【案例二】
在三年级语文教材中对比喻句也安排了专门的练习,比如:
u
三下第93页处处留心就安排了这样的练习。
用打比方的句子把上面的图画说一说,并写下来。
弯弯的月亮像()
大象的耳朵像()
蝴蝶花多么像()
这是是写几个比喻局那么简单吗如果把这个练习教成写几个没有生命的干瘪的比喻句,这项练习设计就太没有价值了。
我们可以在比喻句基础上,追问一下。
比如:
月亮像一条小船,那么什么是大海呢(天空)这条小船要从哪里是向哪里呢(晚上到黎明)这么一追问,问出了一首很好的儿童诗。
月亮/月亮是小船/天空是大海/从夜晚驶向黎明。
还有:
嘴/天上怎么有张嘴/难道天上还有张脸。
是哪只鸭子游过天空/留下了一片金灿灿的羽毛。
哎,树梢上怎么又跟香蕉/如果我能吃到/那肯定是根最甜的香蕉。
着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为比喻下的定义:
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
也就是说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点,发现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为人所熟知的特征,而对甲事物有一个不同于往常的重新的认识。
构成比喻内容上有三个要素:
一是思想的对象,即本意;
二是另外的事物,喻意;
三是两事物的类似点,(共同处和相似处)。
文辞上分为三个成份,即: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喻体(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
有的辞书又将其构成增释到四个成份,即:
本体、喻体、喻词和喻解,喻解就是对比喻的理解。
因此比喻句既是一种修辞手法,同时也是对事物认识的一种方法,在我们小学语文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反思】
古人所说的“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移情的过程就是诗人先有某种情意而后将它移注于外物之中,达到物人合一,使对象活动拟人化的过程。
写景的有三种境第一种境界——眼中有景,心中无景。
有的同学按顺序写了景物的颜色、变化、声响、动态与静态,虽然很具体,但文章却是那样呆板、没有生气,就像一张拙劣的风景照,其间原因就是他没有用心去发现,用心去感受,只是把大家都能看到山
山水水平铺直叙地写出来了。
这种作文属于最低境界。
第二种境界——眼中有景,心中也有景。
有的同学能采用各种修辞手法描绘景色,能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这样的作文会让人眼前一亮,心向往之。
那我们应该采取一些什么样的修辞呢对比、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不满足于“具体”的标准,立足于“生动、传神”是写景作文第二境界的要求,如果我们将自己用心感受到的景物借助修辞表现出来,就可以达到这个境界。
第三种境界——眼中无景,心中也无景。
这是写景作文的最高境界。
此时,所有的修辞技巧信手拈来,但不同的是加入了自己的联想,或者将自己融入山光水色中,自己就是大自然中的一棵树、一片云、一缕峰、与大自然同呼吸、共命运。
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带着感情去观察,让我着我之色彩,并能传神地表达出来。
因此,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能激发学生使用语言文字的兴趣,提高表达能力,使文章更为生动有趣。
教材中列出的比喻和拟人的练习我们语文教师不能轻描淡写地过去,应该认真钻研,充分发掘教材的资源,努力提高自身语文素养,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
要:
比喻是一种常用到的修辞手法,在作文生活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古代的诗词歌赋到现在的散文小说,都有比喻的身影。
比喻有三种基本类型,即明喻、暗喻、借喻。
它们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我们要掌握它的特点理解它,运用它并要多用,妙用。
但学生在运用比喻时常出现错误,在运用时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注意。
一个新颖的、动用恰当的比喻,往往能增加文章的气势和文采,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让文章和修辞共生共荣,共同发展,达到双向收获的目的。
关键字:
比喻;
特点;
区分;
运用
修辞是我们在作文中经常看到和用到的手法,它是文章的润滑剂和清新剂。
就像巴甫洛夫在《给青年们的一封信》中说:
“不管鸟的翅膀多么完美,如果不凭借空气,它是永远不会飞翔高空的。
”修辞在作文中的作用就如小鸟必须凭借的空气,才能使文章有文采。
如果一个人没有特有的精神风貌的话,那他再怎样的高大,也只能成为一个行尸走肉的躯体,没有生气,没有风骨,更没有灵魂。
而作文没有好的语言来支撑,有再好的主题也难以存在,再好的中心也难以表现,再好的情感也难以寄托,文章难以升华。
我们在阅读作品中,只要看到清新自然的语言,就能使心情为之舒畅,精神为之一振。
怎样才能使作文富有文采,让读者为之陶醉呢方法之一就要学会使用形象化的各种修辞手法,恰当地运用,掌握使语言活泼化的变换句式的方法和技巧。
使语言和文章富有变化和宕荡起伏的气势。
而比喻犹如一滴甘露,如能将这些甘露恰当地洒在作文中,就如沙漠中的一片绿洲,美不胜收。
把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比喻的作用
比喻,是一种历史悠久又运用广泛的形象修辞。
早在先秦以前,就被广泛的运用。
到了春秋战国,比喻已成为非常有效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
《诗经》《楚辞》中的比兴手法,就是为了把话说得更有韵味,所以尽力保持一种含蓄的形态;
而诸子散文中使用比喻则是为了把深刻的道理说明白。
由于人们偏爱具体形象,运用比喻论事说理,正符合人们喜欢形象思维的特点。
这种思维方式依赖于事物的相似性,使论辩进退自如,给接受者以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在以后的诗词戏曲和小说及生活中也有很多运用比喻的例子。
苏东坡有一个朋友叫佛印,有一天到东坡家做客,进门就先到池子边洗脸,看到苏小妹坐在阁楼纱窗内,风姿灼人,便吟到“碧纱帐里坐佳人,烟笼芍药。
”苏小妹虽感到羞辱,但不便发作,于是对下联“清水池边洗和尚,水浸葫芦”。
佛印把苏小妹比作烟雾笼罩的芍药花,美丽至极,又有调戏的情趣。
而苏小妹回应的下联既有报复之爽,又不失大家闺秀之礼,同时又展示了一代佳人的才气。
而到了近代,是钱忠书先生把比喻运用到了极至。
并在《读〈拉奥孔〉》中曾指出比喻的精髓:
“比喻体现了相反相成的道理,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
它们又有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
两者全不合,不能相比,两者全不分,无须相比……。
”汉语言学家张斌在《现代汉语》中给比喻下了这样的定义:
“比喻是用与表达对象本质不同又有相似性的其他事物述说表达对象,使表达易于理解的一种修辞格,俗称打比方。
”钱忠书先生和张斌先生对比喻的分析和定义中都涉及到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有相同之处才可比,有不同之处才可分,否则就无法区分何为说明的事物,何为被说明的事物。
钱钟书先生曾在《读<
拉奥孔>
》一文中说:
“比喻是文学语言的特点。
”“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擅长”。
如果去除《围城》中所有精彩的比喻,那么这部小说将会少了许多幽默成分而黯然失色。
可见比喻能使抽象化为形象,深奥化为浅显,复杂化为简明,平淡化为神奇,它给语言增添鲜明优美的艺术色彩,对增强作品的感染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能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
二、比喻的类型及特点
常见的比喻有三种类型:
明喻、暗喻、借喻,这是按比喻各部分的异同和隐现来看,除此三种基本类型之外,根据比喻的各个部分的结合情况,其变化形式有:
博喻、倒喻、反喻、缩喻、扩喻、较喻、回喻、互喻、曲喻。
一般说来一个比喻句包括三个部分:
本体、喻体和比喻词。
通常把被比的事物叫作“本体”,把拿来作比的事物叫作“喻体”,用来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叫作“比喻词”。
明喻就是明显的打比方,句子的格式是“甲(本体)像乙(喻体)”,在表达时,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
明喻常用的比喻词是:
“像”、“好像”、“像……似的”、“仿佛”、“如同”等等。
如: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朱自清《荷塘月色》)“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
”(《翠鸟》)“以上几个句子都是明喻,符合明喻句子中甲像乙的特点。
其间出现在本体:
荷叶,翠鸟。
喻体:
舞女的裙,离弦的箭。
比喻词:
像,像……一样。
明喻我们很好理解和辨别,也是最常用到的,在小学二三年级我们就开始接触了。
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和明喻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
比喻词常由:
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它和明喻有很多相同之处,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句式也基本相同,只是比喻词发生变化。
例如:
“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李健吾《雨中登泰山》)“五一节这天的人民广场成了欢腾的海洋。
”这两个句子个就是暗喻,它有本体“乌云”和“广场上的人们”,喻体“水墨画”和“欢腾的海洋”,而比喻词则是“成了”。
借喻是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说成乙。
以喻体直接代替本体。
如“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
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鲁迅《故乡》)以“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距离。
再如:
“这轮晓日从我们民族历史的地平线上一跃而出,闪射着万道红光,照临到这个世界上。
”(杨朔《泰山极顶》)用“这轮晓日”来比喻“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
这两个例句中,本体和比喻词都隐去了。
借喻和暗喻很容易混淆,区分它们的关键在于比喻句中本体是否出现。
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
像上面几个例子,假如用明喻或暗喻表示,就拖沓多了。
三、学生运用比喻中常出现的问题
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可以说是谈作文而色变,每次谈到写作文和作文课,很多学生就神情紧张,摇头叹息。
作文教学中,很多时候学生大作小作,教师精改详评,而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仍然不少,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不见大的起色。
作文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已成为制约语文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是多少年以来学生和老师共同的苦恼。
很多学生的作文中,多出现一个模式,堆砌华丽词藻,摘录佳句名言,或是在“优秀作文”中摘抄其中一段,或是死记硬背一件事,以这件事作为“轴心”,围着这件事进行语言的旋转。
比喻在学生作文中也是经常出现的。
因为一个好的比喻,能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表达鲜明的感情,增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
但遗憾的是,在作文中常常出现比喻不当的毛病,这不仅影响了正确思想的表达,而且还损害了语言的纯洁和健康。
比较常见的是比得不贴切,比喻的本阼和喻体一定要是本质不同的两个事物,但又要有一点或几点相似,否则,就不能构成比喻关系。
这是比喻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原则。
一般来说,运用同类的两个事物打比方,这样的病例不太多,关键出在相似点上。
有的两个事物根本没有相似之处和可比之处,硬是把它们拉到一起来作比。
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有的事物比较抽象,无法对它进行描述和说明,学生则围绕在它的旁边转圈子,无法进行实质性的表达,例如“诚信”、“思念”等。
这样的情况,我们只要用一个恰当的比喻,就能把比较抽象的概念表述清楚。
2001年高考作文《诚信—永远的绿卡》,有一位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到:
“诚信如春天第一缕阳光,令人向往,敞开胸怀去接受;
如夏天的一块西瓜,含在口中,甜到心里;
如秋天远方飘来的一片火红的枫叶,勾起无限牵挂;
如冬天漫天飘飞的雪花,永远那么纯洁。
”这一比喻,使诚信这一词变得鲜明可感,生动形象。
同时又使语言变得清新自然,达到双重收获的目的。
四、使用比喻应该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要正确理解比喻句。
各种手法有各自的特点,在反映的对象、句法结构、表达效果上都各不相同,我们学习时必须注意,对它们的理解不要仅仅满足于记住定义,重要的是能理解并恰当地运用到作品中。
在我们阅读课文中,常遇到一些生动优美的比喻句。
它们在文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此,我们在阅读时应很好地理解这些句子,掌握这些句子,使它们成为我们理解课文的手段和工具。
我们理解比喻句,主要要抓住关键的词语来理解。
例如: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块无暇的翡翠。
”这个比喻句,只要把比喻词“仿佛”和喻体中的“无暇”、“翡翠”的意思弄明白,就知道该句子是以无瑶的翡翠来作比,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漓江水非常翠绿透明。
其次,正确区别比喻句和非比喻句。
在阅读中,我们常常碰到一些句子,句中虽然也有“像”、“好像”等词语,但不是比喻句,这些非比喻句成了迷惑我们判断真正“比喻句”的敌人。
要注意不能将是否有比喻词语作为判断比喻句的主要依据,主要应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比喻关系。
“他画的荷花就像刚从湖里摘来的一样。
”“画的荷花”和“从湖里摘来的荷花”之间只是简单的像,不是比喻。
又如:
“猫头鹰的耳朵很特别,好像一对立起来的猫耳朵。
”“猫头鹰的耳朵”和“猫耳朵”之间是事实上的相像,不是比喻。
而“树叶在空中飞舞,像蝴蝶一样。
”用“树叶”(本体)和“蝴蝶”(喻体)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在“空中飞舞”的样子很相似来作比,它们之间用“像”(比喻词)来连接,此句是比喻句。
通过比较,我们应该更清楚地明确比喻句具备以下两个特点:
(1)句中有本体、喻体、比喻词三个部分。
(2)句中本体、喻体必须是两种不同种类的事物,而且有相似之处,存在着比喻关系。
第三,要注意运用。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习的目的在于创新,只有在不断的运用中才能积累经验,把经验转化成为自己的能力,这才是最重要的。
正如一个司机要撑握车的性能,一个建筑师要知道建筑材料的特点一样。
对于比喻的运用,不像数学公式那样可以照搬照套,在运用时不要刻意的去追求哪里要运用哪里不需要用,而是要跟据自己的情感发展,顺其自然,就如桶装水一样,满了自然而然的会溢出来。
我相信在钱忠书先生的《围城》中的那七百多个比喻不是他特意的思考了后加进去的,而是为了制造一种幽默,经过自己的情感酝酿,顺理成章而得到的。
当然,“文章本生成,妙手偶得之。
”在没有一定功底的人怎样酝酿情感也不会达到钱忠书先生的高度,但是重要的还是平时的积累和思考,摹仿和创造。
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多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抓住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可比之处,发挥自己的想像,运用各种修辞方法造句,不仅能用某一种修辞,还要逐渐做到能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积累得多了,在写作的过程中,只要某一问题不好用直接的描述表现时,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用一个比喻来替代。
一个新颖而恰当的比喻又会反过来增加文章的色采,这样使文章和比喻都达到双重收获的目的,达到事半攻倍的效果。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看看作者是怎么处理比喻句的,所运用的比喻句达到何种效果。
如果这里运用其它方法好不好,试着换一下,看表达效果发生怎样的改变。
同时注意收集和分析好的比喻句,看作者抓住了它们之间怎样的特点和哪些可比之处。
在运用比喻这一手法时最应注重的是比喻要贴切而新颖,要做到就近取喻而不落入窠臼,设喻翻新而又不流于猎奇生硬,重要的是推陈出新,出新的关键在于对于喻体和本体的相似性有过人的深入而细致的理解,从而发现、选择新鲜又恰当的喻体。
才能使比喻既合情合理,又生动形象。
比喻是我们在作品和作文中经常看到和用到的修辞手法,它对表情达意和增加文章的文采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要想成功地运用它,首先得理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