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二代饮食状况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191975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独二代饮食状况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独二代饮食状况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独二代饮食状况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独二代饮食状况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独二代饮食状况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独二代饮食状况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独二代饮食状况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独二代饮食状况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独二代饮食状况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调查时核对问卷,剔除填写不完整、不规范的问卷。

参与填写问卷的父母中,父亲占总数的23.3%,母亲占76.7%;

94.8%的年龄在26周岁到40周岁之间,其中26周岁到30周岁(1980-1984年出生)的占23.6%,31周岁到35周岁(1975-1979年出生)的占47.4%,36周岁到40周岁(1970-1974年出生)的占23.8%;

36.2%的幼儿父母双方均是独生子女,63.8%只有一方是独生子女;

97.8%的父母婚姻状况为初婚;

填写问卷父母的文化程度显示:

初中及以下占8.3%,中专、高中占22.4%,大学专科占28.5%,大学本科占33.8%,研究生及以上占6.9%。

约有半数孩子和祖辈(祖父或外祖父43.1%、祖母或外祖母51.2%)长期住在一起;

部分幼儿长期没有和父母住在一起,其中8.4%的幼儿长期没有和父母中的一方住在一起,4.3%的幼儿长期没有和父母双方住在一起。

本报告将从独二代父母的饮食教养意识、饮食教养状况、幼儿饮食行为及营养状况三方面分析独二代的饮食状况,并为独二代的养育提出建议。

一、父母饮食教养意识

1.独二代父母认为孩子成长最重要的是身体健康,近九成父母对营养知识感兴趣,并认为“了解营养知识有利于改善健康”,近七成父母不同意“孩子的饮食由谁照顾都一样”

学前期是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阶段,父母的育儿观在这一阶段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次调查发现,近九成(88.8%)父母认为孩子成长最重要的是身体健康,远远多于其他选项。

父母看重的其他方面依次是孩子的品德良好(44.9%)、快乐幸福(44.6%)、自主独立(29.7%)、性格好(25.6%)、学习优秀(18.3%)、交际能力强(17.1%)、意志坚韧(12.8%)、修养好(8.0%)。

才艺爱好最不被看重,仅有2.9%的父母选择此项。

这表明,虽然我国正处于居民营养状况快速改善时期,幼儿的营养状况有了一定改善,但独二代的父母最关心的仍然是孩子的身体健康。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膳食被提到了一个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如何通过科学饮食达到营养的需求,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

调查显示,30.2%的父母表示对营养知识非常感兴趣,59.3%的表示对营养知识感兴趣,表示无所谓的占5.8%,不太感兴趣的占4.5%,完全没兴趣的为0.2%。

由此可见,独二代的父母普遍注重健康和营养的饮食。

当问及“您认为了解营养知识对改善健康有作用吗?

”时,91.8%的父母认为了解营养知识对改善健康有作用,其中,认为有很大作用的占45.1%,认为有一些作用的占46.7%。

认为作用一般的为7.0%,作用不大及没有作用的分别为1.0%和0.2%。

按照家庭月收入分组统计结果显示,家庭月收入越多对这一问题持肯定态度的比率越高。

月收入低于3000元的家庭对此持肯定态度的为88.6%,3001-5000元的家庭为90.8%,5001-8000元的家庭为92.5%,8001-10000元的家庭为93.1%,10000元以上的家庭则达到了94.8%。

这表明,营养需求是在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后的更高的需求。

独二代的父母主要生活和成长于上世纪80年代,该时期正是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阶段,这使得他们比年长者更多地注重营养。

对于“孩子的饮食由谁照顾都一样”这一说法,近七成(69.0%)的父母表示不同意。

这说明,绝大多数父母对于孩子的饮食十分关注,认为照料者对孩子饮食习惯的培养有很大的关系。

2.独二代父母对独二代祖辈的育儿观念会有选择地借鉴,当遇到问题时会更多地求助于有经验的同龄人,仅三成多父母经常关注营养学知识,大众传播媒介是父母了解营养学知识的主要渠道

从总体来看,对于祖辈的育儿观念,40.7%的独二代父母选择听从大部分,54.5%的选择听从少部分,只有2.9%的选择完全听从,完全不听从的比率也很小占1.9%。

数据表明,95.2%的父母会有选择地借鉴祖辈的育儿经验;

同时,也应看到超过半数以上的父母选择听从祖辈的少部分观念,这意味着大多数父母认为祖辈的育儿观念不合时宜,对其认同度不高。

调查还显示,对祖辈育儿经验的认同程度与自身受教育程度成反比。

即自己受教育程度越高,越不认同祖辈的育儿经验。

例如,初中、高中、大专水平的父亲多选择听从祖辈的大部分意见,初中水平的父亲选择完全听从的比率最高,达到了6.3%。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本和研究生水平的父亲多选择听从祖辈的少部分意见,研究生水平的父亲选择完全不听从父母育儿观念的比率最高,达到5.6%。

这是因为,学历高、文化水平高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往往比学历低的父母高,而且随着个体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其独立性、批判性会更强,他们会更信任自己的教育方式,对祖辈的育儿经验认同率往往会更低。

而与父亲相比,母亲不论文化程度如何,完全不听从祖辈育儿经验的比率均低于父亲,这可能与女性柔顺的性格有关系。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近八成(79.0%)的父母首先想到的是咨询有经验的同龄人,其次是上网、翻书查资料(68.3%),再次才是请教长辈(47.4%)。

由此可见,同龄人的育儿经验对独二代的父母影响最大,互联网和相关书籍也有较大的影响,长辈的影响则逐步被削弱。

调查还显示,不同文化程度的父母在咨询有经验的同龄人这一选项中没有明显差异,但是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依赖网络和书籍的更多,向长辈请教的更少。

这一现象可以从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玛格利特•米德(MargaretMeed,1901—1978)的“三喻文化”理论中找到解释。

所谓三喻文化,就是后喻文化(PostfigurativeCulture)、同喻文化(CofigurativeCulture)和前喻文化(PrefigurativeCulture)的合称。

通俗地讲,前喻文化是指按照自上而下的方向和传递,即年长者向年幼者传授、年幼者向年长者学习的文化;

同喻文化是指按照同龄人互动的方向和方式传递,即同辈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传授、相互学习的文化;

后喻文化则是指按照自下而上的方向和传递,即年幼者向年长者传授、年长者向年幼者学习的文化。

在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长辈由于自身的限制已赶不上时代的步伐,因此,他们的经验不可避免地丧失了传喻的价值,由其主导的前喻文化也就逐步让位于同喻文化和后喻文化。

从总体来看,98.2%的父母对营养学知识有一定关注,其中33.0%的人经常了解,65.2%的选择偶尔看看,从不关心的仅占1.8%。

尽管调查显示,98.2%的父母对营养学有一定关注,但是从关注度来看,仅有超过三成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关注健康营养的饮食,大部分的父母只是偶尔看看营养学知识,因此,父母的营养学知识还需进一步丰富,其营养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大众传播媒介是公众了解营养学知识的主要渠道。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中有57.2%的人通过报刊杂志,44.9%的人通过网络,44.1%的人通过电视广播,43.2%的人通过专业书籍,40.0%的人通过亲人朋友来了解营养学知识。

而通过医务人员的为20.9%,通过参加营养专业人员讲座的为15.0%。

由此可见,人们主要是通过大众传媒来了解营养学知识,而很少通过其他途径从专业人员那里获取专业知识,这个问题值得关注。

3.九成多父母不熟悉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超过半数父母对孩子体重评价存在严重偏差,肥胖幼儿更多被父母认为体质好

父母对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非常了解的很少,只有6.6%,不足一成。

而几乎半数(46.1%)父母对此不太了解,甚至没听说过。

调查数据显示,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对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了解的则越多。

肥胖孩子的父母了解的更少。

本次调查请父母对孩子的体型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父母对孩子体型的评价存在严重偏差。

肥胖的孩子中,只有40.9%的父母觉得自己的孩子太胖了或有点胖,52.3%觉得孩子身材正常,还有6.8%觉得孩子有点瘦或太瘦了。

消瘦的孩子中,只有34.9%的父母觉得自己的孩子有点瘦或太瘦了,59.1%觉得孩子身材正常,还有6.0%觉得孩子有点胖或太胖了。

超过半数的父母评价自己孩子的体质很好或较好(很好14.7%;

较好38.7%),评价一般的有39.2%;

较弱的有6.9%;

很弱的只有0.5%。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不同意“孩子吃得越多越好”和“孩子越胖,身体越健康”的观点,但是调查发现,越胖的孩子越会被父母认为体质好。

59.4%的肥胖孩子的父母觉得孩子体质好,高于正常(52.5%)和消瘦(54.3%)孩子的父母认为孩子体质好的比例。

总的来说,88.3%的父母不认为小孩子偏食、挑食没关系,长大了自然会改,8.8%表示说不好,仅有2.8%认为没关系;

其中,初中学历的母亲认为没关系的比例最高,达5.8%,表示说不好的比例也最高,为16.8%。

另外,21.3%的父母认为孩子吃什么、吃多少应该由孩子决定,60.3%的父母对此不同意,18.4%的父母表示说不好。

二、父母饮食教养状况

1.六成多父母决定孩子的饮食并亲自照顾,约三成幼儿的饮食由祖父母或外祖父决定和照顾,双独家庭由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决定和照顾的比率高于非双独家庭,只有两成父母会根据自己的营养知识安排家中的膳食

调查发现,孩子每天吃什么,有64.8%由父母决定,由孩子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决定的占31.6%,保姆的决定权很小,仅占1.4%,其他人占2.3%。

调查显示,双独家庭(父母均为独生子女)和非双独家庭(父母只有一方为独生子女)在决定孩子饮食的问题上差异较大,在双独家庭中,由孩子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决定的比率占37.1%,在非双独家庭中由孩子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决定的仅占27.0%,相差10.1个百分点。

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在双独家庭中年轻父母缺乏照顾孩子的经验,常常把养育孩子的重任交给长辈,因此把孩子的饮食决定权也相应地让给了长辈。

调查还发现,超过六成的父母会亲自照顾孩子吃饭,超过三成的则由孩子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照顾,由保姆照顾的占2.3%。

其中,在双独家庭中,主要由孩子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照顾的占到了42.7%,甚至超过由母亲亲自照顾的比率(40.9%)。

而在非双独家庭中,母亲亲自照顾的比率占到55.0%,主要由孩子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照顾的仅占27.3%。

以上数据说明,在双独家庭中存在着严重的隔代抚养问题。

只有两成(20.1%)父母会根据自己的营养知识安排家中的膳食。

其中父亲和母亲的文化程度越高,做得越好;

收入中等的家庭,做得更好;

随着孩子年级的升高,会逐渐改善。

健康教育K-A-P(知识-态度-行为)模型认为,健康行为的转变首先要有一定的知识和良好的教育态度才能实现。

营养态度来源于营养知识,又影响营养行为。

通过调查发现,父母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间存在着正相关。

这是因为文化程度高的父母营养知识更丰富,对营养知识的了解增强了其保健意识,这种保健意识又引导了他们的健康饮食行为。

所以,文化程度越高的父母会更好地根据自己的营养知识安排家中的膳食。

父母之所以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而逐渐关注家中的膳食,这可能是由于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亟需营养的补给,因此,这个时候家长就会更加关注膳食的营养均衡与科学搭配,以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

2.半数幼儿有喂食现象,父母通常会采取说教、引诱、收买、强迫、威胁等办法让孩子吃饭

调查发现,半数幼儿存在被喂着吃的现象,其中,6.9%完全是喂着吃,44.4%是自己吃一部分,喂一部分,进餐一般是自己吃的幼儿只有48.7%。

随着年龄增长,自己吃的幼儿逐渐增多,小小班的幼儿仅有17.9%自己吃,大班幼儿自己吃的比例达到77.9%,但大班仍有20.5%的幼儿自己吃一部分,喂一部分,1.6%完全喂着吃。

孩子通常在一、两岁就可以学会自己吃饭。

如果父母总是不放心,担心孩子不好好吃饭而喂孩子,那么孩子就很难学会自己好好吃饭。

调查还发现,父亲文化程度越高的家庭中,孩子自己吃饭的越少。

父亲文化程度为初中的家庭,孩子自己吃饭的达到69.8%,而父亲文化程度为研究生的,孩子自己吃的比例仅为41.5%,这可能是因为这些文化程度较高的父亲,由于懂得更多的营养知识,反而会过分担心孩子的营养状况,为了保证孩子每天获得足额的营养,而机械地采取喂食的做法。

这样做很难让孩子建立起对食物和吃饭的兴趣。

当孩子不进餐或不想吃某种食物时,父母通常会采取一些措施,只有30.5%的父母顺其自然,59.3%的父母反复告诉孩子这种食物的好处,57.5%会耐心哄着吃,30.2%给予奖励,18.5%和其他孩子比较,9.1%严厉训斥、强迫吃,3.4%吓唬。

餐桌上的饮食教育往往很难起到促进孩子食欲的效果,无论是反复强调食物的好处,还是引诱、收买、强迫、威胁孩子吃饭,都会给孩子造成压力,结果会适得其反,引起孩子对吃饭或某种食物的反感,破坏他们的胃口。

比较好的做法是营造愉快的进餐氛围,尽量不要过分谈论孩子吃饭的问题,让孩子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下,慢慢适应、接受某一类食物。

3.近两成幼儿经常吃洋快餐,一成多父母每周带孩子吃至少一次洋快餐,吃洋快餐的首要原因是方便快捷

本次调查发现,17.2%的幼儿经常吃洋快餐,其中,肥胖幼儿(19.5%)经常吃洋快餐的比例高于正常(16.3%)和消瘦(17.4%)的幼儿;

另外,父母均为独生子女的双独家庭(20.8%)幼儿经常吃洋快餐的比例高于父母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家庭(15.1%)。

这可能是因为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父亲(12.2%)和母亲(17.7%)自身经常吃洋快餐的比例高于非双独家庭的父亲(7.7%)和母亲(11.4%)。

调查还发现,15.2%的父母每周带孩子去吃至少一次洋快餐,60.8%每月一次,只有24.1%从来不去吃洋快餐。

双独家庭的父母带孩子去吃洋快餐的频率高于非双独家庭,每周带孩子去吃至少一次的双独父母达到19.6%,非双独家庭为12.5%。

对于幼儿来说,经常食用洋快餐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因为洋快餐的食物以肉食为主,多为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会让他们摄入过多超过身体所需的能量,从而更容易在长大后出现肥胖、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问题。

父母带孩子去吃洋快餐主要是因为方便快捷(41.9%),其次是餐厅环境好(32.2%),另外,有玩具、送礼物(24.6%)、食物干净卫生(23.9%)、好吃(17.5%)也是主要的原因,仅有3.8%认为洋快餐营养价值高。

可以看到,约四成父母因为洋快餐方便快捷而带孩子去吃,还有一些父母去吃洋快餐是因为环境好,玩具能给孩子带来快乐。

长此以往,会让孩子认为在家吃饭不如在外面吃饭快乐,从而不喜欢在家吃饭。

独二代的父母成长在洋快餐在中国迅速发展的时期,很多人习惯了洋快餐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但并未意识到这种生活方式可能给幼儿带来的后果。

幼儿时期的健康饮食是一生健康的起点。

为孩子安排好一日三餐,让孩子从小学会从一日三餐的食物中获得乐趣,从家庭进餐中享受快乐,是孩子一生健康饮食的基础,也是父母非常重要的职责。

独二代的父母需要从改变自身不良饮食习惯做起,帮助孩子从小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4.半数父母给孩子补充营养,最多的是补充钙剂、维生素以及铁、锌等其他微量元素;

超过半数的幼儿吃过保健品,近一成经常吃;

父母对保健品的认识比较模糊

本次调查发现,50.4%的父母特别给孩子补充营养,给小小班孩子(55.9%)补充营养的较大班(46.3%)多出近十个百分点。

超过半数(52.3%)采用过食补的方式;

父母给孩子补充的营养品中最多的是钙剂(56.9%),其次是维生素补充剂(47.9%)、铁、锌等其他微量元素(43.0%)、DHA补充剂(16.3%)。

总体上超过半数的幼儿吃过保健品,8.4%的幼儿经常吃保健品,46.9%偶尔吃,44.6%从不吃。

给孩子补充维生素或微量元素的父母,59.4%通常自己购买,仅24.9%通过医院处方购得。

父母对保健品的认识比较模糊,仅有3.3%的父母认为保健品对孩子身体好,应该多吃,81.7%不同意这种说法,也有14.9%表示说不好;

而且有65.3%的父母表示,如果孩子到了学龄期,会给他进行益智方面的营养补充。

通常,儿童健康成长所需的营养可以由均衡合理的饮食中获取。

对于不好好吃饭,严重挑食、偏食的幼儿,如果父母担心孩子不能获得充足的、均衡的营养,那么应到医院进行体检,然后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一些必要的营养保健品。

5.七成多幼儿半年内去过至少一次医院,八成多感冒/发烧至少一次,约三成父母自己找药或买药给孩子吃

本次调查发现,半年内从没有生病的孩子有27.5%,62.0%因生病去了1-3次医院,10.5%去了三次以上。

幼儿最常有的症状是感冒/发烧,70.3%的幼儿半年内感冒/发烧过1-3次,11.0%多于3次;

食欲不振也较为常见,29.3%的幼儿食欲不振1-3次,7.2%多于3次;

另外,18.7%的幼儿患口腔溃疡1-3次,1.7%多于3次;

15.1%的幼儿腹泻1-3次,0.7%多于3次。

当孩子感冒/发烧时,55.5%的独二代的父母带孩子看医生,27.5%自己找(买)药给孩子吃,9.3%带孩子看医生并补充维生素,6.7%自己找(买)药给孩子吃并补充维生素,0.1%什么都不做,1.0%选择其他。

当孩子食欲不振时,27.7%的独二代父母带孩子看医生,25.0%自己找(买)药给孩子吃,13.0%自己找(买)药给孩子吃并补充维生素,9.7%带孩子看医生并补充维生素,9.7%什么都不做,14.9%选择其他。

当孩子口腔溃疡时,34.7%带孩子看医生,24.2%自己找(买)药给孩子吃,18.1%自己找(买)药给孩子吃并补充维生素,9.6%带孩子看医生并补充维生素,5.2%什么都不做,8.2%选择其他。

当孩子腹泻时,52.1%带孩子看医生,25.1%自己找(买)药给孩子吃,5.4%自己找(买)药给孩子吃并补充维生素,8.0%带孩子看医生并补充维生素,1.5%什么都不做,8.0%选择其他。

可以看到,约三成父母在孩子生病时,自己找药或买药给孩子吃,这些父母要特别注意用药的安全性,即使是孩子以前使用过的药,也可能因为症状的不同而需要服用不同的剂量,或者使用完全不同的药。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有一至两成的父母在孩子生病时,会给孩子补充维生素,这说明一些父母不仅认识到维生素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而且注意到某些维生素缺乏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比如口腔溃疡常与维生素B2缺乏有关。

三、幼儿饮食行为及营养状况

1.六成幼儿没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孩子的饮食习惯最容易受家庭和幼儿园的影响,广告的影响超过了同伴

调查发现,幼儿的饮食习惯不容乐观,仅有四成(42.0%)的父母认为孩子的饮食习惯较好,近六成的父母认为孩子的饮食习惯一般或不太好。

因此,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显得十分必要。

人的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受家庭和社会环境影响而形成和发展的。

调查发现,家庭是影响孩子饮食习惯最重要的因素,幼儿园次之,广告再次之,同伴的影响最小。

家庭和幼儿园是孩子生活的主要场所,它们是影响孩子饮食习惯的两大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广告对孩子饮食习惯的影响超过了同伴,这说明了面向孩子的食品广告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地影响了父母和孩子对食物的选择。

2.幼儿三餐规律好于父母,九成幼儿几乎每天都吃早餐,肥胖幼儿及其父母就餐时间较短,家里是幼儿进食的主要地点

幼儿三餐规律好于父母。

近九成(88.7%)幼儿的三餐都很规律,而父母情况稍差,三餐规律的母亲和父亲分别不及八成(78.2%)和七成(68.7%)。

这说明独二代父母在孩子饮食习惯养成上以说教为主,自身表率作用不足。

文化程度越高的父母,自身三餐越规律,但孩子三餐规律性几乎不受父亲文化程度影响,而是受到母亲文化程度的影响,母亲文化程度越高,孩子三餐规律性越强;

母亲的文化程度为研究生以上的孩子中,有94.1%的三餐都很规律,而初中以下则只有76.1%。

从以往的研究来看,母亲是多数家庭中的饮食执行者,是孩子饮食的照料者,三餐规律性实际上体现的是家庭生活的规律性。

独二代父母文化程度的不同影响趋势,提示独二代家庭中仍然是由母亲主要负责家庭生活,独二代家庭仍然延续我国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格局。

早餐情况更能反映一个家庭的饮食习惯。

本次调查发现,90.5%的孩子养成了良好的早餐习惯,几乎每天都吃早餐;

但不容忽视的是,另外一成孩子的早餐情况不容乐观。

与孩子相比,独二代父母的早餐情况不如孩子,分别只有74.9%和80.3%的父亲和母亲几乎每天都吃早餐。

调查还发现,来自不同文化程度、家庭收入状况的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反对“吃不吃早餐无所谓,对身体影响不大”的观点,但在具体的习惯养成方面却有略微的差别。

文化程度高者,观念和行为更一致,对孩子对自己更一致;

收入高者,观念和行为一致性较低,对自己对孩子较不一致。

早餐情况和三餐规律性一样,也是受母亲文化程度影响重于父亲的影响。

收入越高,孩子早餐情况越好,而父母自身不受影响。

收入高的父母更多地重视孩子的饮食习惯的养成,而不重视自己的饮食习惯。

调查发现,大部分幼儿三餐就餐时间在10到30分钟之间,73.4%的幼儿早餐时间在10到30分钟之间,午餐则有84.4%,晚餐有77.8%。

另外,幼儿倾向在早餐中使用更短的用餐时间,在晚餐时使用最多的时间,午餐则介于二者之间。

三餐用餐时间长短的变化规律和父母一致,只是父母更倾向于用更短的时间(见表1)。

Linscheid于2006年提出,就餐时间超过25分钟可以定义为就餐时间过长,属于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范畴。

这次调查显示部分幼儿就餐时间过长,其中早餐有3.3%的幼儿超过半小时,午餐则有11.1%,晚餐则多达18.5%。

调查同时也发现,肥胖孩子及其父母就餐时间较短。

由此可以得出启示,就餐速度要适宜,中国饮食文化认为“食宜细缓,不可粗速”。

从另一组数据可以发现,父亲和母亲的文化程度越高,孩子就餐所需时间就越长,可以一窥独二代父母更多受到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

表1独二代及其父母进餐一般需多长时间(%)

早餐

午餐

晚餐

孩子

父母

10分钟以内

23.3

57.9

4.6

14.4

3.7

10.2

10-20分钟

53.2

36.3

4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