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分类真题中医基础理论1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医执业医师分类真题中医基础理论1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执业医师分类真题中医基础理论1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C.痰阻碍气血运行
∙D.痰似风善行数变
∙E.痰可随气升降无处不到
D.
E.
4.饮停于肠胃者称为
∙A.悬饮
∙B.痰饮
∙C.溢饮
∙D.支饮
∙E.以上都不是
B.
5.下列除哪项外,均与瘀血的形成有关
∙A.气滞
∙B.血寒
∙C.饮食偏嗜
∙D.气虚
∙E.血热
C.
6.下列哪项不是瘀血证常见的共有特点
∙A.头晕
∙B.疼痛
∙C.肿块
∙D.出血
∙E.发绀
A.
7.痰饮、瘀血、结石的形成均与下列哪项有关
∙A.血热
∙B.气滞
∙C.气虚
∙D.寒凝
∙E.湿热
8.疾病的过程就是
∙A.阴阳平衡的过程
∙B.阴阳消长的过程
∙C.邪正斗争的过程
∙D.邪正平衡的过程
∙E.邪气入侵的过程
9.致病的主要原因是
∙A.致病邪气
∙B.正气不足
∙C.邪正斗争
∙D.气血失调
10.主要与正气强弱有关的是
∙A.居住的地域条件
∙B.工作环境
∙C.精神状态
∙D.气候变化
∙E.以上均非
11.下列关于与疾病发生有关的外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气候因素
∙B.地域因素
∙C.生活环境
∙D.工作场所
∙E.外界精神刺激
12.疾病愈后间隔或长或短的时间,原有疾病的重新发作称之为
∙A.徐发
∙B.继发
∙C.伏发
∙D.卒发
∙E.复发
13.若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病证,称之为
∙A.卒发
∙C.合病
∙D.并病
14.下列哪项是实证的临床表现
∙A.二便失禁
∙B.自汗盗汗
∙C.面容憔悴
∙D.疼痛隐隐
∙E.二便不通
15.“大实有羸状”的病理基础
∙A.邪气亢盛,正气衰败
∙B.脏腑气血虚极
∙C.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
∙D.邪热炽盛,煎熬津液,阴精大伤
∙E.疾病初期,正邪交争过于激烈
16.“虚”的病机概念,主要是指
∙A.卫气不固
∙B.正气虚损
∙C.脏腑功能低下
∙D.气血生化不足
∙E.气化无力
17.“实”的病机根本在于
∙A.邪气盛而正气未虚
∙B.脏腑功能紊乱
∙C.气滞血瘀
∙D.痰湿内阻
18.“阴胜则阳病”其证候性质是
∙A.实寒证
∙B.虚寒证
∙C.假寒证
∙D.寒热错杂证
∙E.实寒伤阳证
19.“阴虚则热”其证候性质是
∙A.实热证
∙B.虚热证
∙C.假热证
∙E.表热证
20.阳损及阴的病机,主要是指
∙A.阳气虚损,气化不利,水湿阴寒病邪积聚
∙B.阳气偏盛,消灼阴液,阴液亏损
∙C.阳热内盛,深伏于里,格阴于外
∙D.阳气虚损,阴气失制而偏盛
∙E.阳气虚损,累及阴液化生不足
21.邪热内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遏,不能外达,手足厥冷。
属于
∙A.阳损及阴
∙B.阳盛格阴
∙C.阴盛格阳
∙D.阴损及阳
∙E.阴阳脱失
22.在阴阳失调的病机变化中,“阳”的含义指“阳邪”的是
∙A.阴虚则阳亢
∙B.阳盛则阴病
∙C.阴盛则阳病
∙E.阳盛格阴
23.“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指
∙A.以阳中求阴之法调整阴阳偏衰
∙B.以阴中求阳之法调整阴阳偏衰
∙C.以泻热之法调整阳偏衰
∙D.以补阴之法治疗阴虚阳亢之证
∙E.以补阳之法治疗阳虚阴盛之证
24.适合治疗阴偏衰的治法是
∙A.阴病治阳
∙B.阳病治阴
∙C.阴病治阴
∙D.阳病治阳
25.“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是指
∙B.阴中求阳
∙C.因寒用热
∙D.寒者热之
∙E.用热远热
26.元气不足,全身或某些脏腑机能衰退的病理变化称作
∙A.气陷
∙C.气脱
∙D.气闭
∙E.气虚
27.治疗血行瘀滞,多配用补气、行气药,是由于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生气
∙E.血能载气
28.“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病机是
∙A.气能生津
∙B.津能载气
∙C.水停气阻
∙D.气能行津
∙E.气随津脱
29.下列关于火热内生机理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气有余便是火
∙B.邪郁化火
∙C.五志过极化火
∙D.精亏血少,阴虚阳亢
∙E.外感暑热阳邪
30.下列关于津枯血燥形成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高热伤津
∙B.烧伤耗津
∙C.失血脱液
∙D.痰瘀阻津
∙E.阴虚劳热
31.形成寒从中生的原因,主要是
∙A.心肾阳虚,温煦气化无力
∙B.肺肾阳虚,温煦气化失常
∙C.脾肾阳虚,温煦气化失司
∙D.肝肾阳虚,温煦气化失职
∙E.胃肾阳虚,温煦腐化无力
32.不属于病位传变的是
∙A.表里出入
∙B.六经传变
∙C.脏病及腑
∙D.腑病及脏
∙E.由寒转热
33.“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强调的是
∙A.早期诊断
∙B.先安未受邪之地
∙C.治病求本
∙D.急则治其标
∙E.扶正祛邪
34.“通因通用”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
∙A.脾虚泄泻
∙B.肾虚泄泻
∙C.食积泄泻
∙D.寒湿泄泻
∙E.肠虚滑脱
35.中医治疗中最基本的原则是
∙A.治病求本
∙B.扶正祛邪
∙C.标本先后
∙D.调整阴阳
∙E.调和气血
36.用滋养肺肾之阴的方法治疗肺痨咳嗽属于
∙A.标本兼治
∙B.因人制宜
∙C.急则治其标
∙D.缓则治其本
37.“用寒远寒,用热远热”,属于
∙A.因病制宜
∙B.因地制宜
∙C.因人制宜
∙D.因时制宜
∙E.因证制宜
38.“热因热用”属于
∙B.阳中求阴
∙C.阴中求阳
∙D.逆治法
∙E.反治法
39.关于养生的原则,不正确的是
∙A.顺应自然
∙B.形神合一
∙C.调养脾肾
∙D.因人而异
∙E.天地合一
40.关于人体生长发育到衰老的过程,错误的是
∙A.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B.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C.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D.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
∙E.三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二、{{B}}B1型题{{/B}}(总题数:
10,分数:
20.00)
∙A.困阻脾胃为主
∙B.留积于肠胃、胸腹、肌肤
∙C.随气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至筋骨
∙D.直接伤及脏腑
∙E.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1).水饮停聚则多(分数:
1.00)
(2).痰形成后则多(分数:
∙A.六淫
∙B.过劳
∙C.七情
∙D.痰饮、瘀血
∙E.疠气
3.00)
(1).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分数:
(2).“久卧伤气”的病因为(分数:
(3).既是疾病过程中的病理产物,又是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分数:
∙A.真虚假实
∙B.真实假虚
∙C.真寒假热
∙D.真热假寒
∙E.虚中夹实
4.00)
(1).“至虚有盛候”指的是(分数:
(2).“大实有羸状”指的是(分数:
(3).“热深厥亦深”的特点指的是(分数:
(4).“阴虚阳亢”指的是(分数:
∙A.正胜邪退
∙B.邪去正虚
∙C.邪盛正虚
∙D.邪正相持
∙E.正虚邪恋
(1).重病后的恢复期多属于(分数:
(2).病后转为迁延性或慢性病症的称为(分数:
∙C.气闭
∙D.气脱
∙E.气逆
3.99)
(1).气的上升不及称之为(分数:
1.33)
(2).气的下降不及称之为(分数:
(3).气机闭阻,外出严重障碍称之为(分数:
∙A.水停气阻
∙B.气随液脱
∙C.津枯血燥
∙D.津亏血瘀
∙E.血瘀水停
(1).津液亏损,血液运行不畅的病理状态称为(分数:
0.50)
(2).津液亏乏,甚则枯竭,从而导致血燥虚热内生,或血燥生风的病理变化称为(分数:
∙A.风气内动
∙B.寒从中生
∙C.湿浊内生
∙D.津伤化燥
∙E.火热内生
(1).久病累及脾肾,以致脾肾阳虚,温煦气化失司,可以形成(分数:
(2).邪热炽盛,煎灼津液,伤及营血,燔灼肝经,可以形成(分数:
∙A.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
∙B.久病耗血或年老精亏
∙C.产后恶露日久不净
∙D.热病后期,阴津亏损
∙E.水不涵木,浮阳不潜
(1).血燥生风的病因是(分数:
(2).阴虚风动的病因是(分数:
∙A.热因热用
∙B.寒因寒用
∙C.通因通用
∙D.塞因塞用
∙E.寒者热之
(1).适用于热结旁流的治则是(分数:
(2).适用于真寒假热的治则是(分数:
∙A.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B.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C.阳得阴助生化无穷
∙D.阴得阳升源泉不竭
∙E.回阳救逆,引火归原
(1).阴病治阳的方法即(分数:
(2).阴中求阳能使(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