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学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173203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9.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资源学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土地资源学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土地资源学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土地资源学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土地资源学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地资源学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

《土地资源学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资源学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地资源学知识点Word文档格式.docx

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1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特点

(1)综合性和多学科性

(2)关联性与复杂性

(3)现实性和预测性

(4)区域性和全局性

12新中国成立后土地资源研究工作大致可分为哪几个时期?

各时期的特点?

第一个时期:

50年代初期财政部的查田定产工作。

特点:

(1)为确定农业税收服务。

(2)用群众明主评议,逐级平衡办法对全国土地进行分类,评定等级,制定常年产虽作为农业税的依据。

第二个时期:

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这个时期的主要工作是开展地区性的土壤地理与土地资源调查,重点是宜农荒地资源与橡胶宜林地资源的调查与

评价。

特点是:

(1)与生产建设紧密结合,针对性强。

(2)这个时期多属单项资源的研究与评价,除农业部荒地勘测设计院和中科院自然资源综合和考察委员会分别提出的土地评价系统外,还有林业、农垦部门进行的宜林地评价、宜橡胶地评价,农业部门草原考察队和中科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进行的天然草场评价。

在后期的内蒙古与黑龙江的土地资源调查中则向土地综合评价发展。

(3)多属区域性的调查研究,对全国性缺乏工作和了解。

(4)多属定性研究,缺少经济分析,所开展的土地调查与评价虽有较明确的自然特性分级指标、能客观的反映荒地质量,但没有经济分析,属定性的自然评价。

(5)多属经验性的,缺乏理论的总结,系统性较差。

(6)土地评价建立在土壤学基础上,基本属于土壤地理学范畴。

第三个时期:

从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是土地资源学的雏形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

(1)从区域性走向全国性研究。

(2)从单项评价走向全面评价。

(3)从经验性上升到理论和系统的研究,从而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资源的研究方法和评价体系。

(4)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的研究和制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第四个时期: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

特点:

土地研究结合国土整治与规划、区域规划、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实际工作进行。

我国近期发展:

(1)土地评价研究:

耕地质量、农用地分等定级、土地质虽地球化学

(2)土地资源调查研究:

详细化、精确化

(3)土地资源生产能力与人口承载虽研究

(4)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5)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复垦研究

(6)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研究:

3S

13.土地与土壤的关系:

(1)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但应该注意的是,当土壤一旦被利用,即作为基本的生产资料时,则必须同时考虑气候、地形、水文等组成土地的要素,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因地制宜利用土壤,这个时候的土壤实际已经以土地的形式发生作用,这也就是土壤与土地两个概念经常混淆的原因之一。

(2)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所谓土壤肥力是土壌为植物生长提供和协调营养条件及环境条件的能力;

而土地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它是在特地的管理制度下,对某种(或一系列)用途的生产能力(capability)o

对于城市用地,土地生产力(效益)主要取决于区位要素,而与土地肥力几乎没有直接联系。

(3)从形态结构上看,土壤是处在地球风化壳的疏松表层,可以划分为A,B,C等发生层次

14.土地与国土的区别:

国土系归某一个国家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即受一国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广义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和它们的下层、上空,还包括大陆架等。

由此可见,国土不单指土地,而是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国土是比土地更为广泛的概念。

第二单元土地资源的自然组成要素

1.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气候要素——主要指地球表面至10000-12000m高空以下的对流层的下部,即与地球表面产生直接水、热交换的大气层的各种统计状态(如积温、降水虽等)和物理过程(升温、蒸发、焚风等)

2.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

(1)光(太阳辐射)

(2)温(热量)

(3)水(降水)

3.光照资源:

光照强度、光照长度(日长)、光照质量

热虽资源:

衡量热虽的指标:

1)温度:

二09温度:

一般代表了耐寒作物的生理活性的起

始温度。

如冬小麦。

>

C.>

10°

15°

C

(2)积温:

农业常用2109积温。

一般代表了喜温作物的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

如玉米、棉花。

二者的积温数分别代表现两种作物在当地成熟的可能性,以及一定种植制度的选择和适宜性。

我国平均为1600-9000°

Co

(3)无霜期(每年初霜期与终霜期之间的无霜天数X生长

期、

与多年极端低温平均值。

NTC积温

适宜作物种植制度及作物

2500-300

2800

—年一熟:

春麦、筱麦、杏子、洋

4500

4000

两年三熟:

冬考-玉米

4700-480

4200

两年三熟或一年二熟:

花生、甘萼

4500-550

5000

一年二熟:

小麦一水稻

5700-610

5500

一年三熟:

小麦一水稻一水稻

8000

7000

甘蔗一水稻一水稻

降水资源:

空间分布、旳

1空间变化

400mm等降水线:

以北、西——我国主要牧区

以南、东——我国主要农区

800mm等雨量线:

以北旱作(雨养)农业

以南——水田农业

2时间变化

A.一年内变化:

4-9月降水虽可占全国降水的80%以上,北方一般冬春无降水;

南方年降水虽变化率较4、(10-15%),北方20-30%o

B.由于降水时间变化,往往造成水旱等灾害

平均每年受灾耕地面积为0.3亿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4,旱灾占62%,涝灾占24%O

(2)降水可分锋面雨、对流雨、地形雨等

4.土地资源的地学组成要素

影响区域土地利用的地学要素主要为:

1.地形地貌2.地质构造与地表岩性

5.地形地貌

海拔高度

地面坡度

地貌类型:

具有共同形态特征的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形态可分平原、山地、丘陵、高原和盆地五大类,不同地貌具有不同的特征,从而影响土地资源的类型、特征及其开发利用。

6•土地资源的水文组成要素:

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两个方面

地表水的类型:

河流、湖泊、冰川、沼泽

地表水的数虽和质星:

我国河川径流总屋2.7x104亿m3;

冰川总储虽3.0x104亿m3;

天然湖泊8万km2;

沼泽11万km2o

水质从东南到西北,水矿化度逐渐增大。

冰川融雪水矿化度低,是西北重要各类用水水源

地表水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影响:

地表径流影响地貌类型的形成;

地表水丰缺与农业灌溉用水以及干旱、洪涝关系密切;

地表径流的冲刷作用往往导致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

地下水:

地下水类型:

包气带水(土壤水、上层滞水x潜水、层间水(承压水)

地下水的排泄与补给:

包气带水与大气降水和蒸发作用密切;

潜水的主要来源是降水;

层间水分布区与补给区不一致。

地下水与水土资源利用:

对我国西北干旱区,利用地下水灌溉掌握地下水的水质、水量、分布及与地表水的关系;

对东部区域要摸清地下水的水盐动态规律,发挥灌溉洗盐的效益。

7.水文条件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

1对农用地的影响

(-)水分是构成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水源条件是实现农业集约生产的保证

(三)水分状况影响土地开发利用

(四)水力对土地资源的破坏作用

2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城市分布位置、用地布置、市政工程建设及环境景观、地基稳定性等方面■地表水与城市、产业基地选址(用水、防洪)

■地下水与建设工程(耐蚀性、基础稳定性)

8土地资源的植被组成要素

植被是一定地区内植物群落的总体,包括森林、草地及农田栽培作物。

植被对土地利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植物类型、植物生产力和生态调节等方面。

植被要素特征的影响

•植被是重要的生态要素

•植被是不稳定的,易变的构成因素

•植被是一个自然地理体

•植被对土地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

•植被的重要指示意义

植被对土地系统的调节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调节气候、保护环境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固结土体、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9.土地资源的土壤组成要素

土壤是陆地上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是在气候、地形、母质、生物、时间五大成土因素作用下形成的独立的历史自然综合体。

土壤的三相:

固相、液相、气相

土壤质地:

是根据不同粒径的土壤矿质颗粒的百分数组成面划分的土质粗细类型。

一般分为砂质土、壌质土和粘质土。

土壤厚度:

指土壤剖面中作物能够利用的、母质层以上的土体总厚度。

有效土层厚度即植

物根系发育所能伸展的厚度。

耕层是土壤表层经过耕作熟化了的土层,是土壌中最松软肥沃的部分。

一般而言,农作物耕层厚度为20-25cm

土壤养分:

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元秦

土壤石灰质、可溶性盐及pH值

土壤综合性状:

土壤肥力、土壌水分状况、土壤的适宜性

土壌剖面:

表土层(A层'

亚土层(B层,木质层(C层)

土壌的地带性分布:

在中国温带,自西向东大气湿度递增,依次出现:

棕漠土、灰棕漠土、灰漠土、棕钙土(灰钙土X栗钙土、黑钙土和黑土。

在中国温带东部湿润区,由北而南热屋递增,土壤分布依次为:

暗棕壤、棕壤(褐土,黄棕壌、黄壤、红壤和砖红壤。

10.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要素特征分析

土地产权:

是指权利人按照法律的规定直接支配土地的权利;

是对土地资源相关的一系列权力的总称,(权力束)包括:

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他项权力(抵押权、租赁权等

土地产权制度:

是指对土地资源产权的一系列安排及与之相关的政策和法规。

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度。

土地产权的基本特征是排他性,根据排他程度可以分为共有产权、私有产权、国有产权。

土地所有制:

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

是土地制度的核心;

土地关系的基础

城市土地国家所有制、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集体经济组织)

土地所有权:

是土地所有者依法对土地实行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

是土地所有制在法律上的体现。

土地使用制度:

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土地使用权:

是指使用人根据法律、文件、合同的规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国家或集体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部分处分的权利。

土地资源的区位特性:

土地自然区位:

即土地的自然地理位置。

土地经济区位:

指土地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所表现

的人地关系和社会物化劳动投入。

土地交通区位:

指区域土地或某地段与交通线路和设施的关系,具体由距离、耗时和费用三方面来反映。

土地经济生产力和土地报酬递减律:

①土地自然生产潜力

2土地经济生产潜力

3因秦限制定律

4土地报酬递减律

第四章土地资源调查

1.土地资源调查概念

是指应用一定的调查方法(实地调查、遥感、测绘制图等),查清区域土地资源的类型、数虽、质虽、空间分布以及利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为土地资源评价、规划,以及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基础数据(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b

土地资源调查大致分为土地条件调查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两种。

土地条件调查又可分为以

土地的土壤、植被、地貌、气象、水纹和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为主要对象的土地质量自然性状调查,和以土地投入产出、收益、交通、位置和社会经济条件为主要对象的土地社会经济因素调查。

2.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程序:

A.准备工作——组织专业队伍、制定工作计划、资料准备、其他资料的收集、用品准备等。

B.外业调绘——调绘前准备工作,路线调查、制定土地分类系统、室内预判。

C.内业工作——资料整理分析、遥感图像转绘、面积星算、编制专题成果图、编写调查报

告和技术总结报告。

D.检查验收——外业调绘和补测地物为重点检查对象;

内业工作着重检查转绘精度、面积

虽算精度、成图质虽等。

3.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现状调查

一分类体系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1984年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制定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采用两级分类:

8个一级类,46个二级类。

•城镇土地分类

1989年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制定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对城、镇、村土地分类做

了细化和充实,也采用两级分类:

I0个一级类,24个二级类。

•新的全国土地分类

2001年国土资源部颁布的(全国土地分类(试行)),在以上两个土地分类的基础上,

采用三级分类:

3个一级类,15个二级类,71个三级类。

2007年9月国家质虽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两级分类:

12个一级类、56个二级类。

其中一级类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

地类具体含义:

01耕地

04草地

011水田

041天然草地

012水浇地

042人工草地

013旱地

043其他草地

02园地

021果园

022茶园

023其他园地

03林地

031有林地

032灌木林地

033其他林地

耕地(01):

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

休闲地);

以种植农作物

水田(011):

指用于种植水稻,莲類等水生作物的耕地,包括实行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

耕地。

水浇地(013):

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种植旱生作物的耕地。

包括种植蔬菜等的非工厂化的大棚用地。

有林地(031):

指数木郁闭度>30%的天然,人工林地。

灌木林(032):

指郁闭度>40%的灌木林地。

其他林地(033):

包括疏林地(指树木郁闭度>0.1,<0.2的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

苗圃等林地。

迹地:

指森林采伐,火烧后,五年内未更新的土地。

苗圃:

指固定的林木育苗地。

4.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概念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主要是以县为单位,以图斑为基本单元,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查清各类用地的面积、分布、利用状况和权属状况。

5.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目的、任务和主要内容

1、目的、任务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最基本、最首要的目的是摸清国家土地资源家底,为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区划、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保护与开民提供基础数据;

清查各类土地权属状况,为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土地分等定级和建立土地档案服务;

了解当前土地利用的经验教训及存在的问题,为国家和区域制定土地资源管理对策提供依据;

2、主要内容

(1)查清调查区域内村、农、林、牧、渔场、居民点以及居民点以外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企事业单位土地权属界线和村以上各级行政区范围界线;

(2)查清调查区域内土地利用及分布;

编制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权属界线图和县乡

两级土地利用现状图;

(3)量算出种地类面积并汇总调查区内的总面积及各地类面积;

(4)对调查区内的土地利用善做出科学的评价,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建议及设想;

5.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原则:

依据土地利用方式和结构特征;

反映土地利用的地域性;

多层次系统性

6.土地条件调查

土地条件调查(landcharacteristicsinventory)是指对土地的土壌、植被、地形.地貌、

气候及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和对土地的投入.产出、收益、交通、区位等社会经济条件的调查。

土地调查的目的:

为制定各项计划、规划和土地政策提供基础材料;

为综合农业区划和农业生产服务;

为城乡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为城乡分等定级、估价、税收提供可罪资料;

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

土地条件调查的内容:

月供(太阳辐It畝、温度)

皈、槪(山地.丘陵.平原.高康盆地)

水資源(地表水*地下水、木质)

鮎被(植碟型、森林覆盖率、产草罢载書量)

姉±

ife

(城砒划,繁华g度.区位、交B条件、基础雌

条件,环境条件”纭I设施状况,人口状况)•农用

(地理位置,交通、运首斜h耕作制度,土地经济

7、WS”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加上的应用

絆六章土地资源评价

1•土地资源评价:

就是対土地利用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做出说明,为土地利用方向选择及用途转变提供依据V

2.土地资源评价的意义:

为土地税收服务、为调整承包土地和征地费提供依据、为土地交易服务、为估计土地经营好坏服务、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生产性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

针对性原则、比较性原则、相对稳足性原则

4.土地资源评价的依据:

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土地资源的适宜性、±

地资源的限制性

5•土地资源评价的类世:

上地自然评价和上地经济评价、综合性土地评价和单项性土地评价、定性土地评价和定呆土地评价、现状止地评笑和潜在土地评价、农用土地评价和非农用土地评价、止地潜力评价和土地适宜性评价

6.土地潜力评价和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潜力评价是抬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及其生产性能进行综合评估和分等定级的过程。

丄地适宜性评价是指以不同质昴的上地为对線,以特定川途对上地质量耍求为标准,进行•对照衡量,分塔定级的过程。

7.土地资源评价单元的划分:

以土壤图为基础确足土地资源评价单元、以土地类型图为幕础确定土地资源评价单元、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确定土地资源评价单元、以地理网格为评价单元。

8•土地资源定量化评价程序:

评价凶素权垂的确定〔评价因素权車就

是评价因素对土地资源质量或土地利用的诺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勰

立、评价因素指数与指数和计算、土地资源等级划分。

9.美国土地潜力评价:

pl61

10•联合国粮农纽织的止地适宜性评价;

pl65

11.《中国丨:

】00力-土地资源的》土地评价系统:

pl73

12.农用地分等窪级;

pl81

13.《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的主吸特点:

综介运用土地自然评价、

土地经济评价和土地利川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技术路线为方法适介我国国情;

与土地详査、土壤普查成來和衔接的农用地评价体系;

在全国范围内可比,通过包括光温生产潜力指数、标准耕作制度、产量比系数.指定作物堆大产最、绘大“产量成本”指数等国家级参数

体系实现;

综介农川地利用现状评价、潜力评价系统和适甘?

性,将分等和定级结合联系起来:

成果具有多层次的待点,满足了多应川冃标

14.土地经济评价一运用经济指标对土地使用价值或价值进行评定的过程。

・依据土地经济条件评定出土地等级或价格;

・或通过对土地进行投入和产出比较分析,决定土地适宜性,判断土地利用的经济可行性

15•土地经济评价意义

・科学界定土地生产能力,为制定政策法规提供依据;

・合理确定生产耗费和产品生产的关系,为拟定土地税收标准服务;

・全面揭示土地质星,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改造提供依据;

・确定土地价值和价格,为土地的科学管理提供更强有力的手段;

・可有效地促进土地合理利用

16.土地经济评价方法

-指标评价法:

一土地生产率二产量或产值/土地面积

—单位土地面积的净产值二(农产品产值-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土地面积(农用地或耕地面积)

—单位土地面积的纯收入(土地盈利率)二(农产品产值-生产成本)/土地面积(农用地或耕地面积)

-毛利分析法:

生产资料耗费指标、成本费用与资金占有指标、土地利用及其结构指标

-贴现现金流虽分析

17.农用地分等定级

—、基本概念

•土蚣簣輕是在土地适宜性分析基础上进行的土地生产潜力与现实生产力的综合评价

■农用地分等是在全国范围内,按照标准耕作制度,在一定自然条件、土地利用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的农用地质屋综合评定,划分出的农用地等别。

■农用地分级是在行政区(省、县),依据构成土地质屋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

地方土地管理和实际情况需要,进行的农用地质虽综合评定,划分出的农用地级别

18.农用地分等定级标准样地的涵义

在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区域内,当技术与管理水平一定或处于区域内的平均状况时,从该区域内产量水平属于最高范围的那一类土地中随机选取出的若干个农用地分等定级单元。

标准样地体系构建的原则:

代表性原则、控制性原则、体系性原则、永久性原则

标准样地设置的原则:

单位面积农用地的产屋水平最高

构成土地自然因秦的综合特征要最优

农业生产条件要最好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应是编定为长期稳定的农用地

标准样地设置中的“三定”:

定虽、定位、定质

国家级标准样地定量设置方案的选择:

以下辖省级行政区为单元的方案:

不计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在31个省级行政区内都设置约10-15个国家级农用地分等定级标准样地,全国共计约310-465个国家级标准样地,理由:

▼标准耕作制度分区或光温潜力区都跨行政区;

▼几个省级单位属于同一个区或一个省级单位划分成几个区;

▼在一个省内可能没有标准样地;

▼全国的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都是以行政单位组织进行的。

第七章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评价

1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涵义

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这一定义土地承载力的四个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这四个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