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脑内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基因重排分析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168429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发性脑内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基因重排分析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原发性脑内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基因重排分析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原发性脑内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基因重排分析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原发性脑内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基因重排分析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原发性脑内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基因重排分析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原发性脑内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基因重排分析Word下载.docx

《原发性脑内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基因重排分析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发性脑内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基因重排分析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原发性脑内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基因重排分析Word下载.docx

S

Bcelltypelymphomacomposedofcentrocytic/centrob[asdclikecellsItWaSoftenaccompaniedwithp[asmoiddifferentiationanda

vasoeentriegrowthpatternGenerearrangementstudydemonslratedthatwiththesinglemethodony2showedpositiveampllfi.

cationofc[onallgHandDoPeofthemshowedpositiveamplificationofTCRWiththesemi—nestedtechniqueallofthemshowedposL

tireamplificationofIgHConclusionThebrainlymphomahasadistinctc[inicopatho[ogicalappearanceImmunohistochemistryand

generearrangementareimportantdetectivemethodsforbrain~maphomadiagnosisThesemi.nestedtechniqueisrlloreproductive

thansinglemethodItspositiverates~,%-erehigh

KEYWORDS[ymphoma;

brainneop]&

amp;

qm.q;

immunohistocherrdstry;

generearrangement

脑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以往甚为少见,占颅内

肿瘤0.3%~1.5%,但近年来发病率有明显增加,

美国从1980年到1989年增加了9倍11j,目前仅次

于脑膜瘤和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一,在艾滋病患者

中占脑瘤首位_3.,约10%艾滋病患者会发生脑淋巴

瘤.本瘤过去称为小胶质细胞瘤,血管肉瘤等,直至

70年代免疫组化应用后才逐渐统一命名为恶性淋

巴瘤,对它了解远不及结内淋巴瘤.脑内淋巴瘤基

因重排研究报遣很少,且检出率很低[43.近年来我

院曾遇到6例,占同期颅内肿瘤2.3%,现将其临床

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基因重排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收稿日期:

200002—0I修回日期:

20000524

基金项目:

上槔市卫生局科学基金资助课题(N.96433.Ⅱ】

作者单位:

华东医院病理科,上海200040

上海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分子生物实验室200032

上槔第一肺科医院病理科

作者简彳r:

陆孝禹.60亨.主任医师

以期提高对这一肿瘤的认识.

1材料与方法

6例均为我院脑外科病人,病人以脑受损为首

发症状,无骨髓,周围血及其他系统受累.全部经手

术切除处理并辅以其他治疗.标本经4%中性甲醛

固定.多处取材,常规石蜡切片.HE,网状纤维染

色以及免疫组化检测(S.P法),均做了LCA,L26,

CD45RA,UCHL.1,CD3,KP1,EMA,GFAP,部

分病例还做了CEA,Sq00,NSE等染色.基因重排

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把石蜡包埋组织根

据组织块大小不同切取蜡片5~l0片,放入ADDen

doff管内,常规脱蜡水化,用酚,氯仿法提取DNA

模板,PCR引物由中科院生化所合成.IgH单轮扩

增引物序列引自McCarthy报道最常引用的Ig通用

引物,用PE公司480型DNA扩增仪进行36次

循环.半巢式(semi.nested)扩增引物,第一轮采用

).

_l

e

lJ末与实验病理学杂志』CliEJ'

pParh0£2000Aug;

16(4)'

287

FR3A和LJH,进行30次循环,扩增后的产物稀释

2500倍,进行第轮20次扩增,此时引物为FR3A

和VLJH,扩增产物在5%聚丙酰胺凝胶中电泳,硝

酸银染色,扫描摄像,并以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作阴

性对照,B细胞性淋巴瘤作阳性对照,TCR—B基因引

物选用D2和J2,扩增方法同lgH单轮法:

DNA

markPGEM7vF(+)由华美公司供应.

2结果

2.1临床资料6例患者中,男4倒,女2倒.年

龄33~75岁,平均55岁.以头昏,头晕,恶心,呕

吐,颅压增高与占位性病变为主要症状.病程:

2周

2月.部位:

额叶2例,颞枕部1倒,顶枕部1例,

胼胝区1例,小脑蚓部1例病灶数:

1倒有2个病

灶,5倒为单个病灶,长径3~7cm.术前诊断:

胶质

瘤3例,髓母细胞瘤1例,转移癌2例.治疗方式:

完整取出或次全摘除,辅以放疗,化疗.随访结果:

2

例术后3~5个月死亡,l例术后5个月复发,加放

疗化疗后缓解,1例随访3年健在,1例5年后出现

右腹股沟大B细胞淋巴瘤.

2.2病理观察6例皆为手术标本,其中3例整块

切除,3倒分块咬除或吸出.瘤组织色灰白,质软.

瘤块与周围脑组织分界清楚,无包膜,周边水肿.类

型都为为非霍奇金弥漫性恶性淋巴瘤.瘤组织与脑

组织相互交错呈斑片状,簇状排列或弥漫陛分布.

瘤细胞常以血管为中心呈花团状生长,成层排列,形

成血管周围细胞套为其特点(图1)本组病例未见

滤泡样结构.瘤细胞大都是中心或中心母细胞,圆

或卵圆形,往往有浆样分化(图2).免疫组化L26

+(5/6)(图3),CD45RA+(3/6),GFAP染色在瘤

块内可见残存神经元与胶质细胞.1例镜下许多区

域可见上皮样小静脉分支状增生,分割瘤细胞呈房

状排列,瘤细胞形态相对多样性,不规则,胞浆淡染

伊红颗粒状或水样透明,免疫组化见含有较多

UCHI,1(+)细胞,初误为T细胞淋巴瘤.后基因

重排为IgH(+),TCR—B().再复看HE片,并行

CD3染色

(一),多位专家会诊,诊断为B细胞淋巴

瘤,富于反应性T淋巴细胞

23基因重排6例石蜡包埋组织IgH单轮扩增

仅有2例(2/6)获得阳性结果,出现100bp左右

I)NA扩增条带,应用半巢式扩增法,6倒(6/6)皆获

得阳性结果,都出现明显的100bp左右的DNA克

隆性重排条带(图4),而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表现

为弥漫性阴影(snle~r).此外1例还出现130bp左

142bp

1fl2hp

80bp

图4lglI基因I排(PCR半巢式扩增结果)

M:

DNAMark;

1~6:

检测样品;

7:

胡性对照

围1瘤组织与脑组织空惜星斑片欹分市,右侧瘤细胞围绕血管捧列HE×

100

围2中心或中心母细胞型瘤鲥臆.HE×

400

田,免疫组化I26(+).SHP×

288?

l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C]inEff2000Aug:

右染色较淡的第二条带(寡克隆性).TCR口扩增结

果皆为阴性.

3讨论

脑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近年来有明显增多趋

势n),无论是相对发病率还是绝对发病率都增高,

这与器官移植的开展,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艾滋病的

流行,免疫组化的普及,诊断手段的提高有关.我们

近年来遇到6例占同期颅内肿瘤2.3%,这个数字

高于以往国内统计数,但由于病例较少,病员亦无免

疫抑制表现,尚难推测其原因.

文献上脑淋巴瘤均以男性发病为主(男女之比

2:

1)],多见于中老年人(中位年龄60岁),幕上比

幕下多见,临床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颅内压升

高,偏瘫等占位性症状,本组表现与文献一致

脑内淋巴瘤肉眼观察分界清楚,手术易将肿瘤

完整剔除,往往给外科医师拟诊为脑膜瘤或转移性

癌假象,但镜下呈无包膜,浸润性生长,周围可有水

肿带.此点应引起临床医师注意.

脑淋巴瘤组织学类型与脑外淋巴瘤一样,可璃

各种类型,但各型之间频率不同,以B细胞占绝对

优势,弥漫型中心或中心母细胞为主,滤泡型罕见,

次为T细胞淋巴瘤(&

lt;

10%),霍奇金淋巴瘤只有个

案报道.

脑淋巴瘤形态上有其独特的形式,一般诊断不

难,但由于以往发病率低,思想上不重视,或无免疫

组化及基因重排检测手段,.或在冰冻切片,针吸活榆

时,或病人用过激素药物和放射治疗后易造成错误

诊断.本组1例初次诊断为胶质瘤,术后2月复发,

出现多个病灶,后用免疫组化染色证实为淋巴瘤.

由于脑淋巴瘤可弥漫性浸润陛生长,瘤块内混有神

经元及反应性增生胶质细胞.瘤细胞棱可出现泡状

核表现,鉴别诊断上要与胶质瘤,转移癌,类癌,髓母

细胞瘤,小胶质瘤病区别脑淋巴瘤细胞往往以血

管为中心板层状排列,形成同心环为其特点,缺乏血

管增生,缺乏胞浆突起,也无假栅栏状排列,不同于

胶质瘤.脑淋巴瘤细胞不互相牯附,在瘤块内混有

神经元或反应性增生胶质细胞有Ⅱ于转移性癌.脑

淋巴瘤细胞有一定异形性,类型单一,常越出vR

间隙向脑实质侵犯可与炎性病变区别.至于髓母细

胞瘤则多见于儿童小脑蚓部,常有菊形团结构.可有

纤维间隔或胶质细胞分化的小区.值得一提的是与

小胶质细胞瘤病的区别,以往不少作者把小胶质细

胞瘤病等同淋巴瘤,混为一谈,这是不妥的,小胶质

瘤病大体上弥漫分布,受累部位组织肥大而不形成

明显界限之瘤块,镜下瘤细胞较细长,酶标HAM一56

及RCA1阳性有别于淋巴瘤.

免疫组化在脯淋巴瘤鉴别诊断及分类上非常有

用,它可确定瘤细胞为淋巴源性,还可表明是哪一类

淋巴细胞(B或T或NK),但还存在不少问题,有个

别淋巴瘤LCA

(一);

目前尚无检测T淋巴细胞克隆

性增殖抗体B淋巴细咆,染色结果不稳定,判断

克隆性增殖标准不一,难以统一掌握,单靠免疫组化

不易区分病变良恶性;

此外脑淋巴瘤总有各种反应

性淋巴细胞参与,数量上有时可超过瘤性淋巴细胞,

故免疫组化还不能完全满足诊断需要,基因重排检

测疗法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其理论基础是认为

淋巴瘤的形成是淋巴细胞克隆性(偶为寡克隆)增殖

的结果.目前分析克隆性基因重排方法有多种,

PCR方法有其独到之处.单轮扩增阳性率较低,

我们反复检测只有2例(2/6)获得阳性结果.国外

文献也仅(4/10)j,改用半巢式方法后大大提高了

阳性率.6例(6/6)都出现在期望的扩增DNA片段

大小范围内阳性条带,故半巢式优于单轮扩增,值得

推广.

脑淋巴瘤患者罕见在脑外发生淋巴瘤,本组1

例5年后右腹股沟出现淋巴瘤.不少淋巴瘤书籍喜

用颅外转移一词,我们觉得多中心性发生比转移更

符台实际一些,因为

(1)颅内肿瘤一般不易发生颅

外转移.

(2)本例颅外淋巴瘤发生的部位不符合肿

瘤离心性转移规律,(3)两处细胞组织形态不完全

致.(4)淋巴瘤易有多中L-发生(5)本组1例

颅内外两处发生时间相隔5年之久,颅内已无病灶,

骨髓活橙也未见瘤细胞.

组织发生:

脑淋巴瘤过去有多种命名如网状内

皮肉瘤,血管周围肉瘤,小胶质肉瘤等等.直到

1975年Taylor以多种单抗标记才肯定了其淋巴瘤

性本质,当前基因重排进一步证实啮原发性淋巴瘤

的存在,但正常情况下脑内无淋巴组织.何以发生淋

巴瘤?

一部分人认为由于多种原因淋巴细胞浸润脑

组织,可成为脑淋巴瘤发生的细胞学基础.多数人

认为本瘤可能来自血管周围未分化多能细胞.我们

赞成后者观点,依据是病变早期瘤细胞围绕血管排

列~

预后:

颅内淋巴瘤生长迅速,病程短促,如不治

疗多数病例均在几个月至年内死亡,幸而本瘤对放

疗,化疗敏感,可使瘤块暂时完全消失,但大部分病

例也在2年内死亡.从本组资料来看大致可认为预

临床与宴验摘理学杂志』f3in西舶f2000AI1g;

16(4)289

后好坏与下列目素有关:

(1)年龄,老年耐受性低

预后差.

(2)部位,浅部比深部好,幕下比幕上好

单发比多发好(3)治疗,综合治疗比单一治疗好

完整切除比次全切除好,术后必须辅放射和化疗

单纯术后化疗尚不足矣.

参考文献

1CoteTR.MAHardyCRetEpidemiologyofbrainlyal—

phomam.ngp~p[ewithorwithoutacqtfiredhrmmnodeflciertcy

syndromeJ№~~arcrh"

1996;

85I10】:

675

2KoellerKKSmimlotopoulosJG.JonesRVPrimlycentrcisys

ternly'

raphomatgazehogra劬its,1997;

17(6):

1497

3,amgelisLMprimaryb…t~n]orsintheacquiredimm~odefi.

meneysyndromeC01~'

nNeuro1.1995;

8(6):

419

4AlbrechtS,BrunetJM,SegciiGKImmunog/obulinheavychain

rearr~gementinprimarybrain13maphomasAs㈣dyngFCRto

amplifyCDR一ⅢJPatho11993;

169{3):

297

5郄颂匿,陆孝禹张窖轩等恶性B淋巴瘤克隆性基因重排研

究肿瘤.1999;

19(5):

279

6TomlinsonFH.KurtinPj,S-I11lanⅥalPmmyintracerebral

malignantlymphorna:

aclitti~pathologiccistudyof89patients.J

J\~ur0surg】1995;

82(4):

558

7BurgePC.SeheithauerBWTumorsofthecentraln㈨system

AfTumorsPathogogyThirdSeries.Fascicle10,Washington

D('

AFP1994328

子宫非典型息肉状腺肌瘤1例

杨郁杨寿萍邵俊

关键词子宫肿瘤;

腺肌瘤;

诊断;

病理学

中圉分类号R737.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99(2000)04—0289O1

患者女,24岁,阴道不规则出血3月余,于1999年8月

30日入院.体幢:

肛查示子宫颈增大,质硬;

B超示官腔内厦

宫颈管内各4.2CHI×

3.3cm×

2.5cm及5.4cm×

4.4cr力×

3.9cm强回声囝块边界尚清.临床诊断:

牯膜下平滑肌

瘤:

行剖宫取瘤术.术中见官腔右侧近官颈管处及官颈管左

上段各有一鸽蛋及核桃大肿块,质硬,蒂宽.

病理检查扶[]不整形肿块4.5X35cm×

2.5cm

及5CITI×

4,5CFtl×

3.5cm.切面灰白编织状,质略硬镜下

见肿块由子宫内膜腺体及平滑肌两种成分构成,腺体分布不

均.呈增生期图像一部分区域腺体丰富呈复杂分支.大小形

状不规则,腺上皮复层排列.轻.中度异型增生,核分裂象可

见.由平滑肌组织构成的问质穿插于腺体之间,平滑肌成分

富于细胞性,未见棱分裂象(图1).免疫组化:

间质平滑肌

细胞SMA弥漫阳性;

内膜腺体及平滑肌细胞雌孕激素受体

均为阳性

病理诊断:

(子官腔,子宫颈管)非典型息肉状腺肌瘤.

讨论子宫非典型息肉状腺肌瘤是由苗勒管起源的上

皮和邻近间叶组织构成的中胚叶混合瘤本瘤非常少见.

1981年由Mazur首先报道.而国内文献鲜见报道患者多

为生育年龄妇女,发生部位大多位于子宫下段及宫颈管内,

宫体部偶见.直径0.16,呈息肉状生长突向宫腔,与

20000507

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病理科430022

周围组织境界清楚.肿瘤主要由复杂排列的子宫内膜腺体

厦平滑肌构成的间质所组成,但腺体或平滑肌细胞可显示有

结掏或细胞的轻度或中度不典型性,棱分裂象常可见.在诊

断上应注意与子宫内膜腺癌侵及耳『【层相鉴别,特别是刮宫活

枪时.往往容易误诊为后者.后者多发生于绝经后的妇女,

肿块可伴出血坏死.而本瘤腺体缺乏间质浸润,坏死等恶性

特征.且间质平滑肌细胞排列较正常子宫肌层紊乱.

关于本瘤组织发生.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有报道认为与

高雌激素固素有关.对于良恶性问题,各家报道不一多数

学者认为是良哇肿瘤,主张根据病^的情况及年龄采取肿块

局部切除但也有文献报道本瘤与子宫内膜腺癌并存的病

例,并确切可见两者之间存在着移行过渡区,因而认为它是

种癌病变,具有潜在的低度恶性,可能会发展为腺癌,主张

在局部切除的基础上行激素治疗,并密切睫访,或者行全子

宫切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