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次的灌输不如一次真正的唤醒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163679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万次的灌输不如一次真正的唤醒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一万次的灌输不如一次真正的唤醒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一万次的灌输不如一次真正的唤醒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一万次的灌输不如一次真正的唤醒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一万次的灌输不如一次真正的唤醒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万次的灌输不如一次真正的唤醒Word格式.docx

《一万次的灌输不如一次真正的唤醒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万次的灌输不如一次真正的唤醒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万次的灌输不如一次真正的唤醒Word格式.docx

《大学》上讲,“顾諟天之明命,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我们要顾念、理解上天赋予我们的光明的禀赋,我们要弘扬自己天赋里的智慧与品德,所有这些宝贵的天赋潜能的开发与发展,都需要我们自己自觉彰明并将其显现出来。

4

教育要作唤醒的功夫,而不是强行地灌输知识。

当孩子的求知欲望与生命的力量被唤醒之后,孩子就会自觉主动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而这个探索的过程也就是孩子自我唤醒心灵智慧的过程。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育,也就是说教育是为了引导孩子进行自我教育。

当孩子能够进行自我教育的时候,孩子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与生命成长的体验,这种亲身的体验以及知识的得来是经过他自己验证的,这样也就将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了起来,孩子有了自我思考的能力,也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就是智慧。

孟子说,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智”就是智慧。

智慧并非知识,但却离不开知识。

智慧可以说是适用的知识,是知识与价值观的具体结合,来自于对生命、自我与世界的深刻体验与反思,并形成了动态的判断力。

因此,它是一种德性,也是一种明觉,在生活中实现为真善美与和谐、无执、超越等价值形态。

5

长期以来的教育误区,把教育仅仅看做是在严肃的教室中的苦行僧的生活,而忽视了对孩子来说更有意义的唤醒教育和自我教育。

从某种意识上讲教育的所有意义与价值就在于:

唤醒人类心灵中的真、善、美。

我认为,让孩子早一点了解和学习事物,让孩子多接触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让孩子多读经典作品等等,都是唤醒孩子心智的重要方法。

孩子的心智唤醒了,他就会留心发现周围的世界,探究其中的道理,并思考怎样与世界发生联系,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孩子自然会得到成长力量,并一定能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与方向。

 

郭思乐“生本教育”理念及实践

郭思乐,教育专家,生本教育创始人,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作高级访问学者访问苏联教育科学院。

是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特聘国家级专家,全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会理事,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西南大学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郭思乐教授从1999年开始在广州等地的部分学校开展生本教育实验,经过10年的实践和发展,生本教育在在全国各地,包括香港、澳门等100多所中小学、职业学校、幼儿园等进行实验,成效显著,获得意义深远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郭思乐“生本教育”的理念和实践主要由三本专著体现:

《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聆听教育的春天---郭思乐生本教育思想随笔》

(一)什么是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就是以生生命为本的教育,就是以激扬生命为宗旨而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

在生本教育中,教育教学的真正主体是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上。

1、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

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2、生本教育的几个观点

(1)学习的发生之处是学生,学生是最大的教学资源。

生本教育认为:

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是天作之才,是天地间多少万年发展的精灵!

每个学生都由他的天赋,他的聪明才智也说也说不完!

教学最大的资源是学生本身,远比那些硬件、电脑、高科技手段都要紧得多。

只有当他的潜能真正被激发,学习效率才能真正提高。

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是基于自己的思考,在互相启发、质疑当中进行的,他们的探究很深入。

“当学生在课堂上有了体会和收获,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空前提高。

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学生自己去最后完成。

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学生自己,我们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

(2)教师的最高境界,是“不见自我”。

我们的校长、家长,还有教师自己,一直以为教师做得多,是一种光荣的传统,是服务充分的表现,教育质量会因此提高。

然而,当我们把知识划分得十分细密、又对学生提出十分细密的要求时,学生的思维就被局限住了。

他们没有必要想什么,也想不出什么,后来是懒得想什么。

实际上这就是学生对违背自然的教育的报复。

他们对这种‘保姆式’的教育,并不领情。

印度哲学大师奥修曾说:

“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

脚被忘记,是因为脚处于“忘我”状态,工作得非常好;

反之,如果鞋不合脚,脚疼了,就会被时时记起。

同样的道理,当教育适合学生时,学生就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

在忘我的时刻,学生的能量就不会被教师的说教所消耗,真正出现投入和着迷的境界。

如果教师上课的时候,竭力想收回“教”的权力,那么,他必然为自己的教学环节所计,一再打断学生的活动,或企图以学生的活动为自己的表演服务。

当学生表现茫然和不配合时,他默默动怒了,他偷偷地用力拉扯动作慢的学生……。

此时,鞋子不合脚了,脚就开始反对。

那些自然的、和谐的、跃动的和充满效率的美,转眼间就荡然无存了!

“教师的最高境界,是‘不见自我’。

他应该是一只最合脚的鞋子。

”他的核心任务,不是自己‘教’,而是组织学生‘学’、服务学生‘学’。

他要为学生创造生机勃勃的、令学生‘忘我’的课堂。

(3)学生快乐、美好的学习生活,是德育的真正基础

生本教育指出:

“产生德育问题的一个重大根源,是由于教学不当而造成的学生厌学、受压抑、无心向学。

反之,当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意气风发、努力向上时,德育工作就有了一个十分良好的基础”。

事实上,学习生活作为学生生活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是学生形成美好德行的摇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德行的未来走向。

“学生美好德行的建立、人格的建树,不能依靠外在的说教。

而必须靠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必须经过学生的内化去实现。

”而生本教育的学生自主的课堂和与之相连的生活实践,就成为学生获得真善美、涵养德性的经常性的,最自然、有效的方式。

(二)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什么样的?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称为“生本课堂”。

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课堂。

具体表现形态为——“四突出”、“三转变”和“四个基本流序”。

“四突出”

1、突出学生

生本教育的课堂完全改变传统教育中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上教师少讲(教师讲话时间不超过十分钟),其余时间都交给学生。

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交流体会、自主学习,发动所有的学生参与学习。

2、突出学习

邓小平解决农民积极性的办法是把土地还给农民,同样,解决学生积极性的办法是把学习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比学到知识重要千万倍。

生本课堂整个教学过程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质疑和探究,能学会的自己学会,不能学会的创造机会让他学会,真正实现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而不是限制学生。

3、突出合作

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4—6人,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上课时的学习,每位学生都必须在小组内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突出探究

生本教育强调让学生自己主动的进行学习,低入口、大感受、深探究。

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与拓展。

以此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三转变”

1、变教师灌输式的教为学生自主性的学,使学生获得学习动力;

2、变“听懂了”为“学懂了”、“会学了”,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3、变“他律”为“自律”,使学生获得自信、自尊,激发内存的学习潜能。

四个基本流序

1、学生先学。

一般是课前预习或前置性作业,不固定,比较灵活。

前置性作业也叫学习框架,通过前置学习的布置,鼓励学生先学。

2、小组合作学习

4—6人小组,交流讨论,要求教师放弃逐句逐段的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他一句地讨论。

3、班级交流

交流形式比较灵活,人人参与。

有小组代表交流,也有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教师在倾听的基础上引导点拨,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

4、总结与巩固。

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

(三)生本教育的成效

参加生本教育实验的学校由于依靠学生自身的解放,不断出现令人激动的变化和办学成绩。

很多参加生本教育实验的教师都在感慨,当他们真正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真正做到全面依靠学生时,他们看到了以前想也不曾想到的、无穷的美景。

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2012-02-2317:

53:

41)

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书育人

(一)世界教育的五大趋势是指——1、教育终身化。

终生教育原则普遍地为世界各国所接受,在70年代进行教育改革的国家中,日本最先提出终生教育为教改前景,“必须建立以向终生学习体系过渡为主轴的新教育体系。

”日本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就是实现终生学习的社会”。

1991年4月18日,前美国总统布什发布的《美国2000年计划》的教育战略中进一步强调,学习是终生的事业,要求全体美国人终生学习知识和技能,一辈子当学生,并号召开展一场把美国改造成“学生之国”的运动。

2、教育民主化。

教育对象多元化、教育方式多元化。

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就是要使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学生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学生的个人价值。

包含三层含义:

一指教育的人性化、人道化,尊重人和人的个性,突出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

二指教育的个人化和个别化;

三指学校的个性特色。

3、教育以人为本、面向世界。

传统的课程观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

课程是一种发展的过程,而不只是特定的知识体系的载体,课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

课程的组织向跨学科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从强调积累知识走向发现和创造知识。

承认和尊重人们的意见和价值观的多元性,在各种观点、观念相互冲撞、融合的过程中寻求一致或理解。

4、教育信息化。

全球涌动的数字化教育浪潮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巨浪澎湃。

在美国,自前总统克林顿1992年上任之后,就实施了多项规模较大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程。

据美国教育部2000年2月16日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美国中小学日益重视以多媒体电脑和因特网为手段的现代教育方法,100%的中小学上网,是从小学到大学实行“人、机、路、网”成片的唯一国家。

表现方式主要有:

多媒体技术;

计算机网络;

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

多媒体远程教学。

教育信息化对现行教育(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师生角色、教育目标)五方面产生了极大影响。

5、教育国际化。

教师和学生的国际流动;

国际教育援助活动;

各国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模式等方面相互交流和影响;

国际上学校之间的合作交流;

举办国际教育学术会议。

美国已确定在中国设点招生考试。

(二)当代世界共同追求的教育理念:

要学生学会生存;

学会关心;

学会学习;

学会创新;

会学合作;

学会负责。

曾经有一位记者采访一个正在山区放羊的孩子,问:

“你放羊干什么?

”“放羊挣钱。

”“挣钱干什么?

”“挣钱娶媳妇。

”“娶媳妇干什么?

”“娶媳妇生娃。

”“生娃干什么?

”“生娃放羊。

”你放羊干什么?

”……这就是山区的老人用自己的教育理念给孩子们上的生存课。

城市里的人们可能会把挣钱、娶媳妇、生孩子、培养博士当做他们的生存理念。

作为一个教师,他的教育理念一旦形成,就会形成他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精神力量,影响到他对教育的意义的理解,对师生关系的理解,也影响到他对教育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处理方式和方法。

有没有明确而先进的教育理念,有没有对教育理想的孜孜追求,有没有不断改进工作的意识和能力,是一个优秀教育工作者和一个平庸的教育工作者的根本区别。

历史是发展的,思想是流动的。

教育是要发生变化的,一成不变的教育和不思变改的教育思想是缺乏生命力的。

教育是一项激动人心的事业,是技术、是哲学、是艺术、是诗篇、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教育需要用我们的热情和生命去拥抱。

每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要努力成为教育家而不是教书匠,关键是对教育要有独立的见解,对教育工作有理想,有对教育工作的长久独立的思考,持久的追求,并能形成自己的风格。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换频道(强者的制胜理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有一段就把什么才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教育理念讲清楚了(这是最新的提法)。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21世纪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力培养新一代人的责任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生活能力、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奥巴马版”美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也于三月十五日亮相了:

每一个美国儿童都应享有世界一流的教育。

我们必须做得更好。

我们必须共同努力以实现新的目标,即到2020年,美国大学毕业生占人口的比例居世界首位。

我们必须提高对学生的期望、对学校的期望以及对我们自身的期望;

我们必须确保每个学生都能顺利从高中毕业,并做好升入大学或开始职业生涯的准备。

提供优质教育是一个国家的责任,也是建立一个更加平等、公平、公正社会的关键。

如果我们不能更好地教育我们的每一个孩子,我们将难以实现我们的最高理想。

如果我们不能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世界一流的教育,我们将无法履行机会均等的国家承诺。

(三)什么是最先进的课堂教学理念:

新课程体现出的教学理念有:

1.生活性——(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性,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

2.发展性——发展性教学(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

3.生命性——生命化教学,要把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一种生命体验和感悟,这是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境界。

总之,生活性——体现了对学生的现实关怀——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

发展性——体现了对学生的未来关怀——让课堂教学以人的发展为本;

生命性——体现了对学生的终极关怀——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气息。

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就会使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

这就是最先进、最根本的的课堂教学理念。

教师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工作,学会如何合作,以及学会如何生存。

“考生”是以“学会”为目的的寻找已知世界的现成答案者,“学生”是以“会学”为手段的探索未知世界者。

一字之差,千里之遥。

(美国的教育理念是面向每一个孩子,不管你在心理或生理上是否有残疾,你都可以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所以当我们去学校时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孩子。

美国尤其强调个性化教育,而非整体性的发展。

中国可能通过老师的教获得一致的答案,而在美国大家通过小组学习、讨论、参与甚至争吵获得个性化发展。

每个人强调自己的不同,而且以标新立异于他人而倍感自豪和欣慰,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服装,发型。

老师会鼓励他们的选择并且会让学生说出为什么会有如此的选择,学生非常乐意的去做这件事情。

这也许是美国发展很快的原因之一,尤其是获得那么多诺贝尔奖的原因,因为他们总是喜欢去冒险、创新、尝试一切新鲜的事情。

而作为教师,在美国,不是老师决定要教什么,而是决定于学生要学什么。

如果一个老师在不停的讲,学生在静静地听,接受,这在美国是不可能的事。

这样的老师也是最不好教师的表现,好的教师应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即使找不到,也会意识到问题的所在,知道努力的方向)

(四)新时期(当今中国)有哪些先进的教学新模式

总的思路:

寻找中西教育教学的“中间地带”

人民网2007-08-18报道,在北京某校某班举行了一场英语公开课。

有英美教育专家听课,陪同前来的还有中方教育部门的领导。

教室里寂静无声,按照中国的比喻叫做针落下都能听到声音。

老师教态从容,语言精练,板书工整,条理井然,老师提问简洁,学生回答踊跃。

整堂教学重点突出,程序清晰,按照我国一贯的评课标准,那真是天衣无缝,无懈可击。

下课铃声响了。

执教的特级教师露出了满脸笑容。

同学们都很高兴。

陪同外国专家听课的中方教育部门的领导更是兴奋,教出了我国课堂教学的最高水平。

外国教育专家显露出惊讶的眼神,中方人员特别自豪!

故作虚心地请外国同行提意见。

外国同行说话了,他们说:

不理解。

学生都答得很好,看起来学生们都会了,为什么还要上这堂课?

“为什么还要上这堂课?

”外国同行出乎意外的提问,把中国同行都问住了。

高兴劲没有了,只觉得脸红。

中国的教学就是如此,教师讲得津津有味,条条是道,再把嚼过的馍耐心地喂给学生,叫做满堂灌或填鸭式。

欧美教育认为,当老师讲得非常完整、完美、无懈可击时,就把学生探索的过程取代了,而取代了探索的过程,就无异于取消了学习能力的获得。

这不是一堂真正的课,而像是一堂表演课——学生在看老师表演。

这又是值得深思的事情。

柳斌在《天津教研网》上撰文指出,孩子上学,美国的父母交代孩子,上课的时候给老师多提几个问题。

中国的父母交代孩子,要听老师的话。

两种文化,一种孩子提问,一种孩子听话。

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让学生学答,而不是学问。

我国教学方式和方法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培养。

而在欧美的一些国家里,在课堂上,老师会更注重启发学生提问,会让学生自由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通过积累和思考,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在我国,有老师讲:

“古人造字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例如‘卡’字,‘上’不能上,‘下’不能下,不就‘卡’在那儿了吗?

再如‘忐忑’二字,‘心上心下’跳个不停:

多形象呀!

”学生:

“也不一定吧?

例如‘斧’字,能解释为‘父亲只有一斤重’吗?

再如‘爹’字,难道‘父亲多’就成了‘爹’吗?

”老师非常生气:

“简直是强词夺理!

”有老师教《愚公移山》,当学生提出“可以不移山”时,老师就制止,因为它与课文主题思想不一致。

当课后别人问为什么不移山时,学生说“打隧道比挖山好”。

围上来的好多学生也七嘴八舌地说:

“移民比打隧道还好。

”有的说:

“挖掉两座山,破坏了生态平衡。

”学生这些思想的火花多么宝贵,为什么不允许人家提问呢?

你要引导到“愚公移山”是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但同时也要允许学生有各种各样的答案,要肯定学生的思想火花,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教育的一个最大的弊端是只重记忆知识,不重能力培养;

只重结论,不重过程;

只重固有思维模式,不重创新思维。

这样的教育状况与我们面临的当代社会状况是不和谐的。

现在有人提出了一值得我们重视的观点:

正在进行的课改,实际上是在寻找中西教育教学的中间地带。

中国教育教学强调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

西方教育,特别是美国的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如观察、思考、收集信息、使用资料的能力等。

他们对学生比较放任,不太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他们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

如今,中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针对我国学生“问题意识”缺乏和创新实践能力不足这一情况寻找解决的办法;

美国前总统布什也签署了名为“不让一个落后”的教育改革方案,旨在解决美国中小学不太重视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考核,学生放任有余而约束不足等问题。

可见,有机地整合中美教育教学取向,寻找中西教育教学的中间地带是非常必要的。

近些年来,各地涌现出了不少模式化的课堂教学改革典型,洋思中学、东庐中学、杜郎口中学便是其中的代表。

大家之所以将这些学校的“模式”奉为圭臬,就是因为这些“模式”吸取东西方教育的长处,找到的符合我国教育实际最佳教学模式。

目标是追求高效课堂。

什么是高效课堂?

高效,就是在比较短的时间里,用比较小的投入,得到尽量大的效率效益。

何谓高效课堂?

我的理解就是:

“教师在单位时间空里里,将教学目标最大化和最优化。

”也就是将新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最大化,最优化。

高效课堂必须符合三个标准:

(1)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做。

(2)在具体的一节课里达到厚积知识、破疑解难、方法优化、能力提高、学习高效。

(3)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心情舒畅,有安全的学习心理环境。

高效课堂要符合三个“量”:

(1)信息量;

(2)思维量;

(3)训练量。

高效课堂要达到三“动”:

(1)形动,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

(2)心动,思维在动;

(3)神动,思想在动。

我们的课堂要符合两个目标:

(1)教学的需要;

(2)学生的需要。

上面的三“标准”、三个“量”、三“动”和两个“目标”,揭示了高效课堂的一些最本质的东西。

在如何构筑高效课堂方面,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中目前存在的“教学目标虚化、教学内容内容泛化、教学过程形式化和教师使命缺失”的问题,针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