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的探索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157484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49.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的探索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的探索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的探索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的探索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的探索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的探索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的探索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的探索Word文档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的探索Word文档格式.docx

3.社会主义改造:

从1953年起,国家进行三大改造。

到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论人民民主专政》:

1949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2.《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1956~1976年)

(一)民主政治的挫折和外交突破

1.民主政治的挫折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社会秩序混乱。

2.外交突破

(1)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1978年,发表《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

(3)中日关系正常化:

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1.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与失误

成功探索

①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②1960年,提出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③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发展

失误

①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严重挫伤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②“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遭受劫难

2.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①习俗:

从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生活水平:

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

(2)交通事业的进步

①铁路: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

②公路:

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长江等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

(3)电视事业的发展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三)科技成果

“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防实力;

袁隆平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1965年,中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三、选修内容

(选修四)毛泽东

►时段特征概览

阶段特征

表现

政治上

经济上

文化上

社会生活上

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6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

有成就,也有教训

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

“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破坏,人权遭到践踏。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变了中国被动、屈辱、不平等的外交局面,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

毛泽东思想得到发展

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

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服装体现了强烈的时代特色

考向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中国特色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中,把人民主权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性质,符合我国国情,既能保障全体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利,又有利于国家政权机关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地组织社会主义建设。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是这一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有效解决我国少数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

它的基本特点是,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它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

问题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

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

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青年评论家俞可平说,中国是采取“增量民主”的办法,“增量民主”表现为渐进的积量变为部分的质变……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上的一篇文章说:

“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

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中国新闻网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9~1956年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2)依据材料一、二,归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创新。

解题思路 第

(1)问列举出新中国的三大政治制度即可。

(2)问的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二中获取关键信息,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与西方对比分析,归纳其特点;

第二小问结合新时期基层民主建设发展回答。

答案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特点:

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和发展;

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并举,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既借鉴吸取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又坚持独立自主道路。

创新:

颁布《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扩大基层民主。

考向二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外交关系的特点、成因及目的

时期

特点

成因

目的

20世纪50年代

“一边倒”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对峙

②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取孤立、封锁政策

③中国需要和平的建设环境

维护国家独立,巩固新生的民主政权;

打破封锁、孤立,恢复发展经济;

加强国防安全等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

“一大片”反对美苏争霸

①美国利用台湾和侵越战争威胁中国,中苏关系恶化,中国的外交环境恶化

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有更多国家脱离殖民枷锁而独立

改善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扩大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

积极创造经济发展的有利国际环境

20世纪70年代

改善与美国等国的关系

①美苏争霸,美趋守势

②苏联陈兵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

③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

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的需要;

牵制和对付苏联的威胁的需要等

材料 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三个以上国家的互动与双边互动相比保守秘密的难度要大得多,因此多边协议的制定和实施比双边协定更加具有透明性,更易于为国际舆论所监督……参与多边外交的各方,其具体利益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但它们的利益总有一个交汇点……多边外交的开展要求一个国家克制、甚至放弃某些领域内的单边或双边的利益考量,侧重于有互动关系的多边共同的利益标准。

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但在很长时期内由于对多边外交的认识的局限,对多边外交的参与是有限的……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

中国不仅积极参与多边外交,还成为了多边外交的积极倡议国和主持国。

——《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及参与》《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5期

(1)根据材料概括多边外交的特点。

举例说明“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的重要事件。

(2)分析“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的原因。

解题思路 第

(1)问从“具有透明性”、“多边共同的利益标准”等概括特点;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重要事件。

(2)问可从改革开放和“冷战”结束后多极化趋势加强等方面组织答案。

答案 

(1)特点:

较为公开透明;

具有包容性或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

举例:

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5年参加亚非会议。

(2)改革开放后发展对外经济的需要;

综合国力的提高为多边外交奠定了基础;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及“冷战”的结束使国际关系趋于缓和(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考向三 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经验教训

项目

经验教训

事例(史实)

中心任务

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

“文化大革命”中以阶级斗争为纲;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建设速度

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1958年“大跃进”,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现实水平

1958年人民公社“一大二公”,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建设道路

坚持中国国情,走自己的路,不能照搬外国经验

新中国成立初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

改革开放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依靠力量

必须调动一切力量为经济建设服务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统一战线发展为爱国统一战线,更具有广泛性

材料一 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

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

材料二 

热热闹闹的公社食堂   松松垮垮的田间劳动

(1)指出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以这两个事件为代表的经济建设失误造成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到的经验和教训。

解题思路 对于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失误,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失误背后隐藏的规律,并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

答案 

(1)事件:

“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后果: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农民生产积极性降低;

1959~1961年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

(2)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认清主要矛盾,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认清国情,实事求是等。

通史排查——真题对点

知识点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1.(2014·

江苏高考)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

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

”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辨别选项 A:

妇女有了选举权体现人民民主原则;

B:

1954年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材料反映的信息不属于政治协商制度;

D:

材料没有体现民主政治建设的各项法律。

答案 A

2.(2013·

北京高考)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

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 ②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 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材料支持 政治协商会议处于最高领导地位,说明该时期应该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

史实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在1954年颁布的;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在1956年。

知识点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3.(2014·

四川高考)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

这些成就(  )

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B.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

C.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

D.反映了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

新中国外交在很长一段时期里,都带有意识形态色彩;

改革开放之后;

20世纪70年代。

答案 B

4.(2014·

江苏高考)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

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

杜勒斯针对的是(  )

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

B.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C.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联大”会议

分析材料 “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表明会议是亚洲和非洲国家共同出席的会议。

调动知识 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参与的亚非国家举行的大会。

答案 C

5.(2014·

浙江高考,节选)50年前,中法出于对独立自主的追求,冲破冷战坚冰,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这不仅是两个国家,也是两大文明的历史性握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

时任总统戴高乐指出,中国是一个“非常独特而深厚的文明”。

只有中国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才能真正解决亚洲乃至世界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

——新华社2014年3月24日讯

材料二 有学者指出:

“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必修一

(1)阅读材料一、二,联系所学知识,特别从新中国外交的演变、20世纪6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大背景,论述中法建交的重大意义。

材料信息 

(1)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只有中国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才能真正解决亚洲乃至世界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和材料二中的信息“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作答。

答案 

(1)论述:

新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一边倒”),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体现了我国外交的新胜利。

在美苏争锋的两极格局下,与不结盟运动等一起,冲破“冷战”坚冰(使两极格局一定程度上受到撼动)。

中法都是大国,都有灿烂的文明。

两国建交是两大文明的历史性握手。

国际事务只有中国参与,才有可能真正解决。

知识点三 向社会主义过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6.(2014·

重庆高考)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

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  )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B.“一五”计划时期

C.“大跃进”时期D.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调动知识 “一五”计划期间,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7.(2014·

安徽高考)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

“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

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

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

”其描述反映的是(  )

A.农业合作化

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关键信息 “单家独户的经营”“互助组”

知识点四 20世纪70年代重大外交成就

8.(2014·

福建高考)下图为1972~1978年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

它表明(  )

A.中美贸易随着两国关系发展变化出现过波折

B.中美关系正常化导致双边贸易始终保持增长

C.“文革”结束以后中美贸易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

D.中国重返联合国消除了中美贸易的持续波动

调动知识 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辨别选项 B:

双边贸易有波折,而不是始终增长;

1976年后有发展但不是“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

中国重返联合国是在1971年。

9.(2013·

江苏高考)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

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

材料表明中国(  )

A.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

B.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国际舞台

C.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D.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

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

发生在50年代;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表现。

答案 D

知识点五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10.(2014·

海南高考)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明确将中共八大作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

这是因为中共八大(  )

A.客观分析了当时的国内形势与主要矛盾的变化

B.实现了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变

C.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D.全面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

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共十三大;

中共八大属于经济探索会议,与革命经验总结无关。

11.(2014·

山东高考)如图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

它反映出当时(  )

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

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

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理解材料 材料中“光辉照耀”的信息说明“左”倾错误思想仍然有影响。

模块排查1——政治模块题组

1.民主人士张澜在谈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时说:

“这是新中国的一个人民大宪章,它确定了新中国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有了稳步建设的大原则。

”《共同纲领》规定的政治制度和原则有(  )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社会主义原则 ④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调动知识 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故《共同纲领》并没有体现社会主义原则。

2.新中国成立后,黄炎培欣然接受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部部长职务,他儿子问他为什么年过七旬却做起官来,他回答说:

“人民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自家的政府。

自家的事,需要人做时,自家人不应该不做,是做事,不是做官。

”这表明(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积极性

C.出席政治协商会议的民主人士代表居大多数

D.中国共产党实行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第一届“人大”于1954年召开;

材料未体现;

1956年提出。

3.杨奎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中曾这样评价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相当重要的标志。

”该观点依据的史实应该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政策的提出

D.参加日内瓦会议

理解材料 题干信息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外交政策的变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到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走向务实。

辨别选项 B、C、D三项仍在强调意识形态。

4.阅读右图漫画,从图中我们可以得出最主要的信息是(  )

“阳奉阴违”

A.中美关系日益走向紧张

B.美国公开违背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

C.正确揭示了美国对中国的政策

D.美国政府恪守“一个中国”原则

审题技巧 注意图片“阳奉阴违”“军售”等信息。

不符合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

错在“公开”;

美国打着恪守三个联合公报的幌子干涉中国内政;

不符合“对台军售”。

模块排查2——经济模块题组

5.在中共中央书记处的一次会议上,毛泽东谈道:

“私营工商业的性质也变了,是新式的资本主义,公私合营、加工订货、工人监督、资本公开、技术公开、财务公开。

”并形象地说:

“他们已经挂在共产党的车头上,离不开共产党了。

‘空前绝后’,他们的子女也将接近共产党了。

”这次会议谈论的主题本质上是(  )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B.私营工商业的前途命运问题

C.加重私营工商业比重问题

D.控制私营工商业发展的问题

分析材料 材料中的“新式的资本主义”是对资本主义改造的第一阶段,即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因此,会议谈论的主题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根本上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6.毛泽东认为,只有把私人所有制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才能提高生产力。

因此,他提出“使资本主义绝种,小生产也绝种”。

这反映出毛泽东(  )

A.在经济恢复工作中,强调个人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B.在所有制结构上,主张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C.在变革私有制上,主张采取强制措施

D.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上,主张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理解题意 两个“绝种”实际上是反对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私有制,主张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7.20世纪50年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