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03中国茶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156114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7103中国茶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7103中国茶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7103中国茶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7103中国茶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7103中国茶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7103中国茶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Word格式.docx

《7103中国茶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103中国茶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7103中国茶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Word格式.docx

中国茶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Studiesontheinternationalcompetitiveness

ofChineseteaindustry

2016年5月10日

摘要

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之一。

随着敬酒全球化,我国茶业产业在设计茶业市场的地位受到多方面的挑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面临斯地兰卡、印度、肯尼亚等强势竞争对手的挑战;

第二,面临着国际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的挑战。

本文通过对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国际比较分析,得出我国在茶叶出口国际竞争力上同茶叶出口强国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并且提出一系列建设性建议和措施,以期提升我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

茶产业;

国际竞争力;

竞争优势

Abstract

Teacultureoccupiesanimportantpositionin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Chinaisthebirthplaceoftheworldtea,alsoistheworld'

slargestproducer,consumerandexporter.Withtoastofglobalization,thedesignoftheteaindustryinChinaintheteaindustrymarketstatusbyvariouschallenges,mainlydividedintotwoaspects.First,facetolangkawi,India,Kenya,andstrongcompetition;

Second,facingtheinternationaltradebarriersandthechallengeofthegreentradebarriers.Thisarticlethroughtotheinternationalmarketshare,tradecompetitionindex,revealedcomparativeadvantageindexofinternationalcomparativeanalysis,drawontheteaexportinternationalcompetitivenessinourcountrytherearesomedifferencewiththeteaexportpower,andputforwardaseriesofconstructiveSuggestionsandmeasures,inordertopromotethecompetitivenessoftheinternationalteaindustryinChina.

Keywords:

Teaindustry;

Theinternationalcompetitiveness;

Competitiveadvantage

目录

引论-1-

一、绪论-2-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2-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2-

二、我国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4-

(一)我国茶叶产业发展现状-4-

(二)我国茶叶出口面临的问题-4-

三、我国茶叶出口国际竞争力分析-4-

(一)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5-

(二)我国茶叶出口的主要优势条件-5-

(三)中国茶叶出口的自身劣势-6-

四、提升我国茶叶出口国际竞争力的措施-8-

(一)提高质量安全,应对贸易壁垒-8-

(二)加强品牌建设,促进市场拓展-8-

(三)加强产业化经营,提升规模效益-8-

结语-10-

致谢-11-

主要参考文献-12-

引论

茶位列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

当今,全世界有60多个国家种茶,其中有30多个国家能稳定地出口茶叶,而进口茶叶的国家遍及五大洲160多个国家和地区,钟情于茶饮的人超过20亿。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茶叶的年消费量更是超过300万吨,茶已经成为了世界性饮料。

在诸多产茶国中,印度、中国、斯里兰卡、肯尼亚和印度尼西亚五国的茶叶产量和出口量均占世界总量的80%左右,在世界茶叶市场上具有主导性的作用。

回望20世纪,各茶叶出口大国的茶业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印度、斯里兰卡的茶叶产销呈稳步增长的趋势,印度尼西亚因为战争等外部因素,直到80年代后才开始有所发展。

肯尼亚是新兴产茶国,但其发展十分迅猛。

后起之秀越南这几年也加入了茶叶出口大国的行列。

我国曾是世界茶叶市场的霸主,但因为清朝后期战争等外部因素每况愈下,下降趋势一直持续到本世纪40年代。

新中国成立以后,茶业重振精神,迎来了新的高速发展时代。

2008年中国茶叶的生产量超过120万吨,位居世界第一;

出口量是29.7万,排名世界总出口量的第三位。

我国茶叶出口企业面临的现状是虽然中国是世界的老牌茶叶生产大国,近几年的发展势头也十分迅猛,但是中国茶叶的生产技术和加工技术的进步是极其缓慢的,这严重影响了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水平。

国际茶叶市场茶叶的供给量以及提供的茶叶的质量水平大大地提高了,国际茶叶市场的供给已经由以往的供不应求变为供大于求,茶叶市场的竞争更为激烈。

提升我国茶叶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我国茶叶出口企业必需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1、绪论

(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茶叶作为我国传统优势农产品,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同时更是涉及到上千万茶农的切身利益。

近几年来,我国茶叶出口行业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市场份额不断提高,有力的推动了中国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近5年来,中国茶业保持着较高的外贸依赖度,但是出口量总是在28万吨至30万吨之间徘徊,驻足于30万吨关口,而出口额却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

一方面,按照价格计算,我国出口的茶叶越来越高档了;

另一方面,出口量却没有同步大幅上升。

平均单价快速攀高,量价不同步,这样的市场数据似乎在暗示,我国茶叶出口正处于一个结构转型阶段,遇到了出口瓶颈,国际市场认可中国茶叶的涨价,但是认可的速度非常缓慢——中国茶叶的提价遇到了需求不足的障碍。

国际市场销售的茶叶90%是红茶,世界一些产茶大国如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生产红茶的技术和水平远远高于中国,他们的茶叶出口价格也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生产的茶叶质量也很高。

中国的红茶在国际市场上处于劣势地位,但是中国的绿茶在国际市场占居垄断地位,但绿茶只占国际市场的10%左右,随着一些产茶国对绿茶的生产,绿茶在国际市场也受到如越南等国的竞争压力。

同时,我国的茶叶出口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缺乏自主品牌,茶叶单位产量低,茶叶农药残留超标,产业化程度不高,茶叶出口主要是初级产品等。

国际茶叶市场上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我国面临其他茶叶出口强国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通过从分析我国茶产业国际比较优势入手,全面的剖析我国茶叶产业,目前的业态,然后将之与国际茶叶强国之间进行对比研究,归纳出我国茶叶目前的优劣势,最终尝试找到一个适合我国茶叶产业目前的发展瓶颈。

通过探讨我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将给我国茶叶产业提升产品附加值、获得更多地比较优势利益等方面提供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越来越迅速,世界茶叶市场竞争激烈,提升我国茶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问题,引起了国内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从农产业的组织形式到产业的生产、加工、流通、贸易等各个方面都有研究。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茶叶产业竞争力的分析比较多。

但这些研究没有一个固定经济分析的范式。

国内茶叶产业关于其国际竞争力的研究起步较晚,从最近几年才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目前我国关于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国家层面和省级层面的研究,重点是从茶叶流通与加工现状、资源优势、品种优势、发展战略及SWOT法方面进行研究。

黄福平等(2010)认为,我国茶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先进水平相比还是存在较大差距,比如在茶园的总体面积、总体产量、总体的出口价格等方面都存在劣势。

徐长兴等(2011)认为,我国茶叶产业具有天然的优势,不管是在自然条件、产品种类、种茶技术、茶叶采摘、茶叶制造、茶叶管理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优势,该优势为国茶叶产业的质量、数量等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我国茶农素质、生产技术等方面都普遍较高,并认为,我国是全世界绿茶最大的生产国与出口国,绿茶的发展还可以大力发展潜质。

李道和等(2011)对我国茶叶产业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我国茶叶茶叶的发展与世界其他各国相比,有其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是目前,该种比较优势却因为某些因素的存在,始呈下降趋势,因此,利用CMS模型和RCA指数对我国茶叶产业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提高我国茶叶产业竞争力的对策与建议。

沈佐民等(2011)提出了影响我国茶叶产业贸易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经营管理体制、经营主体素质、茶叶产品结构、茶叶均价、茶叶生产规模、茶叶的知名度、茶叶质量与安全等,并认为目前我国茶叶产业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是茶叶出口过程中的经营管理体制之后;

二是茶叶出口的经营者整体素质不高;

三是出口茶叶的产品结构存在不合理性;

四是我国茶叶的出口价格全部较低;

五是我国茶叶的出口规模较小,知名度不高。

包建华等(2010)认为,影响安徽省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4个方面,其运用波特钻石理论这4个方面的要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最终提出了我国茶叶产业需要采取集群式发展模式。

闫伟伟等(2011)认为,我国浙江省茶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强,通过对浙江省茶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充分运用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指数等评价指标对浙江省茶叶与我国其他地区或省市的茶叶生产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浙江省茶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强的结论,并且对浙江省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国外学者林德特(2011)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其茶叶产业较为发达的话,则它的茶叶生产也比较现代化,比如说其管理较为科学化、其修剪技术、采摘技术、加工技术、包装技术等方面都基本上趋于机械化与自动化,并且以市场为主导,茶叶的生产主要以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因此,主要通过这些现代化的手段来增强茶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综上所述,关于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国内外有较多学者进行了阐述,但是却并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分析模式,国外茶叶产业竞争力的研究主要趋向于对茶叶产业的技术、市场需求等方面的研究,而国内关于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起步较晚,从最近几年才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主要从不同层面、概念、方法等方面。

进行研究,并没有完善的、系统的研究。

2、我国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我国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茶区辽阔,南至北讳18°

的海南岛,北至北讳38°

的山东蓬莱,西至东经98°

的西藏察隅,东至东以122°

的台湾岛,全国有21个省市自治区产茶。

全国有四大茶区,分别是:

江北茶区、江南茶区、西南茶区、华南茶区。

我国总体面积大,所跨的讳度和经度的幅度较大,因此,在我国茶树的种类颇多,茶树的不同类型与种类就决定了所生产出来的茶叶的品质的差异性,也就形成了茶叶品种的结构。

我国茶叶产品结构有着其自身独特的特点,茶叶产品种类繁多,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六大茶类的国家,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所谓六大茶类是指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

我国茶叶的出口量与我国茶叶的出口单价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正比例关系,并不是茶叶的出口产量增加则表明茶叶的出口单价增长,我国这样一种不成正比增长的状态使得我国茶叶在出口贸易条件处于劣势地位。

我国茶叶产业发展的现状目前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我国茶叶产业规模在稳步发展;

第二,我国产业产业的出口在缓慢增长;

第三,我国茶叶产业的生产质量在逐步提升,出口产品单价和产品附加值在渐渐提高;

第四,我国茶叶出售目前主要依靠国内市场。

(2)我国茶叶出口面临的问题

1.贸易壁垒问题

我国茶叶出口主要面临的壁垒有两类,即茶叶贸易技术壁垒和茶叶贸易绿色壁垒。

茶叶贸易技术壁垒指的是国家政府或非政府机构,以维护国家安全、保护自然界及其生物生命的健康和安全为理由,制定、发布和实施种种较为苛刻的且难以达到的强制和非强制性的技术限制措施和规定,包括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以及产品检验措施。

其中农残为最高的技术性壁垒。

贸易技术壁垒和贸易绿色壁垒给我国茶叶的出口增加了很大的阻力,除了从技术成面上改进我国的茶叶质量以符合国际标准外,我国还采取其他的方式来应对茶叶出口贸易壁垒问题。

2.国际需求不足

目前我国茶叶生产总量高达159万吨,出口总量为33万吨,出口占比17%,而国际市场茶叶出口总量超过200万吨,可见我国茶叶的国际市场还没有打开,国际市场对我国茶叶的需求严重不足。

且我国目前茶叶出口量的70%集中在日本、美国、香港、俄罗斯等国家,局限性的国际市场更不利于我国茶叶出口量的增加。

开拓国际市场,增加我国茶叶的国际需求是我国茶叶出口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3、我国茶叶出口国际竞争力分析

(1)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1.国际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占有率是一国商品出口总额占世界该商品出口总额的比例,即商品出口市场占有率=商品出口总额/世界该商品出口总额。

它反映一国该商品出口的整体竞争力,如果该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高,说明占有的市场份额大,该商品就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相反,则表示该商品的竞争力弱。

市场占有率越高,国际竞争力越强,市场占有率越低,国际竞争力越弱。

在一定时期内,市场占有率的变化可以反应出该时期内的国际竞争力的变化。

如果出口额中含有外商创造的部分,那么应该在出口额中减去外商创造的部分。

公式的表达式:

MSi=Xi/Xw

其中:

MSi为i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Xi为i国茶叶的出口额;

Xw为世界茶叶出口总额。

如果一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大,说明该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强。

2.贸易竞争指数(TC)

贸易竞争力指数(净出口指数)是对国际竞争力分析常用的又一指标,它是一国茶叶的出口减去进口再与茶叶贸易总额相比。

反映某国某产品的净出口状况,从而反映生产率优势和劣势,也反映产品国际竞争的主要市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从而采取不同的竞争策略。

用公式表示就是:

TCij=(Xij-Mij)/(Xij+Mij)

其中TCij表示j国i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Xij和Mij表示j国i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TCij在-1到1之间变动,TCij﹥0表示具有竞争优势,产品贸易的显著特征是贸易顺差,TCij越大表示j国i产品的生产率越高,竞争力越强,竞争的主要市场在j国外程度越高;

TCij﹤0表示处于竞争劣势,TCij越小表示j国i产品的生产率越低,出现贸易逆差,竞争的主要市场在国内。

若TCij﹦0,说明该国i产品进出口相抵,i产品的生产效率接近国际水平。

如果TCij=-100%,说明该国茶叶只有进口没有出口;

如果TCij=100%,说明该国茶叶只有出口没有进口。

(2)我国茶叶出口的主要优势条件

1.我国充沛的茶叶产量

我国一直是产茶大国,2005年以来,我国更是连续四年茶叶产量排名世界第一位,2008年达到最高值116万吨。

这不仅促成了我国大力发展茶叶出口产业,更是我国茶叶出口的巨大资源保障。

2.我国茶类品种丰富齐全

我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茶类与花色品种最多的国家。

我国茶类品种丰富齐全,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普洱茶、白茶等。

在国际茶叶市场竞争中,我国茶叶除了红茶不具备竞争力,其余的茶类品种都是强项。

乌龙茶、花茶、普洱茶、白茶等仅我国生产,是我国独有的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绝对的份额。

近年来,红茶、绿茶、乌龙茶、茉莉花茶等各种茶叶的产量不断提高,其中有1/4出口。

3.我国绿茶占有绝对优势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大绿茶出口国,占国际市场需求份额80%以上。

从国际茶叶市场看,我国绿茶无论是品种、工艺、技术等都具绝对优势。

绿茶含有极丰富的营养成分,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较其他品种更有益于人体的健康。

另外绿茶具有抗癌、抗心血管病的显著效果,被誉为“营养保健佳品”。

目前世界茶叶消费有向饮用绿茶方向发展的趋势。

如美、日、加、德等发达国家的绿茶消费量逐年攀升,其中主要原因就是人们开始意识到饮用绿茶有利健康。

4.我国拥有深厚的茶文化

茶文化,主要是人们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和消费、应用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并通过茶礼、茶俗、及茶艺、等形式表现出来。

我国是茶树发源地,也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

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有着4000多年的历史,是其他产茶国所不可比拟的。

我国茶文化内容广泛,它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

我国的每种茶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自己的历史,都能与当地风土人情结合起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例如龙井、碧螺春代表的是“江南文人文化”,铁观音代表的是“工夫茶文化”。

消费中国茶不仅仅是在消费一种商品,同时是在享受中国的茶文化。

(3)中国茶叶出口的自身劣势

1.出口数量增加落后于出口创汇增加

2008年我国茶叶出口总量达到29.7万吨,较2007年29.0万吨增长3.1%;

20008年茶叶出口创汇6.8亿美元,较上年6.0亿增长13.3%。

而2005年至2007年出口创汇分别为:

9.1%,14.6%,9.1%,增长均明显高于出口量增长,由此可见我国出口创汇的快速增加更多依赖与茶叶出口单价的增加。

而我国茶叶出口,特别是中低档茶叶出口则遇到了进口需求不足的问题,这将影响我国向茶叶出口强国迈进的趋势。

2.出口结构不平衡,产品难以适销对路

我国虽然是多茶类国家,但种类结构不平衡。

世界茶叶贸易中红、绿茶的比重为3:

1,近80%是红茶,其次是绿茶,再次是龙井茶。

而我国却有着世界80%的绿茶市场。

我国生产的红茶,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较弱,我国生产的红茶除个别品种外,中、低档红茶居多,且品质先天不足,成本较高,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足,而红茶又是国际市场需求最多的茶类。

在地理位置上,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处于我国南端,其红茶在国际市场占有绝大多数的份额。

我国的自然禀赋决定了我国适合于生产绿茶和特种茶,但高档绿茶的产量较低、生产成木高,而低档绿茶泛滥。

就绿茶出口而言,出口的多为中档茶,特高档的名优茶主要是内销。

3.出口地理方向不平衡,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

我国茶叶出口虽然达到100多个国家,但主销市场为:

摩洛哥、日本、美国、俄联邦、欧盟、东南亚及中东等国家和地区。

俄联邦是世界主要茶叶消费国和进口国,该地区茶叶消费者总体对我国茶叶缺乏感性认识,我国茶叶的声誉远远低于斯里兰卡、印度,甚至低于日本。

摩洛哥是我绿茶主要出口国,该国绿茶进口价格和市场的稳定,将直接关系到我绿茶生产和出口价格的稳定。

日本是我国茶叶出口传统主销市场,对日茶叶出口关系到我国整个乌龙茶、蒸青茶生产和出口的稳定。

美国进口我国茶叶主要以散装低档茶为主。

自欧盟实施进口茶叶农残检验新标准后,我对欧盟茶叶出口逐年下降。

中东市场主要以红茶消费为主,近年来,我对该地区少部分国家茶叶出口略有增长,但总体增长势头不强,特别是该地区战事频繁,已严重影响我对该地区茶叶出口。

4、提升我国茶叶出口国际竞争力的措施

(一)提高质量安全,应对贸易壁垒

我国目前的茶叶出口,如果仅仅从其价格方面来考虑其如何进入国际市场,而不考虑茶叶的质量和安全是不是能够达到国际市场的标准,显然也是很难在国际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的,最终只会导致我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仍然很低。

因此,首先,要从提高茶叶产品质量入手,通过提高我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逐步提升国际竞争力。

首先要提高茶叶生产者得质量安全意识和生产管理技术。

其次,要加大对茶叶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不断使茶叶生产者提高对茶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同时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茶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使茶叶生产者了解和接受国外市场对茶叶质量和安全的要求标准,认识到茶叶的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性。

同时,加强技术培训,从技术层面上帮助茶叶生产者解决茶叶的质量和安全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变革,以前依靠关税手段来保护茶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作用已经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茶叶产业实行技术性贸易壁垒。

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茶产品需要进入国际市场,就必须了解世界各国对于茶产品的需求标准,严格按照这些需求标准来进行茶产品的生产,比如说从茶树的种植、茶叶的采摘、茶叶的制造、茶叶的包装、茶叶的仓储等等一系列环节都要与国际市场中茶产品的需求相适应,从而生产出与国际接轨的茶叶产品,以增加我国高质量茶叶的比重,突破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

(二)加强品牌建设,促进市场拓展

要成为贸易强国,就要树立品牌。

我国茶叶产业就需要改变目前名牌弱势的局面,充分发挥品牌效应,树立其自主品牌。

但是品牌的建设的一项系统的、艰巨的工程,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参与与支持,充分调动政府、行业组织、生产者来创造一个良好的茶叶品牌环境。

首先,政府在茶叶的生产与经营过程中,可以从茶叶品牌政策、法律法规、税收、经费等领域为茶叶生产者提供其所需的外部环境,包括对企业建立产品质量检验和监测体系、品牌公正评估、广告宣传、茶叶产品推销等方面的支持。

其次,行业组织则可以从货源供应、市场需求、经营规模等因素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加强对茶叶国际市场的调研以及加大对茶叶产品的研发力度,创新茶叶产品的包装、加工工艺、产品种类等,从而满足市场对茶叶产品的消费需求。

最后,茶叶生产者需要及时的调整其自身的发展战略,对茶叶产品的质量特性、品牌定位等方面有长远的规划。

比如可以建立其茶叶品牌营销网络,积极参与世界各国著名的茶叶博览会等,扩大自身茶叶品牌的知名度,将某一品牌做大做强,最终使品牌成为推动茶叶产业发展的持久动力。

(三)加强产业化经营,提升规模效益

自然条件对茶叶的种植影响很大,不同的茶叶品种对自然条件的要求就不同,在适合种植某种茶叶的地区集中种植某种茶叶,集中管理,实现茶叶生产的专业化。

与其他三大产茶国相比,我国茶叶生产种植规模小,管理、资金分散,使得目前我国茶叶生产的专业化水平和规模化水平较低。

因此,根据我国土地制度的特点,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允许土地使用权租赁或转包,把土地集在一起,相对集中经营;

实行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兴办股份合作农场,茶场可以交给专门的茶叶公司统一经营。

我国茶叶企业大部分都是中小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茶叶龙头企业很少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差,因此,我国茶叶产业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并不能占据有利地位。

实践证明,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中立足,实现强强联合,是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最有效手段4。

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茶叶产品的发展趋势,通过企业之间的联合或兼并,或者通过股份合作、品牌战略重组等形式建立起规模型的龙头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