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卷1Word文档格式.docx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卷1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卷1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简井。
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这反映出当时( )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27.右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
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这表明当时( )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 )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
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这场争论( )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30.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
中共中央考虑:
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
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
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
这反映出( )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31.右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
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32.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
“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
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
”据此可知,梭伦( )
A.反对奴隶制度B.主张权利平等
C.抨击贫富差别D.具有人文精神
33.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
“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
”这一变化说明( )
A.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C.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起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34.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
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
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35.下图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二、非选择题:
共52分。
第41~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45~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
共37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
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
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
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
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材料二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
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
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9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
(4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
小说梗概如下:
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
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
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
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
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
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都是他的个人财产。
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
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
(二)选考题:
共15分。
请考生从3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
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
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
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
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
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
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
(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4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在欧洲方面,德意帝国主义集团和英法帝国主义集团之间,为了争夺对殖民地人民统治权的帝国主义大战,是迫在眉睫了。
在战争中,为了欺骗人民,为了动员舆论,战争的双方都将不顾羞耻地宣称自己是正义的,而称对方是非正义的。
——毛泽东《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1939年9月)
材料二这一太平洋战争,是日本法西斯为了侵略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而发动的非正义的掠夺的战争,而在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起而抵抗的一方面,则是为了保卫独立自由与民主的正义的解放的战争……全世界一切国家一切民族划分为举行侵略战争的法西斯阵线与举行解放战争的反法西斯阵线,已经最后地明朗化了。
——摘自《中国共产党为太平洋战争的宣言》(1941年12月)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国共产党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不同认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共产党产生上述两种认识的国际背景。
(11分)
4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美国在建国初,由于国力弱小,加之受华盛顿“中立政策”的影响,没有制定任何针对拉美地区的政策。
19世纪后,美国开始加强对这一地区的关注,并进行了长期渗透及武力干涉。
1933年罗斯福上台后,正式宣布美国对邻国奉行“睦邻政策”,表示不干涉拉美国家的内部事务。
随后罗斯福又呼吁美洲各国互相理解,消除一切阻碍正常贸易发展的人为障碍。
1934年,德国在经济和政治上成功地渗入拉美。
对此,罗斯福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废除与古巴的不平等条约、从海地撤军等,只以政治、经济手段维护和扩大其在拉美的利益。
到1939年欧战爆发前,美国已和11个拉美国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双方贸易迅速发展。
——摘编自刘绪贻等主编《美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华盛顿“中立政策”和罗斯福“睦邻政策”基本特征的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斯福“睦邻政策”的作用及其实质。
答案与解析:
历史(全国1)
24.C 本题考查《墨子》中的古代科技成就。
材料强调了《墨子》在科技方面的成就,其共同特点是均与日常生活劳作有密切关系,联系墨子所代表的是平民阶层,可知C项正确,D项错误;
材料主要涉及科技成果,未涉及思想内容,故A项错误;
中国古代科技重视实践经验的总结,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
25.D 本题考查唐朝藩镇割据。
唐朝“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但从材料图表看,各地区的藩镇情况不尽相同,直接参与“安史之乱”的河朔地区地方势力明显强大,但在藩镇中所占比例并不大;
中央对中原、边疆和东南地区的藩镇仍有较大控制力,对河朔藩镇形成制约,维护边疆安全,使唐朝政权得以延续,故D项正确;
在经济重心南移的条件下,材料中东南型藩镇要上供赋税,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
边疆型和东南型藩镇的任务分别是守边疆、防盗贼,由此不能得出彼此攻伐不已的结论,故B项错误;
藩镇割据整体上威胁了中央的权威,故C项错误。
26.A 本题考查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形式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明代以前雇佣关系只可能出现于民营手工业中,故材料中以雇工和新技术制作井盐的现象说明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
在中国古代社会体系中,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故B项错误;
材料涉及的雇佣关系只出现于四川井研,无法判断其普及程度,故C项错误;
材料只涉及盐业生产环节,未涉及流通环节的专卖制度,故D项错误。
27.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朝贡贸易。
图片材料中的奇珍异兽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向明政府贡献的,外国使臣因此得到明成祖的厚赐,故属于朝贡贸易,由明代朝臣用中国传说的“麒麟”对其进行解释可知B项正确;
材料图片仍是中国传统绘画,图片内容反映了对外交流,但无法判断绘画形式受其影响,故A项错误;
明太祖下令实行海禁政策,并延续到清朝,故C项错误;
材料信息反映了以传统文化解释外来物品,并未体现传统观念更新,故D项错误。
28.C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外交。
材料对比了甲午战争时期中国和日本的舆论宣传,在日本刻意“包装”,误导欧美舆论的情况下,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说明清朝政府没有充分发挥外交的功能,故C项正确;
甲午中日战争的进程取决于战争双方,欧美舆论无法左右,故A项错误;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利用舆论进行包装是为了掩盖其侵华罪行,不是为了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故B项错误;
材料主旨之一是强调西方媒体认可日本的宣传,支持日本侵华,并非鼓动中国进行民主革命,故D项错误。
29.C 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本题材料反映的是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的争论,前者反对俄国式的道路,主张实业救国;
后者主张“劳农主义”,联系时代背景可知即俄国式的暴力革命。
在争论中,社会主义的思想得到传播,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故C项正确;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是指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当时尚未确立,故A项错误;
材料主旨是关于社会主义的争论,不涉及欧美的社会制度。
故B项错误;
材料反映了争论双方在救亡图存的方式上持不同的观点,故D项错误。
30.A 本题考查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
材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前夕,欧美国家试探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政策。
中共中央的态度有两层信息:
一是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二是按照自己的需要确定建交的时间,两层信息的共同点就是独立自主,故A项正确;
当时西方国家包括美国只是试探中国共产党的态度,尚未放弃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也未形成具体的针对即将成立的新政权的外交政策,故B、C两项错误;
新政府需要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只是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故D项错误。
31.D 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
漫画的时间是1953年,主旨是资源勘探。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国家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大力推动经济建设,资源勘探是经济建设的重要条件,故D项正确;
当时国民经济只是初步恢复,中国还是一个农业国,经济建设刚刚开始,还涉及不到调整,故A、C两项错误;
漫画内容无法说明是矿产资源开发的开始。
故B项错误。
32.D 本题考查古希腊的人文精神。
材料中梭伦的诗句的主旨是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即强调人的精神境界,这是人文精神的表现,故D项正确;
梭伦改革中实行财产等级制度,并保留了奴隶制度,故A、B两项错误;
材料承认贫富差别,并没有抨击贫富差别的含义,故C项错误。
33.A 本题考查工业革命时期的国际工人运动。
材料信息反映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相对于正义者同盟的变化:
突出了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和公有制经济基础的建立,这正是马克思的革命理论,故A项正确;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故B项错误;
工人运动在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起的标志是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
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应该是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故D项错误。
34.B 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和史学素养。
材料反映了在对英国工业革命发生条件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角度从经济到政治,再到自然条件,其趋势是研究的视角不断扩大,对工业革命发生条件的认识趋于全面,故B项正确;
历史发展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所以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观点,都可能是合理的,故A项错误;
材料的研究对象是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对其他国家的观察只是一个研究切入点,并非必须的条件,故C项错误;
历史研究从不同角度可以得出不同认识,不能得出哪一认识更可信的判断,故D项错误。
35.A 本题考查第三世界的发展壮大。
第三世界是指亚、非、拉美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
从图表数据看,从1945年至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而美洲、欧洲、大洋洲成员国所占的比重发展趋势是逐步减少,而非洲、亚洲成员国的比重发展趋势是大幅度增加。
联系所学知识,新增加的成员国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刚刚获得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即第三世界国家,故A项正确;
欧共体的成员国大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加入了联合国,对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影响不大,故B项错误;
材料信息与世界贸易和经济区域化无关,故C、D两项错误。
41.参考答案
(1)变化:
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
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
积极作用:
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有利于发展生产;
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2)内忧外患;
西方民主思想传播;
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
(3)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
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
解析本题围绕基层社会治理组织材料,考查宋代乡约制度、清末地方自治和现代村民自治,属于古今贯通型试题。
第
(1)问答题时首先要界定乡约制度的内涵,即基层社会治理,然后明确求答项为乡约制度的“变化”和“积极作用”,前者从材料中可以提取到从宋代以道德教化为主到明清宣扬“圣谕”和官吏参与的变化;
后者需要从乡约制度的内涵切入,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分析。
第
(2)问要求简述清末城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可从晚清的时代特征切入分析。
第(3)问要求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也是要从20世纪80年代的时代特征切入分析,突出民主制度的完善。
42.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
分值
评分 标准
4分
3分
2分
1分
(1)提取的情节和反映的历史现象
—
情节提取于小说,与历史现象具有关联性,历史现象属于该时代
只符
合三
项要
求的
两个
一个
续 表
(2)对历史现象的概述
时间、过程、代表性事件等基本要素完整准确
时间、过程、代表性事件等基本要素比较完整准确
时间、过程、代表性事件等基本要素不够完整准确
时间、过程、代表性事件等基本要素缺少,表述不准确
(3)对历史现象的评价
评价全面合理
评价较全面合理
评价不够全面合理
(4)历史现象的概述与评价的逻辑关系
历史现象的概述与评价的逻辑关系一致
历史现象的概述与评价的逻辑关系部分一致
示例:
情节:
鲁滨逊遇险漂流到海岛上,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领地。
历史现象:
这一情节反映出近代早期的西欧殖民扩张。
概述和评价:
近代西方殖民扩张始于新航路开辟,在亚非拉地区依靠武力等方式强占殖民地,掠夺财富,进行移民,开展贸易。
殖民扩张掠夺的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资本主义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给遭受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极大灾难,客观上带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
题目要求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现象。
答题时可从小说中任意提取情节,关键是要以小见大,上升到殖民扩张、奴隶贸易、宗教改革等重大历史事件,再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评价这一历史事件即可。
45.参考答案
(1)原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
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
(2)方便纪年;
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
长期使用,影响深远;
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
解析本题考查汉武帝对年号的改革。
第
(1)问求答项为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可先把材料分为两层,前者突出年序纪年制度的弊端,后者对应进行改革,由此可得出区别;
第
(2)问汉武帝年号制度改革的意义,从材料中可看出应从对当时、后世及国际三个角度来分析。
46.参考答案
(1)帝国主义战争(非正义战争);
反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战争(正义战争)。
(2)帝国主义战争:
英法采取绥靖政策,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战争最初在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展开。
反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战争:
苏德战争爆发;
太平洋战争爆发;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中。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认识。
答题的关键是关注题目两则材料的时间概念,分别为1939年9月,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和1941年12月,即战争规模扩大,苏德战争爆发、太平洋战争爆发,由此可以理解两则材料,提取中国共产党对战争性质的不同认识,分析产生不同认识的国际背景。
47.参考答案
(1)不参与世界其他地区事务;
积极参与拉美事务。
(2)作用:
改善美国与拉美的关系,抵制法西斯势力在拉美的扩张;
扩大美国对外贸易,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拉美经济发展。
实质:
以新的形式加强对拉美地区的控制,维护美国根本利益。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总统华盛顿和罗斯福对拉美地区的政策。
解题时首先根据材料提取“中立政策”和“睦邻政策”的含义,前者不参与国际事务,后者则是积极参与拉美事务,由此解答第
(1)问;
第
(2)问答题时要从时间概念入手,联系法西斯势力扩张的时代特征,从美国国家利益的角度说明“睦邻政策”的作用和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