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及热点难点试题演练专题13 传记类文本阅读学生版高考押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146440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及热点难点试题演练专题13 传记类文本阅读学生版高考押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及热点难点试题演练专题13 传记类文本阅读学生版高考押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及热点难点试题演练专题13 传记类文本阅读学生版高考押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及热点难点试题演练专题13 传记类文本阅读学生版高考押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及热点难点试题演练专题13 传记类文本阅读学生版高考押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及热点难点试题演练专题13 传记类文本阅读学生版高考押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

《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及热点难点试题演练专题13 传记类文本阅读学生版高考押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及热点难点试题演练专题13 传记类文本阅读学生版高考押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及热点难点试题演练专题13 传记类文本阅读学生版高考押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

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词称他“不断地确认人类处境之荒诞,然而其背后却非荒芜的否定主义”,也正是对此种“介入”的肯定。

在短暂的一生中,加缪始终是一个游离于边缘的局外人。

加缪精神上有“囹圄”之感,这和其早期经历不无相关,但更直接的伤害,自然非后期政治上的纷争与最终被排斥的际遇莫属。

20世纪50年代初,由于在对待斯大林主义的态度上意见相左,加缪与萨特彻底决裂,其后他逐渐成为左派文人攻击的标靶,被以萨特为掌门人的巴黎人文学界斥为异类,从此,生活在局外人一般的被放逐状态之中。

在阿尔及利亚战争①期间,这“局外人”的身份更是越演越烈,终至无法收拾。

一直以来,加缪始终以阿尔及利亚公民自居。

这片土地的一草一木都在牵动其敏感内心。

作为书写的原乡,阿尔及利亚更时时出现于其小说及戏剧创作之中。

从早期的《局外人》《鼠疫》《卡利古拉》,再到遗作《第一个人》,自杀、冷漠、罪咎、绝对的恐怖,虽构成加缪书写的主题,其下却潜藏着何其相似的关键词,比如,阳光、大海、沙滩。

作为“乌脚”(当地话,意指白人移民)后裔的他,身份极为尴尬,“既不属于东方也不属于西方”(帕慕克语)。

他一直试图在战争与和平的罅隙间寻得某种微妙的平衡——他不愿自己的“妈妈”遭受横祸,亦不愿记忆里“无法割舍”的美好尽数毁于硝烟。

因此,加缪本着“不做受害者,也不当刽子手”的原则,希冀通过非暴力的和平手段解决争端。

在彼时日渐高涨的民族独立风潮之下,这和平主张更近乎于美好的想象,是一厢情愿的空谈,双方均无法认同。

然而,世事的吊诡也正在于此,追求和平的人反倒成了阻挠和平的帮凶。

彼时,加缪腹背受敌,就连昔日的战友②也成了势不两立的敌人。

现实的屡屡受挫,无疑将他推入孤绝的深渊。

从此,他避居乡间,不问政事,只在日记中涂抹彷徨与失落,或在戏剧中寻找往日的荣光,渐渐归于“最终的沉默”。

这种无为,既非“江郎才尽”的无奈之举,亦非明哲保身的权宜之计,而是“一个人与他所处的环境之间旷日持久的对抗”,源于理想主义者对自我信念的坚持,是加缪一生对抗错误、矛盾和踯躅的具体例证。

(有删改)

【注】①阿尔及利亚战争:

50年代中期,阿尔及利亚民族主义者不断袭击法国殖民地当局和普通的法国人,法国方面派出军队镇压。

②昔日的战友:

指萨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加缪生于北非贫民窟,不足一岁失去父亲,少年罹患无法治愈的肺结核影响他一生,常常让加缪陷入绝望,1960年年仅47岁的加缪因为车祸意外死亡。

B.《局外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默尔索对待世事无动于衷,小说的叙述冷静克制。

但并不能因此就将加缪与“冷漠”“厌世”等负面形容画上等号。

C.《鼠疫》是加缪的早期作品,描写了瘟疫笼罩之下的小城奥兰一片荒芜的世界,隐忍的文字鲜明地表达了“生活是无望的,荒诞始终多于幸福”的主旨。

D.加缪出生于阿尔及利亚,他对这片土地抱有深厚的情感,但是他既不属于东方也不属于西方,这让他选择了以局外人的身份来看阿尔及利亚战争。

E.加缪后来避居乡间,不问政事,渐渐归于“最终的沉默”,表面上是无为,实际上体现了他对所处的环境的对抗和对自我信念的坚持。

2.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词称加缪“不断地确认人类处境之荒诞,然而其背后却非荒芜的否定主义”,请简要分析其含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概括加缪与萨特在政治观点上的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说“在短暂的一生中,加缪始终是一个游离于边缘的局外人”?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王守武:

执着创“芯”六十年

华良甫

王守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半导体事业奠基人之一。

1945年抗战胜利,憧憬“科学救国”的王守武于当年10月入美国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工程力学,翌年6月,获硕士学位。

因各门功课成绩优异,校方资助他攻读博士学位。

此时,正在兴起的量子力学引起王守武的兴趣,他便从工程力学转向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研究,并于1949年获得博士学位,然后留校任教。

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身在美国的王守武归国心切。

他以看望年迈多病的寡母为由,抓住时机,偕同在美国留学的夫人,怀抱不满周岁的女儿,于1950年回到祖国。

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的领导下,我国制订了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半导体技术成为当时四大科研重点之一。

中央有关部门决定,由黄昆、谢希德和王守武等知名学者在人才培养和开拓性研究方面进行突击。

王守武在美国学的主要还是偏物理本身的内容,但他深知半导体工作的重要性,毅然中断其他科研项目,全身心投入半导体研究,在中科院应用物理所组建了国内第一个半导体研究室,首先抓的是晶体管中最基本的材料——锗的制取。

他一面抓锗材料的提纯,一面领导设计制造了我国第一台拉制半导体锗材料的单晶炉,并于1957年底拉制成功了我国第一根锗单晶。

同年11月底到次年初,王守武与同事合作,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批锗合金结晶体管,并掌握了锗单晶中的掺杂技术。

1958年,他亲自创建中国科学院109厂,实现了锗高频晶体管的批量生产。

1980年至1986年,他兼任中国科学院109厂厂长。

院士为何答应任厂长?

对此,原中科院109厂党委书记张钟达和原109厂总工办主任马文杰曾撰文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中期,王守武回到他20多年前创办的109厂上任的直接原因,是保证科研成果顺利转化为生产计划,保证已获国家批准的109厂现代化引进线的建设更先进、更科学、更能起示范样板的作用;

而更深层次的考虑,是他对国际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当时的状况进行分析后认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只有把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转变成现代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才有出路。

要进行工业化的集成电路生产,生产线就必须是条件稳定、设备稳定、操作稳定、工艺稳定、实施科学管理的受控生产线。

他身教重于言教,样样都是从自己做起。

所用仪器、仪表等,一台台、一件件认真检修检测,并加以必要改造和革新。

光刻机渗油,蒸发台铝的厚度和致密度性能不稳,椭圆偏振测厚仪经常有小毛病……都是他蹲在现场,甚至趴在地上查原因,换配件,一一解决。

有一台长期闲置一旁的国产切片机,老线上还需要用,维修的技术人员修了好几次就是修不好。

王守武亲自动手,分析机器的机械动作原理、各部分控制电路的功能作用、可能出现的问题等,和大家一起讨论,鼓励大家一定要把它修好。

六十多岁的他,有几次都是和大家一起,在地上一蹲就是几个小时,终于找出了问题所在,修好了电路,重新加工更换了丝杆,使这台老设备重又焕发青春。

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于是王守武在行业内享有“八级钳工科学家”的雅号。

1978年10月,中科院主要领导请王先生出马,要他全面负责4千位的MOS随机存储器的研究工作。

这是一种大规模集成电路,要在不到4×

4毫米见方的单元硅片上,经过40多道工序,制作出由1.1万多个晶体管、电阻、电容等元件构成的电子电路。

如果单项工艺的完好率达到95%,芯片的最终工艺完好率也只有13%。

要制作出样品,并有一定的成品率,谈何容易。

王守武从稳定工艺入手,跟着片子的流程,对工艺线的每道工序进行认真细致的检查,要求各工序的负责人详尽地定出各自的操作规程。

定好后就严格执行,未经工艺负责人应允,不许随意更改,最终精准地完成任务。

【相关链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的美国,年轻的科技人才严重缺乏,美国政府竭力笼络各国留学生留在美国,为其服务。

国民党特务也百般阻挠留美学生返回大陆。

移民局对我的申请置之不理。

后来,只得通过印度驻美使馆与美方交涉。

反复多次,美方才准许我们以难民的身份回国。

一切回国手续,都是我们亲自去印度使馆办的。

出境证,是一张难民身份证;

回国的旅费,受新中国人民政府的委托,由印度使馆垫支。

我在美国已行教年余,身边有些积蓄,经济条件比留美学生好得多,就没去领旅费。

由美国经上海到北京,所花的费用,全由我自个儿支付。

(选自《中国名人谈青年时代丛书——无愧青春》〈王守武〉)

A.1950年,王守武带妻女回到祖国,所谓“看望年迈多病的寡母”只是一种托词,其真正的动力是“科学救国”、报效祖国。

B.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制订了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半导体技术成为科研重点之一,王守武终于获得施展才华的崭新平台。

C.上世纪八十年代,身为院士的王守武,却回到他多年前创办的109厂任厂长,因此在业界享有“八级钳工科学家”的雅号。

D.王守武认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唯一出路在于把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转变成现代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并为之付出了努力。

E.材料介绍了王守武的留学经历、归国经历和科研经历,概括介绍了他一生最主要的科研成就,主要赞扬了他忠厚、诚实的品质。

2.上世纪五十年代,王守武不负党和国家的重托,做出了一系列科研成就,这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概括作答。

3.从材料来看,王守武的科研之路经历了哪三次较大的转变?

请简要概括。

4.王守武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翻译奇人许渊冲

邓 郁

“杨振宁1957年获诺贝尔奖,王希季是70年代长征一号火箭首射成功。

我是2014年才得奖,比振宁晚了五十(多)年啊!

”93岁的许渊冲鹤发白眉,声如洪钟,中气十足,讲到畅快处,还会把袖口往上撸。

8月22日,中国翻译协会在外文局礼堂为获得国际翻译家联盟最高荣誉“北极光奖”的他举行了盛大的授奖仪式。

作为和傅雷、钱钟书同时代的资深翻译家,许渊冲已出版了120多本译作,翻译了《楚辞》《诗经》《西厢记》《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经典,被誉为“20世纪下半叶中国典籍翻译历史上的丰碑”。

与他相伴了半个世纪的夫人照君则对我说:

“许先生,是一个奇人啊。

许渊冲是翻译界的“少数派”。

多年来,翻译界强调译文要忠实原文。

他的翻译却不拘泥于原作,讲求再创造。

他认为翻译“要发挥译语优势”。

这种“优势论”也成为了他在翻译界备受质疑和诟病的一点。

陆谷孙、王佐良、许钧等翻译家都曾公开和他唱反调。

率性、张扬的个性,让他在崇尚低调的翻译圈子里“独树一帜”。

不少人读许渊冲的回忆录《逝水年华》,既觉得痛快,又感叹此人毫不自谦。

他重视感情,又难说谙熟“人情”。

可谓“狂作文章信手书,一章一句真性情”。

虽然在学术界备受争议,但在中国诗词的翻译成就上,许渊冲早已得到国内外公认。

自1980年起,他开始致力于把唐诗、宋词、元曲译为英法韵文。

已故宾州大学教授顾毓琇赞誉许译:

“历代诗、词、曲译成英文,且能押韵自然,功力过人,实为有史以来第一!

但他的成功,却是从挨批斗开始的。

1958年,许渊冲被打成右派。

一次在烈日下挨斗,又热又累。

他忽然想起毛泽东《沁园春·

雪》,就默默在心里试着将其译成英文。

“说来也怪,我一译诗,什么热、累、批、斗全都没了,眼里看到的仿佛只有‘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心里想到的只是‘略输文采,稍逊风骚’。

等我把词译完,批斗会也结束了。

”在回忆录中,许渊冲更是不吝笔墨地描述母校西南联大。

那时候的联大可谓大师云集。

闻一多讲《诗经》,刘文典讲《史通》,罗庸讲唐诗,蒲江青讲宋词,萧乾谈“创作与译诗”,卞之琳谈“写诗与译诗”……这些都奠定了许渊冲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洋文化的根基。

而他毕生追求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翻译准则,则来自朱光潜和钱钟书的影响,受朱光潜的熏陶,他奠定了诗译的理论基础:

不但要写景,还要传情;

不仅存义,而且存音。

他屡次写信向钱钟书请教诗词翻译中的问题,后者都不吝回信点拨,给了许渊冲无穷的动力。

北大畅春园的许家,一套70平米的简陋居室。

其中最惹眼的陈设,莫过于满满当当的书架。

那座透明的“北极光”奖杯即被搁在书架的最上层,不踮着脚,几乎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比起奖杯,许渊冲更亲近的是书桌上的绿格白底稿纸、放大镜,和一台看不出年代的长城台式电脑。

“翻译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

他在我心中就像是普罗米修斯,永远进行着自己的事业。

”和许渊冲相交甚笃的翻译家许钧说,如今他的作息如钟表一样规律:

早9点到阳台做操,早饭后翻译《莎士比亚集》,午睡后看看报纸,晚7点收看《新闻联播》,饭后接着翻译,直到深夜。

有时他会半夜里坐起,打开电灯,把梦里想到的东西写下,生怕第二天忘记了。

晚年的许渊冲爱读《参考消息》,常看《海峡两岸》。

早年在西南联大受到的自由民主思想熏陶,现在被包裹在一颗浓烈的爱国心里。

他心里时刻怀揣着让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文明主流的愿望。

他引用杨振宁的话:

“‘我一生最重要的成就是帮助克服了中国人觉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

’英文和法文是英美人和法国人的最强项,中国人的英法文居然可以和英法作家比美,这也可以长自己的志气,灭他人的威风了。

”许渊冲已年过九旬,但精神矍铄,正如朱自清的旧诗所云: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节选自2014年第9期《人物周刊》,有删改)

①许渊冲,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

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1999年被提名为诺贝尔奖候选人。

2010年,中国翻译协会授予他“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2014年8月2日荣获国际译联最高荣誉“北极光奖”,系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

②杨振宁、王希季都是许渊冲西南联大时期的同窗。

A.许渊冲的“优势论”在翻译界备受质疑和诟病,这也使得他的翻译成就直到2014年获“北极光奖”才被认可,可谓大器晚成的代表。

B.许渊冲引用杨振宁的话“我一生最重要的成就是帮助克服了中国人觉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既表明了对杨振宁观点的赞同,也表现了他自己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C.许渊冲把“北极光”奖杯搁在书架的最上层,不踮着脚,几乎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可见,许渊冲并不在乎这个奖,更关心他的翻译事业。

D.许渊冲翻译成就的取得,离不开西南联大老师们的影响。

他曾屡次向钱钟书当面请教翻译问题,后者更是悉心点拨,给了他无穷的动力。

E.“翻译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

”翻译家许钧的话说明他虽公开和许渊冲唱过反调,但并不影响他对许渊冲的认可。

2.与他相伴了半个世纪的夫人照君则对我说: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许渊冲“奇”在何处。

3.许渊冲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他成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援引朱自清的诗句“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来评价年过九旬的许渊冲。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莫言自述

1957年,我家来了个大学生邻居。

他讲,当时他在济南的时候,认识一个山东省比较“腐败”的作家。

这个作家究竟“腐败”到什么程度呢?

一天三顿吃饺子。

我们当时一年也吃不上一次饺子。

我当时就问他:

“叔叔,如果我将来能够写出一本小说来,我是不是能一天三顿吃饺子?

”所以,我想我最初对文学对当作家的梦想,就是冲着一天三顿吃饺子开始的。

我后来把村里面的书借来看了以后,头脑当中才真正有关于文学的概念。

我的想象力还是不错的,为什么不错呢?

因为我的想象力是饿出来的。

童年时赶上自然灾害,为了填肚子,野草、树皮,什么都吃,甚至连煤块都敢啃。

1961年春天,村里的小学拉来了一车亮晶晶的煤块,我和小伙伴一拥而上,每人抢起一块煤,咯嘣咯嘣啃起来,觉得那煤块越嚼越香,还说着“味道好极了”。

我小学五年级就被学校赶出来了,就一个人牵着两头牛放牧。

那时候我就能从牛的眼睛里边看到自己的倒影。

有时候躺在草地上,看到天上的白云,听到鸟叫,听到周围青草生长的声音,呼吸大地发出的气味。

这种跟大地接触的机会,这种很长时间孤独地跟动物在一起的状态,都让我想入非非。

直到现在,我依然动用的还是我二十岁以前积累的生活资源。

我二十岁以后的东西,基本上还没有正儿八经地去写。

想象力,也有外来接受的地方。

我们山东高密这个地方,离写出《聊斋志异》的蒲松龄的故乡也不远,只隔了三百多里路。

我听老人讲了很多很多关于鬼神的故事。

20世纪60年代,死人非常多。

我们村子里最高纪录是一天死了18个人。

一出门就看到原野里有鬼火在闪烁,而且经常有各种各样火一样的球在天空中飘来飘去。

我当医生的姑姑就告诉我,这是狐狸在恋爱。

人一旦进入这种环境,就会有一种恐惧,你就觉得你周围充满了一些神秘的生物,你在走路的时候经常听到脚后面有一个声音在跟随着你。

我的小说语言也是比较庞杂的,这里面既有古典的书面型的语言,也有一些翻译过来的小说这样的语言,更多的还是来自乡土。

我们山东话的许多方言土语,一旦写到书上,是非常典雅古朴的古语,反而能够被人理解。

我们说一把刀锋利,不说锋利,而说“风快”。

说一个姑娘漂亮,也不说漂亮,我们讲“奇俊”。

说今天天气很热,我们不说很热,而说“怪热”。

这些方言土语,写到小说里,完全可以看得懂,而且有非常强的感染力。

一个真正的文学家,就是应该千方百计地丰富本民族的语言。

不能仅仅把方言土语用到小说人物的对话中,而要把方言土语用到叙述中。

我从小就是一个非常爱说话的孩子。

在我们农村叫作“炮孩子”。

后来我写了小说叫“四十一炮”,里面就有一个“炮孩子”,其中也有我个人的经历。

也因为我喜欢说话,喜欢说真话,给我们的家里带来了很多的麻烦。

所以过了几十年以后,当我要写小说准备发表时,使用的笔名叫“莫言”,就是告诫自己要少说话。

事实证明,我一句话也没有少说,而且经常在一些特别庄严的场合,说出实话来。

我觉得讲真话毫无疑问是一个作家宝贵的素质。

如果一个作家讲假话,不但对社会无益,也会大大影响文学的品格。

因为好的文学作品,肯定有一个真实的东西在里边,尤其是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群众的生活面貌。

我有一种偏见,我觉得文学艺术,它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

文学艺术就是应该暴露黑暗,揭示社会的黑暗,揭示社会的不公正,也包括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阴暗面,揭示人性中恶的部分。

所以我的很多小说一旦发表以后,有些读者也不高兴。

因为我把有些黑暗暴露得太彻底。

当然我不会迎合这样的读者,而牺牲自己文学创作的原则。

我最近写了一部长篇小说(指《生死疲劳》),写了一个后记,最后一句话就是说“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我也要这样写”。

有人说我为获奖,作品特意贴中国标签。

什么是中国标签?

我不知道。

我在《檀香刑》后记里面说,我想在语言上有我自己的特色,根本不是想写给外国翻译家看。

一个作家不可能把自己的写作追求限定在一个什么奖上,也没听说哪一个作家为了得什么奖调整了自己写作的方向,改变了自己写作的方法。

而且,即便你想改变,变得了吗?

该怎么写,还怎么写;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以是孙子,是懦夫,是可怜虫,但在写小说时,我是贼胆包天、色胆包天、狗胆包天。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第一段通过回忆大学生邻居的故事交代了作者文学梦想及文学概念的来源,也让我们对那个历史时期群众物质极其匮乏的生活状态有所感知。

B.为莫言的写作源源不断提供素材的是他二十岁以前积累的生活资源,二十岁以后就基本上没有什么正儿八经的东西去写了。

C.鬼神妖怪的各种传说在莫言的家乡很盛行,尤其是许多老人讲的鬼神故事对莫言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

D.以“莫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