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二轮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144518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第二轮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论语》第二轮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论语》第二轮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论语》第二轮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论语》第二轮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第二轮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论语》第二轮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第二轮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语》第二轮复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欲无言。

”子贡曰:

“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二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从必读课文中选分散语段

(1)举一反三

(2)教学原则是“学生主体性原则”(或者“自主学习原则”)和“注重身教原则”(或者“无言之教”、“教是为了不教”。

2010年浙江卷第24题

1

《论语》对后人思想有深刻的影响。

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朋党论》)

从后人论著中选观点相类语段

这句话是: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或者“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益。

这种思想反映了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2011年浙江样卷

3

7

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

哀公问于有若曰:

“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月:

“盍彻乎?

”曰:

“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23.

(1)有若建议哀公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1分)

(2)结合哀公与有若的对话背景,简要分析有若的观点中所包含的儒家的德政思想。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最能代表儒家思想。

《论语》是他思想的精华,自然也就传达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仁。

不管他要说什么东西,其最终目的就是教人们一定要仁慈,别人打了你的左脸,一定要把自己的右脸伸过去,只有这样才显得仁慈。

24.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仁”的思想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甲文选择必读课文中语段,乙文选择今人对论语思想的理解和评论。

(1)实行减轻赋税的政策。

(2)年成不好的时候应该减轻赋税,使百姓能够生存,这样才对君主有利。

有若的观点体现了儒家在对待君、民关系上,主张重视民生、体恤百姓以巩固统治的思想。

24.不正确。

儒家认为,仁者爱人,但主张“以直报怨”,而不是以德报怨。

从这些题型的变化来看,对《论语》基本观点的掌握要求越来越高,要求考生不仅要识记一些《论语》中的名句,还要对文段包含的思想内容作正确的理解,更要用这些理解去辨析一些观点是否正确。

这对我们全面理解把握《论语》的思想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熟悉课文内容

无论考题的形式、难度、结构怎么变,有一点不变,就是依托《论语》出题,而且主要是考查对论语基本思想的理解。

所以,我们“以不变应万变”,要熟悉《论语选读》教材的基本内容。

1.第一方面的熟悉:

课题和相关专题

政治:

为政以德克己复礼知其不可而为之待贾而沽

修身:

仁者爱人君子之风周而不比求诸己出辞气远鄙倍

教学:

诲人不倦高山仰止沂水春风学以致其道

哲学:

中庸之道敬鬼神而远之

这里可以通过识记课题的方法来掌握。

课题文字所出的段落是整篇课文中的重点段落。

2.第二方面的熟悉:

每篇课文的主要观点

主要观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梳理熟悉:

◆孔子提倡什么?

孔子反对什么?

◆是什么(内涵),为什么(理由)。

◆有什么正面事例?

有什么反面事例?

在熟读课文的同时,注意把握课文选段所表现的观点。

3.第三方面的熟悉:

每篇课文的重点问题

每篇课文中“课文解读”中有一些重要问题需要我们在熟悉课文时再次关注:

《为政以德》:

“民无信不立”“均无贫”“政-德-刑-礼”

《克己复礼》: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礼和仁”

《知其不可而为之》:

“不敢不告”“知其不可而为之”

《仁者爱人》:

“管仲仁者”“孝悌为本”

《君子之风》:

“浮云”之论“君子喻于义”

《周而不比》:

“久而敬之”“周而不比”

《诲人不倦》:

“性相近,习相远”因材施教述而不作

《高山仰止》:

对“子路好勇”的评价

《沂水春风》:

“吾与点也”

《中庸之道》:

“中庸”与“和”

4.第四方面的熟悉:

课文后“相关链接”的内容

“相关链接”中有大量现代人评说《论语》的内容,可为我们正确认识儒家思想提供不少思考问题的角度。

可在最后阶段结合课文文本的学习对附文内容进行摘要式学习。

(1)《为政以德》课后附文《中华文明是追求道德的文明》(P5):

——“有道”的社会就是“为政以德”。

——孔子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

——孔子抓住了上古文化精神的核心——尚德,并能将其发扬光大。

(2)《克己复礼》课后附文《礼教思想之变本加厉》(P11)

——理学家强调修身养性,把儒家文化中对“人格”的重视提升到极致,使其成为几近于宗教般的信仰。

(3)《知其不可而为之》课后附文《孔子的政治品格》(P21):

——在政治上,孔子最杰出的品格即是坚定的原则性,他自己的政治目标、政治原则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形成之后,从来没有动摇过。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孔子在多次碰壁之后已知自己的主张、抱负不能实现,仍然坚定地为之奋斗,被成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

(4)《仁者爱人》课后附文《孔子人格的伟大意义》(P26):

——孔子以其言行向人们昭示:

人爱同情是人间正道。

——孔子的学问是关于生命意义的学问。

——当下即永恒,孔子的学问思想和生命实践共同指向永恒的本质和目的。

(5)《君子之风》课后附文《儒家的价值观》(P31):

——儒家的价值学说,可称为内在价值论或道德至上论。

——儒家的最高的价值标准是“和谐”。

孔子将“中庸”视为一种最高的道德。

中庸就是要反对过与不及,以保持事物的均衡协调。

——儒家的价值观以重义崇德为特色。

但重义崇德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轻利贱力,孔子、孟子不讳言功。

——儒家反对的“利”,乃指私利而言。

(6)《求诸己》课后附文《儒家乐观主义人生哲学》(P36):

——儒家特别重视现世的人生,珍视生命的价值,肯定人生的意义,追求人生的价值。

——他们提倡“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激励奋起,冲破罗网”的人生奋斗精神;

他们构设并执著地追求“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追求合乎“道义”或“天理”的物质生活,追求充实而幸福的精神生活;

倡导“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交往原则以及“厚德载物”的仁爱精神。

(7)《周而不比》课后附文《原始儒家的交往观》(P40):

——“忠恕”一次本身就寄怀着与人为善的交往企求。

——孔子把“信”这种真诚无妄之德运用于交往活动,首先要求朋友之间应该诚实守信。

——原始儒家追求友好交往和城市交往的目标,在于使交往主体间达到一种和谐、完美的理想状态。

孔子率先提出了“和而不同”的对待原则。

他以“仁”为标准,不赞成同任何人都进行交结。

儒家认为,主体间的交往活动虽然应贯彻与人为善和诚实对待的原则,但这并非意味着彼或我可以放弃自己的意志和立场而依附于他人,甚至把交往蜕变为一种结党营私的活动。

(8)《诲人不倦》课后附文《孔子的教育原则和方法》(P56):

——启发诱导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提倡学思并重,学行并重

——提倡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

(9)《高山仰止》课后附文《智者的人品之美》(P60):

——孔子生活快乐、热情而且富有身体力行的精神。

——孔子谦恭有礼,爱憎分明

——孔子风趣诙谐

(10)《沂水春风》课后附文《孔子和他的弟子》(P65):

——孔夫子的语言之美,是随意漫谈,意在言外,而父子的这些如珠妙语却出之以寥寥数语,自富有弦外之音。

——颜回:

孔门弟子之长,沉静而富有深思

——子路:

时常质疑问难,不稍宽容

——子贡:

能言善辩,但有些絮聒

——曾子:

年纪颇轻,恬静明达

——子夏:

文学气质最重

——冉有:

最为实际的政客

——儒家道统哲学的发展:

曾子、子思、孟子

儒家学术史学的路线:

子夏、荀子

(11)《中庸之道》课后附文《中庸之道的内涵》(P69):

——第一,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

“过犹不及”。

中道的标准就是仁义之道。

——第二,执两用中,实行稳健的主张。

在异中求同,以便达成一致,实现合作。

——第三,符合社会人生常道,合情合理。

——第四,宽容包纳,和而不同。

实行中和之道的关键便是使人的行为符合忠恕之道。

以上内容,既可作为阅读材料,也可作为概括训练材料加以利用。

三、整合核心内容

除了按课整理相关的知识内容外,在第二轮复习中,应该注意对相关的观点、概念进行整合,以便形成《论语》(或儒家学说)相关知识网络,在答题中进行整体运用。

1.第一个角度的整合:

对相关重点材料作多角度的解读

不少材料虽然隶属于某一篇课文,但是不能仅从一个角度去解读。

要尽量从多个角度(即课文所属的不同板块)去解读,充分发掘其思想价值。

例1:

“季氏将伐颛臾”一章

——从治国层面看,有礼乐治国的思想;

从社会理想层面看,有“中庸之道”的显现(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从自我修养层面看,有诚信竭忠的思想(君子疾夫舍曰与之而必为之辞,相夫子……不能来也……不能守也);

从教育教学层面看,有“因材施教”的做法(对冉有的批评比对子路的批评更直接)

例2:

“颜渊季路侍”一章

——从自我修养角度看,孔子强调要有仁德的志向;

从教育教学层面看,孔子习惯采用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方式;

从孔子的社会理想看,体现了一种“中庸和谐”的思维取向。

例3:

“沂水春风”一章

——从教育教学角度看,孔子循循善诱,课堂气氛民主和谐,尊重学生的意见;

从政治思想层面看,孔子对曾皙的赞赏体现了其对礼乐治国理想的追求;

从个人修养角度,以孔子在课堂上的表现展示出了一个具有中和之美的仁人的形象。

例4:

“子贡问乡人好之”一章

——从哲学角度看,问答内容中体现的是中庸原则;

从教育教学看,孔子循循善诱,又诲人不倦,对学生的问题有问必答。

2.第二个角度的整合:

对重要人物的言论加以梳理整合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以记言为主。

不同人物的言论往往有一定的倾向性。

如果我们在复习过程中注意这方面的梳理,并且关注孔子对这些人物的态度,那么就会发现一些课文学习中不曾注意的问题。

(1)整合示例1:

子路及其评价

子路的形象在《论语》中得到了非常充分的体现:

其志向,通过两次言志来体现(“与朋友共”显示其豪爽;

“比及三年”云云显示其自信和政治主张)

其直率,可从多次首先发言可知:

子路率尔而对曰子路闻之喜愿闻子之志子之迂也

其任劳,可从“问津”事中知

其知礼,可从和荷蓧丈人家交往知

其正义,可从“子路不悦”知。

其性格,以“行行如”概括

孔子对子路的评价:

肯定其成就:

政事:

冉有、季路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提醒其好勇: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由也兼人,故退之好勇过我暴虎冯河

夫子哂之

【小结】孔子在实际的事务中仰仗子路,同时也更多从“礼”的角度来评价提醒子路,对他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显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2)整合示例2:

颜渊及其评价

德行:

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直接表现颜渊思想的有两处:

“愿无伐善,无施劳”“回虽不敏,请事斯语”

表现颜渊和孔子师生关系的:

颜渊叹圣孔子哭颜“贤哉回也”“唯我与尔有是夫”

【小结】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他的安贫乐道,他的谦虚谨慎,他的孜孜不倦,得到了孔子极高的赞赏,所以,在他死后,孔子悲恸难平。

孔子对颜渊的赞赏,主要在于孔子认为颜渊最接近孔子“仁”的理想修为。

(3)整合示例3:

子贡及其评价

子贡的特长是言语:

言语:

宰我,子贡在言语实践活动中,有“文质之喻”、“日月之喻”、“宫墙之喻”、“日食月食”之喻

子贡作为商人更关注现实问题:

如对贫富的关注: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如对人际关系的关注:

“问友”“乡人之好”

子贡作为学生,好问谦虚是其特点

多个问题是逐个问下去的:

“然则师愈与”“必不得已而去之”

探讨范围是非常深广的:

“一言而终身行之”“仁之方”“君子之恶”

对待老师是尊敬的:

“仲尼不可毁也”“夫子自道”

对待自己是谦虚的:

“何敢望回”

【小结】作为一个有实业的孔门子弟,其对于仁道的追求依然强烈。

其谦虚好问拉近了师生距离,让他更了解了孔子,自己也获得了道德的进益。

3.第三个角度的整合:

对重要概念观点相关材料的梳理整合

尤其要注意对几个核心概念相关内容的梳理和整合。

(1)核心概念1: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克己复礼为仁。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人而无仁,如礼何?

◇不学礼,无以立。

◇绘事后素。

……礼后乎?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割鸡焉用牛刀?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为国以礼。

◇礼之用,和为贵。

(2)核心概念2: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泛爱众,而亲仁。

◇克己复礼为仁

◇予之不仁也

◇以友辅仁

◇仁以为己任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

◇依于仁,游于艺

◇仁者能好人恶人

◇仁者不忧

◇仁者乐山

◇杀身以求仁

(3)核心概念:

中庸

◆自我修养上的“中庸”: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交友待人上的“中庸”:

◇周而不比

◇矜而不争

◇群而不党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事君数,斯辱矣;

朋友数,斯疏矣。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教育教学上的“中庸”:

◇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政治思想上的“中庸”: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举善而教不能。

◇三年之丧(报父母三年之爱)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可以继续梳理其他的如“信”“和”“忠恕”“孝悌”“君子”等核心概念。

【小结】孔子思想中最重要的核心概念是“仁”,仁者爱人。

在政治上,就要表现为德治仁政,在处事原则上,就体现为“忠恕”,在自我修养上,体现为“近取譬”而推己及人,在人际交往上,强调“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在品格形成上,体现为“仁者不优”“仁者乐山”等。

四、注意典型题型

(一)典型题型

考查的主要题型是主观探究题,并且随着语段类型的不同,答题的要求也有相应的不同。

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从语段内容性质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题型:

1.指认题

要求答出语段中包含的某个概念、观点或思想。

题干关键词一般是“什么”“怎样”等词。

回答问题时只要找出原文中的某个内容,根据需要加以简明表达即可。

这种题目侧重于要求考生理解语段的字面意思。

★有一种变式,即只提供课外文段,让考生在课内找一句和它相似意思的话。

2.分析题

要求答出语段中包含的某个概念、观点或思想后并进行分析。

题干关键词一般是“分析”“简析”“评析”等,有时候也用“为什么”来提出分析的要求。

回答这种问题时要把原文中的相关内容综合起来理解,提炼出思想的精髓,如果能够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则更全面。

有时,也要注意分析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这种题目侧重于要求考生深入理解论语中的重要观点。

3.辨析题

这是今年考试说明样卷中出现的一种题型,现为多套模拟试卷采用。

和上两种题型不同的是,这种题型往往提供“甲”“乙”两段文字,甲段多从课文中选取,乙段为现代人对《论语》思想的评述性文字或者是现实社会的一些现象,让考生先判断是否符合《论语》的基本思想,再说出判断的理由。

答题时一般有3步:

(1)判断正误,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联系《论语》中的相关语句来分析。

(3)回应材料,指出材料的表述和《论语》的关联。

(二)答题中必须具备的几个意识

1.指向课文的意识

要坚信:

所有的问题都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依据。

具体答题时,可以先回忆文段所在的课文题目,再联想教材中相关的观点。

2.辩证分析的意识

要注意:

在分析正面意义后,也要适当考虑反面意义。

并不是所有的《论语》中的思想都具有正面价值,鉴于孔子的贵族立场和文化保守主义立场,有些观点需要作正反两方面的分析。

要有点“拿来主义”的思维方式。

3.联系实际的意识

要明白:

有关思想在当时和现在的现实意义。

可以由理论到实践,从儒家的文化内涵出发,联系实际,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也可以从现实生活中的碰到的问题入手,反观儒家思想,理性地富有时代感的去理解儒家的价值观、道德观。

4.引用原文的意识

莫忘记:

这是《论语》阅读探究题,要适当引用《论语》原文。

引用的原文如是背诵篇章中的,则需努力做到一字不差,并用引号括出。

如果是非背诵篇章的语句,也需将确认是原文的字词上加注引号。

5.涵盖材料的意识

要记住:

尽量利用好卷面上提供的材料,防止对每个材料弃而不用。

从材料的性质和关系看,有课内材料的组合,也课内课外材料的组合,有文言材料和现代文材料的组合。

要注意明辨这些材料的联系和共同点,必要时要提炼同一组材料的观点。

值得注意是是,今年出现的甲、乙文段并不能保证两个文段一定有必然联系,答题时尤其需要仔细辨别,要利用好有共同点的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