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学》课程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审计学》课程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计学》课程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本校教师
□外聘教师
使用
教材
√统编教材□自编教材或讲义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审计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4
参考
用书
审计学
金玉苗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1
审计学原理与实务
高莹、万里霜、闫玉刚
清华·
北京交大出版社
2005.11
吴琮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1
刘明辉主编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第1次课程教学方案
周次
第一周
课时数
章节
第一章审计概论
目标
和
要求
理解审计的本质及审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对比不同种类的审计和审计人员;
了解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了解中国审计监督体系。
本章计划3学时。
重点
(一)审计的目的,特别是审计的一般目的;
(二)注册会计师审计与其他审计的关系。
难点
主要
√课堂讲授□小组活动□实验演示□难点答疑√提问
□作业讲授□实践教学□考试测验□其他活动
媒体
资源
□文字教材√电子教案□录像材料□录音材料□直播课堂
□CAI课件□IP课件□其他资源:
作业
或练
习
1、如何理解审计的定义和审计的对象?
2、说明注册会计师审计、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之间的共性与区别。
3、简述审计的基本分类?
4、简述报表导向审计、系统导向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的含义。
5、简述审计产生和发展的主要阶段。
板
书
设
计
一、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起源和发展
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目的
三、审计监督体系
四、注册会计师审计与政府审计的关系
五、注册会计师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第1次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内容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布置思考题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发展经历了几个比较典型的历史阶段:
详细审计阶段、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全部会计报表审计阶段。
在这三个典型阶段中审计的目的、方法和报表使用人在不断的发展和演变着。
审计的目的包括一般目的和特殊目的。
1、一般目的:
审计的一般目的是指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通常包括:
(1)合法性。
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是法定要求,企业必须遵循。
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判明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是否符合国家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
(2)公允性。
被审计单的会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
由于审计测试技术及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等方面的局限性,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难以将会计报表中所有的错报、漏报都审查出来,只要注册会计师严格遵守独立审计准则,保持合理的职业谨慎,就能把会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和漏报查出来。
2、特殊目的
审计的特殊目的是指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基础编制的会计报表以外的会计报表或其他会计信息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
审计按不同主体划分为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共同构成审计监督体系。
政府审计体现了较强的单向独立,内部审计独立性较弱;
注册会计师审计则体现为双向独立一既独立于委托人,又独立于被审计单位,因此在业务上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客观公正性,并且为社会公众所认可。
审计监督体系三方,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各司其职,泾渭分明地在不同领域实施审计,它们各有特点,相互不可替代,因此,不存在主导和从属的关系。
注册会计师审计和政府审计均为外部审计,都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但两者仍在审计方式、审计对象、审计监督的性质、审计实施的手段、审计的独立性和所依据的审计准则等方面均存在区别。
虽然两者一为外审,一为内审,有着重大的区别,但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评价内审,以确定能否利用其工作成果,从而提高审计效率。
第2次课程教学方案
第二周
第二章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与职业规范
了解注册会计师的考试、注册登记、业务范围及会计师事务所的设立与审批等行业管理等常识。
理解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体系、中国独立审计准则的框架和内容,中国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基本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规范。
了解美国审计准则、国际审计准则的框架和内容。
(一)事务所的设立与审批注册登记;
(二)注册会计师的业务范围。
(三)独立审计基本准则;
(四)审计质量控制准则和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的主要内容。
1、简述注册会计师注册登记的条件和业务范围。
2、简述中国注册会计师的行业管理体制。
3、简述中国独立审计准则的框架与内容。
4、简述职业道德中注册会计师对客户、对同行应承担的责任。
5、我国对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6、举例说明注册会计师为保持独立性而应回避的事项。
7、如何理解注册会计师的“保密责任”?
8、独立审计准则和质量控制准则的关系是什么?
一、注册登记
二、注册会计师业务范围
三、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
四、中国注册会计师的行业管理体制
五、独立审计准则的性质及框架结构
六、独立审计基本准则
七、审计质量控制
八、独立审计准则与质量控制准则的关系
九、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
十、职业后续教育基本准则
第2次教学活动设计
根据《注册会计师法》规定,申请成为执业注册会计师的申请人,应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全科成绩合格,并从事审计业务两年以上的,可以向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册会计师协会申请注册。
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申请人应当准予注册,并报财政部备案。
申请注册者,如果出现下列情形之一者,不予注册:
(1)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
(2)因受刑事处罚,自刑法执行完毕之日起至申请之日止不满五年的;
(3)因在财务、会计、审计、企业管理或者其他经济管理工作中犯有严重错误受行政处罚、撤职以上处分,自处罚、处分决定之日起至申请注册之日止不满两年的;
(4)受吊销注册会计师证书的处罚,自处罚决定之日起至申请注册之日止不满五年的;
(5)国务院财政部门规定的其他不予注册情形的。
1、会计师事条所的组织形式主要有:
独资、普通合伙、有限责任公司制、有限责任合伙制。
2、会计师事务所的设立与审批
设立会计师事务所由财政部或省级财政部门审批,报财政部备案。
会计师事务所按属地原则由所在地财政部门负责日常管理。
1、法律规范
2、政府监督
3、行业自律
1、独立审计准则的性质
独立审计准则又称独立审计标准,它是注册会计师执业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注册会计师在执行独立审计业务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质量权威性判断标准。
2、独立审计准则的框架与结构
独立审计准则由以下三个层次组成:
第一层次:
独立审计基本准则。
独立审计基本准则是独立审计准则的总纲。
是对注册会计师的任职条件、执业行为的基本规范,是制定独立审计具体准则、实务公告和执业规范指南的基本依据。
第二层次: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与独立审计实务公告。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是依据独立审计基本准则制定的,是注册会计师执行各项独立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的具本规范。
独立审计实务公告也是依据独立审计基本准则制定的,是对注册会计师执行各项特殊行业、特殊目的、特殊性质的审计业务的具体规范。
第三层次:
执业规范指南。
执业规范指南是依据第一、二层次准则制定的,是对独立审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实务公告的解释和补充说明,为注册会计师执行各项审计业务提供可操作的指导意见。
第一、二层次的准则属于法定要求,只要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对外出具审计报告,就要遵照执行。
第三层次则不具有强制性。
1、一般准则
(1)独立审计的目的
(2)注册会计师应当具备专门的学识与经验。
(3)注册会计师应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
(4)注册会计师对审计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应当保密,并不得利用其为自己或他人谋取利益。
2、外勤准则
(1)注册会计师应当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由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2)注册会计师执行业务,应当编制审计计划,对审计工作做出合理安排。
(3)注册会计师应当研究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相关内部控制制度,据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4)注册会计师在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时,一般应采用抽样审计方法。
(5)注册会计师可以运用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及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等方法,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6)注册会计师应当将审计计划及其实施过程、结果和其他需要加以判断的重要事项,记录于审计工作底稿。
(7)注册会计师可以根据需要配备相应的业务
助理人员和聘请专家协助工作,但应对其工作结果负责。
3、报告准则
(1)注册会计师应法在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后,以经过核实的审计证据为依据,形成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
(一)全面审计质量控制
(1)职业道德;
(2)专业胜任能力;
(3)工作委派;
(4)督导;
(5)咨询;
(6)业务承接;
(7)监控。
(二)审计项目质量控制
项目质量控制是全面质量控制的具体运用和展开。
(一)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
1、独立、客观、公正;
2、专业胜任能力与技术规范;
3、对客户的责任;
4、对同行的责任;
5、其他责任。
(二)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
1.基本原则包括:
注册会计师履行社会责任,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遵守独立审计准则等职业规范,履行对客户的责任以及对同行的责任等。
2.具体要求包括:
独立性、专业胜任能力、保密、收费与佣金,与执行鉴证业务不相容的工作,接任前任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业务以及广告、业务招揽和宣传等。
1.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后续教育目标为:
注册会计师应当不断接受职业后续教育,以提高专业胜任能力与执业水平。
2.职业后续教育的内容包括:
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财务会计法规;
独立审计准则及其他职业规范;
与执业相关的其他法规,执业所需要的其他知识与技能。
3.后续教育的形式及考核的标准。
第3次课程教学方案
第三周
第三章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区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
区分错误和舞弊的概念;
理解被审计单位经营失败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之间的关系;
掌握违约、过失和欺诈的概念。
了解我国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内容。
(一)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
(二)错误和舞弊;
(三)违约、过失和欺诈;
(四)注册会计师责任。
1、什么是经营失败和审计失败?
二者有何关系?
2、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成因有哪些?
3、简述错误和舞弊的会议以及表现形式。
4、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表现有哪些?
5、什么是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
一、被审计单位方面的责任
(一)错误
(二)舞弊
(三)经营失败
二、注册会计师方面的责任
(一)违约
(二)过失
(三)欺诈
三、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种类
第3次教学活动设计
一、被审计单位方面的责任
(一)错误和舞弊
被审计单位错误是指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非故意的错报和漏报。
舞弊是指导致会计报表产生不实反映的故意行为。
(1)被审计单位直接责任和会计责任
(2)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注册会计师应在审计报告中清楚地表达对会计报表整体的意见,并对出具的审计报告负责)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两者不能相互替代、减轻和免除。
但由于审计测试和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不能苛求注册会计师发现所有的错弊,也就是说,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只能合理保证报表使用人确定已审计报表的可靠程度。
(二)经营失败
经营失败是经营风险的极端情况。
审计失败是指注册会计师没有遵守独立审计准则而形成或提出了错误的审计意见。
发生经营失败时审计失败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
报表使用者在被审计单位发生经经营失败时会追究注册会计师是否存在审计失败。
如果确实存在审计失败就必然要追究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二、注册会计师方面的责任
1.违约2.过失
①普通过失。
普通过失(也有的称“一般过失”)通常是指没有保持职业上应有的合理的谨慎。
对注册会计师则是指没有完全遵循专业准则要求。
比如,未按特定审计项目取得必要和充分的审计证据的情况可视为一般过失。
②重大过失。
重大过失是指连起码的职业谨慎都未保持,对业务和事务不加考虑,满不在乎。
对于注册会计师而言,则是指根本没有遵循专业准则或没有按专业准则的基本要求执行审计。
比如,审计不以《独立审计准则》为依据,可视为重大过失。
“重要性”和“内部控制”这两个概念有助于区分注册会计师的普通过失和重大过失。
首先如果会计报表中存在重大错报事项,注册会计师运用常规审计程序通常应予以发现,但因工作疏忽而未能将重大错报事项查出来,就很可能在法律诉讼中被解释为重大过失。
如果会计报表有多处错报事项,每一处都不算大,但综合起来对会计报表的影响却较大,也就是说会计报表作为一个整体可能严重失实,在这种情况下,法院一般认为注册会计师具有普通过失,而非重大过失,因为常规审计程序发现每处较小错报事项的概率也较小。
3.欺诈
欺诈又称注册会计师舞弊,是以欺骗或坑害他人为目的的一种故意的错误行为。
注册会计师因违约、过失或欺诈给被审单位或其他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的,按照有关法律和规定,可能被判负行政责任、民事责任或刑事责任。
这三种责任可单处,也可并处。
行政处罚对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包括警告、没收违法所得、罚款、暂停执业、撤销等。
民事责任主要是指赔偿受害人损失。
刑事责任主要是指按有关法律程序判处一定的徒刑。
一般来说,因违约和过失可能使注册会计师负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因欺诈可能会使注册会计师负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第4次课程教学方案
第四周
第四章审计目标与审计范围
理解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总目标;
理解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会计报表的认定;
理解审计具体目标中的一般审计目标和项目审计目标;
了解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内容;
了解审计业务约定书签订前应做的工作。
(一)管理当局对会计报表的认定;
(二)审计具体目标的确定;
(三)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内容及审计的范围。
1、会计报表审计的总目标是什么?
具体目标是什么?
2、简述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会计报表的五类认定。
3、简述审计业务约定书的主要作用。
4、会计报表中的有关要素的“存在或发生”认定有错误,与报表中相关要素的什么错误有关?
5、会计报表中的有关要素的“完整性”认定有错误,与报表中相关要素的什么错误有关?
6、会计报表中的有关要素的“估价与分摊”认定有错误,有报表中相关要素的什么错误有关?
7、会计师事务所签署审计业务约定书前应了解被审计单位哪几个方面的基本情况?
一、管理当局对会计报表的认定
二、审计具体目标的确定
三、审计业务约定书
四、审计范围
第4次教学活动设计
1.存在或发生认定
资产负债表所列的各项资产、负债、权益在资产负债表日是否存在,损益表所列的各项收入和费用在会计期间内是否确实发生。
需注意的是“存在或发生”认定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管理当局是否把那些不应包括的项目(如不存在的项目或不曾发生的交易结果)挤入了会计报表,并不涉及所报告的金额是否正确。
2.完整性认定
在会计报表中应列示的所有交易和项目是否都列入了。
这里须注意,有关“完整性”的认定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管理当局是否把应包括的项目给遗漏或者省略了,也不涉及所报告的金额是否正确。
3.权利和义务认定
某一特定日期,各项资产是否确属公司的权利,各项负债是否确属公司的义务,须注意该认定只与资产负债表的组成要素有关。
4.估价或分摊认定
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等要素是否按适当的金额列入会计报表中。
5.表达与披露认定
会计报表上的特定组成要素是否被适当地加以分类、说明和披露。
1.一般审计目标
(1)总体合理性—具体审计目标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总体合理性目标,二是其他具体目标。
(2)真实性—所列余额真实。
(3)完整性—发生的金额均已包括。
(4)所有权—所列金额均经正确估价和计算。
(5)估价—所列金额均经正确估价和计算。
(6)截止—接近资产负债表日的交易已记入适当的期间。
(7)机械准确性。
(8)披露—财务报表中适当地反映了账户余额和相应的披露要求。
(9)分类—所列金额的分类恰当。
2.总目标、具体目标和认定的关系
(1)具体审计目标与管理当局对会计报表的认定存在着内在的对应关系。
管理当局做了哪些认定,注册会计师就要相应判定审计目标,最终对认定做出确认。
(2)具体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化,而项目审计目标是一般目标的延伸。
1.签约前应做的工作;
(1)明确审计业务的性质和范围;
(2)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
①业务性质、经营规模和组织结构;
②经营情况和经营风险;
③以前年度接受审计的情况;
④财务会计机构及工作组织;
⑤其他
(3)评价会计师事务所的胜任能力:
①评价执行审计的能力;
②评价独立性;
③保持应有谨慎的能力
(4)商定审计的收费
(5)明确被审计单位应协助的工作
2.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基本内容
(1)签约双方的名称;
(2)委托目的;
(3)审计范围;
(4)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
(5)签约双方的义务;
(6)出具审计报告的时间要求;
(7)审计报告的使用责任;
(8)审计收费;
(9)审计业务约定书的有效期间;
(10)违约责任;
(11)签约时间;
(12)基他有关事项
就会计报表审计而言,凡与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有关、与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有关的资料,均属于会计报表的审计范围。
第5次课程教学方案
第五周
第五章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
理解审计证据的含义特性和分类;
理解审计证据收集和审计证据鉴定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
理解审计工作底稿的含义和分类;
掌握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要点。
(一)审计证据的特性;
(二)审计证据的获取;
(三)审计工作底稿的形成和复核要求。
1、如何理解审计?
审计和审计证据的特性?
2、审计证据按外形不同可以分为哪几类?
3、简述审计证据获取的方法。
4、简述审计工作底稿的概念作用和分类。
5、请说明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的关系。
6、简述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要点和三级复核制。
一、审计证据的种类
二、审计证据的特性
三、审计证据的获取
四、审计工作底稿的形成与复核
第5次教学活动设计
在审计实务中,不同程序可提供不同的审计证据,而不同的审计证据可用来证实不同的会计报表认定。
(1)实物证据;
(2)书面证据;
(3)口头证据;
(4)环境证据四大类。
充分性和适当性是审计证据的两大特性。
1.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数量上的要求)
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是指审计证据的数量能足以证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
因此,它是注册会计师为形成审计意见所需证据的最低数量要求。
对于审计证据的充分性一定要注意两点:
第一,审计证据数量必须足够,必须达到最低的数量要求。
第二,审计证据的数量只要足够,绝不是越多越好。
2.审计证据的适当性(质量上的要求)
适当性
3.获取审计证据时,可以考虑对成本效益原则
审计证据都是通过执行审计程序获取的。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