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3读3练读练测10周第10周附答案Word下载.docx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3读3练读练测10周第10周附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3读3练读练测10周第10周附答案Word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16年9月30日《人民日报》)
中华儿女,是对我们自己最好的称呼;
爱我中华,也是我们对祖国最真挚的情愫。
没有国,哪有家,是战争给我们的启示。
落后就得挨打,是历史给我的警告。
只有努力奋进,把祖国装点得华美惊艳,才能激发我们更深的爱国情。
作为青少年,你又是如何理解爱国的呢?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1)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词,然后回答问题。
转应曲
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
山南山北雪晴。
千里万里月明。
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1)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简要赏析这首词中两组叠句(“边草,边草”与“明月,明月”)的表现效果。
答案
(1)这首词描绘了萧瑟凄清,山川寂寥的画面;
边塞将凋的枯草,积满山山岭岭的冰雪,初晴的夜空,普照大地的明月,偶尔传来的悲切呜咽的胡笳声,孤独苦守的羸弱老兵。
表达了戍边将士对长期戍边生活的极度愁怨,对家乡的极度思念,作者对将士们的同情。
(2)“边草”一叠,营造了荒草连天,茫无际涯的荒凉意境,为老兵提供了活动的背景,烘托了老兵空虚彷徨的心理状态;
“明月”一叠,营造了月光满地,冷清凄苦的意境,烘托了老兵望月怀乡、辗转难眠的思乡情绪。
叠句重唱,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美,渲染了“愁绝”的气氛。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①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②,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③好。
注 ①萧关:
关塞名,故址在宁夏固原县。
②幽并客:
指幽州、并州武勇之人。
③紫骝:
骏马名。
(1)这首是边塞征战诗,唐代的《塞下曲》(以及《塞上曲》)源于汉乐府,但又是乐府新诗。
第一句中的“空”字写出了__________,渲染了____________。
“八月萧关道”既点明了______________,又点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处处黄芦草”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前四句重在描写萧关仲秋的自然环境,后四句写了两类人:
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其中“皆共尘沙老”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活。
分析作者对这两类人的不同的情感态度。
答案
(1)桑叶已经落尽 边地荒凉冷落 时令 边塞的具体地点 将士戍边环境的艰苦
(2)“幽并客” “游侠儿” 献身于保卫祖国的征战 赞扬戍边战士慷慨豪迈,保卫祖国的精神。
批评那些骄矜恣纵、自夸勇武的人,他们徒有从武的外表,却只停留在向人夸耀骏马,而并没有捐躯赴难、为国牺牲的豪侠实质。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
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①。
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②,身老沧洲③。
注 ①梁州:
今陕西南郑一带。
②天山:
在新疆境内,汉唐时为西北边陲。
心在天山,即犹有万里从军之志。
这里代指抗金前线。
③沧洲:
水边。
陆游晚年退居山阴湖边的三山村。
(1)上片“尘暗旧貂裘”句的词眼是什么?
请作分析说明。
“关河梦断何处”中的“梦”是一个怎样的梦?
(2)分析“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
答案
(1)是“暗”字,一个“暗”字不仅写出了画面的暗淡,而且将岁月流逝,人事消磨,壮志难酬的惆怅心情融入其中,此外还与“匹马戍梁州”的梦想形成对比,造成强烈的情感落差。
“梦”是指奔赴抗敌前线,赶走金侵略者,收复中原,建功立业,流芳后世的理想与愿望。
(2)运用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奔赴抗敌前线,报效祖国,收拾旧山河的雄心壮志,与请缨无路,报国无门,有志难申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悲壮沉郁的浩叹,令人荡气回肠。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戎 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 ①骎骎(qīnqīn):
马跑得很快。
②卢龙塞:
古地名。
(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边将形象?
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特点:
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
作用:
营造了萧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是为边将出场做铺垫”也可)。
(2)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将形象。
表达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和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陈 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1)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有何作用?
全诗表达了什么情感?
(2)试从色彩、动静结合的角度分析一下本诗所表现出来的诗情画意。
答案
(1)描写了寒风紧吹、冻泥开裂、梧桐叶落、枝梢断折的寒冷萧瑟的景象。
交代了严酷的环境,提供了人物活动背景,渲染了凄凉氛围,烘托了战士的勇敢大无畏精神。
表达作者对唐军将士不畏艰难、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的赞美。
(2)大山莽莽,白雪漫漫,红旗飘飘。
色彩鲜明,深厚壮美。
风吹、山静、旗动、人行、笛吹,动静结合,静中显动。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陇西行
陈 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貂锦”指什么?
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震撼人心,你认为呢?
为什么?
答案
(1)精锐部队。
借代。
(2)本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
“可怜”句紧承前句,本是题中之义;
“犹是”句宕开一笔,另辟新境。
“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
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对穷兵黩武政策的批判。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出 塞
马 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1)第二句“马头冲雪过临洮”中“冲”字如果换成“冒”字好不好?
请作简要分析。
(2)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赏析本诗的人物形象。
答案
(1)不好。
“冲”字描绘出战士们在雪夜冲锋前行的生动画面,更表现出将士们一往无前、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使诗歌充满了一种高昂激扬的情绪。
“冒”字也能表现冒雪前进的情形,但在力度上没有“冲”字强烈。
(2)全诗通过外貌、环境和行动描写,为我们塑造了英姿勃发、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戍边将士的形象。
诗歌通过衣着来进行人物的外貌描写,用“金带连环束战袍”刻画出了戍边将士们那种全副武装、神采奕奕的风姿;
“马头冲雪过临洮”以天气恶劣、行军艰难来突出戍边将士们勇往直前的精神;
“卷旗夜劫单于帐”以“卷旗”的细节,写出将士们夜赴战场的决心与行动;
“乱斫胡兵”和“缺宝刀”既表现了战斗场面的激烈,更表现了将士们奋力杀敌、拼死搏杀的无畏精神。
9.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8—590):
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
历仕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
指边塞。
③陇西:
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
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1)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
“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2)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而且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
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
(1)不矛盾。
因为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沉重的别情和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2)前三句叙事抒情,最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景象壮阔而悲凉,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老实是根本
四川一考生
《论语》中有言: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此句中的“本”是指为人做事的根本,建立根本,守住根本,立人治国就有了原则与基础。
换言之,《论语》认为,君子安身立命,当首先知道为人之根本何在,在我看来,老实即是根本。
令人叹息的是,“老实”“本分”这样的词语放在当下已隐隐带了贬低的意味,家长们以过来人的身份教训孩子:
做人处事,头脑要放聪明一些,不要太老实,老实人会吃亏,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
而真照这样做,老实人很可能渐渐就会销声匿迹了。
现在,如果问起人们对老实人的看法,他们一定会嗤之以鼻:
“老实人?
抬举他们了,不就是笨吗?
”从各种各样应用在考场里的作弊策略乃至高科技产品,再到贪污巨款的官员们……某些“聪明人”的身影活跃在社会的每一处,他们的“聪明手段”实在令人叹为观止,那是否应该称赞他们机智敏锐呢?
不知从何时起,老实与愚笨画上了等号。
然而,这是真的吗?
老实人真的愚笨吗?
答案是否定的。
苏轼在《贺欧阳少师致仕启》中写道:
“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他还曾作《洗儿诗》一首: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正如诗中所说,但凡人家养子女,莫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什么诗词书画全才、聪明绝顶的东坡居士偏偏悖逆世俗所望,想让儿子“愚且鲁”呢?
这只是“被聪明误一生”的无奈自嘲,他希望的并不是儿子“愚且鲁”,而是忠厚、实诚,更确切地说是“务本”。
老实务本,其实是一种大智慧,而“聪明”与“智慧”是不同的。
“聪明”是天赋,与生俱来,头脑好使即可说是聪明,比如《红楼梦》中“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王煕凤;
“智慧”则是一种经由后天环境和经历的洗礼所得来的通彻与明悟,比如,以儒济世、以道修身、以佛治心,可谓是智慧通达的弘一法师。
智慧是成熟的态度,像上了年纪的人在不紧不慢品味的清茶,低调沉郁,令人回味;
聪明则像毛毛躁躁的年轻人钟爱的速溶咖啡,在滚水中迅速消融,唇齿间却难留余味。
老实人拥有这样的智慧,他们稳打稳扎,不汲汲营营,他们用实诚与忠厚去待人接物,他们慢慢行走,慢慢历练。
他们懂得“务本”,所以他们每一步都很稳,很坚实,不轻浮。
他们或许在最初并不起眼,但当年岁渐长,当“聪明人”的聪明才智被他们自己挥霍到无可挥霍时,老实人也许会不知不觉走到某些“聪明人”前面。
老实人不爱嘲讽,也不会沾沾自喜,他们在多年的风霜中收获了成熟的智慧。
老实人不是不聪明,只是将务本看得比天赋聪明更重要。
老实是根本,且将机智、敏锐的聪明蕴藏在实诚、忠厚的老实之下,务己之本,立己之道,方为大智。
本文是一篇立意高远、内容充实、语言流畅的佳作。
文章以《论语》名言开篇,提炼观点,让人眼前为之一亮。
列举苏轼、王煕凤的例子,一反一正,将“务本”与“聪明”的内涵解释得深刻透彻。
最后指出老实人才是真正的智者,从而照应了题目,深化了主旨。
1.(2011·
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 ①周朴(?
~878):
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
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
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
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答案
(1)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2)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2.阅读下面这首五代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
欧阳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
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
空有姑苏台[注]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 姑苏台:
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
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
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案 “水无情”明写落日余晖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
“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3.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和这副对联,然后回答问题。
赤 壁
杜庠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②。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③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注 ①杜庠:
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
不得志,放情诗酒。
②舳舻:
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
③曹瞒:
即曹操。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
(1)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__________,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2)对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一句同说一事;
“苏子两游”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一句同说—事。
(3)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
(80字左右)
答案
(1)对仗(或:
对偶)
(2)兵销炬影东风猛 梦断箫声夜月孤
(3)(示例一)本句是典型的借景抒情,借曹操兵败赤壁、苏轼两游赤壁的史实和眼前只剩下荒凉一片的景色——“荒矶”“鸥鸟”“烟芜”,来抒发自己满腔热情却仕途不得志、报国无门的感慨和不平,咏史抒怀,将荒芜苍茫之景与凄凉的心境融合,借景抒情的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
(示例二)此句写赤壁只有荒芜、萧条的景象,引得诗人想起三国旧事,看似写落寞凄凉的景物,实则表现诗人官场不得意,内心孤落的感情。
从全诗看,赤壁之景暗含作者空有抱负如诸葛,却壮志难酬之情。
诗中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蜀先主庙
刘禹锡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①。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②。
注 ①五铢钱:
汉武帝元狩五年铸行的一种钱币。
后来王莽将其罢废,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又恢复。
②“凄凉”二句:
典出《汉晋春秋》:
“司马文王(昭)与禅宴,为之作故蜀伎。
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
(1)作者在尾联使用的典故有什么含意?
(2)全诗除了使用典故之外,还用什么手法阐明了什么道理?
答案
(1)写刘禅不惜祖业,只求享乐而毫无廉耻,进一步揭示蜀国败亡的原因。
(2)全诗先写蜀之盛,后写蜀之衰,在鲜明的对比中道出了古今兴亡的深刻教训:
人才得失是大业成败的关键,善于择相使刘备开创大业,短于教子却葬送了基业。
(或:
该诗不仅用盛衰对比,还以刘备长于任贤择相和短于教子对比,说明创业难,守成更难。
)
汴河怀古二首(其二)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