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
《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从图中该产业转移的方向来看,影响该产业转移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原科B.市场C.技术D.劳动力价格
5、从图中可以看出该产业先由西欧转移到日本再到中国东南沿海,而不是直接由西欧转移到中国东南沿海,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劳动力价格B.国家政策C.交疆运输D.技术
①“苍松雪岭,沃野龙江稻谷香”②“碧草毡房,春风马背牛羊壮”;
③“琼海独具太平笔,五指擎天飞④“石林自有高材生,群峰拔地”。
这两副对联描绘出了我国四省区的突出特点,读后回答下列各题。
6、以上四句对联播写的分别是()
A.新疆、黑龙江、海南、云南B.黑龙江、内蒙古、海南、云南
C.内蒙古、宁夏、海南、云南D.内蒙古、黑龙江、贵州、广西
7、上述四省区季节变化不明显的是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8、下列地貌组合与四省区相对应的是
A.冰川地貌、冲积平原、风蚀洼地、火山地貌
B.断层谷、背斜山、沙雕群、盐碱地
C.冲积平原、沙漠、海蚀崖、溶洞群
D.三角洲、蒙古包、红树林、火山岛
读植被、风速与输沙率的关系图,回答下列小题。
9.图中反映出()
A.同一植被条件下,输沙率与风速呈负相关
B.同一风速条件下,输沙率与植被呈负相关
C.在植被覆盖度为10~20%时,风速对输沙率的影响较小
D.输沙率与植被、风速的关系不明显
10.依据图示,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
A.合理利用水资源
B.恢复天然植被
C.设置沙障固沙
D.小流域综合治理
11.下列区域的划分以单一指标为依据的是()
①热量带②干湿区③我国三大自然区④文化区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12、下列区域具有明确边界的是()
①行政区②自然带③热量带④干湿地区⑤三江平原⑥大同市
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⑤⑥D.①⑥
13、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A.热量充足B.太阳辐射强
C.水资源丰富D.土壤肥沃
14.造成我国南北方楼房房间距差异的原因主要是()
A.太阳高度B.地形C.降水D.建筑材料
15.松嫩平原与长江三角洲气候的共同点是雨热同期,原因是()
A.同属温带地区B.气候的大陆性强
C.同属东部季风区D.都是平原地区
读全球荒漠分布示意图,回答16~17题。
16、全球荒漠分布地区主要受哪几种气候类型控制()
①热带季风气候②热带沙漠气候
③温带大陆性气候④亚热带季风气候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17、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约3600万平方千米,而且呈扩大和加剧的趋势,其影响因素由包括()
A.地震、火山、泥石流频发B.水资源的不台理利用
C.乱垦滥伐、砍伐森林D.全球C02排放量增加
下图反映了我国东部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8、有关图中从I到Ⅲ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图中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②图中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③图示区域出现了城市化现象④图中河流夏季流量减小,冬季流量增大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9、从Ⅲ到Ⅳ时期,影响图中农业生产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政策B、交通运输C、劳动力D、市场
20.下列关于南北方传统民居差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南方民居墙体厚B.南方民居屋顶坡度小
C.南方民居房檐宽D.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使观强
我国江南部分丘陵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业热带湿润的岩搭地区,土壤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
据此。
回答下列各题。
21、“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风化作用B.风力侵蚀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D.流水沉积作用
22、“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A.乱垦溢伐B.过度放牧C.开山取石D.污染环境
读我国西北部内陆两地景观示虑图回答下列各题。
23、甲地以井为中心在草原上形成沙地,其原因可能是()
A.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
B.由于干旱地区地下水含盐量高,使植物不能生存
C.由于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
D.水井周围地区农牧业活动较频繁而导致地表植被破坏
24、在乙地区,可能反映该地区绿洲萎缩的现象有()
A.沙尘暴频度减少B.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紧实度下降
C.土壤盐碱度升高D.生物生产能力提高
读“倒U形区域发展规律图”,完成下列问题。
25.关于图示区域发展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以工业化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B.②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C.③是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D.①—②—③体现了不平衡—平衡—不平衡
26.从全国来看,目前我国仍处于图中哪一阶段
A.①B.②C.③D.①②③
区域行业分工指数可大致衡量区域分工的程度。
指数值越高,两地区的行业差异性越大,反之则两地区产业相同性越大。
读环渤海地区行业分工指数表(表格上数字为1997年,下数字为2001年),回答下列问题。
27、与北京产业结构差异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是
A.山东B.河北C.天津D.辽宁
28、1997—2001年,分工指数的变化说明环渤海地区
A.内部竞争更加激烈B.产业结构趋于一致
C.经济发展速度都在加快D.专业化分工进一步加强
读“2005年我国不同地区产业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29.2005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一、二、三产业比例为4.1∶55.3∶40.6,图中可以表示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的是
A.①B.②C.③D.④
30.目前发达国家的许多制造业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
据此判断,我国产业结构在近期变化趋势是
A.第一产业比重会有所上升
B.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下降
C.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
D.第二产业比重继续上升
读“我国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及近西部地带、远西部地带图”,回答下列问题。
31.关于A地自然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广人稀,可垦耕地多,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瓜果和蔬菜生产基地
B.位于我国最大的盆地内,有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C.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D.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目前和将来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
32.关于B地及东北和东部沿海地带的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A.B地资源丰富,人口稠密,交通便利,是我国最发达的工业区,要加快城市化速度,建设世界级都市圈
B.东北和东部沿海地带吸收中西部迁移人口,减轻中西部人口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压力
C.发挥该地资源和人口优势,重点发展资源密集型和劳力密集型工业
D.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能源生产基地
下图为“我国荒漠化土地成因比例图”(其中①为物理及化学作用,②为工矿、交通等基本建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33.我国下列地区及其主要的荒漠化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A.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石漠化B.黄土高原—盐渍化
C.江南丘陵—红漠化D.云贵高原—沙漠化
34.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荒漠化的共同原因是
①石灰岩广布,土层发育浅薄②植被破坏③土层疏松、直立性较强④降水强度大,多暴雨
A.①②③B.②④
C.①③D.②③
35.有关我国荒漠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荒漠化的成因主要是风蚀和水蚀
B.松嫩平原西部荒漠化主要是风蚀
C.山西省土地荒漠化与工矿、交通建设有关
D.江南丘陵的荒漠化主要是物理作用
下图为某区域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36.下列关于图中县界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以河流为分界线,是模糊的B.以湖泊为分界线,是模糊的
C.以公路为分界线,是明确的D.以山脉为分界线,是明确的
37.图示区域()
A.水稻田的空间形态呈面状B.森林公园、河流和湖泊均呈线状
C.城镇呈线状,乡村呈点状D.公路呈线状,高速公路呈网格状
下图为“我国京津地区产业转移示意圈”。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38、该地区产业转移的主要特征是()
①从大城市向中小城镇转移
②从乡村向城市转移
③多靠近沿海地区
④多靠近交通线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39、该地区转出的企业多为钢铁机械工业,则该地区产业转移的原因是()
A.市区地价高、环境污染严重B.城市产业升级需要
C.促进周边地区经济发展D.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
读图,回答问题。
40、图中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内涵是
A.区域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B.区域内部的特性相对一致
C.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二、综合题(共2小题,20分)
4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材料一:
科尔沁草原位于内蒙古东部,松辽平原西北部,目前大部分草地都已沙化。
材料二:
1991~1996年,我国某研究机构在科尔沁沙地进行了放牧试验,试验分为3个放牧强度进行,即重牧(HG)(6只羊/公顷)、中牧(MG)(4只羊/公顷)、轻牧(LG)(2只羊/公顷),主要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原植被的影响;
左图为不同放牧强度下物种丰富度变化示意图,右图为不同放牧强度下草场高度变化图。
(1)在放牧试验的最初2年,各放牧强度的物种丰富度均呈现趋势;
不同放牧强度对物种丰富度的影响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但从第3年开始,区的物种丰富度明显下降。
(4分)
(2)三种放牧强度中,使草层高度明显下降;
使草层高度有所增加。
(2分)
42、读“我国的西北地区荒漠化”及“荒漠化发展与结果”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荒漠化的发展与结果”图中看出,土地荒漠化的最终结果是的长期丧失,其实质是
的退化。
(2)简述西北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3)针对图中所示地区出现的环境闷题,我国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高一地理10月考试参考答案
一、ABBDBBBCABADBACBACIJCCADCCBCDCDABCBDDACAB
41、(l)增加或上升(1分)中牧区>
重牧区>
轻牧区(2分)重牧(1分)
(2)重牧(1分)轻牧(1分)
42、
(1)土地生产力土地
(2)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④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⑤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