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企业危化品生产安全知识培训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097581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197.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工企业危化品生产安全知识培训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化工企业危化品生产安全知识培训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化工企业危化品生产安全知识培训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化工企业危化品生产安全知识培训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化工企业危化品生产安全知识培训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工企业危化品生产安全知识培训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

《化工企业危化品生产安全知识培训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工企业危化品生产安全知识培训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工企业危化品生产安全知识培训教材Word文档格式.docx

-18℃)如乙醛、乙醚、汽油、丙酮、二乙胺等。

用水灭火无效。

②中闪点液体:

(-18℃≤闭杯闪点<23℃)如苯、甲苯、乙苯、乙醇、乙酸乙酯、丙烯腈、丙烯酸清烘漆、硝基清漆等。

③高闪点液体:

(指闭杯试验闪点在23~61℃的液体)如丁醇、氯苯、二甲苯、环己酮、糠醛、松节油、醇酸清漆、环氧清漆等。

除用泡沫、干粉、二氧化碳外,还可用雾状水、沙土灭火。

•闪点是表征可燃液体火灾危险程度的重要参数;

可燃液体的温度高于其闪点时,随时都有被火点燃的危险。

•闪点是液体的特性参数,但硫、萘和樟脑等固体在室温或略高于室温的条件下即能挥发或升华,在周围的空气中

的浓度达到闪燃的浓度,所以也有闪点。

易燃液体特性:

一、高度易燃性——几乎全部为有机液体,闪点低,遇火源极易燃烧。

二、易爆性——泄漏,蒸汽与空气混合。

三、高度流动扩散性——黏度小、易渗透、浸润、毛细现象易发生,流动使火灾面积增大。

四、受热膨胀性——内压增大,鼓桶,容器应5%以上的空隙,不可灌满。

五、忌氧化剂和酸——氧化放热。

六、毒性——甲醇、苯、二硫化碳等。

七、生产中使用到的易燃液体:

乙醇、甲醇、丁酮等的危险特性:

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明火、高温极易燃烧爆炸。

与氧化剂能发生化学或引起燃烧。

在火场中,受热的容器有爆炸危险。

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

一:

易燃固体指燃点低,对热、撞击、摩擦敏感,易被外部火源点燃,燃烧迅速,并可能散发出有毒烟雾或有毒气体的固体。

二:

自燃物品指自燃点低,在空气中易于发生氧化反应或生物反应,放出热量而自行燃烧的物品。

三:

遇湿易燃物品(忌水性物品)指遇水或受潮时,发生剧烈化学反应,放出大量易燃气体和热量的物品,有些不需要明火即能燃烧起火爆炸。

有毒品

本类物品指进入肌体后,积累达到一定的量,能与体液和器官组织发生生物化学作用或生物物理作用,扰乱或破坏肌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性或持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物品。

有毒品包括氰化钠、氰化钾、砷酸盐、酚类、氯化钡、硫酸二甲醋及列人危险货物品名的农药等,均属此类。

腐蚀品

本类物品指能灼伤人体组织,并对金属等物品造成损坏的固体和液体。

与皮肤接触在4小时内出现可见坏死现象,或温度在55℃时,对20号钢的表面均匀年腐蚀率超过6.25mm/年的固体或液体。

按化学性质分为以下3项。

性腐蚀品,如硫酸、硝酸、盐酸等;

②碱性腐蚀品,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乙醇钠等;

③其他腐蚀品,如氯化铜、氯化锌、亚氯酸钠溶液等。

二、判断化学危险品火灾或爆炸的指标

•闪点:

易燃、可燃液体(包括具有升华性的可燃固体)表面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气,当火源接近时会产

生瞬间燃烧。

这种现象称为闪燃。

引起闪燃的最低温度称闪点。

当可燃液体温度高于其闪点时则随时都有被火焰点燃的危险。

闪点是评定可燃液体火灾爆炸危险性的主要标志。

•燃点:

可燃物质在空气充足条件下,达到某一温度与火焰接触即行着火(出现火焰或灼热发光),并在移去火焰之

后仍能继续燃烧的最低温度称为该物质的燃点或着火点。

 

•自燃点:

指可燃物质在没有火焰、电火花等明火源的作用下,由于本身受空气氧化而放出热量,或受外界温度、

湿度影响使其温度升高而引起燃烧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或引燃温度

三、危化品的安全标志

标志1 

爆炸品标志

标志2 

易燃气体标志

标志3 

不燃气体标志 

标志4 

有毒气体标志

标志5 

易燃液体标志 

标志6 

易燃固体标志

标志7 

自燃物品标志

标志8 

遇湿易燃物品标志

标志9 

氧化剂标志

标志10 

有机过氧化物标志

标志11 

有毒品标志

标志12 

剧毒品标志

标志13 

一级放射性物品标志

标志14 

二级放射性物品标志

标志15 

三级放射性物品标志 

标志16 

腐蚀品标志

主要介绍内容:

燃烧三要素、物质燃烧过程、液体的闪燃与闪点

1、燃烧定义和特征

所谓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氧化还原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

燃烧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氧化还原反应不一定是燃烧。

2、燃烧的特征:

燃烧有三个基本特征:

是一种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新物质;

②放出大量的热量;

③发光(或烟)。

3、燃烧的充分条件

1)、可燃物和助燃物具有适当的浓度和比例。

A、少量液化气泄漏不能被点燃,浓度达不到爆炸极限,如天然气浓度低于5%。

B、氧气浓度低于14%时,燃着的木块也会自行熄灭。

2)、点火源的能量足够。

点火源有:

可以是明火,或是高温物体;

可由热能、化学能、电能、机械能转化而来。

物质都有各自不同的点火能,点火源能量低于点火能则不能着火。

有些物质点火能低,容易被点燃,相反,点或能高的物质不易被点燃。

A、在有化工原料(如:

苯系物、氢气、乙炔、丙酮、汽油)的场所,人体静电火花就能够引发火灾或爆炸,但静电不可能引起木材着火。

B、电火花的能量比静电火花大的多,有其引发的矿山、工厂、住宅、办公室、宿舍的火灾事例很多。

C、电焊渣温度达1200℃,一个电焊渣不能引发木材火灾,但大量电焊渣就能够引燃,因为其能量总量大。

根据着火三角形,可以提出以下防火方法:

1.控制可燃物:

在可能的情况下,用难燃或不燃材料代替易燃材料;

对工厂存在可燃气体或蒸气的地方,保证密封避免泄漏,也可采取通风换气的方法;

在森林中采用防火隔离林等。

2.隔绝空气:

涉及易燃易爆物质的生产过程,应在密闭设备中进行;

对有异常危险的,要充入惰性介质(如氮气、二氧化碳等)保护;

隔绝空气储存某些物质等。

3.消除点火源:

在易产生可燃性气体的场所,禁止一切引火源的产生和存在,如采用防爆电气、安装防雷装置、减少静电产生量并泄放静电电荷等。

根据燃烧三要素,可以得出以下灭火方法:

1.隔离法:

将尚未燃烧的可燃物移走,使其与正在燃烧的可燃物分开;

断绝可燃物来源等,燃烧区得不到足够的可燃物就会熄火。

2.窒息法:

用不燃或难燃物捂住燃烧物表面;

用水蒸气或惰性气体灌注着火的容器;

密闭起火的建筑物的孔洞等,使燃烧区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而熄火。

3.冷却法:

用水等降低燃烧区的温度,当其低于可燃物的燃点时,燃烧就会停止。

二、燃烧类型:

1、闪燃与闪点:

当火焰或炽热物体接近易燃或可燃液体时,液面上的蒸气与空气混合物会发生瞬间火苗或闪光,

此种现象称为闪燃。

由于闪燃是在瞬间发生的,新的易燃或可燃液体的蒸气来不及补充,其与空气的混合浓度

还不足以构成持续燃烧的条件,故闪燃瞬间即熄灭。

闪点是指易燃液体表面挥发出的蒸气足以引起闪燃时的最低温度。

闪点与物质的饱和蒸气压有关,物质

的饱和蒸气压越大,其闪点越低。

如果易燃液体温度高于它的闪点,则随时都有触及火源而被点燃的危险。

闪点是衡量可燃液体危险性的一个重要参数。

可燃液体的闪点越低,其火灾危险性越大。

2、自燃与自燃点:

自燃是可燃物质自发着火的现象。

可燃物质在没有外界火源的直接作用下,常温中自行发热,

或由于物质内部的物理(如辐射、吸附等)、化学(如分解、化合)、生物(如细菌的腐败作用)1反应过程所提供的热量聚积起来,使其达到自燃温度,从而发生自行燃烧。

可燃物质在没有外界火花或火焰的直接作用下能自行燃烧的最低温度称为该物质的自燃点。

自燃点是衡

量可燃性物质火灾危险性的又一个重要参数,可燃物的自燃点越低,越易引起自燃,其火灾危险性越大。

一般说来,液体密度越小,闪点越低,而自燃点越高;

液体密度越大,闪点越高,而自燃点越低。

例如

汽油、煤油、轻柴油、重柴油、蜡油、渣油、其闪点逐渐升高,但自燃点逐渐降低,如表3—1和表3—2所示。

表3—1几种液体燃料的自燃点和闪点比较

物质

闪点

(℃)

自然点

汽油

<28

510~530

轻柴油

45~120

350~380

蜡油

>

120

300~380

煤油

28~45

380~425

重柴油

300~330

渣油

230~240

表3—2易燃液体和可燃液体的闪点

名称

硝基苯

87.8

氯乙烯

14

丁二酸酐

88

丙烯酸甲酯

-2.7

乙醚

-45

二氯丙烯

15

丁二烯

41

丙酸乙酯

12

乙基氯

-43

氯乙烷

21

十氢化萘

57

丙醛

乙烯醚

-30

二甲苯

25

三甲基氯化硅

-18

丙烯酸乙酯

16

乙基溴

-25

二甲基吡啶

29

三氯苯

丙胺

<

20

乙胺

二异丁胺

29.4

三乙胺

4

丙烯醇

乙烯基氯

-17.8

二甲氨基乙醇

31

三聚乙醛

26

丙苯

23

乙醛

-17

二乙基乙二酸酯

44

三甘醇

166

丙酸

30

一烯正丁醚

-10

二乙基乙烯二胺

46

三乙醇胺

175.4

丙醇丁酯

32

乙烯异丁醚

二聚戊烯

飞机汽油

-41

丙酸正丙酯

40

乙硫醇

<O

二丙酮

49

己烷

-23

丙酸异戊酯

40.5

乙基正丁醚

1.1

二氯乙醚

55

己胺

26.3

丙酸戊酯

乙腈

5.5

二甲基苯胺

62.8

己醛

丙烯酸丁酯

48.5

乙醇

11

氯异丙醚

85

己酮

35

52

乙苯

二乙二醇乙醚

94

己酸

102

丙酐

73

乙基吗啡林

苯醚

115

天然汽油

-50

丙二醇

98.9

乙二胺

33.9

丁烯

-80

反二氯乙烯

6

石油醚

乙酰乙酸乙酯

丁酮

-14

六氢吡啶

原油

-35

醋酸

38

丁胺

-12

六氢苯酸

68

石脑油

25.6

乙酰丙酮

10

丁烷

火棉胶

17.7

甲乙醚

-37

乙撑氰醇

丁基氯

-6.6

18

甲酸甲酯

-32

乙基丁醇

58

丁醛

-16

水杨醛

90

甲基戊二烯

-27

乙二醇丁醚

丁烯酸乙酯

2.2

水杨酸甲酯

101

甲酸乙酯

-20

乙醇胺

丁烯醛

13

水杨酸乙酯

107

甲硫酸

-17.7

乙二醇

100

丁酸甲酯

巴豆醛

12.8

甲基丙烯醛

二硫化碳

45

丁醇醛

82.7

丙酸甲酯

-3

二乙胺

-26

异戊醛

39

苯甲醇

92

溴乙烷

二甲醇缩甲醛

丁烯酸甲酯

<20

氧化丙烯

溴丙烯

1.5

二氯甲烷

丁酸乙酯

壬烷

溴苯

65

二甲二氯硅烷

-9

丁烯醇

34

壬醇

83.5

碳酸乙酯

二异丙胺

丁醇

双甘醇

124

甲乙酮

二甲胺

-6.2

丁醚

丙醚

甲基环己烷

二甲基呋喃

7

丁苯

丙基氯

17.8

甲酸正丙酯

3

二丙胺

7.2

丁酸异戊酯

62

丙烯醛

甲酸丙酯

甲基戊酮醇

8.8

丁酸

77

丙酮

甲酸异丙酯

1

甲酸丁酯

17

冰醋酸

丙烯醚

甲苯

甲酸戊酯

22

吡啶

丙烯腈

5

甲基乙烯甲酮

6.6

甲基异戊酮

间二甲苯

79

甲醇

甲酸

69

间甲酚

36

硝酸甲酯

甲酸异丁酯

8

甲基丙烯酸

76.7

辛烷

硝酸乙酯

醋酸甲酯

-13

戊烷

环氧丙烷

硝基丙烷

醋酸乙烯

-4

戊烯

环己烷

6.3

硝基甲烷

醋酸乙酯

戊酮

15.5

环己胺

硝基乙烷

醋酸醚

戊醇

环氧氯丙烷

醋酸丙酯

对二甲苯

环己酮

醋酸丁酯

22.2

正丁烷

-60

邻甲苯胺

氯丙烯

醋酸酐

正丙醇

松节油

氯丙烷

樟脑油

47

四氢呋喃

-15

松香水

氯丁烷

噻吩

四氢化萘

氯苯

27

糠醛

66

甘油

160

苯乙烯

氯乙醇

糠醇

76

异戊二烯

-42

苯甲醛

硫酸二甲酯

83

缩醛

-2.8

异丙苯

苯胺

71

氰氢酸

17.5

绿油

3、点燃与着火点

●点燃亦称强制着火。

即可燃物质与明火直接接触引起燃烧,在火源移去后仍能保持继续燃烧的现象。

物质被点燃后,先是局部(与明火接触处)被强烈加热,首先达到引燃温度,产生火焰,该局部燃烧产生的热量,足以把邻近部分加热到引燃温度,燃烧就得以蔓延开去。

●在空气充足的条件下,可燃物质的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与火焰接触而能使燃烧持续5秒钟以上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或着火点。

对于闪点较低的液体来讲,其燃点只比闪点高1~5℃,而且闪点越低,二者的差别越小。

通常闪点较高的液体的燃点比其闪点约高5~30℃,闪点在100℃以上的可燃液体的燃点要高出其闪点30℃以上,控制可燃液体的温度在其着火点以下,是预防发生火灾的主要措施。

一、爆炸的概念及其特征

●爆炸是指物质的状态和存在形式发生突变,在瞬间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形成空气冲击波,可使周围物质受到强烈的冲击,同时伴随有声或光效应的现象。

●注意:

物理爆炸没有发光和烟雾现象。

1、爆炸的一般特征:

①爆炸过程进行得很快,一次爆炸在瞬间即完成;

②爆炸点附近瞬间压力急剧上升;

③发出或大或小的声响;

④爆炸点周围的介质发生震动或邻近物体受到冲击破坏。

二、爆炸的类型:

1、物理爆炸:

物理爆炸过程是纯粹的物理变化过程,爆炸前后系统内物质只发生状态变化,化学组成及化学性质均不发生变化的爆炸。

是由于内部压力增大,超过容器的承受能力的破裂,内部压缩的气体瞬间释放出能量。

物理爆炸的例子:

(1、蒸汽锅炉的爆炸;

2、气瓶或压力储罐受热超压爆炸;

3、压力管道腐蚀破裂爆炸;

4、少量水急速汽化爆炸)

2、核爆炸

3、化学爆炸:

化学爆炸是由于急剧化学反应造成的;

爆炸过程中产生大量新的高温高压气体,气体高速膨胀引起。

三、爆炸极限以及爆炸极限的影响因素

(1)体系的初始温度的影响:

升温——下限下降,上限上升;

降温——下限上升,上限下降

(2)体系初始压力的影响:

压力增加,分子间距缩小,碰撞几率增加,更容易被引燃,所以爆炸极限随之加宽。

(3)惰性介质的影响

(4)容器直径的影响,机理与对燃烧的影响相同

——直径小,利于散热,不利升温;

——直径小,利于自由基销毁

(5)点火源能量大小的影响

A,能量小的点火源不能点燃的气体,用强的点火源就可能点燃;

B,在点火源强度较低的范围内成立;

C,最小点火能都是指某一确定条件下,比如接近化学计量比例浓度;

D,对电压为100V,电流强度为1A的电火花,不能引爆任何浓度的甲烷,当电流增加到2A时,爆炸极限为5.9%~13.6%,而当增至3A时为5.85%~14.8%。

(6)点火位置的影响

(7)混合气体中含氧量的影响:

A、通常给出的爆炸极限值是指在纯粹空气中的测定值;

B、如果在空气中引入惰性气体,氧气浓度自然降低;

C、可燃气体与纯氧气混合极限范围宽;

D、空气可看成是在纯氧中混入惰性气体的混合气体;

E、惰性气体占的比例越高,爆炸极限范围自然越窄,高到一定程度时,爆炸范围消失。

四、粉尘爆炸:

1、粉尘爆炸的条件

(1)粉尘本身是可燃的(包括无机和有机两类粉尘)

(2)粉尘以一定浓度悬浮在空气中

(3)悬浮粉尘浓度处于一定的范围内才能爆炸

2、粉尘爆炸的特点

(1)粉尘爆炸比气体爆炸所需的点火能大、引爆时间长、过程复杂。

(2)粉尘爆炸的最大爆炸压力略小于气体,但爆炸压力上升速度和下降速度都较慢。

(3)易发生二次爆炸。

(4)离起爆点越远、破坏越严重。

(5)燃烧不完全,易产生CO。

(6)爆炸下限为20~60g/m3。

3、粉尘的爆炸环境条件:

环境的水分和温度

(1)水分起着附加不燃成分的作用;

(2)水分能粘结小颗粒粉尘,降低粉尘的分散度和缩短其飘浮时间;

(3)水分蒸发要吸收大量的热,阻止粉尘的燃烧化学反应;

(4)水蒸气占据空间,稀释环境中的氧浓度而降低了粉尘的燃烧速度。

(5)水分的这种削弱作用随着其含量增大而增强。

4、粉尘爆炸的预防与控制:

(1)粉尘爆炸的抑制;

(2)设置防爆泄压装置

5、预防粉尘爆炸,降低后果措施:

抑制粉尘的形成、消除引爆源、惰性气体保护、设置泄压装置、遏止爆炸发展

粉尘爆炸的抑制:

1粉尘爆炸抑制装置能在粉尘爆炸初期,迅速喷洒灭火剂,将火焰熄灭,遏止爆炸发展。

2由爆炸探测机构和灭火剂喷洒机构组成。

3探测机构必须反应迅速、动作准确,以便快速探测爆炸的前兆并发出信号;

4灭火剂喷洒机构接受探测机构发出的、并经扩大的信号后,立即启动,喷洒灭火剂。

第四节火灾爆炸事故的预防措施《(重点内容)》

火灾:

火灾分为A、B、C、D四类:

A类火灾指固体物质火灾。

B类火灾指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

C类火灾指气体火灾。

D类火灾指金属火灾如钾、钠、镁、钛、锆、锂、铝镁合金火灾等。

火灾爆炸有四种表现形式:

由燃烧导致爆炸、只燃烧不爆炸、爆炸后引起燃烧、只爆炸不发生燃烧。

火灾过程分:

初起期、发展期、最盛期、衰减期、熄灭期。

火灾热传播的途径:

热传导、热对流(影响初期火灾),热辐射

1、取代或控制易燃易爆品的用量

2、防止泄漏

1:

基本措施——密闭或密封,防止泄漏。

2:

防止外泄——具有压力的设备,应防止气体、液体或粉尘逸出;

3:

防止漏入——真空设备,防止空气漏入设备内部。

4:

防止直接挥发——开口的容器、破损的铁桶、容积较大且没有保护措施的玻璃瓶是不允许贮存易燃液体的;

5:

防止容器破碎——不耐压的容器是不能贮存压缩气体和加压液体的。

:

6:

尽量少用法兰连接,多用焊接;

7:

输送危险气体、液体的管道应采用无缝钢管;

8:

盛装具有腐蚀性介质的容器,底部尽可能不装阀门,腐蚀性液体应从顶部抽吸排出。

9:

转动轴密封不严会使粉尘与油类接触;

10:

要定期清洗传动装置,及时更换润滑剂,防止粉尘渗进变速箱与润滑油相混,由于蜗轮、蜗杆摩擦生热而引发爆炸。

3、通风排气。

风排气的效果要满足两个要求,一是防火防爆,二是避免人员中毒。

1)自然通风不能满足要求时,就必须采用机械通风,强制换气。

2)对局部通风,应注意气体或蒸气的密度,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要防止在低洼处积聚;

密度比空气小的要防止在高处死角上积聚。

3)一般情况下,排除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排气口要设在低处;

相反,排除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排气口要设在高处或顶部。

4、惰性化(处理)

惰性化的两种情况:

①向已经存在可燃气体的容器或设备中充入惰性气体,稀释或吹走可燃气体;

②准备投入可燃气体或易燃液体的设备,通入可燃气体,降低氧气浓度。

惰性化目的:

①使可燃气降至可燃下限以下。

②使系统内氧气的浓度ϕ(O2)低于最小氧气浓度(MOC)。

惰性化方法:

1覆盖隔离,

2置换。

压力净化法,即向容器中加入加压的惰性气体直至扩散到整个容器后,气体再排入大气,直到容器

压力降至大气压,一般要要进行几次循环才能使氧含量降至预定浓度。

吹扫净化法,吹扫净化法最简单,将惰性气体从容器的一个口加入,而混合气从容器的另一个口排入大气,注意不能有死角。

如果设备不宜用真空抽净及压力净化法时,即可使用这种方法。

稀释惰化法:

通入惰性气体的同时放出混合气体;

相当于对氧气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