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12章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089054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96.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12章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12章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12章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新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12章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新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12章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12章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新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12章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12章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12章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美国天气预报中32度的温标是什么?

有同学知道吗?

美国天气预报中32度指32华氏度,美国一般使用华氏温标。

这位同学的知识面非常广,华氏温标规定水的冰点为32度,水的沸点为212度,之间均分180份,每份为1华氏度。

在物理学中广泛使用的是开尔文温标,它也是温度的国际单位,它规定水的冰点为273K,水的沸点为373K。

现在你该明白在美国32度为什么要穿外套了吧!

4、常用温度值

生活中的一些常用温度值,你们熟悉吗?

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个小游戏来考察一下。

想必同学们都看过央视正大综艺吧,其中有一个环节为《真真假假》。

下面我们也来一回真真假假,我们分A、B、C、D四个团队,希望大家团结协作,共同完成这个环节。

多媒体展示图片:

《真真假假》(太阳表面的温度,趵突泉泉水的温度,灯泡灯丝的温度,烈日下交警值勤时路面的温度),团队回答。

除了这些,自然界中还有一些特定的温度,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出示图片

5、温度计:

那我们怎样准确地得出它的温度呢?

你能描述温度计的形状构造吗?

它是个玻璃管,下端有一玻璃泡,里面装有某种液体。

发温度计给大家,好好观察它的构造,看看还有什么要补充完善的?

学生进一步观察

玻璃泡大,玻璃管的管壁厚但内径细,管外有刻度。

内径细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讨论

温度有微小变化,液体就有明显变化。

学生演示使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

引导:

使用前观察:

量程,分度值

使用时注意:

玻璃泡浸入

读数时,稳定后读,玻璃泡不离开,视线相平。

生活中你还使用过什么温度计?

看图区分并说明理由。

回答

体温计使用与实验用温度计有什么不同?

用前要甩一甩,读数时可以拿出来读。

请学生课下查阅资料了解体温计的缩口的作用。

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

体温计,他们虽然用途不同,但却有着共同的工作原理,谁能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利用了液体的热胀冷缩。

生活中还有其他类型的温度计,他们的工作原理就有所不同了,但是都是利用某种性质与温度的关系制成的,例如:

数字式温度计就是根据物质导电性与温度关系制成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工业技术的需要,测温技术也在不断地改进和提

高,测量范围越来越广,有的能测量到30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而且测量结果也越来越精确,希望有兴趣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搜集这方面的科学技术信息,对于不同温度计进行分类,搜索,研究,写出研究计划如方案,设想,建议等。

板书:

一、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二、温标1、摄氏温标

把水的冰点规定为0度,水的沸点规定为100度,0-100度之间等分100份,每份为1摄氏度。

2、华氏温标3、热力学温标

三、温度计1、实验用温度计

(1)原理

(2)结构

(3)使用方法:

读数时,稳定后读,玻璃泡不离开,视线相平

(3)与体温计的区别

2、寒暑表3、体温计

四、环境温度—热岛效应

六、教学反思

12-2熔化与凝固

教学目标:

1、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3、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1、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知用图像法研究物理量变化的优点。

2、通过对比,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奥秘的情感。

教学重点:

探究晶体、非晶体的熔化过程

教学策略:

让学生亲自做实验,获取感性知识;

利用图像法可较为直观地分析得出熔化的特点。

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总结来加深理解。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并能用图象表示出来。

突破策略:

在实验中观察要细致认真,尽可能用纯净的碎冰,不用酒精灯加热,在常温下熔化。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和讨论归纳法、演示实验、分组实验。

教学器材:

铁架台烧杯温度计酒精灯铁圈及石棉网冰烛蜡秒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演示实验:

将蜡烛点燃后倾斜一个角度,让烛油滴在一张白纸上。

教师提问:

你所观察到现象说明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教师总结:

固态的蜡烛和液态的烛油可以相互转变。

结论:

物质从态变为态的现象叫熔化

物质从态变为态的现象叫凝固

图片演示:

⑴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山、滔滔长江之水;

⑵冰山

(二)探究冰、烛蜡的熔化特点

活动一[提出问题]冰和烛蜡在什么温度下开始熔化?

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如何变化?

[猜想与假设]

(1)冰熔化一定的温度,烛蜡熔化一定的温度?

(有/没有)

(2)冰熔化时温度,烛蜡熔化时温度(升高/降低/不变)

[设计实验]为了检验你的猜想与假设,你需要哪些器材?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P10页内容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步骤,同组之间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后回答所需的实验器材,教师点拨指导学生回答实验步骤:

1、如图12-17把烛蜡碾碎后放入试管中,在烛蜡中插入温度计,再将试管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记下这时温度计的示数,用酒精灯加热,每隔0.5min记录一下温度计的示数,同时观察烛蜡的状态的变化,直到烛蜡全部熔化后2min为止。

2、如图12-17把碎冰块放入烧杯中,在冰块中插入温度计,记下温度计的示数,每隔0.5min记录一下温度计的示数,同时注意观察烧杯中冰的状态的变化,直到冰全部熔化后2min为止。

[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分工,一位学生看时间,一位学生读温度计的示数,一位学生观察物质状态,并把实验结果及时填入P10表格中。

教师巡回指导,控制实验时间。

[分析与论证]:

实验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在图12-18(a)和图12-18(b)中分别画出冰、烛蜡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教师将几组学生的实验数据及图像投影,分析不同线段中冰和烛蜡是吸热还是放热?

温度如何变化?

处于什么状态?

完成填空:

(1)烛蜡加热后,发现;

在烛蜡熔化过程中,温度。

(2)当温度低于0℃时,可以发现冰(有、没有)熔化;

当温度达到0℃时,发现;

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

(3)冰和烛蜡在熔化过程中。

(吸热、放热)

教师在实验结论的基础上,讲解:

课本P12

(1)晶体、非晶体、熔点的概念:

(2)常见的晶体、非晶体

活动二学生查看晶体熔点表(课本P13),讨论并回答如下问题:

(1)海波的熔点为48℃,当温度为48℃,海波的状态可能有哪些?

(2)能否用铝锅来熔化铁?

[交流与合作]

(1)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列表加以对比。

固体分类

举例

熔化过程

是否吸热

温度变化情况

有无熔点

晶体

非晶体

(2)晶体熔化的条件有哪些?

(3)你的实验结果如有偏差,你能分析出其中的原因吗?

(三)晶体和非晶体凝固时的特点

活动三[发现并提出新问题]课本P14

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那么水和烛蜡在凝固时又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指导学生与熔化过程类比,思考讨论作图推理出

(1)晶体和非晶体凝固时的特点。

(2)晶体和非晶体凝固时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3)晶体凝固的条件。

(4)同种晶体的熔点与凝固点相同。

(四)熔化、凝固的应用

(1)指导学生阅读图12-22至图12-24,回答熔化、凝固的应用

(2)学生列举熔化、凝固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秦王的水晶宫;

在我国寒冷的北方,为防止冬天地窖里的蔬菜被冻坏,常在地窖内放几桶水等。

(3)讨论熔化、凝固对我们产生的不利影响,应如何避免?

(五)小结通过这一课,我们了解到了哪些知识?

(六)布置作业

1、书P15习题1,2,3,4

(七)当堂训练1.物质从______态变到液态的现象叫做熔化,非晶体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______(选填“变化”、“不变”)的。

2.晶体类物质在熔化过程中要______热,温度______,这个温度叫做晶体的______,它的大小还与______等外界条件有关。

3.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

A.下雪时雪的温度比较高B.化雪时要吸收热量C.化雪时要放出热量D.雪容易传热

(八)分层巩固

1.某物体从200℃开始熔化,直到250℃还未熔化完,则这种物质一定是()

A.晶体B.非晶体C.不能确定

2.坩锅是冶炼金属用的一种陶瓷锅,能够耐高温.坩锅内盛有锡块,坩锅放在电炉上加热,锡在逐渐熔化的过程中()A.要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B.要不断放热,温度不断上升

C.要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D.要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3.水银的熔点是-39℃,它在-40℃时呈______态,在39℃时呈______态或________态,也可能呈________态,-38℃时呈_______态.

4.小明通过学习得到下面几个结论,请帮他补充完整

(1)物质从__________态变成__________态的现象叫做凝固,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__________.

(2)酒精的凝固点是-117℃,它在-115℃时是__________态,在-120℃时是__________态.

(3)钢块化成钢水时,钢块要__________热;

水结成冰时,水要__________热.

(4)冬天北方农村的菜窖里放几桶水,菜就不易冻坏,这是因为水__________时会__________热,因此窖内温度不致太__________.

5.纯水的凝固点是0℃,海水的凝固点是-2.5℃,这说明水中如果掺有食盐其凝固点会降低.小华把0℃的碎冰块放在保温杯中,在冰中撒一些食盐,搅拌后用温度计插在碎冰块内测量其温度,发现所测得的温度降到0℃以下.小华觉得很奇怪,他认为物体只有放热后温度才会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都比0℃高,冰块怎么会向周围放热呢?

请你帮助小华想一想,这个现象有几种可能的解释.你能设计实验来验证或否定你的解释吗?

6.我国研制的一种聚乙烯材料,超过40℃时完全熔化,低于15℃时完全凝固.有人设计,把这种材料制成小颗粒,掺在水泥中制成地板或墙板,在昼夜温度变化大的地区用这种地板和墙板修筑房屋,便可以起到调节室温的作用.请你解释,这种设计的原理是什么?

(九)教学反思

 

12-3汽化与液化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

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观察沸腾是液化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活动中的物理道理。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

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24套);

(一)新课引入

教师:

出示装有适量水的烧杯,提出问题:

不将水倒出,不向杯内放任何物体,怎样可以让水从杯中快些消失。

学生:

自由讨论,在教师指导下,知道可以把烧杯加热,让水快速消失。

(二)、探究水的沸腾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

要求学生根据学案上提示的问题,认真观察

学生按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中,根据学案提示问题,注意观察现象

巡视,提示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课本表格上。

学生合作探究,有问题共同研讨解决。

认真记录实验数据

指导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对实验现象做出总结分析。

回答学案上问题。

并提出:

烧一段时间,水就会变少并消失,它们到哪里去了?

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交流,并获得对沸腾现象的初步感知。

回答学案第一部分问题

通过对老师提出问题的思考,学生知道,在沸腾的情况下,水会迅速变成水蒸气,溶解在空气中。

知道:

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是汽化。

在解决学案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总结沸腾特点,完成表格。

(三)、蒸发

教师提出现象:

刷碗后残留在碗中的水,时间长了也消失不见了,它们哪里去了

就老师提出的问题,思考并回答,它们也变成了水蒸气跑到空气中了。

水以这样的方式变成水蒸气,也是汽化的一种形式,叫蒸发。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蒸发和沸腾二者有何共同之处;

通过老师讲解,学生初步认识蒸发;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析总结出出汽化两种形式的共同点(完成学案题目三)

【小实验一】:

教师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来,配合老师完成蒸发致冷的小实验。

(手背涂抹涂抹酒精)

完成小实验,其它同学结合该同学的实验感受,了解:

蒸发也需要吸热,蒸发致冷。

指导学生利用学案表格提示,根据课堂所学,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分析,找找沸腾与蒸发二者的不同点

同学们讨论分析,在老师指导下,找出沸腾与蒸发的不同点,并完成学案上的表格。

请同学们讨论发言:

有哪些现象说明蒸发致冷。

结合所学,说说都有哪些现象说明蒸发可以致冷。

【分析问题】

进一步提出问题:

烧杯中的水现在是不正在汽化,是以哪种形式在进行?

学生加答:

烧杯中的水正在蒸发.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同学对下面问题进行猜想分析:

蒸发是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想让烧杯内的水蒸发的快一些,有什么办法?

在教师引导下,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分析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液体表面积、液体温度、液体上气体流动速度。

(四)、实验方法研究

教师总结强调:

有三个因素影响液体蒸发的快慢。

要研究其中一个因素对蒸发快慢的影响,应注意什么?

学生就老师的分析和指导,自由讨论发言,初步了解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

并完成学案中的相关题目。

四、课堂小结

与同学们共同回顾共同点、不同点

液蒸发影响蒸发

汽两种方式快慢的因

化素

气沸腾

五、作业

六、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液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液化放热。

②知道液化的两种方法。

③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汽化和液化的总结比较,能区别二者的不同。

②经历探究液化的现象与实质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让学生参与本节课对液化现象的探究活动,逐渐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能力,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物理现象。

使学生在认识汽化和液化的基础上,能够分清某一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形成正确的分析思路。

教学难点⑴知道液化会放热。

⑵理解液化的两种方式。

教学器具:

实验(模拟雨的形成):

圆锥瓶、玻璃皿、大烧杯、酒精灯、铁架台2个、铁丝网、玻璃管、橡皮塞、冰块、温水。

新课导入

对上一节课学过的汽化知识进行复习。

提问:

上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

那什么是汽化?

它是吸热还是放热?

汽化、蒸发和沸腾。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

是吸热。

汽化的两种方式是什么?

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蒸发和沸腾。

蒸发

沸腾

相同点

汽化

吸热

不同点

只在液体表面发生汽化

在任何温度下都可发生

缓慢的汽化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汽化

在一定的温度下

剧烈的汽化

影响沸点高低的因素

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汽化现象呢?

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呢?

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入探究活动。

学生举例

新课教学

一、探究活动

大家知道,雨水来自于江河湖海蒸发到大气中的水蒸气。

那么,气态水究竟是如何变成液态水的呢?

下面我们就来模拟一下。

学生一般都只能初步回答雨水的形成。

实验:

①按图连接好器材,玻璃皿距大烧杯约40cm。

②用酒精灯对烧瓶加热,当烧瓶中的水剧烈沸腾后,将蒸汽喷嘴斜对玻璃皿底部,水蒸气遇到盛冰的玻璃皿便会凝结成水珠;

随着体积的增大,水珠就会像下雨一样落到大烧杯里。

让学生观察烧瓶内和玻璃管口及玻璃皿下面的现象,思考水的状态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需要什么条件?

实验中在什么位置发生了哪些物态变化?

在烧瓶中水沸腾,水由液态变为气态;

在玻璃皿下面,水蒸气液化由气态变为液态。

液化过程需要吸热还是放热?

吸热。

实验中水蒸气从玻璃管口喷出后,出现了大量“白气”。

为什么在水面上方看不到“白气”,而在玻璃管外却出现了大量的“白气”呢?

“白气”是水蒸气吗?

它是怎样形成的?

教师明确:

“白气”原来是气态的水蒸气,有较高的温度,从玻璃管口喷出后遇到较冷的空气放热,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尘埃上形成雾状的“白气”。

讨论:

生活中发现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100℃的沸水烫伤更严重,这是为什么?

(运用液化要放热的原理)

因为100℃的水蒸气液化时放出的热比100℃的水放出的热要多。

④水沸腾时温度如何变化?

学生答:

温度始终保持不变。

(引出这个不变的温度就是沸点,它与大气压有关系)

学生回答、讨论、相互补充。

答:

沸腾前水中有小气泡升到水面上来,水声较大;

继续加热时,水中发生剧烈的汽化现象,大量气泡上升并且变大,升到水面上破裂,放出水蒸气,散到空气中,水声变小。

(引出沸腾的概念:

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⑤停止加热,水是否还继续沸腾?

说明什么?

不是。

加热到一定温度才沸腾。

三、课堂小结请学生对蒸发和沸腾进行比较,以便对全课的回忆、巩固和提高。

学生回答并相互补充:

四、布置作业:

同步导学汽化的内容

五、课后探究夏天热的时候,狗为什么经常伸长着舌头大口大口地喘气?

12-4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吸热、凝华放热及其应用;

(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关心身边的环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情感。

【教学重点】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条件及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学难点】碘的升华实验和对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的理解。

【教具准备】樟脑丸(或卫生球)松树枝碘热水冷水带橡皮塞的试管烧瓶新旧日光灯管固体清香剂

【教学过程】一、实验激趣,引入新课

  把樟脑丸碾成粉末后放入烧瓶中,用酒精灯微微加热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过一会儿,放入烧瓶内的松枝上出现了洁白的“人造雪景”,学生观察后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引入课题。

  二、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得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1、学生回顾物质的状态及其物态变化,提出问题:

物质能否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或者由气态直接变为气态?

学生猜想。

  2、做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验证猜想。

  学生观察试管中碘的状态和颜色,思考要让固态的碘的状态发生变化,可采用什么办法。

  学生分组实验,用热水对固态的碘加热,轻轻摇晃试管,观察是否有液体生成,说出观察到的现象。

将紫色的碘蒸气用冷水降温,观察碘蒸气的变化,取出冷水中的试管,擦掉试管外的水分,观察试管中是否有碘液体出现。

  3、分析实验现象,学生归纳实验结论,得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及吸放热情况。

  三、联系实际,寻找和分析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1、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预设事例,升华现象:

冰冻的衣服变干、雪堆(或冰雕)没有熔化变小、灯丝变细、衣柜里的卫生球变小、固体清香剂消失;

凝华现象:

霜、灯泡壁变黑、北方冬天窗户结冰花、冰棒纸上白花花的“粉”、雾凇) 观看雾凇、霜的美丽画面。

2、教师展示新旧日光灯管,学生观察对比,分辨出新旧灯管,试着解释灯管壁变黑的原因。

3、展示固体清香剂、樟脑丸(或卫生球),学生说出用途及发生的物态变化。

尝试解释“人造雪景”所包含的物理知识。

4、提出问题,分小组讨论。

问题一:

冰箱中的霜是怎样形成的,采用什么办法可以减少霜的形成?

问题二:

霜的形成条件是气温0摄氏度以下,对农作物有害,如何防止?

  问题三: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四、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的应用

  1、介绍干冰(即固态的二氧化碳),学生猜想干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观看:

人工降雨。

思考在云层中抛撒干冰为什么会促成降雨?

  观看多媒体:

在舞台上撒干冰制造白雾。

思考在舞台上撒干冰为什么会出现白雾?

  3、想想议议:

如果要给食品降温,你想到了哪些方法?

严寒的早晨,窗户玻璃上的冰花,为什么总出现在室内的一面?

  五、归纳小结

  六、课外探究

阅读水的故事,填写水的三态变化。

调查云、雾、雨、露、霜、雪、雹等的成因及它们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