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语文第七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084326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下语文第七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四下语文第七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四下语文第七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四下语文第七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四下语文第七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下语文第七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四下语文第七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下语文第七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下语文第七单元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五、巩固生字词

  1.指名读生字,自主记忆字形。

  2.指导书写:

辩、奉、妄、释

3.抄写生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听写本课的新词。

同桌互相检查。

  二、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一)结合上节课的自读和交流来填空,并说明理由。

     伽利略是一个(  )的科学家。

  

(二)小组交流。

  (三)集体汇报交流,引导结合重点语段深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指导有感情朗读。

如:

  1.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

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老师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

25岁时就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

亚里士多德在人们的眼里是真理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

所以说他善于思考。

  教师引导:

那就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可以与同学们讨论,也可以请老师帮忙。

(算式法10+1<

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该比10磅的慢;

10+1>

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的快。

图示法等)

  b.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不是妄下结论。

  2.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

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话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不迷信权威,只追求真理。

(教师引导理解“信奉”)

  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反复做了多次实验来证实,并且要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3.伽利略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

面对人们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

  b.教师补充阅读资料《布鲁诺》,使学生了解到伽利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做,是有着生命危险的,这更体现了他献身科学的精神。

  升华情感,体会写法

  1.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这个著名的试验。

(出示插图投影,教师范读第六自然段)

  2.请同学们把最后一句话抄写下来,并反复地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

  (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

  (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是愚蠢的行为)

  3.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

(学生默读勾画)

  4.交流。

如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

  5.随文练笔(出示插图幻灯片):

想象一下,试验结束后,人们又会怎样说,怎样做。

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推荐课外阅读《世界上下五千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

板书:

怀疑------不迷信

分析------善于思考

试验-------科学态度

26全神贯注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文中罗丹对待工作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作风和全神贯注的精神。

3.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等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

1.体会文中罗丹对待工作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作风和全神贯注的精神。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等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思想者》图)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用一两句话描绘一下图上人物的动作、神态。

(指名两名学生说说。

2.指名两个学生用一个成语来说说图上人物的动作、神态。

3.老师介绍这幅图:

这是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的作品《思想者》,罗丹一生创作了很多作品,其中《青铜时代》《思想者》《雨果》《巴尔扎克》等人物雕塑,神态生动,内涵丰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这座《思想者》就塑造了一个正在全神贯注思考的思想者的形象。

4.其实,罗丹自己就是一个对艺术创作全神贯注的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认识一下他(板书:

全神贯注,提醒“贯”的笔顺。

),请大家齐读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5.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去全神贯注地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地把课文朗读一遍,注意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学生交流:

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说的时候用上“全神贯注”这个词语。

3.指名两名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三)研读课文

1.“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大家默读课文,画出表现罗丹“全神贯注”的句子,可以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看法或理解。

2.交流:

你找到了哪些句子?

(指名学生读出来。

3.研读重点句子,体会人物精神: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细细品味这些句子。

句一:

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

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

(1)大家自己读一读。

(2)想想:

他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在干什么呢?

(3)想象一下:

他会跟谁说话呢?

说什么、吵什么呢?

(4)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5)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出罗丹当时的样子?

(6)教师范读。

(7)学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

(8)听着你们的朗读,仿佛见到了当时的情形,这时候,罗丹想到旁边的茨威格了吗?

罗丹这个时候已经——

句二:

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

(1)一起读读这个句子。

(2)这个句子中有两个字最能反映罗丹“全神贯注”的样子,请你找出来。

(3)什么是“醉”?

什么是“痴”?

(4)老师查了查字典,在字典里,“痴”有这几种意思(出示“痴”的解释),请大家看看,在课文中“痴”字应选择哪一个?

为什么?

(5)像喝醉了酒一样,痴痴地,这就是“如醉如痴”(板书:

如醉如痴)。

罗丹修改自己的作品已经如醉如痴了,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6)是啊,(补充说话)这个时候,他忘记了,忘记了,忘记了,好像整个世界都已经消失了,只剩下。

(7)就让我们再如痴如醉地读一读吧。

句三:

罗丹径自走出门去,随手拉上门准备上锁。

(1)“径自”是什么意思?

能去掉吗?

(2)(出示原句和改句)老师把“径自”和“随手”两个词去掉了,看看这样好不好?

3.学习第一自然段,体会罗丹的精益求精

(1)这座让罗丹如痴如醉地修改的塑像在修改前到底怎么样?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第一段,找到一个词语来说一说。

(2)既是一件杰作,罗丹为什么还说有毛病,还要修改?

(3)从这里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板书:

精益求精)

4.体会茨威格的话

(1)是啊,正是因为罗丹对自己的创作精益求精,永不满足,全神贯注,所以,茨威格被罗丹遗忘,他不仅没有责怪,反而更加理解罗丹、敬重罗丹、钦佩罗丹,他觉得自己从罗丹身上学到了很多。

(2)(出示:

“那一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比我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

因为从那时起,我知道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

”)齐读这段话。

(3)茨威格到底学到了什么?

(4)茨威格说得多好啊!

我真想把它作为一句名言积累下来(出示:

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

——茨威格),通过学习课文,我自己也写了一句属于我自己的名言:

(出示:

一丝不苟,全神贯注,就一定能成功。

——尹红艳)请大家一起读读茨威格和尹老师的名言。

请大家也试着写一写自己通过学习课文获得的感受,那也可以成为你自己的名言呢!

板书设计:

看女像

改女像

忘朋友

谈感受

27鱼游到了纸上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花、港、清澈、一壶茶、一丝不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从语言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

2.理解“鱼游到了纸上”、“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一、读题感悟,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交流感受,导入新课。

师:

第一次读到这个课题,特别是读到“游”字,有什么感受?

二、初读自学,扫清障碍

师:

请同学们快速打开课本,按要求自由读文。

1.自由读文,完成自读要求:

⑴自由读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通句子。

⑵标出自然段序号。

2.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大屏幕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交流对新词的理解。

第一组:

港、绣、挥、哑、缸(教师让学生认读,指导“港”左右结构的字的书写)

理解:

挥笔速写、工笔细描

第二组:

罢、苟、聋、壶(指导认读和书写)

第三组:

澈、徽(比较认读)

⑵认读理解词语:

泉白如玉、清澈见底、赏心悦目、融为一体

3.指名按自然段读文,适时进行指导和点评。

三、合作研讨,理清脉络

1.按照提示,梳理课文。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借助小标题的提示,把课文划分为四个部分。

出示四个小标题:

(教师板书)

玉泉观鱼

初识青年

围观赞叹

心生敬意

2、按段读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⑴用“首先……然后……最后……”的句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⑵填空练习,完成概括。

这篇课文主要讲作者在()观鱼时,发现了一位()的青年,他()看得非常专心()画得活灵活现,受到围观人的一致()。

3、找出带有“游”字的句子,进行交流。

现在老师就把机会留给同学们,用你们的细心去发现,并与同桌进行交流。

(指名按顺序汇报勾画结果,并进行适当的朗读指导。

四、情感交流,全课小结。

1.欣赏花港观鱼视频。

2.教师小结。

一、导入;

听写生词。

二、读文: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边划:

这位青年是怎样的人?

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交流:

(一)他是个喜欢看鱼的人。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1.具体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呢?

 2.“老是”可以换个什么词?

 3.你们能不能像青年那样呆呆地、静静地看着金鱼缸里游动的金鱼呢?

 4.你们体会到“呆呆地”、“静静地”是种怎样的神态?

(专注、入神)

 5.看样子你们已经理解了“呆呆地”和“静静地”是什么神态了。

试试看能不能把这句读好,感受到青年看鱼的专注。

 6.青年看鱼那么地专注,谁能来读一读吗?

 

(二)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描写了青年喜欢看鱼?

  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1.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他是个怎样的人?

(坚持不懈、忘我)

 2.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3.这位青年如此坚持不懈、忘我的看鱼,你们能读出来吗?

 4.青年坚持不懈、忘我的看鱼。

到后来,即使他把眼睛闭上也能看到什么呢?

(也能看到金鱼的样子)用青年自己的话说就是?

(鱼游到了心里)(板书:

鱼游到了心里)。

(三)青年为了看鱼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我们还从哪里看出青年是个忘我的人?

 我仍旧去茶室喝茶,等到太阳快下山才起身往回走,路过后院,看到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

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1.这位青年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还在金鱼缸边画画。

真是如痴如醉啊,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

 2.还有哪些地方还可以看出青年是个忘我的人?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象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1.这句话中没有写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他是个忘我的人呢?

(生答:

“唯一”、“他好象和游鱼融为一体了”)

 2.“他好象和游鱼融为一体了”怎么理解呢?

 3.简直到了不知“金鱼是我”还是“我是金鱼”的境界了。

谁愿意来读读?

 (四)这位青年忘我地画鱼,他是怎样画的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

 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

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

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1.谁来读一读!

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会看到些什么呢?

 2.谁来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自由地读读这一段,看看能读懂些什么?

 4.谁来读一读,让我们再次感受到青年画技的高超!

(五)这些人中有老人、青年、孩子,大家都情不自禁地对他发出了赞叹。

同学们,如果你是那些游人中的一位,你会不会去夸夸他呢?

(六)你会怎么去夸他呢?

现在我们来做个“你说我猜”的游戏:

请一位同学说出你的赞叹,让大家来猜猜你模仿了什么角色。

我们说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语气、称呼、赞叹)谁先来?

(七)1.画面上的女孩怎么赞叹的?

鱼游到了纸上)

   2这个女孩这么说是在夸青年什么呢?

(把鱼画活了)还有哪些词语可以形容把鱼画活了?

(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惟妙惟肖、神形兼备、逼真、巧夺天工)

谁能用上一组因果关系的关联词来说说“鱼游到了心里”与“鱼游到了纸上”的联系?

(因为----所以----)

(八)小结。

三、板书:

27、鱼游到了纸上

/看鱼————鱼游到了心里\忘我

聋哑                 专注

青年                坚持不懈

\画鱼————鱼游到了纸上/

28父亲的菜园

1.认识8个生字。

通过看图认识“箢箕、铁锨”这两种农具;

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坚毅、狰狞“等词语。

2.设置大问题“这块菜地归功于父亲的什么”,培养学生凭借跳读、浏览、扫读等方法,抓住描写父亲言和行的句子,感受父亲“坚毅、执著、辛劳”的品质。

3.凭借语句归类,了解课文抓住“言行”刻画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引出课题

1.揭题

板书课题:

父亲的菜园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王树槐先生笔下的——齐读

二、抓重点字词教学

1.重点字词指导

盛不满箢箕铁锨

狰狞豌豆伺候

这些词语能读准吗?

荒凉的山坡绿绿的豌豆

狰狞的岩石碧绿的翡翠

可怖的岩石诱人的翠绿

贫瘠的土地

两组词语的发现:

同样一块菜地,原来它是“荒凉的、狰狞的、可怖的、贫瘠的”,到后来居然变成了“碧绿的翡翠”,你说这个变化大不大?

归功于谁?

(父亲)

那么,归功于父亲的什么呢?

我们一起走进这位父亲。

三、读文,走进父亲

1.浏览全文,划句子,写旁注

请大家再一次快速浏览全文,把描写父亲的、令你印象深刻的句子划下来,然后在这个句子的旁边,用一个词语概括出父亲的特点?

开始。

(生浏览,找划句子,教师巡视)

预设:

①父亲没有气馁,他在坡地的边缘砌了一道矮墙,再从山脚下把土一筐一筐挑上去,盖住了那可怖的岩石。

(预设:

这句话在课文的第5自然段)你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

是的,这块菜地之所以发生如此之大的变化,归功于父亲的什么?

(坚持不懈)

②父亲摸摸我的后脑勺,信心十足地说:

“当然能!

”(信心十足)

这句话在哪个自然段?

从中你感受到父亲的什么特点?

)于是他就把这句话当中的“信心十足”写在旁边。

(师边写边念:

这块菜地之所以发生如此之大的变化,归功于父亲的——一起说(信心十足)。

③父亲的双肩红肿,脚板也磨起了泡。

你们感受到的是什么?

父亲的“双肩红肿”、“脚板也磨起了泡”,你感到了父亲的什么?

④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挑起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

(辛劳)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在某一个自然段当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它写得不长,却连续刻画了父亲的动作,发现没有?

(生边想边找,师相机找到划出这个句子的学生)

⑤那天,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雨中……

请你们自己好好读读,你从这个句子当中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读;

指名2个学生谈感受)来,圈一圈,那几个动作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圈)咱们一起说出来,哪几个?

请你想一想,能不能把这个丢字换成换一下,行不行?

如果把一个瓷碗就这样“丢”下去的话,会有什么后果?

(碎)你看,当暴风雨说来就来的时候,父亲连吃饭都不顾了,连碗都不顾了,他的心中只想着——(生:

那块菜地)。

同学们,这样三个快动作之后所发生的事儿,作者却什么都没有写了,只用了一个什么标点?

(……)此刻,你们一定想知道暴雨中的父亲冲出去做了什么?

现在,请发挥你的想象。

那天,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雨中。

父亲说:

“我们不能光顾眼前,也真难为了这片荒地,它是拼了命才养出这一片豌豆来的。

就这样榨干它,以后就别想吃瓜吃菜了。

这一季豌豆就用来肥土吧。

你看,王树槐先生抓住了父亲的语言、动作来刻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以今后咱们自己在写文章的时候,也可以学着用这种方法,去刻画人物,写出人物的特点。

四、走出菜园,升华主题

1.(配乐)师:

同学们,正是因为父亲的“坚毅”、“信心十足”、“坚持不懈”、“辛劳”,以及对这块土地的“呵护”,所以我们家的这块菜地也终于成了“碧绿的翡翠”,我们也终于吃上了新鲜的蔬菜。

哪个自然段写的就是我家菜园现在的景象?

一起说?

(11自然段)

2.师:

(指名一生读),来,我们一起读。

(齐读)读着这样的结尾,再想想这篇课文的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指名几个学生讲)是啊,这一段当中明明写着这是“我家的菜园”,而“这块菜地”也确确实实是我家的,那王树槐先生为什么要以“父亲的菜园”为题呢?

同学们,王树槐先生给这篇文章定题目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写下了这样五个字,那就是——(齐读),这也表达了王树槐先生对父亲的感激,对父亲的敬佩,对父亲的怀念。

这就是“父亲的菜园”!

坚毅

坚持不懈

辛劳

信心十足

呵护

《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

1.同学相互交流自己身边值得敬佩的人的事迹。

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语句通顺,能够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表达和评议,内容清楚具体。

2.写自己敬佩的一个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认真修改。

3.发现引号的不同用法。

4.积累描写精神意志的词语。

5.阅读成语故事,大致了解意义,提高阅读能力。

1.拜访自己身边最值得敬佩的人,进行观察或记录,为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好准备。

2.《成语故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

在本组教材中,我们认识了一个个闪烁着精神光辉的人,有十七世纪执著追求真理的伽利略,如痴如醉全神贯注工作的罗丹,勤奋专注让鱼游到了纸上的聋哑青年,坚持不懈、勤劳朴实的农民。

他们都让我们肃然起敬。

其实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人。

这次口语交际课我们就来说说身边值得敬佩的人。

二、小组交流

1.提出要求:

要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表达出敬佩之情。

2.拿出自己课前所做的观察记录或人物照片,想一想如何把他(她)介绍给大家。

3.在小组内轮流说说自己身边最敬佩的人。

4.小组评选:

一是评选出所说的人物,谁最值得大家敬佩和学习;

一是评选说得最具体生动的同学。

5.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小组同学共同帮助他把事例说得清楚具体。

三、全班交流

1.各组代表轮流说,全班同学进行评价:

一是评价说的内容是否清楚具体,能否表达出敬佩之情;

二是评价表达时是否态度大方,声音响亮,情感浓厚。

2.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评价,双向互动,既可以接受同学和老师的建议,重说某一部分内容,也可据理力争,说得真实自然。

3.引导学生把自己最敬佩的人的名字写在黑板上,说一说他们身上值得学习的是什么风范。

四、延伸拓展

小组同学共同办一张手抄报,把“观察记录”和人物照片等材料合理安排在报上。

第二、三课时

一、激发习作兴趣

上节课,通过口语交际我们认识了那些生活中值得我们愤怒学习的人,这节棵课,让我们把这些任务写下来,并编辑一本《我们敬佩的人》班级作文集。

二、明确习作要求

学生自读习作要求,通过任务的形象和所做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三、精彩回顾

1.回忆口语交际时,自己在小组里说的受到组员认可的部分。

2.回忆在全班交流是,被老师和同学们称赞的同学是怎么说的。

四、习作

1.学生试写,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2.按照要求写完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