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二单元 一 王好战 请以战喻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083067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7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二单元 一 王好战 请以战喻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二单元 一 王好战 请以战喻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二单元 一 王好战 请以战喻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二单元 一 王好战 请以战喻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二单元 一 王好战 请以战喻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二单元 一 王好战 请以战喻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二单元 一 王好战 请以战喻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二单元 一 王好战 请以战喻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二单元 一 王好战 请以战喻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兵

2.发

3.直

4.数

5.以

6.其

7.而

8.施

五、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日:

每天

2.名词作动词

(1)填然鼓之鼓:

击鼓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

种植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

穿

(4)王无罪岁罪:

归罪

(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

称王

(二)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富贵:

富有显贵之人

2.形容词作动词

(1)谨庠序之教谨:

小心地办好

(2)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轻:

减轻

(3)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骄:

轻视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羞:

感到羞耻

(三)数词作动词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一:

统一

六、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非我也,岁也(“也”表示判断)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也”表示判断)

3.是非君子之道(“非”表示判断)

(二)状语后置句

1.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于刺人而杀之”作状语,后置)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邻国”作状语,后置)

3.树之以桑(“以桑”作状语,后置)

4.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作状语,后置)

5.而相泣于中庭(“于中庭”作状语,后置)

(三)宾语前置句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之”作宾语,前置)

[课文·

译注]

(1)

(2)

(3)

(4)

 

1.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评析] 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还不能成就王业的,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这句话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提出了使民心归顺的仁政主张,即以民为本。

一个国君或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先使百姓生活殷实,得到百姓的拥护,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和谐,政治与经济才能健康发展,国家力量才会强大。

2.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评析] 站在君子的立场上看,那些用龌龊的手段谋求富贵显达的人,他们的妻妾不感到羞耻而相对涕泣于庭中的,是很少见的。

这句话讽刺了那些不顾礼义廉耻,以卑鄙手段追求富贵利达的人。

它告诫人们,做人要讲礼义,知廉耻,通过正当手段勤劳致富。

[问题1] 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理有什么妙处?

[明确] “五十步笑百步”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相差无几,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

要从根本上使国民增加,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以梁惠王“好战”为喻,启迪对方思考。

梁惠王自认为对于国家比邻国国君尽心,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应该主动投奔归顺他,但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邻国的国民并没有减少,自己的国民也没有增多。

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

孟子以临阵逃脱为喻,风趣地说明梁惠王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加多于邻国。

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

[问题2] 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明确] 

(1)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他认为应该“不违农时”,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

孟子表明了国君应以保民为职责的思想,具体地说,就是让民众安居乐业。

(2)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

(3)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问题3] 简析本课说理论证的特点。

[明确] 

(1)论证手法灵活善变,迂回曲折、巧妙控制论辩方向,驱诱论敌就范。

如孟子抓住梁惠王想要安定天下的强烈愿望这一契机,设套埋伏,一步步将梁惠王纳入自己的思想框架,而对方却浑然不觉,充分表现了他因势利导的语言艺术。

(2)巧用比喻,妙设寓言,使枯燥理论具体、生动。

如孟子在游说梁襄王的时候,以旱、雨作喻,说明实行暴政与推行仁政的不同结果,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富有感染力与说服力。

(3)文辞方面铺陈扬厉,善用排偶句式,笔锋咄咄逼人,文章酣畅淋漓。

如孟子与梁惠王谈到养民措施时说: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句式连排,汪洋恣肆、酣畅淋漓,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养民的益处,让人无可争辩。

[问题4] 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古为今用)

[明确] 

(1)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温饱”和“教化”两部分,也就是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2)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不竭”,是今天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概念。

(3)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全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②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③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④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⑤施施从外来

⑥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⑤⑥

C.②③④⑥D.②③④⑤

解析:

②由—犹;

③蚤—早;

④反—返;

⑥无—毋。

答案:

C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B.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C.养生丧死无憾

D.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A项,“仰望”,依靠,指望;

B项,“引领”,伸长脖子;

C项,“养生”,供养活着的家人;

D项,“用心”,费尽心力,与现代汉语相同。

D

3.选出下列有词类活用的一项(  )

①填然鼓之 ②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③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⑤王无罪岁

A.①②④⑤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

①“鼓”名词作动词,击鼓;

②“衣”名词作动词,穿;

④“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⑤“罪”名词作动词,怪罪。

A

4.下列句子中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A.申之以孝悌之义

B.而良人未之知也

C.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D.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

B项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

A为状语后置句;

C为判断句;

D为定语后置句。

B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梁惠王曰: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

“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

“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河东凶亦然      (谷物收成不好)

B.弃甲曳兵而走(拖)

C.养生丧死无憾(遗憾)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查)

D项中的“检”意为“约束”。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A.①介词,按照;

②介词,用。

B.①连词,表转折;

②连词,表递进。

C.①②均为结构助词,的。

D.①介词,到;

②介词,对于。

7.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主要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

B.“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C.孟子劝说梁惠王要施仁政,行王道,让百姓“养生丧死无憾”,这样做就可以王天下了。

D.孟子用了三组排比,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具体措施,以及实施这些措施所产生的效果,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C项,行王道的内容除使百姓“养生丧死无憾”外,还要教化民众,使百姓懂礼仪。

8.孟子如何回答梁惠王“民不加多”的问题?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以战争设喻,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形象地说明梁惠王的执政与别国统治者没有本质区别,只是暴政程度轻重不同而已,从而巧妙回答了梁惠王的问题。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公孙丑①问曰:

“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

“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或问乎曾西曰:

‘吾子与子路孰贤?

’曾西蹙然曰:

‘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

‘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

’曾西艴然不悦,曰:

‘尔何曾比予于管仲?

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

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

功烈,如彼其卑也。

尔何曾比予于是?

’”曰:

“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曰:

“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

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以齐王,由反手也。

“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

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

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

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文王何可当也?

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

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

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

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

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

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

‘虽有智能,不如乘势;

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今时则易然也。

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

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节选自《孟子·

公孙丑上》,有删改)

[注] ①公孙丑:

孟子弟子,齐人也。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问乎曾西      (有人)

B.管仲以其君霸(霸气、霸道)

C.子诚齐人也(的确)

D.纣之去武丁未久也(距离)

B项中“霸”意为“称霸”。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虽有智能虽有槁暴

B.管仲以其君霸且以文王之德

C.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蹙然

D.其故家遗俗其可怪也欤

A.虽然;

表假设,即使。

B.两个“以”都是介词,凭借。

C.代词,这样;

……的样子。

D.代词,他的;

表疑问。

11.下列有关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文中的相关文字可以看出,曾西对管仲与晏子是持否定态度的,而孟子却认为管仲与晏子的行为值得推崇。

B.孟子强调虽有聪明智慧,不如利用形势时机;

虽有锄头工具,不如等待节气农时。

即要行王道,时机也很重要。

C.孟子认为,齐国有广阔的疆土,有众多的百姓,若能采取“行王道”的方针来治理国家,那就没有谁能抵御得了。

D.本文以对话体的形式,通过公孙丑与孟子之间的问答,阐明了孟子行“仁政”的主张。

A项中“孟子却认为管仲与晏子的行为值得推崇”错。

1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先子之所畏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齐王,由反手也。

(1)子路是我先祖父所敬畏的人。

(2)管仲是曾西都不愿意与他相比的人,而你以为我愿意与他相比较吗?

(3)让齐国来称霸诸侯,如同翻转手掌一样容易。

参考译文:

公孙丑问道:

“如果您在齐国当政,管仲和晏子的功业可以得到再度振兴吗?

孟子回答说:

“你真是一个齐国人,只知道管仲和晏子。

有人问曾西:

‘你和子路相比,谁更贤德?

’曾西不安地回答:

‘子路是我先祖父所敬畏的人。

(我怎敢与他相比?

)’问者又说:

‘那么你与管仲相比,谁更贤德呢?

’曾西听了显出很恼怒的样子,不高兴地说:

‘你为什么竟然拿我和管仲相比呢?

管仲得到君主的信任是那样专权;

执掌国家大政的时间,又是那样长久;

而功绩却那样卑小。

你为什么竟然拿我和他相比?

’”孟子说:

“管仲是曾西都不愿意与他相比的人,而你认为我愿意与他相比较吗?

”公孙丑说:

“管仲使齐桓公称霸诸侯,晏子使齐景公名声显扬于诸侯。

难道管仲、晏子还不值得学习吗?

”孟子回答:

“让齐国来称霸诸侯,如同翻转手掌一样容易。

“如果是这样,那么我就更不明白了。

像周文王那样的德行,将近百岁才寿终,(他的教化影响)也还没有润泽(遍及)天下;

周武王、周公旦继承文王的事业,才逐步使仁政广泛推行。

如今您把王道说得这样容易,那么岂不是连周文王也不值得效法吗?

”孟子说:

“怎么能同周文王相比较呢?

从商朝的汤到武丁,圣贤的君主出现了六七位,天下的百姓归顺于商朝已经很久了,时间长久了也就难以改变。

武丁的时代,诸侯来朝贡,治理天下好像运物于手掌之中一样。

纣王的朝代上距武丁的时代并不远,他的忠臣世家和遗留的风俗楷模,流布的道德风气与仁教善政,有些仍然流传于世;

再加上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等宗亲大臣,这些都是贤德之人,有他们共同辅佐王室,所以经历了很久的时间才亡国。

可以说,当时没有一尺土地不归殷朝所有,没有一个百姓不是殷朝的臣民,而文王从方圆百里的小国发展起来,所以十分困难。

齐国有句俗话说:

‘虽然有聪明智慧,不如利用形势时机;

虽然有锄头工具,不如等待节气农时。

’今天的时势要实行王政就容易多了。

因为在夏、商、周的鼎盛时期,也没有方圆超过千里的诸侯国,而现在的齐国却有这样广大的领土;

鸡鸣狗叫之声到处听到,并且一直传到四方的边境上,这说明齐国已有如此之多的百姓了。

国土不用再开辟,百姓不用再聚集增多,只要认真实行仁政而称王天下,没有人能阻止得了。

三、语言表达

13.校团委暑期将组织全校师生向西南山区翠山初级中学捐书,其中要求高三学生每人捐两本具有一定阅读价值的图书,并写几句推荐语附在扉页上。

请你在下面的横线上写上书名及相应的推荐语。

两处推荐语各不超过50个字。

(1)《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

题目要求在捐出的图书的扉页上写上推荐语,这就要求我们注重两个方面的内容:

所荐图书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点。

介绍主要特点时,可集中介绍一个方面,也可介绍多个方面。

(示例)

(1)平凡的世界 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最受老师和学生喜爱的课外读物。

(2)围城 读了这本书,你会觉得自己周围的一切,包括自身,包括自己原来颇为热衷的一些东西,都增加了不少的喜剧色彩。

14.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这就是说,只要有准备只要努力了,就能够抓住机遇。

如果自己不准备,没有能力争取,机遇不会自己来,等待只能是一败涂地。

相反,只要自己有实力,机遇必然会到来的,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

即使没有伯乐,千里马还是千里马。

①准备了努力了,不一定就能够抓住机遇。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实力,机遇不一定就会到来。

③没有伯乐,千里马不一定就是千里马。

在忧患中可以得到生存,在安乐中会获至灭亡

傅佩荣

孟子提醒我们,在追求快乐的时候,要注意到它跟危险跟灭亡有时候是连在一起的。

忧患,这两个字,特别值得我们注意,因为儒家思想就具备一种忧患意识。

我们读《易经》,后面有《易传》,《易传》代表的是儒家的思想,书中一再强调:

做易者,岂有忧患乎。

因为宇宙万物都有它的规则,生物之间有食物链,有生物平衡,生态平衡。

人不一样,人如果没有受过教育的话,他不知道怎么去思考,去选择,去判断,最后会弄得天下大乱。

人需要受教育,人就要忧患这个问题。

人没有受到好的教育,将来就不会快乐,而是痛苦。

《中庸》里说:

天地之大,人犹有所憾。

天地这么大,人还是觉得很遗憾。

人类这个生命不会自然发展,身体虽然会自然成长,但是你还需要接受教育。

因为你是万物之灵,如果你在思想上,在精神上,没有方向的话,恐怕就会误入歧途。

所以,孟子特别强调忧患,如果一个国君“乐以天下,忧以天下”,那就好了。

以天下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的忧愁为忧愁,后来发展到,宋朝范仲淹说的一句名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不过,我更欣赏孟子的原话,范仲淹说的话非常好,但是没有人做得到。

你要后天下之乐而乐,那你就永远不会有快乐,因为天下永远有不快乐。

而孟子的思想比较具有普遍意义,如果“乐”跟“忧”都以天下人为标准来考量,你自然可以称王天下,天下人都欢迎你!

人们常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强调人应该有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

但是,从忧患这两个字来看,忧是忧愁的意思,患是担心的意思,难道我们的人生真的应该在忧愁和担心中度过吗?

还要不要追求快乐?

孟子说:

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

我有一辈子的忧愁,但是没有一天的患,患代表担心,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我的终身之忧,是想到舜。

舜本来是一个平凡的人,后来才变成圣贤,造福天下百姓。

我本来也是个平凡人,可是到现在我还是一个平凡的人,没有什么长进,所以,我要一辈子都去忧愁这个事情。

没有一朝之患是什么意思呢?

不会说今天有什么事情,会让我觉得难过,过不去的。

反省自己,我只要做到两点,第一是仁,第二是礼。

仁就是我非常真诚,做好事;

礼就是我遵守规范,一切按照礼仪来做,与人互动。

那么,一天之内即使有一些损失,抑或有一些获得,也不值得我去喜怒哀乐,这就是没有一朝之患。

人的这种快乐跟忧患连在一起,我们就会知道孟子的立场,你不要以自己的快乐去考虑问题,你要考虑到天下人。

那么,一般的人会说:

我又不是政治领袖,我干吗要考虑那么多?

——《孟子的智慧》节选

知识链接:

傅佩荣,祖籍上海。

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毕业,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专攻宗教哲学。

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2009年6月,他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孟子的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