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077975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人教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测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点评:

难度中等,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3.如图所示某湖泊的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进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

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

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

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

【答案】A

A、根据分析可知,土著鱼的营养级低,鲈鱼的营养级高,在物质能量由土著鱼流向鲈鱼的过程中减少,因此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A正确;

B、鲈鱼吃土著鱼,土著鱼被鲈鱼吃,因此土著鱼与鲈鱼是捕食关系不是竞争关系,B不正确;

C、鲈鱼吃土著鱼,土著鱼数量减少,浮游动物因捕食者土著鱼数量减少而增多,后来因食物不足数量减少,因此浮游动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C不正确;

D、浮游植物因捕食者浮游动物增多而减少,后来又因浮游动物减少而增多,因此浮游植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D不正确.故选:

A.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名师点睛】

(1)物质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营养级越低,获得的物质能量越多,生物的数量越多;

营养级越高,获得的物质能量越少,生物的数量越少.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图中的食物链有:

浮游植物→大型浮游动物→鱼a→鲈鱼,浮游植物→小型浮游动物→鱼a→鲈鱼,浮游植物→小型浮游动物→鱼b→鲈鱼,浮游植物→鱼b→鲈鱼.

4.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物种多样性的提高

B.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属于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

C.生物圈的物质和能量均可实现自给自足

D.不同环境的自然选择是物种多样性形成的重要原因

【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起到了选择作用,有利于物种多样性的提高,A项错误;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发生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生长素是植物自身产生的内源性调节物质,针对其自身发挥作用,不属于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B项错误;

生物圈的物质可实现自给自足,能量不能,C项错误;

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而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因此不同环境的自然选择是物种多样性形成的重要原因,D项正确。

5.

A.磷脂是生物膜的主要结构成分,其结构单位是甘油和脂肪酸

B.某人由于大脑受损不能通过书信与别人交流,推测是言语区中的H区受损

C.T2噬菌体增殖过程中RNA聚合酶不起作用

D.要提高人工鱼塘生态系统的鱼的产量,需要投入相应的物质与能量

【答案】ABC

【解析】甘油和脂肪酸是脂肪分解的产物;

某人不能通过书信与别人交流,应患失写症,推测是言语区中的W区受损;

T2噬菌体增殖过程中需要进行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转录过程需要RNA聚合酶催化生成mRNA。

6.(2008•临沂一模)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B.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人生物群落

C.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

D.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答案】C

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得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

能量作为动力,使得物质能够不断的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解:

A、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过程,故A正确;

B、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故B正确;

C、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着物质循环而流动,但能量是单向流动,故C错误;

D、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故D正确.

故选:

C.

生态系统的功能.

7.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A.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

B.一般情况下,三级消费者增加1kg,至少需要生产者100kg

C.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一般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

D.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解析】①是流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A错误;

一般情况下,次级消费者增加1kg,至少消耗应按20%传递效率计算,故生产者至少增加25kg,因为一部分能量生产者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B错误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是不可逆转的,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只能有底营养级向高营养级流动,C正确;

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②不可能等于③+④,因②同化量还要满足于次级消费者的自身的呼吸消耗.D错误.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功能

8.选出分别符合生态系统、种群、个体、器官的一组是

A.公园、桃花林、一只百灵鸟、绿柳

B.公园、各种青草、一只百灵鸟、一朵桃花

C.公园、一群百灵鸟、一只燕子、一朵桃花

D.公园、桃花林、一只燕子、绿柳

【解析】桃花林属于生态系统,不属于种群,AD错误;

各种青草属于多个种群,B错误;

公园属于生态系统,一群百灵鸟属于种群,一只燕子属于个体,一朵桃花属于器官,C正确。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结构层次

【名师点睛】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①细胞: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②组织:

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一群细胞和细胞间质联合在一起构成;

③器官:

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

④系统:

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

⑤个体:

由不同的器官或系统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的生物;

⑥种群: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⑦群落: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⑧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与他的无机环境相互形成的统一整体;

⑨生物圈:

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这些生物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

9.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

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故A正确;

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故B正确;

间接价值是指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故C正确;

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故D错误。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0.如图是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碳传递方向;

字母表示碳传递途径.下列各项叙述不正确的是()

A.碳从植物体流入动物体的主要形式是有机物

B.a途径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b、d、g途径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

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

D.如果图中的字母表示碳元素传递的数量,则夏季a、b、c、e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a=b+c+e

图示我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其中a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b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c表示捕食关系、d表示动物的呼吸作用、ef表示动植物的遗体等被分解者利用、g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A、碳元素内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被动物摄食,并使得能量流入动物体内,A正确;

B、由图形分析已知,a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b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d表示动物的呼吸作用、g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呼吸作用),B正确;

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在生物群落内部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学生进行,C正确;

D、如果图中的字母表示碳元素传递的数量,植物正常生长,则夏季a、b、c、e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a>b+c+e,D错误.

D.

1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光合作用推动碳循环过程,促进了生物群落中的能量循环

B.碳以CO2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

C.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D.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解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单向传递的,不能循环使用,A错误;

碳以CO2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在生物群落内部流动,B正确;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可以是太阳能,或者有机物分解释放的化学能,C错误;

防治稻田害虫,即调节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能达到提高能量利用率的目的,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仍然是10%-20%,D错误。

12.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图中A、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

C.温室效应主要是由⑦过程造成的

D.农业生产中的中耕松土可以增大⑤过程

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④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A错误;

图中A、B分别代表分解者和生产者,B错误;

温室效应的形成主要是化石燃料燃烧所致,C正确;

农业生产中的中耕松土可增大③过程,D错误。

本题考查碳元素循环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3.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3种生物的二氧化碳消耗量(相对量)的曲线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

B.b、c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C.a、b、c都有可能是细菌

D.b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任何一种生产者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两方面,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部分.生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A、a曲线表示只释放二氧化碳,不吸收二氧化碳,所以可代表的生物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A正确;

B、b、c表示都能吸收二氧化碳,b属于光能自养型,c属于化能自养型,属于生产者,所以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B正确;

C、c能吸收二氧化碳,可能是硝化细菌等生物,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能利用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C正确;

D、b曲线不能代表所有的生产者,例如不能代表硝化细菌,D错误.

生态系统的结构;

14.下图表示物种A与物种B的数量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个体数的长期稳定说明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

B.A与B是捕食关系,A→B可以构成一条食物链

C.A与B之间可以相互传递信息

D.A与B之间一定是经历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A、B个体数的长期稳定不能说明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

A错误。

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而A不一定是生产者;

B错误。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包含了生物与生物之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C正确。

物种的形成不一定经历地理隔离;

D错误。

本题考查进化、种间关系、物种形成及信息传递等知识,意在考查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及识图能力。

15.关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结构就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B.物质循环发生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

C.萤火虫发光属于生态系统中行为信息的传递

D.生产者积累在有机物中的能量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项错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

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因此发生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B项正确;

萤火虫发光属于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传递,C项错误;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有机物中的能量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项错误。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种蜣螂专以大象的粪便为食,能量从大象流向该蜣螂体内

B.流经某一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C.一只兔被一匹狼捕食,能量的传递效率最大为20%

D.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能为生产者提供物质和能量

大象的同化量=摄入的能量-大象粪便中的能量,因此同化量中不包括粪便中的能量,故大象的同化量不能流向蜣螂体内,故A错误;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故B正确;

一只兔子被一匹狼捕食,狼获得了兔子的大部分能量,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营养级水平上进行研究的,而不是个体水平,故C错误;

分解者能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生产者利用,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释放的能量不能被生产者利用,故D错误。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7.为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某同学将水生植物和小鱼放入盛有水的玻璃缸中密封成生态缸,然后将其置于光照、温度等适宜的条件下。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为小鱼的生存提供了食物和氧气

B.小鱼可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

C.小鱼以植物为食并获得能量,植物从小鱼的粪便中获得营养和能量

D.若该玻璃缸长期置于黑暗环境中,小鱼和植物都将会死亡

【答案】C

【解析】植物利用光能进行了光合作用,为小鱼的生存提供了食物和氧气,A正确;

小鱼进行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作为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B正确;

植物不能从小鱼的粪便中获得能量,C错误;

若该玻璃缸长期置于黑暗中,植物无法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和氧气,则鱼和植物将会死亡,D正确。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

【名师点睛】生态缸制作要求:

(1)生态缸必须是封闭的。

(2)生态缸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缸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

(3)生态缸的材料必须透明。

(4)生态缸的采光用较强的散射光。

(5)选择生命力强的生物,动物不宜太多,个体不宜太大。

18.盐碱化草地因其土壤中含有氯化物、硫酸盐、碳酸钠等盐分,造成草地生产能力低下,下图表示重度盐碱化草地的恢复过程。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重度盐碱化草地恢复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B.人类活动的干预能加快群落演替的速度

C.盐碱化草地恢复过程中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D.优良牧草比先锋植物更适应盐碱化草地

重度盐碱化草地恢复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

人类活动的干预能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正确;

盐碱化草地恢复过程中,生物种类逐渐增加,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C正确;

优良牧草适应轻度盐碱化草地,先锋植物适应重度盐碱化草地,D错误。

本题考查群落的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9.下列有关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

B.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人类活动往往会改变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C.生物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自我凋节能力大小有关,其稳态调节机制属于反馈调节

【解析】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A项正确;

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一般是逐渐增加的,人类活动使得群落演替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B项错误;

生物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项错误;

生态系统稳态的基础是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调节机制属于反馈调节,D项正确。

【考点定位】种群的特征、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20.(7分)图1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部分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图2是一个由5种生物组成的食物网;

图3所示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

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之间的相互内在关系是。

(2)图1中缺少两个重要过程,请用文字和箭头的形式补充:

、。

(3)若图2中的乙大量减少,则短期内戊的数量会。

(4)若图2食物网中戊摄食丁和丙的比例为3:

1,丙摄食的两种生物所占比例相等,则戊每增加10kg生物量,按10%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需要消耗生产者kg。

(5)图3中的C和B1+C1+D1可表示桑树和蚕用于的能量。

将蚕沙(粪便)投入鱼塘供给鱼食用,蚕沙中同化的能量属于第营养级所含的能量。

【答案】

(1)物质循环以能量流动作为动力,能量流动以物质循环作为载体

(2)无机环境→丁甲→丙(3)增加(5)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一

(1)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物质循环以能量流动作为动力,能量流动以物质循环作为载体。

(2)图1中,丁是生产者,甲和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因此图中还缺少无机环境→丁的光合作用过程和甲→丙的分解作用过程。

(3)若乙大量减少,则丙由第二、三营养级变成第二营养级,其同化的能量增多、个体数量增加,进一步导致戊增多。

(4)若图2食物网中一种生物摄食两种生物时,两种被摄食的生物所占比例3:

1,则戊每增加10kg生物量,按能量传递效率10%计算,由甲→丁→戊这条食物链需要消耗甲10×

3/4÷

10%÷

10%=750kg;

由甲→丙→戊这条食物链需要消耗丙10×

1/4÷

10%=25kg,丙所摄食的生物所占比例相等,再由甲→丙这条食物链需要消耗甲25×

1/2÷

10%=125kg;

由甲→乙→丙这条食物链需要消耗甲25×

10%=1250kg,因此共需要消耗生产者(甲)750+125+1250=2125kg。

(5)图3中,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应是A;

桑树呼吸作用所散失的热能可用B表示,图中的C表示净光合作用,是桑树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所需的能量,B1+C1+D1属于蚕用于蚕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蚕沙中所含的能量是蚕未同化的能量,仍属于其上一个营养级,即属于第一营养级所含的能量。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二、综合题

21.如图为某湖泊生态系统部分组成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苔草带到沉水植物带,地表分布不同类型生物,这属于群落的______结构。

对3、4带植物影响差异较大的生态因素主要是CO2浓度和___________。

(2)图中从5→2植物带类型的演变过程,属于________演替。

如果气候条件适宜,从苔草带阶段最终将演变为__________阶段。

(3)小瓜虫寄生在鱼皮肤中。

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其属于____________。

若图中的生物组成食物网,则不应包括的图中生物是____________。

(4)图中II表示的生物摄入的能量,一部分储存在粪便中其余成为____________的能量;

用干生长、发育和繁殖中的能量一部分被下一营养级利用,其余被分解。

(1)水平光照(强度/波长)

(2)初生森林

(3)消费者腐生菌

(4)同化分解者

【解析】地表分布不同类型生物,属于水平结构,影响因素主要是CO2浓度和光照强度

(2)5→2为湖底裸岩地带到直立水生植物带,为初生演替,如果气候条件适宜,时间充足,可演替出森林阶段。

(3)寄生关系,说明属于消费者,食物网中不包括腐生菌

(4)生物摄入的能量,一部分储存在粪便中其余成为同化的能量,用干生长、发育和繁殖中的能量一部分被下一营养级利用,其余被分解者分解。

【考点定位】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能量流动

【名师点睛】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学生容易混淆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与生态系统结构的区别

22.如图为一生态系统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从生态学观点看,图中的光、CO2、H2O、N2和各种生物共同构成.

(2)图中有条捕食关系的食物链.

(3)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其主要作用是.

(4)蛇属于第营养级.

(5)次级消费者是.

(1)生态系统

(2)1

(3)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4)五

(5)螳螂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1)图中的光、CO2、H2O、N2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各种生物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2)图中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