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历史选修题选编.doc
《全国高考历史选修题选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高考历史选修题选编.doc(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13--2015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题
(选修部分)
1.(2013新课标全国Ⅰ卷47题).(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越南战争使美国的政界、军界高层在后来进行战争决策时“形成一种新的共识:
美国只应把动用军事力量作为最后一种手段;只有当美国国家利益明显受到影响时方可这样做;只有当获得公众强有力的支持时才能这样做;只有在有可能相对较快地以较小代价取得胜利时才能这样做。
”
——摘编自哈佛·西提可夫《越战的战后影响》
材料二
1990年12月,海湾战争“沙漠风暴”行动发起之前,美国总统乔治·布什表示:
“你们尽管放心,倘若需要采取军事行动,绝不会出现另一个越南。
”
——摘编自威廉·黑德等编《回顾越南战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湾战争没有成为“另一个越南”的原因。
(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战争的结果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6分)
2.(2013新课标全国Ⅰ卷48题).(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韩愈是唐中后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当时皇帝崇信佛教,耗费大量财富。
韩愈力加谏阻:
“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当时士大夫热衷于辞藻绮丽、对仗工整但空洞无物的骈体文,朝廷亦将之作为选才重要标准。
韩愈首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仿先秦散文,“文以载道”。
在他看来,由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孔子、孟子依次相传的“道”,在孟子死后失传,他承担起了重续“道统”的责任。
韩愈提倡的“道统”就是孔孟的仁义道德思想,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阐释。
他一面讲博爱,一面又讲“义”。
他所说的“义”,主要是指“君臣、父子之道”,旨在论证儒家的仁义道德是惟一合法思想,为其反佛提供理论根据。
韩愈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提倡古文运动的背景。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韩愈对儒家发展的作用。
(7分)
3.(2013新课标全国Ⅱ卷47题).(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反法西斯盟国组成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和日本东京分别对战犯进行了审判。
该审判原则于1946年12月11日经联合国大会通过,1950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据此制定了《纽伦堡原则》,其内容有:
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因而应受惩罚。
违反国际法应受处罚的罪行是:
(一)反和平罪:
计划、准备、发起或进行侵略战争或破坏国际条约、协定或承诺的战争;
(二)战争犯罪:
违反战争法规或习惯,出于某种目的或在占领区内,实施包括但不限于谋杀、虐待或奴役平民居民,谋杀、虐待战俘;(三)反人道罪:
对任何平民居民进行谋杀、生物实验、放逐和其他非人道行为,或基于政治、种族、宗教背景的迫害,而此类行为已实施或此类迫害已执行或此类行为与任何反和平罪或任何战争犯罪相关联。
——摘编自何勤华《纽伦堡审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惩处的战争责任对象有何不同。
(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纽伦堡原则》的意义。
(10分)
4.(2013新课标全国Ⅱ卷48题).(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中国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个皇帝逝去后,要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著的大臣陪祀其庙庭。
功臣配享皇帝,是朝廷对该大臣的最高评价。
北宋神宗时,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度”,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哲宗绍圣初年,诏“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庙庭”。
南宋建炎初,有人提出“自绍圣以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社稷,其源实出于安石”。
于是,“罢安石配飨神宗庙庭”。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宋史》记熙丰(宋神宗年号熙宁、元丰)事实者,成于南渡以后史官之手,而元人因而袭之,皆反对党之言,不可征信。
今于其污蔑荆公(王安石)处,皆一一详辩之……荆公不仅为中国大政治家,亦为中国大文学家。
——摘自梁启超《王荆公》(1908年)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两宋对王安石的评价及其主要理由。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重新评价王安石的目的及采用的方法。
(9分)
5.(2014福建卷)41.C.【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在全国进一步展开、改革开放的呼声越来越高的时候,1978年9月,邓小平到东北三省考察。
他自己说,我这是到处点火……当时担任中共吉林省委书记的王恩茂回忆说:
“……过去有些不敢想的问题,现在敢想了;过去不敢讲的问题,开始敢讲了。
”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摘编自上海财经大学课题组《中国经济发展史1949--2005》
材料三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邓小平所说的“点火”的含义。
(6分)
(2)据材料二,指出1978—1992年间中国经济开放度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如何理解材料三对邓小平的评价。
(10分)
此资料来源于: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zxls.com/),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6.(2014江苏卷)24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1923年孙中山这样概述其创立“三民主义”的思想路径:
“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汲取)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族主义观中国历史之所示,则知中国之民族,有独立之性质与能力,其与他民族相遇,或和平而相安,……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挥而光大之;且改良其缺点,对于满洲,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也。
对于世界诸民族,务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位,……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以驯致于大同,此为以民族主义对世界之诸民族也。
材料二民权主义……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
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济欧美法律、政治之穷。
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更采直接民权之制,以现主权在民之实,如是余之民权主义,遂圆满而无憾。
——以上材料见孙中山《中国革命史》
请回答:
(1)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分别因袭、规抚和创获了哪些思想主张?
请将答案填写在下列表格中相应的位置。
(8分)
因袭
规抚(汲取)
创获
民族主义
①▲
②▲
民权主义
③▲
④▲
⑤▲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从孙中山的成长和活动轨迹,说明上述思想路径形成的原因。
(2分)
7.(2014新课标全国Ⅰ卷)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自20世纪50年代起,联合国多次讨论不扩散核武器问题。
但因美、苏两国的争斗,没有取得成果。
196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1576号决议,要求所有生产核武器的国家暂时和自愿地不将核武器控制权移交给非核国家,不向其提供制造核武器的必要的机密情报。
60年代上半期,法国核试验成功,拥有了核武器。
1968年,联合国大会以95票对4票、21票弃权通过决议,批准美、苏联合提出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表示希望有尽可能多的国家加入。
随后,美、苏、英以及另外59个国家签署了这一条约。
条约规定:
缔约的核国家保证不直接或间接地把核武器转让给无核国家,不援助无核国家制造核武器;缔约的无核国家保证不制造核武器,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其他国家的核武器转让,不寻求或接受制造核武器的援助,也不向别国提供这种援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联合国通过1576号决议后有关国家仍要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原因。
(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得以签订的原因及其作用。
(10分)
8.(2014新课标全国Ⅰ卷)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北宋时,皇帝鼓励官员议政。
苏轼称:
“自建隆(北宋第一个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谏诤)者。
”士大夫也以天下“安危治乱”为己任,积极议政,上书言事蔚为风气。
包拯任监察御史时,曾弹劾包括宰相在内的多名朝中大员;后任开封府尹,善于断案,执法刚正不阿,对贪官嫉恶如仇。
“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平民)时”。
——摘编自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等
材料二与包公有关的笔记,话本在宋代即开始流传。
元代出现了《陈州粜米》等多种包公题材的杂剧。
清代小说《三侠五义》、戏剧《铡美案》等深入人心。
包拯遂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后世人称“包青天”。
——摘编自徐忠民《包公叙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包拯勇于弹劾官员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
(9分)
9.(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英军节节败退。
1942年2月,由精锐力量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
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围英军,轰动英伦三岛。
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
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外陆路通道滇缅公路被切断,滇西一度被日军占领。
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
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腹背受敌,溃败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
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40余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
(9分)
10.(2014新课标全国Ⅱ卷)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甲午战败后光绪帝痛感危亡在即,锐意变法,他曾对庆亲王奕劻说:
“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
”1895年6月,光绪帝读康有为的上书深受启发,遂于1895年至1897年间屡颁改革性质的法令。
1898年6月11日,慈禧太后面告光绪帝:
“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
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
”于是,光绪帝颁布了变法诏书。
15日,慈禧太后迫使光绪帝下诏将他的老
师翁同龢开缺回籍,并令授任新职的高官大员,须向慈禧太后谢恩。
16日,光绪帝在一度“战栗变色”后,仍如期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事宜。
9月4日,光绪帝下令将阻止变法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6人革职,后又把阻挠变法的李鸿章逐出总理衙门。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绪帝为推行变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变法中光绪帝的作用。
(7分):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zxls.com/),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1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