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067352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68.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四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四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四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四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Word格式.docx

《第四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Word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Word格式.docx

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

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3.实施过程

(1)制作取样器:

取直径为5cm的硬质金属饮料罐,在高

↓   度为5cm处剪断

(2)取样:

选择地点,用罐子取土壤,将土壤倒入塑料袋中

↓  

(3)

方法一:

将盛有土壤的无底花盆,放在诱虫器上,打开电灯,

↓方法二:

简易采集法,体型较大的可用包纱布的镊子取出,体型小

的可以用吸虫器采集

(4)观察和分类:

最好用实体显微镜进行观察,并作好记录

↓   

(5)统计和分析:

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完成研究报告

点拨 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是不断变化的,可以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也可能随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变化而变化。

1.连线

2.判断

(1)一片草地上的各种杂草等植物和兔、鼠、昆虫等动物以及各种蘑菇等大型真菌共同组成了生物群落。

(×

分析:

群落应该包括该区域所有的生物。

(2)竞争在种内和种间普遍存在。

竞争属于种间关系。

(3)蚜虫、蝗虫等昆虫与植物之间存在捕食关系。

蚜虫具有刺吸式口器,靠吸食植物的汁液为生,属于寄生关系。

(4)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与光能的利用密切相关的。

(√)

(5)(2016·

华师大附中高二检测)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常用标志重捕法。

标志重捕法是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之一。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

(6)营养物质越丰富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越高。

主题一 种间关系[学生用书P63]

结合相应资料辨析种间关系。

资料1:

1934年生态学家高斯选用了两种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的草履虫进行了以下实验:

取相等数目的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用一种杆菌为饲料,放在某个容器中培养。

结果发现:

开始时两个种群的数量都有增长,随后双小核草履虫个体数继续增加,而大草履虫个体数下降,16天后只有双小核草履虫存活。

这两种草履虫都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

由资料分析可知

(1)若单独培养草履虫时,可推测两种草履虫都能正常生长,呈“S”型增长。

(2)若混合培养时,最后(第16天后)只有双小核草履虫存活,其原因是:

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

(3)结论:

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

资料2:

生活在加拿大北方森林中的猞猁捕食雪兔。

研究人员在90多年的时间里,对猞猁和雪兔的种群数量作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

(1)方框①~⑧中每次波动都是雪兔先增加到达波峰,该动物为被捕食者,猞猁后增加到达波峰为捕食者。

(2)结论:

两种动物之间的关系为捕食关系。

资料3:

菟丝子依靠缠绕在豆科植物茎上,吸取有机养分生活,如图所示。

由资料推理可知:

菟丝子获利,大豆受害,宿主一般不会死亡。

二者之间的关系为寄生关系。

资料4:

在豆科植物幼苗期,根毛分泌的有

机物会吸引根瘤菌聚集在周围大量繁殖。

根瘤菌在分泌的纤维素酶作用下,溶解根毛细胞壁,侵入幼根产生根瘤。

在根瘤内,根瘤菌从豆科植物根的皮层细胞中吸取碳水化合物、矿质盐类及水分,以进行生长和繁殖。

同时它们又把空气中游离的氮通过固氮作用固定并转变为植物所能利用的含氮化合物,供植物生活所需。

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关系。

(1)鹿群在一适宜的环境中数量大量增加,导致种群中部分个体死亡,这是竞争的结果吗?

为什么?

提示:

不是。

鹿群属于同一物种,它们个体之间属于种内关系中的种内斗争。

(2)在生物群落中不同的种群间一定只存在一种种间关系吗?

举例说明。

不一定。

如老鹰以狐和兔为食,同时狐以兔为食,这时老鹰和狐的关系为捕食和竞争两种。

分析四种种间关系

关系

名称

数量坐标图

特点

举例

互利

共生

(1)相互有利,分开后至少一方不能生存;

(2)数量上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地衣内的真菌和单细胞藻类;

大豆与根瘤菌

寄生

(1)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

(2)分开后,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

蛔虫与人;

菟丝子与大豆;

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

竞争

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变化

牛与羊;

农作物与杂草;

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

两种生物生存能力相同

捕食

(1)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2)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

羊和草;

狼与兔;

青蛙与昆虫

 种间关系的判断

1.(2016·

吉林扶余一中高二期末)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解析:

选D。

蚂蚁喜欢取食蚜虫腹部末端所分泌的含有糖分的蜜露,所以蚂蚁常常保护蚜虫,甚至把吃蚜虫的瓢虫赶走,有时蚜虫缺乏食物时,蚂蚁还会把蚜虫搬到有食物的地方,二者关系为“互利共生”,故A项错误;

菜粉蝶幼虫与蜜蜂虽然都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但是菜粉蝶幼虫主要吃叶片,而蜜蜂主要采食花蜜,二者不能构成种间竞争,故B项错误;

噬菌体寄生于细菌中,利用细菌的原料进行增殖,二者构成寄生关系,故C项错误;

两种绿藻属于两个物种,二者竞争阳光、养料等生存资源,同时根据一种增加另一种减少,可推测是竞争关系,故D项正确。

2.(2016·

黑龙江实验中学高二期末)合理密植、除草、除虫均可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这些措施依次影响了农田生物之间的(  )

A.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B.种间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C.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D.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内关系

选C。

农作物的生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合理密植的目的是减少作物为争夺阳光、水分、矿质营养等而发生的种内斗争;

草与农作物之间属于种间关系,除草是人为地干预种间关系中的竞争;

虫和农作物之间属于种间关系中的捕食关系。

综上分析,C项正确。

(1)寄生≠腐生。

寄生是从活的生物体上获得营养物质;

腐生是从死的生物体或从腐殖质中获得营养物质。

(2)寄生≠互利共生。

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寄生的两种生物,对寄生者来说是有利的,但对寄主来说则是有害的。

(3)竞争≠种内斗争。

①种内斗争是种内关系,发生在同种生物个体之间;

②竞争则是种间关系,发生在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可简记为:

“同斗争,异竞争”。

 种间关系的数量变化曲线

3.(2016·

大连高二检测)下图中物种Ⅰ表示捕食者,物种Ⅱ表示被捕食者的是(  )

选A。

具有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呈现“此消彼长”的不同步性连续变化特点,因此只有A、D项符合这一特点,捕食者以被捕食者为食,因此被捕食者个体数先增加先减少,捕食者个体数后增加后减少,则A项中Ⅰ表示捕食者,Ⅱ表示被捕食者,D项中Ⅱ表示捕食者,Ⅰ表示被捕食者,故A项符合题意、D项不符合题意;

B项中两种生物呈现“同生共死”的变化特点,应为互利共生关系;

C项中两种生物呈现“你死我活”的变化特点,应为竞争关系。

4.(2016·

四川绵阳高二期末)如图所示为欧洲兔引入澳大利亚后,对袋鼠数量影响以及当地人采取相应防治措施后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欧洲兔与袋鼠之间种间关系为竞争关系

B.引入的狐狸与袋鼠之间没有捕食关系

C.引入黏液瘤病毒是防治兔灾的有效方法

D.d年开始欧洲兔对黏液瘤病毒抗性增强

选B。

引入狐狸后,袋鼠的数量锐减,可推测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捕食关系。

几种种间关系曲线的判断

(1)互利共生曲线——同步性变化(同生共死)。

(2)捕食曲线——不同步变化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

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

①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

②从变化趋势看,先达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3)竞争曲线——看最终结果,若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为零,或者是题干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竞争,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重叠的范围。

主题二 群落结构的形成及分析[学生用书P65]

 群落的垂直结构

据图分析可知

(1)群落中的植物和动物在垂直结构上都有分层现象。

(2)造成图甲现象的影响因素为光照强度;

造成图乙现象的影响因素为动物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群落的水平结构

某草地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

某山地水平方向上,从山底到山顶植物的分布如图所示。

结合资料1、2分析可知:

上述现象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分布。

1.群落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都与环境中的生态因素有关,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性。

2.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3.垂直结构为群落的空间结构,种群内部无垂直结构,如一片玉米地中植株高矮不齐,不能称之为垂直结构。

1.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在草坪不同部位生活的生物各不相同,故生活在草坪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同理,树林中的动物也具有分层现象。

2.如图所示为植物群落生长分层现象,下列对此现象的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要合理密植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受光照、温度、湿度等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因此A、B两项正确。

同一种农作物(如玉米)虽然也有高矮之分,但不是分层现象,分层是群落的结构特征,而玉米植株的密度是种群数量特征。

农业生产中可以根据分层现象的存在,合理套种,恰当搭配种植作物。

核心知识小结

[要点回眸]

[答题必备]

1.群落是一定地域内所有生物的集合。

2.丰富度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群落的种间关系有捕食、寄生、竞争和互利共生等。

4.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5.影响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阳光,影响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

6.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学生用书P66])

[随堂检测]

1.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种群是群落的基础,群落是由多个种群构成的

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C.群落内的生物具有一定的种内、种间关系

D.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生物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即群落是由多个种群构成的,种群是群落的基础;

池塘中所有的生物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故选B。

安徽宣城励志中学高二期末)为了降低一种真菌对果树的毒害,园艺家引入一种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原真菌相似,但毒性较低的真菌,从而使果树增产,园艺家利用的原理是(  )

A.寄生          B.竞争

C.捕食D.共生

引入的另外一种真菌与原真菌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相似,因此两者最有可能是竞争关系,B正确。

3.(2014·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

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

由题干信息可知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A项正确、B项错误;

植物病毒V是可寄生在水稻细胞内的病毒,因此病毒V与青蛙不是寄生关系,水稻和病毒V是寄生关系,C、D项错误。

4.(能力挑战题)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乙、丙分别表示捕食、竞争、互利共生关系

B.图乙所示的两种生物之间的消长离不开它们的斗争

C.图丙所示两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是争夺食物

D.猞猁和雪兔的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

图乙所示的捕食关系也是物种间的斗争;

图丙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竞争,其竞争的不仅是食物还有空间等;

猞猁和雪兔的变化应为图乙所示的捕食关系。

5.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800m的海拔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

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在-200~3800m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的种类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温度是影响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

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C.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是由于不同高度的山坡上温度不同,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在陆地上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但是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受光照强度影响形成的;

c处藻类植物的分层现象是受光质(波长)影响形成的,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6.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B.土壤动物的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土壤小动物群落也存在分层现象,A项错误;

土壤动物之间的主要关系是捕食、竞争等,B项错误;

土壤盐碱度不同,可导致群落结构的差异,C项正确;

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应选用取样器取样法,D项错误。

7.回答与草原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

(1)草原上,某种鼠的种群密度除了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外,还受该鼠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

(2)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时,为避免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草原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

(1)种群的数量特征为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2)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为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其中,样方法多用于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见的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人的主观因素,否则,将影响调查数据的准确性。

(3)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答案:

(1)出生率 死亡率 

(2)随机取样

(3)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课时作业][学生用书单独成册]

1.下列属于群落的是(  )

A.一个水库里的全部鱼

B.一个湖泊中藻类、鱼类、蚌等全部生物

C.一片草原上的昆虫和小鸟

D.一棵枯树以及上面的苔藓、真菌等

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一定区域的所有生物。

水库中除鱼外还有其他生物;

草原上除昆虫和小鸟外还有其他生物;

枯树上面除苔藓、真菌外还有一些小昆虫。

淮安高二检测)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种群和群落概念之间关系的是(  )

群落是同一地域中所有的生物,它是由许多个种群组成的。

3.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

A.竞争B.共生

C.寄生D.捕食

苗和草会争夺阳光、营养,反映的是种间关系中的竞争。

吉林扶余一中高二期末)树林里多数鸟类在树冠筑巢、栖息,啄木鸟生活在树干层,环颈雉则在灌木层和地面活动,这种现象反映了(  )

A.群落的物种组成B.群落的种间关系

C.群落的垂直结构D.群落的水平结构

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称为垂直结构。

树林里多数鸟类生活在树冠,啄木鸟生活在中层,环颈雉生活在底层,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故C项正确。

5.(2016·

重庆巴蜀中学高二期末)在千岛湖地区两个面积、植被、气候等环境条件相似的A、B两岛上对社鼠进行种群数量调查,得到如图所示结果。

已知B岛上另一种鼠类——青毛硕鼠的数量要明显多于A岛,且6~8月该岛上有黄鼠狼活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岛社鼠数量超过50只后均开始下降,说明环境容纳量均为50只

B.两岛6月到7月期间社鼠的出生率均小于死亡率

C.在6月之后B岛社鼠数量下降快的影响因素是种间竞争

D.黄鼠狼与社鼠的种间关系只存在竞争

两岛社鼠数量超过50只后均开始下降,不能维持在50只上下波动,可见50只超过了环境的容纳量,环境有限的资源,导致种群数量下降,A错误;

两岛社鼠的数量在6月到7月期间都迅速下降,迁入率、迁出率、出生率、死亡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两岛社鼠在6月到7月期间没有迁入和迁出,可见两种社鼠的出生率均小于死亡率,B正确;

6~8月B岛上有黄鼠狼活动,在6月之后B岛社鼠数量下降快的影响因素是黄鼠狼的捕食,C错误;

黄鼠狼与社鼠的种间关系为捕食,D项错误。

6.(2016·

衡水高二检测)下列关于群落空间结构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C.群落的空间结构缓解了种间竞争

D.导致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水分

导致群落植物垂直分层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导致群落水平结构的非生物因素有地形、土壤湿度、盐碱度等。

7.(2016·

遵义高二检测)制作泡菜时,乳酸菌产生的乳酸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

当乳酸积累到一定浓度时,还会抑制同种其他个体的增殖,上述现象包括(  )

A.竞争、种内斗争B.共生、寄生

C.寄生D.种内斗争

制作初期,乳酸菌与其他微生物斗争,属于竞争;

当乳酸菌数量较多时,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进行斗争,属于种内斗争。

8.(2016·

吉林扶余一中高二期末)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

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群落表现为明显的分层现象。

群落中的植物和动物等都具有垂直分层现象,A、B项正确;

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所以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C项正确;

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地面光照强度,进而影响草本层的水平分布,D项错误。

9.如图所示为物种a和物种b的相互关系,a和b可能是下列哪组生物(  )

A.水稻和稗草B.食草昆虫和草

C.兔和鼠D.衣藻和甲藻

图中a与b数量变化表明两者为捕食关系。

选项A、C、D为竞争关系,选项B为捕食关系。

10.(2016·

石家庄高二检测)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年数

物种数量

 植物类型

1

4

15

25

40

草本

28

27

26

30

34

灌木

3

12

19

乔木

14

23

总计

56

76

A.表中数据是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的

B.该农田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垂直结构的体现

C.表中草本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D.该区域中所有草本、灌木、乔木植物和生活的动物构成了该群落

调查植物群落的丰富度需要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其关键是随机抽样,而不能只在植物丰富的区域调查,A项错误;

不同地段的物种组成不同体现的是水平结构,B项错误;

由表中数据可知草本植物的丰富度最高,C项正确;

该区域的所有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群落,D项错误。

11.如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C.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

D.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由图可知,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中的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进行采集的。

12.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活动时,正确的操作是(  )

A.利用标志重捕法估算小动物的种群密度

B.对于不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可以忽略不计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冷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

D.设计统计表,以便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