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中级Word文件下载.docx
《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中级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中级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完成一节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教学设计方案,并对教学设计成果加以展示、反思与评价。
2.在掌握了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教学设计方法中学习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教学模式与策略选择等环节的具体应用方法。
3.在了解研究性学习相关概念、本质特征、操作环节的基础上,根据相关模板初步完成一份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方案。
4.学会熟练运用文字编辑软件编制基于模板的教学设计方案、试卷及教学中常用的文档,运用常用工具软件收集所需的课程资源,运用文本、图片、音频、动画、视频等素材加工处理工具软件对收集的教学素材进行加工处理,运用相关的工具软件完成学生作品样例,运用网页编辑工具软件整合教学资源,运用电子表格软件对数据进行初步的处理、统计与分析,初步运用常用的知识可视化工具,初步运用各学科有针对性的软件。
5.体验常用的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的设计方法,并设计学习效果评价工具。
6.在小组协作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与掌握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进一步加强在课程中运用教育技术的意识;
形成在课程中自觉、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意识。
2.认识到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紧密联系的意义与价值,形成在教学实践中自觉运用教学设计方法的意识。
3.在小组活动评价与反思的过程中形成反思的意识。
4.形成对资源信息的正确认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三、培训的成果形式
1.每个学员完成的一份信息化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成果(包括: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资源、评价工具等)。
2.每个学员初步完成的一份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方案。
3.每个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作业文件夹(包括教学设计成果、过程性文档、资源素材与反思日志等)。
4.每个小组集体研究过程中形成的记录文档(包括讨论记录、小组作品和交流文稿等)。
四、培训内容指南
主题1:
培训的准备(3学时)
(一)培训目标
1.了解此次培训的主要内容、方法、需要完成的任务,以及应取得的成果;
2.增强运用各种技术手段进行学员与学员、学员与培训讲师之间交流的意识,了解利用各种技术手段进行交流的方式;
3.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内涵、实施原则与途径。
(二)培训任务
1.互相认识,形成融洽的师生、生生关系,并形成学习小组;
2.了解培训内容、方式和最终需要提交的成果形式;
3.检查和准备每个人的软硬件设备;
4.初步确定信息化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选题,为后续培训做好准备;
5.建立个人文件夹。
(三)培训成果
1.一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选题计划表;
2.新建的个人文件夹。
(四)教学活动建议
1.本主题对于保障整个培训课程的顺利实施具有导向性作用,要注意观察学员,引导他们从心理、方法和技术上做好各种准备。
2.组织学员相互认识,让学员尝试利用技术手段进行课内和课外的交流,体验各种交流方式的不同。
3.要努力使学员理解培训的方式、成果要求、评价形式等,并达成共识。
个别学员的困惑或不同见解可以在全班范围内适当组织讨论,重在参与和体验,不要简单地给出结论。
4.要充分利用学员已有经验,重视学员独特体验,使学员形成自己的观点。
5.在案例观摩的基础上,小组内部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问题、误区、实施策略等进行讨论,并记录相关内容。
主题2:
教学前期分析(5学时)
1.深入理解教学设计及其前期分析环节的作用;
2.初步了解教学目标分类理论,进一步深入理解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掌握1~2种教学目标分析的方法,了解教学内容组织的策略;
3.了解不同年龄学习者所具有的心理特征,理解学习者主要特征因素对教学的影响,掌握学习者主要特征因素分析的方法;
4.了解常用的知识可视化工具,初步掌握1~2种知识可视化工具在教学前期分析中的应用。
1.通过案例观摩和讨论,对某一教学设计方案中的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分析部分提出修改意见;
2.在观摩案例的基础上,分析选定任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阐述教学目标,运用可视化工具表征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框架;
3.在观摩案例的基础上,分析选定任务的教学对象特征。
选定任务的教学设计方案中的前期分析内容。
1.整个主题的教学要注重在初级培训和教学实践的反思基础上,充分发挥学员已有的经验和理解,并通过案例观摩,使学员在处理已有经验和新知识、自己的理解和他人的经验等冲突的过程中加深对概念、方法的理解,并要体现在初级培训基础上的提高。
2.通过案例的比较分析,努力使学员进一步深入理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的重要性。
3.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的教学只需学员了解经典的理论,如加涅、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侧重于帮助学员理解新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设置的意义。
4.有关教学目标分析方法和学习者特征分析方法的教学,应侧重便于学员理解和掌握的方法,如教学目标分析中的层级分析法、归类分析法等,学习者特征分析中的认知结构分析、学习态度分析的方法等,对于其他的方法只需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通过案例的观摩、分析和结合实践体验加深对相关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不需要对概念作过多的解释。
5.对于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的教学,只需学员初步了解教学内容组织策略,不作过深的概念介绍。
6.对于学习者特征分析的教学,重点在于一些对教学有重要影响的主要特征因素,并在小组讨论中理解教学设计时应该重点分析的学习者特征因素,通过案例观摩理解这些因素分析的重要作用。
7.信息技术对学员心理、学习能力、自控能力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中要注意通过案例观摩了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者特征。
8.重视学员对自己经验的反思,鼓励学员以开放的心态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主题3:
教学模式与策略选择(8学时)
1.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常见模式和策略;
2.了解依据不同标准的教学模式分类;
3.形成运用恰当的教学模式和策略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意识,掌握常用的教学模式和策略;
4.能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和策略,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
1.通过经验分享和资料阅读,列出适用于学员本人所教学科的教学模式与策略;
2.通过实践体验、案例观摩和小组讨论,掌握常用教学模式和策略的实施方法;
3.讨论和分析一些教学案例中教学模式和策略运用的有效性;
4.根据前期分析,选择适于选定任务的教学模式和策略,完成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的设计。
初步完成的选定任务的教学设计方案(在模式和策略的运用、教学活动的安排与组织等方面与初级相比有明显的提高)。
1.本主题是中级培训的重点,是保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因素。
本主题立足于在学员了解了教学模式、策略的基本概念及常见的教学模式与策略的基础上,努力使学员了解适用于本课程的模式和策略,并深入理解其内涵和实施方法,尤其是常见的主导策略、自主学习策略和合作学习策略。
2.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常见模式的教学中,应重视国内外案例的调研和分析。
3.在常用的教学模式、策略的教学中,应强调体验式教学和案例教学,如角色扮演、观摩等,使学员在体验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各种教学策略的概念和方法,同时形成基本的概念体系。
4.强调案例研讨对学员教学设计实践应用的启发,通过教学设计的实践应用使学员感受到教学模式、策略的实施策略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5.重视学员对自己教学经验的反思,努力使学员形成合理、科学的选择运用教学模式和策略的意识和能力,强调模式和策略运用的有效性。
6.注重引导学员形成教学设计各环节一致、统一的意识,并通过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案例观摩和所设计的教学设计方案的分享讨论和分析,促使学员能够自觉地将相关意识运用于教学设计的过程。
7.要重视学员独特体验,鼓励学员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模式和策略,使学员形成自己的观点。
主题4:
研究性学习的设计(5学时)
1.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定义及其主要特点;
2.掌握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实施步骤和指导方法;
3.理解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理念,掌握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主要特点;
4.结合具体主题,初步设计一份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方案。
1.在阅读资料和案例观摩的基础上,深入理解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和内涵,概括出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主要步骤;
2.选择一个主题,根据模板,初步完成该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方案;
一份初步完成的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方案。
1.本主题的核心目标是让学员理解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和内涵,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和评价方法,对于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方案,只要求学员在体验的过程中完成简案即可,不做过高要求。
2.通过案例观摩与研讨,使学员理解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和内涵。
3.结合学员的教学实践开展教学,特别是在研究性学习主题的选择上,引导学员从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发掘主题。
4.为学员提供充分的学习支持,包括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方案模板、评价量表等,同时也要引导学员突破参考模板、量表的束缚,鼓励创造性的设计。
5.在培训过程中,要鼓励学员换位思考,通过扮演学生角色,体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流程,反思研究性学习的作用和意义。
主题5:
教学资源素材收集与加工(8学时)
1.了解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各种教学功能与作用,能意识到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学重要性和有效性,能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
2.熟练运用资源收集的方法收集所需的教学资源素材(如:
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和动画等),能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素材,并正确应用于课件;
3.对搜集的各类资源素材能够进行比较复杂的加工与处理,并能自行开发简单实用的教学素材;
4.掌握教学资源管理的基本方法。
1.在阅读资料和观摩案例的基础上,多角度认识信息技术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功能与作用,并形成自己的系统认识;
2.根据教学设计和模板,制作出符合选题的资源应用计划表;
3.根据教学设计和资源应用计划表,运用各种方法手段,选择、收集基于自己的教学设计的素材资源;
4.根据教学设计和资源应用计划表,利用合适的多媒体开发和处理工具,对所收集到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进行比较复杂的加工和处理,使它们符合教学所用;
5.和小组成员一起讨论,集思广义,共享资源管理的方法。
1.一份与选定任务的教学设计方案相配的资源应用计划表;
2.一些符合选定任务的教学设计方案和资源应用计划表的要求,并经过加工和处理的多媒体素材。
1.要努力使学员形成正确的教学资源观。
明确教学资源不仅可以支持教,更重要的是支持学;
要注重多种教学资源的运用,既要重视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也要重视其他形式资源的利用。
同时让学员明确“资源是为教学服务”的意识,无论是收集资源素材还是对其加工处理,首先要考虑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的要求,而不能只注重素材的外在表现形式。
2.重视正反案例的对比分析,使学员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教学资源的运用特性。
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理解教学资源应用的原则和条件。
3.要强调动手实践,要求学员在操作体验的过程中,熟练掌握教学素材的收集、加工和开发技术。
4.资源应用计划表的制订可以使资源的收集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因此,在教学中要强调完成资源应用计划表的重要性。
5.除了要教会学员一些基本的工具、技巧外,更要重视方法上的引导,力求学员能够迁移运用。
6.重视教师之间合作以及对以往教学经验的共享,对于科学、适用的方法给予重点强调,同时教学过程中充分集思广义,分享学员的技术经验。
7.注意引导学员对自己和小组成员所收集的教学资源素材进行评价和讨论,以增强学员的应用反思能力和分享意识。
8.本主题的任务量比较大,在课内无法完成相关教学内容时,可建议学员在课外继续完成资源素材的收集、修改工作。
主题6:
教学资源的集成与整合(10学时)
1.了解常用课件的类型及其适用条件;
2.熟练掌握网页编辑工具的使用,尤其是网页中音频视频集成、一些源代码的直接调用等常用技巧;
3.根据选定任务的教学设计方案和资源应用计划表,独立集成和开发网络课件(本大纲中特指网页课件);
4.对网页课件进行科学的评价,增加价值意识;
5.初步运用自己所教学科的常用软件和工具;
6.形成运用恰当的技术手段来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意识,从实际条件和教学需要出发,综合利用多种技术手段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1.根据选定任务教学设计方案和资源应用计划表,将上一主题收集和加工的资源素材集成到网络课件中,从而完成课件开发任务;
2.在小组内或全班汇报自己的网络课件,并在观摩他人网络课件的同时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
一节与选定任务的教学设计方案相匹配的网络课件。
1.本主题的教学内容技术性较强,在教学中一定要强调动手实践,要求学员在操作体验的过程中掌握网络课件开发的技巧。
2.在系统介绍常见课件开发工具的功能时,可以展示一些用这些工具开发的网络课件,以激发学员的兴趣并使他们对这些工具形成感性认识,同时注意引导学员形成根据教学需要来正确、合理的综合利用各种技术手段促进教学的意识。
3.在教学网络课件制作时,应提醒学员不要过分注重操作步骤的记录,应强调从方法上去理解、掌握网络课件的制作方法,并强调相关方法的迁移使用,提醒学员可以从哪些已有的知识经验中迁移过来。
4.引导学员对自己和小组成员所制作的网络课件进行评价、讨论,以增强他们的应用反思能力和分享意识;
同时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集思广义,分享学员的技术经验。
5.制订课件的评价标准非常重要,但是也会花费大量的时间。
因此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可以要求小组共同从提供的参考量表中选择一个即可。
如有兴趣,小组可以在课后完成一份自己小组的课件评价量表。
6.注意引导学员不一味追求技术的外在表现,在总结学科常用的软件平台及其适用条件的基础上,结合正、反两方面的案例,引导学员讨论如何综合应用多种技术手段来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7.本主题的任务量比较大,在课内无法完成相关教学任务时,可建议学员在课外继续完成相关任务。
主题7:
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3学时)
1.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及其作用;
2.了解常用教学过程组织形式的特点与应用方法(班级授课、小组合作学习、个别化学习等);
3.了解网络教室、语音教室等信息化教学环境;
4.掌握网络教室、语音教室等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教学组织、调控与管理的方法。
1.通过案例观摩与教学实践反思,归纳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特点与应用方法;
2.通过观摩案例与实践操作,了解网络教室、语音教室等信息化教学环境;
3.通过案例观摩与教学实践反思,归纳概括常见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组织、调控与管理的方法;
4.确定选定任务在实施过程中的教学组织、调控与管理方法。
1.形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对比分析表;
2.形成对网络教室、语音教室等使用的管理制度文档;
3.形成常见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组织、调控与管理方法的分析表;
4.运用可视化工具表述选定任务在实施过程中的教学组织、调控与管理方法。
1.充分运用学员已有的经验和理解,通过正反案例,使学员在处理已有经验和新知识、自己的理解和他人的经验的过程中加深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组织、调控与管理方法的掌握。
2.充分运用培训场所的资源,进行教学过程组织的实践与模拟,使学员熟悉常见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3.注重学员的已有经验,强调通过案例的比较分析、实践操作等方式,加强对各种不同信息化教学环境特点的理解,积累并完善使用网络教室、语音教室的管理方法。
4.强调通过案例的比较分析,理解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情况。
5.强调通过各种案例的学习与观摩、自身教学实践的反思,掌握网络教室、语音教室等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教学组织、调控与管理的方法。
6.重视学员对自己经验的反思,鼓励学员以开放的心态相互分享经验和感受。
7.为学员搭建学习表格、记录表格等学习框架和模板,以便于学员的学习;
同时鼓励学员创新,帮助学员自行编制对比分析表或者绘制概念图。
主题8:
对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评价(6学时)
1.了解教学评价的分类及其意义;
2.了解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及发展性评价的作用及其特点;
3.掌握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常用的设计方法;
4.掌握常用教学统计软件,能对教学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与分析。
1.通过案例观摩及教师引导,了解教学评价的分类及其意义;
2.通过教师引导,结合相关案例,自主学习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的设计方法,比如档案袋评价、访谈、问卷等;
3.通过案例观摩,学习常用教学统计软件,并对教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如求和、求平均值、排序、求最大值和最小值、分类汇总等操作;
4.应用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的方法,设计选定任务的学习效果评价工具;
5.完善并展示教学设计成果,并依据教学设计成果评价量表进行评价。
1.一份修改后的选定任务的教学设计成果(包括教学设计方案、网络课件、评价工具等);
2.一份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三)教学活动建议
1.在讲授教学评价的分类及其意义时,注意引导学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建议以学员自学为主,教师讲解为辅的方式进行。
可先让学员结合教学实践开展头脑风暴,再结合相关案例进行深入学习。
在此过程中增强他们的反思能力和分享意识。
2.在设计学习效果评价工具时,教师注意引导学员从选定任务和教学实践出发,参考案例中的评价方法,鼓励组员间互相讨论和借鉴教学实施方面的经验。
3.在学习常用教学统计软件时,采取任务驱动法,让学员在学习过程同时完成对一份数据的简单统计分析。
根据小组成员间学习进度的差异,鼓励进度较快的学员,帮助组内其他学员的学习。
4.在展示和评价教学设计作品的过程中,注重应用一些提高活动参与度的策略,并使学员理解这些策略。
充分尊重和发挥学员在教学设计成果评价方面的经验和体会,提高学员理解和合理评价他人的意识和能力,既要强调欣赏他人,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又要中肯地提出合理化建议。
5.培训教师在处理技术内容或是理论内容时,可根据班内成员的掌握程度,灵活安排讲解的时间。
主题9:
总结与提高(2学时)
1.初步认识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初步了解行动研究法;
2.总结学习成果,学员能够对整个培训进行反思总结。
1.通过阅读材料和案例学习,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初步了解行动研究法;
2.通过小组讨论及个人的反思,思考自己在此次培训中任务达成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份对整期培训活动的反思。
1.采用一些游戏性的活动,使学员在放松的状态下分享培训体会、困惑以及对培训的建议。
2.对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不作过高要求,只要求学员结合阅读材料和案例(特别是教育技术应用方面的教育科研成果案例)理解在教学应用中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初步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行动研究法,并引导学员在课后利用网络资源作进一步的学习和延伸。
3.重视成人学习者的经验及特点,让学员尝试自拟访谈表或调查表,来获取他人的反馈意见,并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他人的建议。
4.培训的反思和评价要强调是对整个培训过程的反思,要求学员关注培训的理念、方式以及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教学和个人发展的影响。
附录:
各主题教学活动举例
一、培训的准备(3学时)
(一)师生互动1
1.培训讲师与学员的自我介绍与相互认识。
2.了解培训的方式及主要内容。
3.回顾初级培训中自己的收获,本级培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做记录。
(二)师生互动2
1.结合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并回顾教学设计过程模式,概括其中的关键环节。
2.典型培训案例观摩,分析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中的问题和误区。
3.基于案例,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内涵、实施原则与途径。
(三)自主活动1
1.检查培训中用到的相关软硬件。
2.建立作业文件夹,检查作品档案袋。
3.下载并安装交流工具,掌握运用交流工具与他人交流的方法,尝试运用交流工具与讲师及学员进行交流,形成运用工具与人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4.思考各自的选题,用文字编辑工具记录下来,存入自己的作业文件夹。
(四)小组活动
1.形成学习小组,为小组命名,组内形成交流、共享、互帮互助的意识。
2.小组观摩案例,分析与讨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问题和误区,以及解决的策略,并作为小组活动记录中的一项内容保存到作业文件夹中。
3.小组内部交流初级培训中协作学习的经验与不足,商讨解决的策略并做记录。
4.在小组内介绍各自的选题意向,并征询小组成员的意见。
5.完成此次小组活动记录文档。
(五)自主活动2
1.参考本主题提供的小组活动评价模板、小组活动中的个人行为评价模板,评价此次培训中的小组活动及个人活动。
2.记录下小组活动中的收获与心得,并将小组活动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也记录下来,保存在个人文件夹中。
3.反思本主题的培训,完成培训日志。
二、教学前期分析(5学时)
(一)师生互动
1.讨论和分析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教育目标的概念。
2.了解加涅、布卢姆等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结合新课程标准中本学科不同年段的教学目标,理解三维目标的意义。
3.观摩若干教学目标分析案例,理解和掌握1~2种常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