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辰溪县高三月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045964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31.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辰溪县高三月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湖南省辰溪县高三月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湖南省辰溪县高三月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湖南省辰溪县高三月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湖南省辰溪县高三月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辰溪县高三月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

《湖南省辰溪县高三月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辰溪县高三月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省辰溪县高三月考语文试题文档格式.docx

4.(2分)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太多太多的“中国式问题”并不仅仅关乎个人素养

②过马路闯红灯固然暴露了国人规则意识淡漠等陋习

③但现如今让人担忧的社会环境又怎能让家长们对孩子放手

④但是路口红绿灯时限设置不科学乃至过街天桥等硬件欠缺也是诱因

⑤我们无比怀念那个“孩子们带着小黄帽排着队唱着歌回家”的时代

⑥表象背后总有抹不去的现实必然

A.②④⑤③①⑥ 

B.①⑥②③⑤④ 

C.②③⑤④⑥① 

D.①⑤③②④⑥ 

5.(2分)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莫言在中国文坛上虽非 

,但其文学才华和艺术创造力令人瞩目。

他的小说创作以乡土气息和农民本位为主线,塑造了余占鳌、上官氏、西门闹等率情任性的农民形象。

小说《丰乳肥臀》,运用

的艺术概括力,通过上官鲁氏这个母亲的遭遇,把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女性所遭受的苦难和母亲的伟大与宽容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纯以文学水平而言,莫言获奖 

A.出类拔萃 

不同凡响 

实至名归 

B.出类拔萃 

出神入化 

名副其实 

C.鹤立鸡群 

D.鹤立鸡群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

共23分)

6.(23分)(2018·

奉贤模拟)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孙征君①传(节选)

(清)方苞

①孙奇逢,字启泰,号钟元,北直容城入也。

少倜傥,好奇节,而内行笃修;

负经世之略,常欲赫然著功烈,而不可强以仕。

年十七,举万历二十八年顺天乡试。

②先是,高攀龙、顾宪成讲学东林,海内士大夫立名义者多附焉。

及天启初,逆奄魏忠贤得政,叨秽者争出其门,而目东林诸君子为党。

由是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缪昌期次第死厂狱,祸及亲党。

而奇逢独与定兴鹿正、张果中倾身为之,诸公卒赖以归骨,世所传“范阳三烈士”也。

③方是时,孙承宗以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经略蓟、辽,奇逢之友归安茅元仪及鹿正之子善继皆在幕府。

奇逢密上书承宗,承宗以军事疏请入见。

忠贤大惧,绕御床而泣,以严旨遏承宗于中途。

而世以此益高奇逢之义。

台垣及巡抚交荐屡征,不起,承宗欲疏请以职方起赞军事,使元仪先之,奇逢亦不应也。

其后畿内盗贼数骇,容城危困,乃携家入易州五公山,门生亲故从而相保者数百家,奇逢为教条部署守御,而弦歌不辍。

④入国朝②,以国子祭酒征,有司敦趣,卒固辞。

移居新安,既而渡河,止苏门百⋿。

水部郎马光裕奉以夏峰田庐,逆率子弟躬耕,四方来学,愿留者,亦授田使耕,所居遂成聚。

⑤奇逢治身务自刻砥,执亲之丧,率兄弟庐墓侧凡六年。

人无贤愚,苟问学,必开以性之所近,使自力于庸行。

其与人无町畦,虽武夫悍卒工商隶圉野夫牧竖,必以诚意接之,用此名在天下,而人无忌嫉者。

方杨、左在难,众皆为奇逢危,而忠贤左右皆近畿人,夙重奇逢质行,无不阴为之地者。

鼎革③后,诸公必欲强起奇逢,平凉胡廷佐曰:

“人各有志,彼自乐处隐就闲,何故必令与吾侪一辙乎?

”居夏峰二十有五年,卒,年九十有二。

天下无知与不知,皆称曰夏峰先生。

【注】①征君:

称朝廷征聘不出的隐士为“往君”,又称“征士”。

②国朝:

古人称当朝为国朝,此指清朝。

③鼎革:

改旧换新,旧时多指改朝换代,此处指明亡清立。

(1)写出下列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而目东林诸君子为党________

②缪昌期次第死厂狱________

(2)对“而内行笃修”中“笃”释义正确的—项是()

A.深厚 

B.丰厚 

C.忠厚 

D.宽厚 

(3)对“逆率子弟躬耕”中“逆”释义正确的—项是()

A.预先 

B.背叛 

C.抗拒 

D.接受 

(4)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而不可强以仕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

B.海内士大夫立名义者多附焉 

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

C.而人无忌嫉者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石钟山记》)

D.而目东林诸君子为党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5)把第⑤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6)为什么“鼎革后,诸公必欲强起奇逢”?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分析与推断。

(7)方苞对人物传记强调舍其“末迹”,著其大节。

结合文章内容,分条概括孙奇逢的“大节”。

三、诗歌鉴赏(共1题;

7.(10分)(2016高一下·

大连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试题。

月①

杜甫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

只益丹心苦,能添白发明。

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②。

【注】①该诗写于“安史之乱”中,此时诗人身陷贼中,与家人远隔。

②国西营:

长安西部的兵营,是抗击安史叛军的军队。

(1)

结合全诗,分析首联的作用。

(2)

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请从抒情方式角度加以分析。

四、默写(共1题;

共6分)

8.(6分)(2019·

白城模拟)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表现周瑜指挥若定、轻松胜敌的儒将风度与形象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2)在《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是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3)《雁门太守行》中从声和色两个方面勾画激烈的战斗场面,渲染沉重、紧张、肃杀氛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共3题;

共31分)

9.(19分)(2019高三上·

海淀月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从一个人身上辨认出契诃夫

①在人艺看话剧《万尼亚舅舅》,三小时的剧长,李六乙竟一处也没舍得删。

结束时已近晚十点,出剧院才发现下雪了,薄薄的细雪敷在车顶上,在夜灯反射下闪着碎银一般的光。

那一刻我感慨万千,似乎第一次看清,契诃夫已嵌入我的生活很多年了,不是通过书斋式的阅读,而是通过一道道四面八方折射过来的光。

②我得到的第一本与契诃夫有关的书是《惜别樱桃园》,由童道明先生签送给我。

那时我还不知,童先生早年留学苏联时,就已决定把自己的一生和契诃夫联系在一起。

全身心地阅读,毕生地翻译,进一步又创作剧本。

不是灵魂相应,怎可想象,一个著名的戏剧评论家,晚年要做剧作家。

当然,世间也因此多了两部与契诃夫有关的戏:

《我是海鸥》与《爱恋·

契诃夫》。

③和童老师交往,最初是编辑和作者的关系,我约他写了很多次契诃夫,他写的都不重样,像一口源源不尽的井。

童先生一直不用电脑,文字都写在稿纸上,怕我认不清字,每次去他家取稿时,他总要先给我读一遍,还即兴发挥,讲点契诃夫的迷人轶事。

对我这个酷爱买影磲的人来说,这就等于得到了契诃夫正片之外的花絮。

我由此知道了契诃夫与托尔斯泰、高尔基之间的友谊,也知道他深爱的两个女人,一个成为《海鸥》中妮娜的原型,一个在舞台上演绎了这个角色。

我就这样一点一点潜移默化地认识了契诃夫。

④《万尼亚舅舅》上演前,我照旧想请童先生写篇文章。

因为李六乙导演的这个戏,剧本就是请他翻译的。

取稿的那天天寒地冻,这次他没有读给我听,而是说你来读吧。

看他坐在沙发上,已做好了聆听准备,我便也坐下来开始读。

稿子共四页,写在印刷品的反面,字儿小,里面涂改无数。

念起来打磕绊时,他就帮我辨认。

上面照例有契诃夫作品的引文,念着念着,我竞像舞台上的演员一样动情起来:

“我们要度过一连串漫长的黑夜,我们将会听到天使的歌唱,我们将看到镶满宝石的天空。

人间所有的痛苦,都会淹没在慈爱之中,我们曲生活会变得安宁、温柔,变得像轻吻一样的甜蜜。

⑤这是《万尼亚舅舅》的结尾。

很快我就有机会,听演员将它念了一遍又一遍。

先是看了彩排,当然是借了童老师的光。

去之前我曾犹豫,这种不穿戏服的剧透式观看会不会影响我正式看戏的情绪,但看完我就不后悔了,因为只有彩排,你才能看到导演与全体演员在戏结束时眼中的泪光。

他们都入戏了,连我一向熟悉的濮存昕都变成了不折不扣的愁容骑士。

不短不长的头发,怎么看都乱糟糟的,以至于正式演出前,我从他手上接过票,就赶紧离开。

好像不忍面对这个被生活打败的“万尼亚舅舅”。

⑥这么多年在北京上演的契诃夫的戏,尤其是人艺舞台上演出的,我差不多都看过。

奇怪的是,一个演员接了契诃夫的角色,那角色就好像住进了他的身体,或者说,那角色一定会把他生命中的某些部分唤醒。

而像我这样的观众,便也常常能看到戏里与戏外的联系。

在我看来,扮演索尼亚的孔维,排练时的感觉比舞台上的好。

或许因为不穿戏服,不打灯光,我始终能感到她那种因为年轻,因为缺乏历练而有的怯生生的劲儿,是很合角色的。

真实的演员生活,并不像娱乐新闻渲染的那样光鲜,寂寞与等待属于大部分演员。

听孔维演的索尼亚劝舅舅“要忍受漫长黑夜,要耐心忍受命运给我们的考验”,我总觉得,那也是她说给自己听的。

契诃夫的台词,总是那样富有感染力,不经意间就能将人的心弦拨动。

⑦比起孤零零的剧本阅读,我更愿意在生活中与契诃夫不期而遇。

⑧我曾一连几天跑小西天电影资料馆,去看土耳其导演锡兰的电影,说不出的喜欢。

后来看到他的《五月碧云天》,是请自己的老爹做主角拍的戏中戏。

锡兰导演要拍戏,而他的老爹只惦记家中院子里的那些树,听老人诉说着自己与树的情感,我已经联想到了《万尼亚舅舅》。

在影片最后,果然看到一行字幕:

献给安东·

契诃夫。

原来,锡兰导演是以《五月碧云天》向契诃夫致敬。

我心仪的另一位导演新藤兼人,晚年在拍《午后的遗言》的时候,让两位演过契诃夫作品的老演员重聚,并在一起念电影台词:

“我们的生命还没有完结,我们还要活下去。

”这又让我联想到童老师所说的“契诃夫式的乐观主义”。

⑨朋友曾送过我电影光盘,有一天打开看,发现它竟然是路易·

马勒1994年拍的电影版的话剧《万尼亚舅舅》。

演员几乎都是坐下来表演,台词也译得很美国化,很口语、很生活,它让我再次感到契诃夫的神奇――所有的导演,都认为契诃夫写的是现代剧,无论用俄罗斯方式还是美国方式,抑或中国方式,都能走近它。

⑩而我,如此细碎地写出《万尼亚舅舅》演出前后的一切,是因为其中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细节,都在构筑一个活生生的契诃夫。

契诃夫于我,从来不是词汇、术语堆叠出来的经典,而是如此这般地出没于生活之中。

你从一个人身上辨认出契诃夫,就是对自己的灵魂做一次确认,确认疼痛还不够,同时还要确认,生活里有种东西值得你继续为它付出。

这样好像也是为了,别人能够再从你身上,辨认出你的灵魂以及契诃夫的种种。

(取材于孙小宁的同名散文)

(1)文中加下划线字的注音或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影碟 

B.潜(qiá

n)移默化 

C.历练 

D.怯(què

)生生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从一个人身上辨认出契诃夫”中的“一个人”,其实是指文中和契诃夫作品发生关联的许多人。

B.作者在《万尼亚舅舅》的彩排中看到了导演与全体演员眼中的泪光,认识到彩排比正式演出水平高。

C.画线句中的“不期而遇”,表达出作者在欣赏几位外国导演的电影时,意外“遇到”契诃夫的欣喜感。

D.契诃夫的作品深刻反映了普通人的人生境遇和生活态度,激发了人们对他的作品及其本人的热爱之情。

(3)作者在第①段中说自己是“通过一道道从四面八方折射过来的光”认识契诃夫的。

“四面八方折射过来的光”在文中指哪些内容?

请简要回答。

(4)从全文看,第⑤段“我从他手上接过票,就赶紧离开”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

(5)第⑥段“契诃夫式的乐观主义”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请加以解释。

10.(6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给诗下定义是很难的,如果一定下一个的话,就是诗是心灵的产物。

诗难写就难在这儿了。

为什么说诗是属于年轻人的?

因为年轻人涉世未深,还保留着“赤子之心”,王国维在谈到古代诗人李煜时,特别强调这个“赤子之心”。

也许,对一个诗人的基本判断就是他是否还保留着“赤子之心”。

诗歌具有的恰恰是其它文学形式没有的。

比如,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诗歌诗歌,所谓歌就是音乐。

最初的诗歌是唱给人听的,所以决定了它的语言必须是简洁的,音乐性还体现在押韵上,但一篇故事怎么能一直押韵呢?

随着书面阅读的发达,音乐性逐渐弱化了,诗与歌分离了。

还有其它叙事艺术的出现,诗歌的叙事功能也退化了,因为叙事从来不是诗歌的长处。

但是不管它怎么变,诗歌最古老的元素还在,诗这种分行的形式就是节奏,就是音乐和旋律,所以不能小看诗歌的分行。

诗在它的演变过程中,弱化了叙事,也就相对和现实生活拉开了距离,因为它不注重描述了;

诗的音乐性弱了,它的理性色彩变得浓了,变得复杂化了,之前因为有押韵等等限制,不可能写得太复杂;

继而增强的是,诗歌转向了诗人内部,它更像是心灵的产物,更注重于抒情,甚至是幻觉、是梦;

同时也改变了创作者观察生活、理解生活的眼光。

一个小说家看待事物、观察世界,即使没有看到世界的隐喻层面,仍然可以不失为一个好的叙事作家。

但是诗人如果只看到生活的表层,而对它的隐喻层面无所察觉的话,那他就不可能写出好诗来。

这也造成诗人和小说家表达上的不同。

诗歌最终依赖的是语言,如果语言出了问题,一切都将无以表达。

诗歌的语言很多人有误解,以为应该是华丽的、优美的,其实不是。

诗歌并没有创造出自己独有的文字和语言,它和非诗语言的不同在于它的组合,所谓组合就是音韵和节奏感,这是诗歌最古老的元素,它使日常化的语言得到了提升。

现代诗歌对中国诗歌而言指的是“五四”以后的白话诗,对西方而言指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端于欧洲的诗歌流派,传统诗歌我们一般指的是古典诗词。

作为体现时代精神的诗歌,它们在时间上的差距那么大,当然诗歌的精神迥然而异了。

至于形式上的不同,不用我说,谁都看得到的。

那是诗歌自然演变的结果,这个演变的真正导演说到底还是时间。

有人爱拿古典诗词和现在的诗比较,说现代诗就是不如古典诗词好。

怎么说呢?

我觉得这两者很难比较,尤其孰优孰劣更不好说了。

就像李白不会玩电脑,你就说李白不如现代人聪明,不是一回事嘛。

内行人的做法应该是,不去做那种无益的比较,而是认真学习古典诗词的精髓,摸索到它与现代诗歌传承的路径,这才是对传统真正尊重的态度。

我是写现代诗的,一开始就喜欢上这种形式,写了几十年,越来越体会到写好太不容易了。

用什么形式写、写什么,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

写作者可以没有权利、金钱,但必须给他自由。

(选自《山西日报》)

下列关于“诗是最先锋的也是最古老的”一句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诗自从产生以来,虽然它的音乐性逐渐弱化了,诗与歌也分离了,但诗歌的最古老的元素却依然还在。

B.年轻人虽然经验不足,但他们涉世未深,还保留着“赤子之心”,从这一点来说,诗是最先锋的,是属于年轻人的。

C.诗歌创造的语言富有音韵和节奏感,它使日常化的语言得到了提升,这是诗歌最古老的元素。

D.诗在它的演变过程中,不仅改变了创作者观察生活、理解生活的眼光,同时它也转向了诗人内部,更像是心灵的产物。

下列关于诗的叙事性,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伴随着其他叙事艺术的出现,诗歌的叙事功能也退化了,它更注重于抒情,甚至是幻觉、是梦。

B.叙事从来不是诗歌的长处,因此诗歌在其演变过程中,也就自然地和现实生活拉开了差距,最终脱离了现实生活。

C.诗歌在其产生初期注重描述,是有叙事功能的,但因为诗歌有押韵等等限制,又不可能写得太复杂。

D.诗人和小说家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诗人如果只看到生活的表层而不察觉隐喻层面的话,那他就写不出好诗来。

(3)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对现代诗情有独钟,写了几十年,已有自己独到的体会,认为写现代诗比写传统诗要容易一些。

B.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是诗歌的一大特征,而这一特征是其他文学形式所没有的。

C.传统诗歌我们一般指的是古典诗词,这种诗歌与现代诗歌相比,孰优孰劣是无法比较的。

D.传统诗歌与现代诗歌形式上的不同,是诗歌自然演变的结果,这个演变的导演是时间。

11.(6分)(2018高一下·

阜阳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山水诗考略

①中国古典山水诗究竟源于何时?

近人范文澜说:

“写作山水诗起自东晋初庾阐诸人。

”这话不无根据,写作山水诗形成一种潮流、一种时尚,的确是在东晋时期,《兰亭集》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

②东晋出现大量的山水诗,主要是纷乱的国情使然。

东迁的文士几乎都有“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慨叹,加上受政治暴力和军事暴力的迫害,失落感愈来愈沉重。

从清丽无比的江南山水风物中寻求抚慰和解脱,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于是流连山水,写作山水诗便相因成习,以至蔚然成风。

另外,在新的哲学思潮如玄学的冲击下,汉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孔子”的思想控制日趋软弱松弛,于是出现“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法自然而为化”(阮籍)之类的主张。

“自然”指宇宙自然规律,岿然不动的山和变动不居的水,则最充分、最完美地体现了这种规律,也就成了师法的对象,成了精神力量不竭的泉源。

③孔子曰: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所谓“知者”,就是智慧之人;

“仁者”则是仁义之人。

为什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朱熹的解释是:

“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

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

”原来,知者、仁者的品德情操与山水的自然特征和规律性具有某种类似性,因而产生乐水乐山之情。

④另外,与山水亲近还可丰富知识,培养和提高审美情趣以及模山范水的能力。

古今诗文大家、艺术巨匠大抵都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经历。

“读万卷书”正好可以弥补“行万里路”的不足。

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遍览全国各地的山水胜迹,便可持山水诗集为“卧游”之具,作纸上的观瞻。

这间接得到的知识和印象,与亲身所历、亲目所见自然隔了一层,但收获往往更快捷,也更精粹。

⑤好的山水诗总是包涵着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不单是模山范水而已。

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以理势入诗,兼有教化和审美的双重功能,它表现出的求实态度和奋进精神,对读者无疑是有力的鞭策和激励。

又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除生动再现山林特有的幽静氛围,还揭示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显然有启迪智慧、拓展襟怀的作用。

⑥优秀的山水诗大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征。

所谓“诗中有画”,就是用画笔般的诗句把山水风物中精深微妙的蕴涵点染出来,使读者获得直接的审美感受。

如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把登高的“怡悦”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其中有诗人自己登山的身影,有想象中北山隐者张五的怡悦之情,还有阔远的视野以及闪烁于其间的种种景物。

它的突出特点就是表现在一个“远”字上,用远景烘托远意。

“远意”没有明说,只是影影绰绰地表现在“心随雁飞灭”的描摹上。

勾画远景的笔墨也不多,却很有层次,显示出和谐的韵律与虚静阔远的美,像“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清新淡远,与隐者(包括诗人自身)恬淡高远的情趣相表里,几乎达到天然淡泊的完美境界。

(选自袁行霈《盛唐的山水诗》,有删节)

(1)下列对山水诗形成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河之异”的国情对文人的影响,政治暴力和军事暴力的迫害使文人失落感越来越重。

B.流连山水,从清丽无比的江南山水风物中寻求抚慰和解脱,是受迫害的文人们缓解失落感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C.人们可以从山水诗中看到自然风景,虽然与亲身经历、亲眼所见的自然隔了一层,但收获往往更快捷,也更精粹。

D.汉朝以来儒家思想控制日趋软弱松弛,“越名教而任自然”“法自然而为化”之类的主张的出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关于中国古典山水诗起源问题,作者认为范文澜“写作山水诗起自东晋初庾阐诸人”的说法是有一定的依据的,《兰亭集》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

B.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遍览全国各地的山水胜迹,所以古今诗文大家、艺术巨匠大抵用“读万卷书”来弥补“行万里路”的不足。

C.孔子说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可以从“知者”“仁者”的品德情操与山水的自然特征和规律性具有某种类似性的角度来解释诗人喜爱山水的原因。

D.“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以理入诗,兼有教化和审美的双重功能,它表现出来的求实态度和奋进精神,是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在诗句中的凝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岿然不动的山和变动不居的水,最充分、最完美地体现了宇宙自然的规律,它们成为诗人师法的对象,成了精神力量不竭的泉源。

B.孟浩然的诗句“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很有层次地描绘出了远树、江畔沙洲的虚静阔远之美,与隐者的情趣相表里,几乎达到了天然淡泊的完美境界。

C.诗人用画笔一样的诗句把山水风物中精深微妙的蕴涵在诗中点染出来,于是就使得山水诗中都具有“诗中有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