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读书征文6篇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036000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八读书征文6篇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三八读书征文6篇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三八读书征文6篇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三八读书征文6篇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三八读书征文6篇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八读书征文6篇Word格式.docx

《三八读书征文6篇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八读书征文6篇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八读书征文6篇Word格式.docx

记忆中,生平读过的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文章”,恰是中国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依然清清楚楚的记得:

那是一个初冬周末的下午,乌云密布,天很黑,雨很大。

一个人呆在姥姥家的我,看着高脚书柜里密密麻麻的书,百无聊赖抽出了最下层中薄薄的一本——那是一个八岁孩子唯一能够得到的一层,而那本书脊上写着《呐喊》的书最薄最好抽——书皮上有幅作者的白描画像:

一位留着长板寸,唇上有厚厚胡子的先生。

旁书二字:

鲁迅。

翻开首篇一看,哦,日记,还是个狂人的日记。

窗外雷响,屋内人慌。

彼时年幼,字虽都认得,但却并不懂那些“青面獠牙”“油煎心肝”的隐喻,哪知道这是在控诉旧社会吃人的封建礼教,于是越看越怕。

当读到“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时,霎时觉得下一秒书页上也会闹鬼似的浮出“吃人”二字来,吓的我触电似的使劲把书胡乱一扔,“通通通通”跑回卧室,跳上床去躲在被窝里哆嗦了好久,只觉的这位“姓鲁”的叔叔写的恐怖故事好生吓人,颜如玉没看到,脸吓绿了到是真的……

后来我是怎么从被窝里出来的,书有没有拾回来,第二次再看《狂人日记》是什么时候……诸如此类,统统记不得了。

唯这种无法磨灭的儿时情感印象,让我至今对先生依然有着无法化解的距离感。

不过有趣的是,在先生弃医从文的110年后,被叫了十年“李大夫”的我也做了同样的事。

如此想来,当年那“一吓”竟成了冥冥之中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了……

无风夜的船

可能是始终钟情文字的原因,我印象中有着明媚色彩的老师基本都是文科的。

若说有例外的话,那一定是她了——一个浑身散发着人文气质的数学女老师。

如今回头再看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她绝对算是青春校园偶像剧女主角的现实版。

当时,我们一群小朋友聚在她家里听代数,听着听着我却悄悄瞄上了书柜里最厚的一本书——《穆斯林的葬礼》。

下课后大家一哄而散,只剩我支支吾吾杵在书柜边上晃来晃去,用极具感染力的肢体语言充分演绎了“爱书在心口难开”的矛盾心情。

老师看了看我,又看了看书柜,“扑哧”笑了:

拿,想看哪本拿哪本!

就在那个无风的夏夜,一艘满帆的玉船划破了月光,停在了我的窗前,甲板上伸出一块长长窄窄的跳板,无声的搭上了我的窗台。

我关紧房门,抱紧了怀里的书,光着脚颤颤悠悠的踏了上去。

那里没有属于大洋的湿滑、颠簸和海腥味,只有属于历史与生命的沁润微凉,平静的像梦一样,载着我驶离了现实世界……

从那本书起,我开启了“浸入式全景阅读”的奇幻旅程,不是见字如面,而是见字“新月”时,我便是新月,见字“雁潮”时,我便是雁潮。

譬如试墓那段,虽然是十多年的一读,可我完全记得当时躺在墓穴中的感觉:

那潮土腥味,那泥土中散生植物毛根的触感,四周的寂静回响着温吞的心跳,土不时坠落在脸上的微痒。

外面的隐约响起的吵杂在提醒我,该走了。

然而后背的凉却在哭诉着:

这是我一生最爱要永久居留的地方,如果能多留一秒,就能替她多暖一分;

如果不离开这里,至少在坟墓里我们不用永世相离;

如果……如果……

不知过了多久,书合上了,可我的心却碎成了那夜银河里无尽的星辰。

以至于书都还回去了许久,却还是回不过神,总觉得一梦多年恍如隔世,时光流转我却迟迟未醒。

更奇怪的是,现今我竟丝毫想不起这位老师的名字和确切模样,却清楚记得她家客厅尼龙布沙发的上方,挂着一幅四尺国画红梅——那是她同学画的,貌似与她的名字有关。

余下的,怕是都遗留在那夜的船上了,船走了,就再也回不来了。

而我,却从未下船。

【篇二】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边城》是我最喜欢的一篇小说。

小说并不靠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奇特故事吸引读者,全靠作者用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的文字语言,给人以阅读的奇妙美好享受。

个中妙处只有阅读者静心阅读方能体味。

故事讲述了渡船老人的孙女翠翠和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之间的爱情纠葛,以大老天保意外溺亡,二老傩送远走他乡,祖父怀揣着愧疚死去,翠翠独守渡船等待二老归来结局。

可分明翠翠爱着二老,二老也爱着翠翠,却谁也不知道谁的心思,无法相知更无法相守。

《边城》的奇妙之处还在于,小说中的每个人都朴实正直,热心善良,“人人均有古君子遗风”,风景也处处秀美,自始至终,小说中没有一处恶,可是还是产生了悲剧,小说处处晕染着一种感得到却说不出的哀伤。

这正是沈从文先生为文的高明之处。

第一次读沈从文的《边城》,是和小说中的翠翠差不多的年纪。

不知何故,就是极爱沈从文笔下水气弥漫怅惘氤氲的山城茶峒。

我还坚信二老傩送一定会回来,回来和翠翠一起。

除了感受到那无处不在的忧伤,我并没有认为《边城》是一个爱情悲剧。

作者用“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结尾,对于天真的我来说,这个结尾充满团聚的希望。

我坚信傩送“也许明天回来”。

还隐秘地期翼,希望自己也能像翠翠一样,生活在那样一个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

有一个我顾念着ta,并ta也疼爱我、处处为我打算的长辈。

有一个意中人,只消彼此看一眼,便知他中意我,我也中意他。

我还向往那古朴的吊脚楼、小白塔,茂绿的竹簧、翠色逼人的碧溪岨、清澈的小溪、蜿蜒的山路……那个年纪的女孩未经世事打磨,一样的天真单纯,眼里只能看到美好。

而今,隔了千山万水的光阴,重读《边城》,感受便颇为复杂。

从沈从文先生“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汪曾祺语)一样饱满流畅的文字里,我依然感受到那流淌在文字里的、无以言说的无奈和悲哀。

小说中祖父、翠翠、大老天保、二老傩送对自身命运的无奈和不知把握,让我惆怅难过。

我因为有了俗世的眼,看出了翠翠和傩送的难以团圆。

因为大老的意外身亡,和祖父的犹豫含混的态度、翠翠的近于冷漠的含蓄,有着无可辩解的联系。

大老天保的死亡,让二老傩送和翠翠的爱情只能是个悲剧。

虽然,我依然希望深谙水性的大老并没有死,只是一时难以承受爱情的失败,借机隐匿在他乡。

二老傩送在偶然间遇到隐匿在他乡的哥哥,或是哥哥天保因为顾念弟弟的幸福,终于鼓起勇气回来,成全弟弟傩送与翠翠的爱情。

沈从文先生素有“文字魔术师”之称,阅读《边城》看他用质朴凝练隽永典雅的文字,幻化出另一个理想的世界,是一种享受。

阅读《边城》常常使我忘掉自己,我仿佛化成了一缕风丝、一朵云片随意驰骋飘荡在边城的青山颠秀水畔竹林间。

当翠翠知道媒人是为大老来提亲时心中失望,沈先生是这样写翠翠的感受的,“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

但一个人若体念或追究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

”一个懵懂少女的朦胧情思找不到对的方向和出口,漫无目的地飘荡,爱着却不明所以的混沌着,不会、不知如何表达,以及因爱而生的那些无法言说的忧伤都在这句话里了。

《边城》中有不少关于自然景色的精彩描写,写景的同时也写情,把小说中的人物和自然景色融在一起,读来真正如吃“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一般,酸酸的甜甜的,吃完还有一个硬硬的核含着、含着,并不舍得随便吐出来。

在写翠翠听完祖父讲述她可怜母亲的遭遇时是这样写的: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簧在月光下变成一片黑色。

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

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嘘!

`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睡了。

”将翠翠听她母亲遭遇所产生的无可派遣的沉重思绪,借这清幽的夜色延展开去,让人觉得这忧伤自然而灵秀,如月光般澄澈,如虫声般密集。

嗨,要知道这篮玛瑙樱桃的美味,还是看官自己吃去。

我且说一说小说以外的。

经历了世事的碾磨,我更向往小说中那种简单、淳朴的生活,并对边城里重义轻利、安信自约的世界肃然起敬。

那里,“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

那个世界没有为了名利的倾轧和尔虞我诈,有的只是勤劳善良、质朴淳厚、古道热肠、各安己份、知足安乐,人人健康乐观的活着。

那里的人就算是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

那里风景秀丽、山水明净,那里的每个人都热情朴实,无论贫富都仗义慷慨、诚信公道、善良互助。

那是一个不讲等级、不谈功利、没有坏人的世界,人性中美好的东西都在边城了。

那里就是一个世外桃源。

我因为对疼痛极度敏感,使我对受到伤害时的疼痛感受异常剧烈,记忆深刻。

对现实生活中某些人类的精明和不善极感恐惧,那一类的小精明不善良对我的伤害无以复加。

如果有过在玉米地里劳作,皮肤被玉米叶的小齿形边缘反复锯割的经历,就不难理解我对这类反复出现无处不在的林立般的小锯割,所产生的疼痛的恐惧。

所以,我殷切期望能真的有边城那么一个地方。

希望我能活在那样一个世界。

每个人凭着善良待人,凭着勤劳立世,凭着诚信自约,人与人之间能够友善相处。

就这么想着,突然之间就有那么种念头冒出来,也许沈从文他笔下的“边城”,就是他心里希望的那么一个理想世界吧?

就像我希望的那样。

因为现实中没有,就借用文字来缔造一个理想世界。

把现实中无法达成的愿望,用文字来营造、实现。

把现实中理想的老人、中年人、青年的男子、女孩、妇人、贫者、富者……把一切的好人,统统挪到那个文字世界里。

但人人有他本身的命运,为他本身的见识和遭际左右,所以就有了故事的结局。

于是,就有了《边城》。

这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在文字的世界里,写作者本人就是缔造者,是上帝,是神。

庆幸,沈从文先生缔造了这个理想的“世外桃源”一样的边城,我们读者便能通过阅读,神游这个纯净、美好的世界,享受边城这田园牧歌般的、充满异域神秘的人物风情。

也许,年深日久,后人受到这美好世界的人情熏染,果真就能凭着善良待人,凭着勤劳立世,凭着诚信自约,人与人之间能够友善相处了呢。

文学对人类精神的影响,从来不可估量。

【篇三】

1994年秋天,我读小学四年级。

那年秋天我把家里所有我能找到的书都偷偷看完了。

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下午放学后我都会在学校里做完所有作业,然后穿过空荡荡的校园到操场上去看秋日傍晚辽阔高远的天空,再想着我妈可能还在地里干活,我爸爸可能还没下班,我奶奶可能还在苹果园里清理掉在地上的烂苹果,我觉得自己特别孤单。

那个时候我特别希望能再有一本书打发我的时间,送走我的孤独。

有一天上午,一个家在镇上的同学带来了一本硬皮彩页的《伊索寓言故事》书,据说这本书是她读研究生的叔叔从南京带来的。

这本寓言故事的到来在班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同学都想看,于是下课的时候,这个同学的座位前就挤了很多人,黑压压的一片脑袋,你推我挤却围城了密不透风的围墙,这让个子矮小又在外圈的我根本看不见任何一个字,我挤出了人群,默默坐回座位,听着他们或高或低的惊叹、评论,黯然伤神。

中午放学后,同学们又蜂拥着拿书的蔡同学走了,我坐在座位上眼睛盯着数学作业本,伤心的不能自已。

我多想看看那本书上写了什么,但那不是我的。

想到书不是我的,我心如刀绞,教室里没有了一个人,看门的高老师来锁教室门,他催我赶紧回家。

我拿着书包慢吞吞地走在回家的路上,那些晒在路边高粱箔上的花生和红枣也让我生厌,我排斥着一切。

在路边一家农院门口的玉米堆上,我想踢开一只玉米,却差点被绊倒,快到家的时候我撞到了一棵大杨树上,好像沮丧令我特别倒霉。

回到家,我几乎要哭了,奶奶问我怎么了,我的眼泪瞬间决堤,哽咽着一五一十地说了关于对这本书的渴望。

奶奶叹了口气说:

“先吃饭吧,吃完饭奶奶给你想办法。

”我坐在饭桌前,食不知味味同嚼蜡地咀嚼着平时最爱吃的土豆丝,心里想的还是怎么能看到那本书。

吃完饭,奶奶带我又去了一趟苹果园,在156棵苹果树间来回穿行,当时最好吃的苹果还没完全成熟,颜色不够鲜亮,奶奶在反复比较之后选取了四个最大最好看的交给我,让我带到学校给同学,试试能不能换来那本书。

我拿上苹果赶紧跑回学校,先到教室里看了看,蔡同学还没来,我又跑到学校大门口守候,同学们都陆陆续续地来了,她还没来,我开始焦急,站立不住了。

抱着装苹果的书包朝她来的方向走,不知道走了多远,我终于看见她了。

从看见她的那一刻起,我就开始扬起一只胳膊大声喊:

“蔡宁,蔡宁!

她走近了,我拿着苹果凑到她跟前:

“宁宁,我给你带来了四个大苹果,是俺家苹果园里最大最红的苹果!

你看看!

”我边说边用手打开书包,举到她眼前让她看躺在书包里的四个苹果。

蔡宁看过苹果耸着肩膀张大嘴巴惊叫了起来:

“哎呦!

真大!

真红!

是给我的吗?

“当然了!

我奶奶专门给你选的。

”我把苹果从书包里往外掏,放进她的书包。

她打开书包的那一刻,看见了自己的《伊索寓言故事》,当然我也看到了,但我没说话,我知道她是个善良的姑娘。

果然,蔡宁装下苹果,把书掏出来递给我:

“你看吧!

我上午看见你没捞着看,你那么爱看书!

我接过书,小心翼翼地放在书包里,又说:

“宁宁,你能不能借我看完?

我保证明天就还给你。

“行!

但是你到学校别拿出来,回家再看,省得他们抢,别撕坏了。

“好!

好!

”我连续说了三声好,怕她不放心,我又赶紧说:

“到学校我一定不拿出来!

谢谢你宁宁!

谢谢你!

协议在校外达成,我心里乐开了花。

整个下午都异常兴奋,数学课上回答问题都比平时积极了很多。

下课了,同学们都缠着宁宁问她书呢?

怎么没带来?

我不知道她怎么回答的,但我坐在座位上一动不敢动,生怕我一离开,书会不翼而飞。

那本书是我就着秋天丰收的味道以及秋天明亮的月光看完的,很多年后,我依然能够清晰地想起当时在月光下读书的情景。

我也常常会想一个问题:

书真的有如此魔力吗?

竟然会让童年的我那么伤神!

当然,我不是哲学家,也不是文学家,我自己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或者说,我能给出的答案,我自己都不满意。

但如果说让我与书断绝往来,这是万万不能的。

没有书不会要了我的命,但会让我无所适从。

这些年来,我一直有随身背包带书的习惯,这些带在身边的书有时候看,有时根本没时间看,但不管走到哪,我都会带着一本两本。

或许我也在做这样的梦:

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篇四】

晓书是我女儿的名字。

女儿出生时是个丑小鸭,我为她取乳名媛媛,寄希望于她会越长越漂亮。

两岁半要上幼儿园了,才想起女儿还没有大名,也没有上户口。

看着眼前漂亮可人的女儿,老公幸福地说:

“名字很关键,你看每天媛媛、媛媛地喊,她真的变漂亮了,我们一定得给她取个像样的大名。

”我和老公冥思苦索了好几天。

我最喜欢的一个字是“书”。

老公也深知书本对于我的意义,他说:

“就叫晓书吧,晓有懂得的含义,恰好把你的姓也融进去了。

”以晓书为名,冠以她爸爸的姓氏,寄托了我和老公最真实的愿望,谈不上望女成凤,只是希望女儿长大了能知书达理,做个平凡快乐的人。

值得欣慰的是女儿没有辜负她的名字。

她很小就喜欢看书,她在小学一年级的作文里写到:

……我的童年是幸福的,我有名字,也有好听的小名,可妈妈总是叫我宝贝,爸爸总是把我高高地举着,让我坐在他的肩膀上,那时,爸爸和妈妈都不知道,长大后我能不能成为他们的骄傲。

我还清晰地记着我看到此文的欣喜与满足。

和同事骄傲地聊起此事,爱好刻章的他,特意为女儿刻了一枚闲章,一个不规则的圆形中间有个方孔,像一枚古钱币,转圈刻着“晓书藏书”四个字,横看是两个“书”字中间一个孔,上下看是“晓”和“藏”之间有个孔,顺时针看和逆时针看都是“晓书藏书”,极其艺术。

我夸同事设计完美,他说是女儿的名字太艺术了。

女儿现在清华读研,还没有毕业,已经找到了很好的工作。

她喜欢买书、读书,中学时代她会省出零用钱来买书,一直持续到现在几乎每个月都买三五本书。

她最喜欢的礼物是五岁过生日时,我送她的一套《世界童话故事》共八本。

这套书让她受益匪浅。

她大学期间兼职挣到的第一笔钱,买了五套《世界童话故事》分送给帮助过她的恩师和朋友的孩子们。

她如此喜欢书,也许真的因为她叫晓书。

我出嫁时,母亲送我的嫁妆中,我最喜欢的是一个湘妃竹制作的书架,褐色的竹子上面布满了浅褐色的枣状的斑点,潜意识里我一直把这些如水墨晕染的斑点,想象成黛玉焚稿或者葬花时的泪渍。

配上满满一架我精挑细选的已经泛黄的书籍,极富诗意。

湘妃竹书架是母亲的最爱,那是她和父亲结婚后,父亲第一次去南方出差带回来的礼物。

同时带回来的还有一个藤椅,藤椅的款式和一幅照片上毛泽东坐的藤椅完全一样。

在照片中,毛泽东坐在藤椅上聚精会神地读书。

父亲至今清晰地记得,两件藤制品整整花去他一个月的工资。

从南京火车站上车时,书架顺利上车,藤椅比车门宽,怎么也拿不上火车。

列车员急忙领着父亲跑到列车的最后面,从最后一节车厢的后门拿上车。

每每回忆这一幕,父亲都不忘赞赏那位列车员。

而母亲也常念叨,那时藤椅就放在书架前面,她每天坐在藤椅上读书,一想到拥有和领袖一样的藤椅,就感觉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今天,湘妃竹书架在我的卧室里依然占据一席重地。

虽然它与整套的象牙白欧式家具搭配起来并不完美,但也别有情调,它仍然是我的最爱。

等女儿出嫁时,如果她也喜欢它,我会毫不犹豫地当做嫁妆送给她,就像当年母亲送给我一样,我也会像母亲一样,让她从我所有的藏书里选择她喜欢的书籍,装满整个书架。

前几天我在网上查阅资料,无意间看到我珍藏的那本拉丁美洲文学丛书《卡斯特罗·

阿尔维斯诗选》,居然还有卖的。

照片上的那本书,和我收藏的那本一模一样,都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出版,定价0.96元,只是现在的卖出价是15元。

情不自禁地和老公炫耀说,原来我们拥有的藏书也算得上是一笔财富了。

我喜欢藏书,某次读博尔赫斯的诗歌和小说入迷,就想买博尔赫斯所有的书。

可书店、网上哪里也买不到。

和朋友聊天时无意说起,博尔赫斯未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此奖项的遗憾,难怪他的书籍难买。

没想到朋友某天微信我,说已经买到三种博尔赫斯的书要送给我,却执意不说多少钱从哪里淘到的。

书友们大都如此,一本书的价值远不是它的定价。

我享受读书的感觉,现磨一杯咖啡,让室内弥漫浓郁的煮咖啡香味,坐在落地玻璃窗前的沙发上,捧一本书,就会忽略了冬的寂寞、秋的伤感。

也会忽略外面嘈杂的世界和雾霾。

以书润心,让自己在繁忙之外优雅地生活。

【篇五】

母亲退休后,独自生活在紧邻冠县一中的院子里。

她一直不肯搬到楼房与我们同住,因为眷恋那里的红砖抱厦老瓦房,眷恋满院的草木花香,眷恋晨起黄昏中学子朗朗的读书声,就像她一直还未曾离开那方讲台。

走进小院,花影摇曳,如同敲开了四月的芳菲。

心里的浮躁悉数褪去,感受这份静谧、祥和、淡然的时光。

时间也仿佛慢了下来,我走过婆娑的树荫,漫步于每一个房间,寻找最初的梦想。

每个房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有书桌、书橱或书架,不管走到哪里都可以信手拈来自己喜欢的书籍,就连敞亮的乒乓球室,在球桌的两侧也各放置了一张长凳,母亲说可以读书,也可以做针线活儿。

母亲就像一位图书管理员,如果谁有需要带走看的书籍,她总是小声提醒,看完了记得拿回来。

母亲上学的时候是位学霸,时光倒流回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那时她是一名中学生。

在那个青涩、艰苦的岁月里,除了课本,很少有习题,课外书也极其珍贵。

得到一本书就像遇见了珍馐佳肴一样,同学们争相阅读,仔细品味。

如今母亲七十多岁了,虽然现在有的是时间,但是记忆力下降了很多,过一段时间再看同一本书也像读新书一样。

尽管如此,母亲还是坚持每天读书,并且经常与我分享书中的细节与阅读的心得。

孩提时代,在星光灿烂、春风沉醉的晚上,在白雪皑皑、滴水成冰的深夜,躺在妈妈怀里听故事是最美的享受。

妈妈的故事总是那么好听,讲完了我会说再讲一遍、再讲一遍,然后在母亲温柔的声音中入睡在童话编织的梦里。

后来再大一点,母亲就为我订阅《小朋友》、《中国少年报》、《儿童文学》等刊物。

最开心的就是寒暑假,在图书馆办个借书证,每天可以阅读实时报刊,还可以把心仪的图书带回家,有书相伴的日子,充实而温暖。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诗词的韵律,喜欢那种抑扬顿挫的美,把厚厚的诗词歌赋写满一个个本子,去诵读,去体会,亮丽了岁月过往。

在母亲的回忆里充满酸涩,那场突如其来的文化大革命颠覆了学子的梦想。

母亲充满了失落,对自己的父母满怀歉意与忧伤。

姥姥说:

“没关系,世上没有白走的路,没有枉读的书,只要还有机会,只要你想学,我一直都会支持你走下去。

”由于历史的原因,母亲最终没能考入名牌大学,但她坚定不移的用她的努力走向了执教生涯。

母亲说,她的外祖父很注重子女教育。

在我外婆小时候,女孩子是不能上学的,私塾里只有男生。

曾祖父就亲自承担起教育女儿的责任,从“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到“袖里吞金”,从《内训》到《论语》,成就了两位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

后来由于成分高,曾祖父被剥夺了所有财产,他从不被外界压垮,用读书人的气质随遇而安。

他告诉孩子:

“动听了岁月的从来都不是钱财,而是不朽的毅力与才情,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正如他的预言,多年以后,这个家族在另一个城市重新崛起。

斗换星移,不知不觉间我把书当做了朋友,书是点缀在生活中的花朵,是每日不可缺少的“点心”。

抒情的美文可以涤荡心灵;

励志的文章可以点燃梦想;

历史的典故可以指引航向;

悠长的故事可以穿越时光。

家风在不经意间传承,我对女儿也是,最舍得花钱的地方是买书。

有人说“书非借不能读也”,但真正爱书的人一定少不了买书,“爱不释手”也许是对此最好的解释。

毕淑敏说:

“书不是胭脂,却会使女人心颜常驻。

书不是棍棒,却会使女人铿锵有力。

书不是羽毛,却会使女人飞翔。

书不是万能的,却会使女人千变万化。

”读书的女人是温婉的,读书的女人是娴静的,读书的女人是豁达的。

读书的女人有着风花雪月的情怀,有着海纳百川的胸襟。

书是拨动心弦的涟漪,书是把百代精华融入一世才情的法宝,书可以使人潜移默化的成长,读书是世间一道最美的风景。

【篇六】

向日葵花有着天生的向阳性,它朝着太阳,盛开着自己灿烂的笑脸。

我喜欢看书,像极了这向阳的植物。

读一本,看一本,再顺着这本书找寻下一本,有时候是看了书中的介绍,有时是寻着作者的名字去搜。

在我家的床头、书架、茶几上,最不缺的就是书了。

女儿有她专门的书架,老公也有自己的借书卡,家里整面墙的书架被堆得满满当当,看着心里都踏实。

唯一的电视机长年是关着的,因为大家看书根本就不开它。

看书真好,通晓知识,明白真理,博古通今,答疑解惑……书里全都有了。

难怪有人说书是最忠实的朋友,随时都可以与它进行心灵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是能与先贤圣人对话最直接简单的方式。

看书最大的好处是明智,而写作最大的好处就是使人静下来。

都是在慢慢地想、细细地悟,对来去匆忙灵魂不停地在赶路的现代人尤为重要。

因为看书,我萌生了写作的冲动,从初习的千字文一路写来,上过期刊报纸,也得过些许奖项。

因为写作,我结交了许多全国各地志同道合的文友们,在他们的引领下我参加过全省、全国的有奖征文颁奖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