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专题九 华民族精神与文化强国真题训练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028822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0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专题九 华民族精神与文化强国真题训练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新课标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专题九 华民族精神与文化强国真题训练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新课标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专题九 华民族精神与文化强国真题训练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新课标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专题九 华民族精神与文化强国真题训练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新课标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专题九 华民族精神与文化强国真题训练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专题九 华民族精神与文化强国真题训练Word格式.docx

《新课标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专题九 华民族精神与文化强国真题训练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专题九 华民族精神与文化强国真题训练Word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专题九 华民族精神与文化强国真题训练Word格式.docx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②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④特定的文化环境产生特色文化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排除③。

《云南印象》源自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弥漫自然、原始、清新的味道,说明②④。

①与题意不符。

4.(2015·

江苏卷)旗袍,源自满族旗人的长袍,后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被视为20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

材料表明(  )

①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

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

③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

④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排除③。

不同文化要相互借鉴、交流、融合,不能趋同,舍去④。

旗袍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说明了①②,故选A项。

A

5.(2014·

天津卷)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

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

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

这一史实表明(  )

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②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

③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文化发展的途径等知识,旨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外来的佛教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相互融合,说明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点,①当选;

“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表明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③当选;

不同文化的融合并没有使文化差异性消失,排除②;

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是立足实践,排除④。

故正确选项为C项。

6.(2013·

安徽卷)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

这体现了(  )

①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③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

④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

A.①②B.①③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知识,回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中华文化基本特征的表现。

安徽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不同的区域文化,体现了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故应选①;

安徽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形成不同的三种区域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故应选②;

③中的“决定”夸大了不同地域对文化的影响作用,故不能入选;

材料没有体现“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这一特点,且④中的“融合统一”表述错误,故不选④。

7.(2013·

福建卷)贴窗花,写春联,辞旧迎新;

年夜饭,压岁钱,阖家团圆;

发微信,拜大年,走亲访友;

花各异,韵相同,岁岁年年。

中国式过年魅力无穷,在于它(  )

A.涌动着人们对中华民族强烈的认同感

B.引领着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潮流

C.汇集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大全

D.展现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美好图景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知识,回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基础知识。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的春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中国式过年魅力无穷,在于它的民族性,即涌动着人们对中华民族强烈的认同感,故应选A项;

中国式过年不能引领现代科技的发展,不能汇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大全,故B、C两项夸大了中国式过年的作用,故均不能入选;

D项不能构成题干的原因,故不能入选。

8.(2014·

山东卷)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沟通心灵和情感的桥梁纽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13年俄罗斯“中国旅游年”活动期间,我国推出了展示中国形象的大型舞台演出《美丽中国》。

演出以歌舞为主,镶嵌京剧、武术等中国元素,辅以多媒体视频。

演出从新疆的《葡萄架下》到云南的《怒江大小调》,从唐朝乐舞《霓裳羽衣舞》到现代芭蕾《海上梦明月》,……展现了美丽中国的壮美画卷。

特别是《海上梦明月》将西方芭蕾与中国民族乐器二胡、琵琶巧妙混搭,充分显示了中国文化开放、创新、多元的魅力。

据材料,运用文化创新与中华文化的知识,分析《美丽中国》演出所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

本题是理解型材料分析题,需要依据材料中提供的内容,利用《文化生活》中文化创新与中华文化的知识,一一对应,从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性)等角度阐释说明即可。

文化创新应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文化创新应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9.(2013·

北京卷)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读下图,回答问题。

黄河、长江流域孕育的中华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及其作用?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这是简答题,结合教材知识可直接进行回答,要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内涵、意义两个角度进行回答。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考点二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0.(2015·

安徽卷)中华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血脉,已经成为凝聚人心的纽带。

下列古语涵义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对应恰当的是(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

自强不息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

爱好和平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

勤劳勇敢

D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

团结统一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A项强调发愤努力,不断进取,与自强不息相符。

B项旨在说明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都能得到好处,与爱好和平不符。

C项旨在说明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与勤劳勇敢不符。

D项说明政权之所以能兴盛,在于顺应民心;

政权之所以废弛,则因为违逆民心,与团结统一不符。

11.(2015·

浙江卷)游客李某骑坐红军战士雕像的照片在微信上晒出后,李某的亵渎行为受到广泛谴责,国家旅游局也将李某列入“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

这表明(  )

①我国政府重视对旅游文化的管理

②公民提高自身的科学修养非常重要

③弘扬民族精神是我国的社会共识

④国家需要对商业性的大众传媒进行规范

本题考查思想道德建设的知识,旨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游客骑在红军战士雕像上的行为受到广泛谴责,说明弘扬民族精神成为社会共识,③符合题意;

国家旅游局把该游客列入“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体现了政府重视对旅游文化的管理,①符合题意;

②不符合题意,题目反映的问题不属于科学文化修养范畴,而是思想道德修养范畴;

④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而不是规范大众传媒。

12.(2013·

四川卷)中华民族历经苦难而又生生不息。

从汶川到玉树、再到芦山,那生命至上的国家理念,那万众一心的民族情怀,那百折不挠的坚韧品格,定格为无数震撼心灵的画面,砥砺我们奋力前行。

这表明,中华民族精神(  )

①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

②具有博大精深和兼收并蓄的特质

③蕴涵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④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主旨。

材料强调不同时期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及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③④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不同时期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①不符合题意;

②应是中华文化的特点,不符合题意。

应选D项。

13.(2015·

北京卷)“一方水土,一方文化,这里是北京。

”北京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行走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亲近文化遗产,探访名人故居,走入创新基地……我们会获得丰富的文化体验。

某校开展“漫游北京”文化实践活动,围绕“灿烂文明”“红色记忆”“魅力创新”三大主题向同学们征集活动意向。

请完成下表。

本题以文化实践活动为背景,考查文化创新、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等知识,旨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探究和论证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知识,属于开放型试题,但是范围作出了一定限定,主题给定了备选角度。

“灿烂文化”联系有关中华文化的知识;

“红色记忆”联系有关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

“魅力创新”联系有关文化创新的知识。

从备选项中找出与主题相符的地点,然后回答文化创新的意义。

所选地点与主题相符,能将个人生活中的文化体验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价值,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情景理交融。

知识角度:

中华历史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成就的标志。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要弘扬与传承中华民族精神。

文化创新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文化的繁荣等。

14.(2015·

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中国人民克服经济力、军力、政治组织力等远远弱于日本的困难,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爱国将领,“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英雄群体,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爱国主义的壮丽史诗。

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抗战精神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最终打败了极其残暴、极其野蛮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抗战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本题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背景,考查对抗战精神的全面认识能力,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性。

首先指出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然后阐述抗战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不竭精神动力。

抗战精神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考点三 走进文化生活

15.(2015·

江苏卷)2014年“十一”黄金周,全国电影票房达到惊人的10.7亿元。

同时,电影品质进一步提升,主流价值观得到了广泛传播。

A.文化市场越繁荣越要加强管理

B.市场化才能提高电影产品质量

C.经典文化才是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

D.电影产业发展注重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排除C项。

市场化有利于提高电影产品质量,但不是唯一手段,排除B项。

电影票房惊人和主流价值观的传播,说明了D项。

A项与题意无关。

16.(2014·

重庆卷)“一滴水,尚思源;

一粒米,报涌泉”。

2013年主流媒体推出系列公益广告,将传统民谣、蔚县剪纸、杨柳青年画等中国元素注入其中,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

这些公益广告(  )

①体现了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的结合

②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③有助于构建先进文化,抵制落后文化

④说明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不竭源泉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本题考查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先进文化的相关知识。

公益广告旨在产生社会效益,故不选②。

实践是文化创新的不竭源泉,排除④。

公益广告将中国元素注入其中,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体现了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有利于发展先进文化,抵制落后文化,故选A项。

17.(2013·

天津卷)“虽然不言不语,叫人难忘记,那是你的眼神,明亮又美丽……”当年蔡琴在演唱这首《你的眼神》时,就曾以特有的韵味打动过无数听众。

在今春“我是歌手”的电视节目上,林志炫以不同以往的方式翻唱此歌,诠释经典,再次让人如痴如醉。

由此可见,文艺表演应该(  )

①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

②倡导风格与形式的多样化

③立足于满足市场需求

④坚持继承和创新的统一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本题考查文化传承、发展大众文化的相关知识。

以前蔡琴的《你的眼神》打动过无数观众,现在林志炫以不同的方式诠释经典,同样能够打动观众,说明文化的发展要立足人民群众的需求,通过继承和创新推动文化的发展,因此①②④符合题意;

③错误,文化的发展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立足于广大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18.(2013·

重庆卷)近年来,央视相继推出“最美教师”“最美孝心”等“最美”系列节目,强调社会教育和价值塑造,挖掘社会真善美,弘扬善良、勇敢、仁爱、乐观、奉献等精神,获得公众好评。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最美”系列节目受到公众好评,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②主流媒体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助于削弱大众文化影响力 ③主流媒体传递正能量,对良莠不齐的文化市场起正确引导作用 ④主流媒体能满足人民大众真正的文化需求,决定文化发展方向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本题考查奏响主旋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关知识。

主流媒体通过“最美”系列节目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今社会的价值和意义,故①③正确。

②中的“削弱”说法错误。

④中的“决定”说法错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文化发展的方向。

19.(2014·

天津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

”从春秋战国的吴越文化到唐宋的文人荟萃,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一个“文化湖州”。

最近,该地依靠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开展形式多样和卓有成效的群众文化活动,一改传统的“送文化”一元主体线性结构(见图1)为“文化走亲”(以互访形式在不同区域间开展群众文化交流活动)多元主体网状结构(见图2),开创了文化活力竞相迸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崭新局面。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文化走亲”活动对于文化建设的启示。

本题要重点从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文化创新的形式和途径、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等方面总结“文化走亲”活动对于文化建设的启示。

①要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②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③要创新文化交流形式,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考点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0.(2015·

江苏卷)103万青奥志愿者集体当选“感动南京”2014年度人物。

他们以真诚的微笑和周到的服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讲文明、重礼义、团结友善的良好风尚,打造了最美的“中国名片”。

①弘扬主旋律是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②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能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③志愿者行动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志愿者行动丰富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形式

培育“四有”公民,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排除①。

青奥志愿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的良好风尚,体现了③④。

题中未涉及科学文化修养提高,排除②。

21.(2014·

山东卷)某地政府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着力推进文化礼堂建设,设立学习讲堂、民风廊、励志廊等,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促进了农村文化从单纯娱乐向更高精神层面的跃升,形成了一股崇德向上的强大力量。

该地的成功经验表明,新农村文化建设要(  )

A.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抵制农村通俗文化

B.承袭农村传统习俗,提高农民道德修养

C.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保障农民文化权益

D.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知识,旨在考查调动、分析和理解知识的能力。

材料中政府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都属于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范畴,有助于丰富农村文化生活,D项正确。

“通俗文化”不一定都是糟粕,抵制的做法是错误的,排除A项。

材料中没有体现“承袭传统习俗”,排除B项。

保障农民文化权益需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故排除C项。

22.(2014·

福建卷)下图是关于我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图,从图中可推出(  )

A.图书阅读水平大大提升

B.数字媒介阅读增长较快

C.人均阅读图书量增长迅速

D.数字媒介阅读比图书阅读重要

本题以有关公民阅读率调查为背景,考查分析问题、把握问题本质的能力。

图中内容显示:

我国公民的图书阅读率有所上升,其中数字媒体的阅读率提高更快。

能体现此意的是B项,A项中的“大大提升”不符合材料主旨;

C项中的“人均阅读图书量增长迅速”与材料中的“阅读率”不是同一件事,不符合题意;

D项观点不正确。

23.(2015·

安徽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工匠精神筑梦中国制造

自古以来,专注细节、精益求精一直是中国工匠秉承的精神,这种精神铸就了传统制造业的辉煌,也是助推现代制造业的重要动力。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要自觉弘扬工匠精神,主动担当历史责任;

要将工匠精神与现代高科技高度融合,创造高品质产品,满足用户消费。

中国制造正在敞开一扇扇新的梦想之门。

根据材料,阐明“工匠精神筑梦中国制造”的文化生活依据。

本题要解读材料中“工匠精神助推现代制造业、主动担当历史责任、与现代高科技融合”等关键信息,从信息中逐层次归纳《文化生活》中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创新等知识。

用准确的语言、清晰的层次阐明《文化生活》依据。

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文化反作用于经济。

工匠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体现,是助推制造业发展的精神动力。

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弘扬工匠精神,担当历史责任。

文化创新必须立足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既要秉承传统工匠精神,又要发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24.(2015·

山东卷)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某地人民广播电台创新社会主义道德宣传方式,用广播剧的形式把当地道德模范的事迹故事化,精心打造了34部“道德模范广播剧”,展现了道德模范的奉献精神,让人们在倾听中记住道德模范的故事,引导人们在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道德。

“道德模范广播剧”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不仅因为故事精彩,更因为那种源自道德的力量。

据材料,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谈谈应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本题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切入,要求分析文化建设的举措。

可依据材料中“展现道德模范奉献精神、引导人们践行社会主义道德、深受百姓喜爱”等关键信息,调动和运用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大众文化等主干知识,用顺畅语言、正确逻辑关系阐释举措。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道德榜样,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25.(2014·

福建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化积淀着一个国家最深层的情感和精神追求,是一个民族保持生机与活力的源泉,它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不断为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增添绚丽的色彩。

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了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启了中华文化复兴的新征程,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成果

发展历程

重要成果

新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

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创立毛泽东思想,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社会主义革命

和建设时期

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时期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谈谈材料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启示。

首先要明白材料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对中国近现代文化建设、对中华文化复兴的作用,主题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在此基础上,回答出“怎样建设文化强国”(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即可。

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③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26.(2014·

四川卷)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四川省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但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平衡,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近年来,四川省立足本省实际,借鉴国内外经验,坚持经济发展的工作重心不动摇,以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为目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建设文化强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