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项目规划设计文本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028435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DOCX 页数:114 大小:289.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项目规划设计文本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土地项目规划设计文本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土地项目规划设计文本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土地项目规划设计文本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土地项目规划设计文本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地项目规划设计文本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土地项目规划设计文本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项目规划设计文本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地项目规划设计文本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32°

29′29″

东至郝太路、南接向阳河、西至镇级道路柴胡路、北靠友谊河。

1.2.5项目所在地区及项目区的地貌类型

***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面高程(黄海高程)2-6米,地势特点是大地形基本平坦,沟河纵横。

地势呈西北略高,东南偏低,大致可分为通东沿海高平地、西部高平地、东部平地、沿江低平地等四个地貌类型。

***镇地势平缓,系冲积平原,田面高程一般在5.2米左右,本项目区地势平坦,内部高程5.1-5.5米左右,属高沙土地区。

1.2.6土地权属情况(所有权、使用权)

项目区涉及涉及***镇***村一个行政村。

土地所有权归村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由上述各村村民承包使用,现已完成了土地登记工作,由区人民政府颁发了《集体土地所有证》,权属界线清楚、无争议,不影响项目的实施。

1.2.7项目区新增耕地面积、新增耕地比例

通过土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20.72公顷,新增耕地比例为6.77%。

1.2.8建设工期

根据项目区耕作制度及工程本身的特性,开展各项工程建设。

1.2.9投资预算

项目投资总额为565.62万元,建设规模306.27公顷,单位面积投资1.85万元/公顷。

1.2.10公众参与情况

干群参与整治积极性高。

该项目得到***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专门召集国土、水利、财政、建设、电力、农业等部门进行实地勘察。

项目区涉及的行政村分别召开了村民代表会议,认为项目可改变田容田貌,群众得到实惠,一致认为该项目可行。

2项目概况

2.1***简况

2.1.1地理位置

******,位于长江、黄海的“T”型交汇处,紧邻国际大都市上海,与苏州的张家港市隔江相望。

东经120°

20′-120°

50′,北纬32°

01′-32°

30′,属于长江下游三角洲北翼的冲积平原区,为沿海对外开放市县之一。

全市总面积1492平方公里,总人口145万。

境内现有204国道贯穿南北,宁通高速公路、317省道和316省道横跨东西;

“新长”铁路傍城而过;

通扬运河、如海运河、如泰运河等主要河流纵横全境,总长180.8公里,内河航运十分便利。

2.1.2自然条件

本区属亚热带北部,即北亚热带的湿润性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日照充足等特点。

区内主要人工植被、经济林木有胡桑、桃、女贞等;

农田植被一般冬季为麦类、油菜、蚕豆,夏季为水稻、玉米、大豆等,还有部分季节性蔬菜,四时不断,水生植被有菱角、茭白、水花生、水草等。

2.1.3社会经济情况

2006年如皋GDP实现185亿,突破了人均1600美金的经济起飞的临界点,增幅持续四年一直处在领先地位。

2006年如皋工业经济达到650亿,持续增幅在40%以上。

高效农业工业化成为全省的先进城市,高效农业占全部农业的40%,农业的综合开发项目在全国综合评比当中获得了第一名。

如皋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去年财政收入达到17.5亿,连续四年在***获得财政收入“上台阶”奖。

,2006年取得城乡居民收入和民生改善的和谐统一。

2006年我们城市居民收入达到11700,人均居民收入达到530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和19.2%,城乡居民的商品零售额达到84亿,连续多年增幅都是居第一位,电信、人寿保险、财产保险还有小轿车拥有量等消费性指标在***均列第一位。

2.1.4土地利用状况

***土地总面积为2358557.3,亩,利用现状为:

农用地1572793.2亩,其中耕地1220729.3亩,园地127228.5亩,林地10098.4亩,其他农用地214737.06亩;

建设用地507645.6亩,其中居民点工矿用地461436.4亩,交通用地32934.9亩,水利设施用地13274.2亩;

未利用地278118.5亩,其中一般未利用地3443.2亩,其他未利用地274675.3亩。

土地利用率为88.2%。

2.2项目区基本情况

项目区位于******镇北部,包括***村1个行政村。

项目区为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区,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占建设规模的87.2%,一般农地区占13.80%,其经纬度和四至见表1.2.4。

2.2.1自然条件

a)气象

春季因受寒潮不断袭侵和海洋影响,气温回升缓慢,天气多变,时晴时雨,乍暖乍寒;

夏季受东南季风控制,初夏可发生梅雨天气,伏夏期间,“极峰”降雨带北移,常有热带气旋(热带风暴、台风)侵袭东南沿海带来暴雨天气。

若当年热带气旋不波及本区,可以发生伏旱,个别年份“极峰”降雨带停滞江淮之间,也可暴雨成灾。

秋季天高气爽,有些年份也可呈秋雨连绵现象。

冬季寒潮不断入侵,气候冷燥,年平均气温14.9℃,年最高平均气温19.5℃,年最低平均气温10.6℃,年极端最低气温-13.4℃(1955年),年极端最高气温39.5℃(1953年),无霜期为222.6天,年降水量平均1021.9mm,但年际间差异悬殊,变动于500-1500mm之间,季节间的变化较大。

年雨日平均117天,年日照平均时数2166.31小时,年平均日照率为49%。

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风频9%,年平均风速3.3m/s,最大风速13.4m/s。

b)地形地貌

***镇地势平缓,系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田面高程一般在5.2米左右,本项目区地势平坦,内部高程5.1-5.5米左右,属高沙土地区。

c)土壤

根据***第三次土壤肥力调查资料(2001年),项目区属潮土区,稻杂棉夹沙土片,土壤类型为潮土类夹沙土属夹沙土种,表土质地为轻壤到中壤,心底土质地60%是轻壤,30%为中壤以上,其余是沙壤、粉砂,土体构型为上下均一型。

5~10厘米土壤容重平均为1.27g/cm3,总孔隙度50.08%,其中毛管孔隙为38.74%,非毛管孔隙为11.34%,田间持水量为30.5%。

15~20厘米土壤容重平均为1.42g/cm3,总孔隙度46.42%,其中毛管孔隙为40.85%,非毛管孔隙为5.57%,田间持水量为28.8%;

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69%,全氮为0.121%,速效磷3.1ppm,代换量为9.77毫克/百克土,速效钾158ppm,PH值6.4。

夹沙土通层沙粘适中,结构较好,水、肥、气、热比较协调,适耕期长,适种性广,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土壤。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耕作层较浅,有机质含量不高,缺磷。

项目区内土壤重金属含量对照国家标准均不超标。

表2.2.1项目区主要土壤情况表

指标

种类

耕层厚度

(cm)

PH值

有机质

(%)

全氮平均

速效磷平均

(ppm)

速效钾平均

轻壤、中壤

17~20

6.4

1.69

0.121

3.1

158

d)水文与水文地质

***属长江水系的江海平原区,一级河有通扬运河、焦港河、如泰运河、如海运河,二级河有30多条,三级河有82条,可划分为两大水系。

境内沟河纵横交错,均匀分布,水资源比较丰富。

***镇在地貌类型上属东郊平地,为古小芹河平地。

古小芹河平地原是古小芹河洼地部分历史上属沿海垦区的边缘部分,主要分布于通扬运河以东,如泰河以北,东与如东接壤,北与***相连。

地面高程5米左右。

土壤为灰潮土类型的类缠土。

项目区域内河道流向均为自南向北,自西向东。

与项目区有关的主水系有通扬河(为主要骨干河道、南北走向)、友谊河、向阳河、跃进河等,河道之间相互贯通,为主要灌溉水源,映太河、熊港河和永利河等河道与本项目区内其它四级排水沟组成了排灌水系网络。

项目区灌溉水源主要引自长江,水资源较为丰富,适合农作物和养殖的需要。

地下水虽有一定的资源,因地表水丰富质优,项目区不开采地下水。

e)工程地质

1)地层岩性

项目区主要为新生界沉积岩地层。

出露地层最广泛的是页岩,有沙质页岩、泥质页岩、硅质页岩,颜色多见紫色、黄绿色、灰白色。

其次是砂岩,以石英沙岩为主,有粗、中、细粒。

三是灰岩,有白云质灰岩、沥青灰岩、燧石灰岩、瘤状灰岩。

四是其它岩类,如石英岩、石英砾岩、燧石、砂质砾岩、砾岩等。

2)天然建筑材料

本工程所需的主要天然建筑材料有:

黄砂、碎石、块石。

各种材料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材料勘察规程》的有关规定:

块石应抗风化性能好,冻融损失率小于1%,砌体块石尽量采用花岗石。

黄砂、碎石应具有耐风化,含泥量小于3%。

黄砂宜用中粗砂,细度模数在2.4以上。

碎石级配良好,无风化石。

g)自然灾害

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台风、霜冻、连续阴雨、旱涝等。

台风年均次数1-2次。

旱涝间距4年,大旱大涝8年一遇。

涝灾主要影响作物为玉米(抽雄期)、水稻(分蘖期)、小麦(抽穗期、扬花期)、胡桑、油菜(初花期、盛花期)。

2.2.2社会经济状况

***镇位于***北郊,是一座具有几百年历史的文明古镇,全镇共有13个行政村,镇域总面积66.06平方公里,总人口54985人。

其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

该镇南与市区相距仅一公里,北与海安县相邻,镇内204国道、通扬运河、“新长”铁路分支以及沿海高速公路贯穿南北,水路、陆路交通都十分便捷。

项目区涉及1个乡镇,1个行政村,共有农户577户,总人口1862人,其中农业人口1782人。

在家务农的为1033人,外出打工的为749人,分别各占劳动力人口的58%、42%。

人均土地面积1.12亩,人均耕地面积0.937亩,人均产值8242元/人。

农副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劳务输出和种、养殖业创收,个体手工业与加工业以及农副产品流通收益等几个方面。

撂荒现象很少发生,但由于农业经济效益不高,农民种田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

由于劳力外出,请人代耕代种和大忙季节回家抢收种抢收现象比较多,造成的粗放耕作也对土地利用状况有着很大影响。

为改变这种局面,地方政府已经加大了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和科技兴农力度,但是由于地方财政没有足够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这种局面还是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

表2.2.2社会经济情况统计表

名称

总人口

(人)

劳动力

耕地面积

(公顷)

人均耕地面积

人均年收入

(元)

***村

1862

1078

1745

0.937

8242

2.2.3土地利用现状

a)土地利用结构

根据***2004年10月31日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资料,项目区土地总面积为352.82公顷,扣除不动工的总面积46.56公顷{其中:

灌溉水田8.30公顷、桑园1.10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29.05公顷、其他独立建设用地0.25公顷、铁路用地7.86公顷(其中灌溉水田、桑园及0.6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为高速公路预估占地)},建设规模总面积306.27公顷其各类用地面积按具体土地所有权属主体统计如表2.2.3.1

各类用地面积(建设规模)如下:

见表2.2.3.2

农用地面积为277.16公顷,占项目区建设规模的90.50%,其中:

灌溉水田面积为193.44公顷,占项目区建设规模的63.16%;

桑园面积为39.59公顷,占项目区建设规模的12.93%;

农村道路面积为12.66公顷,占项目区建设规模的4.13%;

坑塘水面面积为10.90公顷,占项目区建设规模的3.56%;

农田水利用地面积为20.58公顷,占项目区建设规模的6.72%。

建设用地面积为16.10公顷,占项目区建设规模的5.26%,其中:

农村居民点面积为15.82公顷(主要为沟渠、田间道路及防护林工程涉及居民点部分动工),占项目区建设规模的5.16%;

独立工矿用地面积为0.28公顷,占项目区建设规模的0.09%。

未利用地面积为13.01公顷,占项目区建设规模的4.25%,其中:

河流水面面积为13.01公顷,占项目区建设规模的4.25%。

项目区基本农田面积为267.06公顷,占项目区建设规模的87.2%。

表2.2.3.2项目区整理前建设规模统计表

一级地类

二级地类

三级地类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

不动工面积

项目区建设规模

(整理前)

名称

编号

公顷

比重%

农用地

耕地

灌溉水田

111

201.74

57.18

8.30

193.44

63.16

小计

 

桑园

122

40.69

11.53

1.10

39.59

12.93

其他

农村道路

153

12.66

3.59

0.00

4.13

坑塘水面

154

10.90

3.09

3.56

农田水利用地

156

20.58

5.83

6.72

44.13

12.51

14.41

合计

286.56

81.22

9.40

277.16

90.50

建设用地

城镇村居民点用地

农村

居民点

203

44.87

12.72

29.05

15.82

5.16

独立工矿用地

204

0.53

0.15

0.25

0.28

0.09

交通运输用地

铁路用地

261

7.86

2.23

53.26

15.09

37.16

16.10

5.26

未利用地

其他土地

河流水面

321

13.01

3.69

4.25

总计

352.83

100.00

46.56

306.27

备注:

项目区建设规模306.27公顷,新增耕地面积20.72公顷,新增耕地比例6.77%。

b)土地利用程度

项目区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土地利用率达到96.31%,土地垦殖率达57.18%,耕地复种率为200%。

c)耕地质量现状

项目区属基本农田区,地势相对平坦,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交通条件也比较好,但是,从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来看,未利用的土地所占比重还比较高。

项目区耕地灌排水利设施老化,多为土质渠道,且分布零散,占地较多,质量较低,输水损失较大,难以保水保肥。

项目区耕地质量不容乐观,据土肥站调查,项目区内耕地中低产田很多,从典型抽样检测情况看,有的地块PH值下降幅度大,酸化板结现象严重,土壤中个别重金属超标,施肥效率下降。

d)土地利用经济效果

根据对项目区农业生产情况的调查,项目区现有农产品平均单产为:

水稻515kg/亩、小麦325kg/亩。

无项目区土地利用限制性因素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农业生产单位面积产量分别为:

水稻550kg/亩、小麦350kg/亩。

上述调查数据说明,项目区耕地由于存在土地利用限制性因素,农业生产活动受到严重阻碍,其主要农作物产量和项目区内无限制因素地区相比,项目区虽然土地利用率较高,但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差,土地生产率低。

因此,项目区在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配套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推进良种良法、改变农业生产技术后,具有巨大的增产潜力,项目实施后的土地利用经济效果十分明显。

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3.1基础设施条件

3.1.1交通条件

项目区对外交通网络通达,交通基础设施良好。

镇内有砂石路连接各村,各村都有简易砂石路或泥结石路相结合的村级道路形成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因此,项目区骨干体系初步形成,其交通设施状况能满足项目区实施土地整理的要求。

目前区内的生产交通主要依靠一些素土夯实的生产路,其路面狭窄,坑洼不平,比较杂乱,项目区内亟需统一进行规划建设,建成纵横交错、规划合理的交通网络,以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

3.1.2排灌系统骨干设施状况

本项目区属长江水系的江海平原区,友谊河、映太河、熊港河、永利河和向阳河等五条东西向河道将项目区大致分成了四块,其中:

项目区灌溉水源主要引自友谊河和从项目区外南北纵向的通扬河;

映太河、熊港河、永利河、向阳河及区内三、四级河道纵横分明,构成了项目区的整个内河体系。

河流水源引自长江,常年水流量正常,水资源较为丰富,水质能够满足农业生产需要;

但是通过实地踏勘后发现,目前项目区部分河道河底淤积,河床抬高,排水不畅,特别是众多的死沟呆塘长期积水,造成农田暗渍,形成排涝能力达不到实际要求,抗旱能力显得十分脆弱,所以急需疏浚。

项目区灌排骨干渠道大多是70年代初形成的,排灌系统总体水平较差,渠道大多为土质渠道,渠底淤积,目前已无法正常使用。

排水主要依靠田间农沟排入骨干河道,因此目前项目区的沟渠等排灌设施已不能满足农业生产要求,生产效率较低,灌溉无保障,有待重新规划设计整理。

3.1.3田间灌排工程设施现状

3.1.4电力设施

项目区电力设施条件较完善。

项目区依托华东电网,***有11万伏变电所向各村户供电,10千伏输变电支线送达各村。

通过近几年来的电力设施改造,电力网络已基本形成,目前运行状况良好,通过这些设施的正常运行,完全能满足项目区农业生产、生活用电以及实施项目建设用电的需要。

3.1.5其他基础设施

项目区内林网建设不完善,林木覆盖率较低,仅在一些主要河渠沟道与公路的两侧零星植有生态林,不足以御风护田。

因此,有必要重点投资建设护田林带。

项目区水质良好,镇有环保员,村由村主任兼任环保工作,项目区内基本无工业污水排放,农业上已施用高新低毒农药,桔杆还田或加工饲料,保护青蛙鸟类。

农村建“水冲式化粪池”也开始起步。

3.2居民点建设

3.2.1居民点的地位和作用

居民点,是居民生产、生活的活动场所,它是由生活、生产、交通运输、公用设施行政文教、园林绿化等各种物质要素构成的复杂综合体,是人们共同生活和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自各种活动而聚集的定居场所。

一般的居民点,主要由建筑群、街道网、绿化系统、以及其它各种工程设施等组成,它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和一定的经济发展的条件下,人类聚集生活的基本单元。

根据居民点在社会经济建设中所担负的任务和人口规模的不同,可以把居民点划分为城市居民点与农村居民点两大类。

项目区内有0.91公顷零散、废弃居民点待整理。

本次整理因地制宜,根据居民生活习惯,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房屋拆迁,同时对生活在项目区内待整理区域里的居民统一迁移,不再占用耕地。

既节约土地,又创造一个新村风貌,把农村居民点逐步建设成为有利生产,方便生活,文明整洁的社会主义农村。

3.2.2居民点用地结构

项目区居民点总面积为44.87公顷。

其中0.91公顷零散、废弃居民点待整理,占项目区建设规模的0.3%。

3.2.3居民点建筑情况

根据当地调查结果统计,项目区内居民点建筑容积率为0.3,建筑密度0.15。

上述计算指标说明该居民点占地过大造成土地使用浪费,整理后需提高项目区内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以节约土地。

3.3土地利用限制因素

a)限制因素

本项目区土地利用主要限制因素:

一是农田基本建设不配套,农田水利设施不配套,年久失修,灌溉、排水系统不统一,沟渠、道路布局散乱,且沟渠多为土质,排灌不畅;

二是耕地质量差,土壤养分含量有待提高,粮食产量一般,农业种植成本相对偏高,农民从事农业的经济效益相对其他产业差,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三是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部分农户搬迁后,遗留的旧村庄废弃地较多,土地浪费较多;

四是耕地集约利用和产出率较低,经营规模小,分散;

五是当地政府和农民经济实力有限,资金短缺,项目区农业投入明显不足,农业生产长期在低水平、低效益状态下运行,农业基础设施的改造资金供需矛盾突出。

b)改善措施

通过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一是完善项目区的水利设施和优化灌排体系,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同时完善交通网络;

二是通过土地整理,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产出率,稳定农业生产;

三是对旧村庄等进行拆迁整理,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

四是通过省对项目区进行资金投入,解决地方资金不足问题,改善当地农业生产环境。

通过上述措施,进一步改善项目区土地利用的限制因素,加快当地农业发展。

分析

3.4.1供水量分析

项目区农业用地主要规划为耕地,水资源平衡分析时主要考虑农业用水需求,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