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肉牛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02415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0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肉牛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全国肉牛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全国肉牛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全国肉牛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全国肉牛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肉牛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

《全国肉牛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肉牛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肉牛优势区域布局规划.docx

全国肉牛优势区域布局规划

全国肉牛优势区域布局规划

全国肉牛优势区域布局规划

(2008-2015年)

   发展肉牛业,提高草食家畜比重,有利于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利于保障国家食物安全,有利于促进农牧民养殖增收。

为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快优势区域肉牛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构筑现代肉牛生产体系,进一步提高牛肉产品市场供应保障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特制定本规划。

  

  一、肉牛优势区域发展现状

  自2003年《肉牛肉羊优势区域发展规划(2003-2007年)》发布以来,中央和优势产区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推进规划实施,优势区域肉牛业得到较快发展,优势区域建设取得明显效果。

  

  

(一)优势区域建设取得的成效

  1.优势区产量保持较高增长速度。

经过近五年的发展,肉牛区域布局不断优化,牛肉产量持续增长,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据统计,2007年肉牛优势区域共存栏1232.5万头,比2002年增长5.6%;出栏919.3万头,比2002年增长18.4%。

优势区域对周边地区乃至全国肉牛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增强。

  2.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各地逐步建立健全省(区)肉牛育种站、市级贮氮站、县级冷配站、乡镇品改站的品改网络体系;积极进行良种引进、改良与推广,大力开展经济杂交,突出抓好肉牛冷冻精液配种,冷配比重逐年提高,肉牛品种得到改善。

东北优势区主要用西门塔尔和夏洛来进行杂交改良,以提高生长速度;中原地区加大地方良种黄牛的选育力度,着重提高肉牛品质;西部地区用瑞士褐牛和安格斯肉牛进行改良,提高环境的适应性。

经过几年的改良,优势区肉牛良种杂交改良的比重不断提升,由2002年的35%提高到了2007年的60%。

3.规模化养殖水平逐步提高。

大力发展肉牛养殖小区,积极推行肉牛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优势产区的规模化饲养比重①(注①:

肉牛规模饲养比重指年出栏10头以上的养殖户合计出栏量占全部养殖户出栏总量的比例。

)达42%。

积极推广配合饲料、人工种草、青贮等适用技术,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区域内肉牛个体生产力显著提高,部分地区平均胴体重已达到200公斤的国际平均水平。

肉牛生产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培育了一大批养牛专业合作社和养牛协会,广泛推行“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组织化模式,肉牛生产与市场衔接日益紧密。

  

  4.屠宰加工能力不断增强。

生产加工条件逐步由开放的手工屠宰向封闭的机械屠宰过渡,由热分割向冷分割过渡,由简单分割向精细分割过渡。

一大批

和优质牛肉供应基地;肉牛产业结构和布局更加合理,区域优势更加突出;肉牛养殖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显著提高,规模养殖户参与肉牛产业相关的专业合作组织的比重达到50%以上;建立完善的地方良种保护体系,优势区域杂交改良覆盖率达到70%,牛肉优质率达到50%以上,平均胴体重达到200公斤左右;初步形成涵盖良种繁育、标准化饲养、疫病防控、质量安全监管、加工营销的现代肉牛产业体系。

  

  四、区域布局

  

  

(一)优势区域的确定

  本规划在优势区的选择上综合考虑了优势区域的资源、市场、区位、肉牛业发展基础及未来发展潜力等多方面的因素。

一是资源优势。

具有充足的牛源,能繁母牛存栏量较多,肉牛存栏增长较快,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二是区位优势。

毗邻都市经济圈,具有良好的产销衔接,具有明确的市场定位。

三是产业优势。

产业基础较好,种群结构合理,进入优势区的县肉牛存栏量一般在7万头以上;具有良好的技术服务体系,拥有一定规模的屠宰与加工能力。

基地县集中连片,可形成区域规模优势。

  在上期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各地肉牛业发展变化的情况进行调整。

上期规划共包括中原肉牛区和东北肉牛区两个优势产业带。

近年来,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肉牛产业发展较快,并长期为我国肉牛育肥提供充足的架子牛,因此,本期规划拟涵盖中原肉牛区、东北肉牛区、西北肉牛区和西南肉牛区共四个优势区域,优势区域涉及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7个县市(优势区划分结果见附表)。

2007年,优势区域207个县肉牛存栏占全国的35.0%,牛肉产量占40.7%。

  

  

(二)各区特点与发展方向

  

  1.中原肉牛区

  

  

(1)基本情况。

中原肉牛区是我国肉牛业发展起步较早的一个区域。

该区域包括4个省的51个县,其中山东14个县、河南27个县、河北6个县和安徽4个县。

该区域有天然草场面积1320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1240万亩左右。

该区域是我国最大的粮食主产区,每年可产3860多万吨各种农作物秸秆,目前秸秆加工后饲喂量达1360万吨左右,仍然有约50%的秸秆没有得到合理利用。

  

  

(2)主要特点。

该区域具有丰富的地方良种资源,也是最早进行肉牛品种改良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地区。

我国5大肉牛地方良种中,南阳牛、鲁西牛等2个良种均起源于这一地区。

该区域农副产品资源丰富,为肉牛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饲料资源基础。

中原肉牛区具有很好的区位优势,交通方便,紧靠“京津冀”都市圈、“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产销衔接紧密,具有很好的市场基础。

  

  (3)目标定位与主攻方向。

中原肉牛区目标定位为建成为“京津冀”、“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提供优质牛肉的最大生产基地。

未来发展要结合当地资源和基础条件,加快品种改良和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现代肉牛养殖,加强产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提高肉牛品质和养殖效益;大力发展肉牛屠宰加工业,着力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打造知名品牌。

  

  2.东北肉牛区

  

  

(1)基本情况。

东北肉牛区是我国肉牛业发展较早、近年来成长较快的一个优势区域,包括5个省(区)的60个县,其中吉林16个县、黑龙江17个县、辽宁15个县、内蒙古7个县(旗)和河北北部5个县。

该区域有天然草场面积约11.8亿亩,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8.85亿亩;同时也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之一,每年可产约5900万吨各种农作物秸秆,目前秸秆加工后饲喂量达1600万吨,但仍有50%以上的秸秆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2)主要特点。

该区域具有丰富的饲料资源,饲料原料价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肉牛生产效率较高,平均胴体重高于其他地区。

区域内肉牛良种资源较多,拥有五大黄牛品种之一的延边牛,以及蒙古牛、三河牛和草原红牛等地方良种。

近年来,品种的选育和改良步伐进一步加快,育成了著名的“中国西门塔尔牛”,成为区域内的主导品种。

同时,该区域紧邻俄罗斯、韩国和日本等世界主要牛肉进口国,发展优质牛肉生产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3)目标定位与主攻方向。

本区域目标定位为满足北方地区居民牛肉消费需求,提供部分供港活牛,并开拓日本、韩国和俄罗斯等周边国家市场。

牧区要重点发展现代集约型草地畜牧业,通过调整畜群结构,加快品种改良,改变养殖方式,积极推广舍饲半舍饲养殖,为农区和农牧交错带提供架子牛。

农区要全面推广秸秆青贮技术、规模化标准化育肥技术等,努力提高育肥效率和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进一步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在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加工工艺、产品质量和档次上下功夫,逐步形成完整的牛肉生产和加工体系。

  

  3.西北肉牛区

  

  

(1)基本情况。

该区域是我国最近几年逐步成长起来的一个新型区域,包括4个省区的29个县市,其中新疆自治区16个县(师)、甘肃省9个县市、陕西省2个县和宁夏2个县。

该区域有可利用草场面积约1.2亿亩;各种农作物秸秆1000余万吨,约40%的秸秆没有得到合理利用。

  

  

(2)主要特点。

本区域天然草原和草山草坡面积较大,其中新疆被定为我国粮食后备产区,饲料和农作物秸秆资源比较丰富;拥有新疆褐牛、陕西秦川牛等地方良种,近年来引进了美国褐牛、瑞士褐牛等国外优良肉牛品种,对地方品种进行改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新疆牛肉对中亚和中东地区具有出口优势,现已开通14个口岸,为发展外向型肉牛业创造了条件。

本区域发展肉牛产业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开展肉牛育肥时间较短,饲养技术以及肉牛屠宰加工等方面的基础相对薄弱。

  

  (3)目标定位与主攻方向。

本区域目标定位为满足西北地区牛肉需求,以清真牛肉生产为主;兼顾向中亚和中东地区出口优质肉牛产品,为育肥区提供架子牛。

主攻方向是健全肉牛良繁体系和疫病防治体系,充分发挥饲料资源的优势,大力推广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技术,努力提高繁殖成活率和牛肉质量;培育和发展加工企业,提高加工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开拓国内外市场,带动本区域肉牛产业的快速发展。

  

  4.西南肉牛区

  

  

(1)基本情况。

该区域是我国近年来正在成长的一个新型肉牛产区,包括5个省市的67个县市,其中四川省5个县、重庆市3个县、云南省的35个县市、贵州省的9个县市和广西的15个县市。

该区域拥有天然草场面积1.4多亿亩,每年可产3000余万吨各种农作物秸秆,其中超过65%的秸秆有待开发利用。

  

  

(2)主要特点

  

  该区域农作物副产品资源丰富,草山草坡较多,青绿饲草资源也较丰富;同时,三元种植结构的有效实施,饲草饲料产量将会进一步提高,为发展肉牛产业奠定了基础。

主要限制因素是肉牛业基础薄弱,地方品种个体小,生产能力相对较低。

  

  (3)目标定位与主攻方向。

该区域目标定位为立足南方市场,建成西南地区优质牛肉生产供应基地。

主攻方向为加快南方草山草坡和各种农作物副产品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推广三元结构种植,合理利用有效的光热资源,增加饲料饲草产量;加强现代肉牛业饲养和育肥技术的推广应用,努力在提高出栏肉牛的胴体重和经济效益上下功夫。

  

  五、发展任务与建设重点

  

  

(一)健全优质肉牛良种繁育体系

  

  根据各优势区域品种和资源特点,以纯种繁育为基础、杂交改良为主要手段,加快良种扩繁,加大良种推广力度;建设一批种公牛站、肉牛良种繁育场和人工授精站,逐步建成现代肉牛繁育体系。

加强基础母牛供应能力建设,形成性能优良的基础母牛群,提高育肥用犊牛质量。

  

  

(二)完善肉牛标准化饲养技术体系

  

  加快建立适应各优势区特点的集营养、饲料、牛舍设计、模式化饲养管理于一体的肉牛标准化技术生产体系和技术规程。

大力推行农户繁育小牛、规模化集中育肥的生产模式,积极发展农牧结合的阶段饲养、异地育肥等饲养模式。

支持优势区域发展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

逐步建立牛肉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提高肉牛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尽快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活牛出栏评价体系、胴体质量评价体系和牛肉质量评价体系。

  

  (三)建立优质安全饲草料供应体系

  

  培育和推广适合各优势区光热条件的优质高产牧草,研制出能延长青饲料保存时间、延缓青饲料养分损失、经济效益显著的无公害绿色添加剂,以及与各种青贮方式相配套的机械设备。

开发肉牛专用安全饲料添加剂和精料补充料,改变传统饲料结构。

中原、东北和西南优势区要建立专用饲料作物基地,大力推广三元种植结构;西北优势区应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下,适度建设人工草地。

  

  (四)构筑和完善肉牛产业链体系

  

  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等方式,培育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能为农民提供服务、产品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提高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能力,在推行分割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具有特色的牛肉制品,加强加工副产品开发力度,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加工附加值。

进一步完善牛肉加工和流通体系,规范牛肉及活牛市场,逐步建立完善以质论价制度。

  

  六、政策保障措施

  

  

(一)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养牛业稳定发展

  

  继续实施畜禽良种工程,加大对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肉牛原良种场、资源场、扩繁场和种公牛站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层肉牛人工授精等品种改良服务网点。

争取扩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工程实施范围,支持肉牛优势区域发展标准化肉牛养殖场和养殖小区。

扩大良种项目补贴实施范围,对选择肉牛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