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管理心理学视角探析公益参与和公共精神塑造的关系精品.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02214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1.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 管理心理学视角探析公益参与和公共精神塑造的关系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最新 管理心理学视角探析公益参与和公共精神塑造的关系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最新 管理心理学视角探析公益参与和公共精神塑造的关系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最新 管理心理学视角探析公益参与和公共精神塑造的关系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最新 管理心理学视角探析公益参与和公共精神塑造的关系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 管理心理学视角探析公益参与和公共精神塑造的关系精品.docx

《最新 管理心理学视角探析公益参与和公共精神塑造的关系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 管理心理学视角探析公益参与和公共精神塑造的关系精品.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 管理心理学视角探析公益参与和公共精神塑造的关系精品.docx

最新管理心理学视角探析公益参与和公共精神塑造的关系精品

管理心理学视角探析公益参与和公共精神塑造的关系

  一、问题的提出

  公共精神是孕育于公共社会之中的位于最深处的基本道德以及价值层面的以公民和社会为依归的价值取向,它是由一系列最基本的价值命题所构成(帕特南,2001:

100).这些命题与公民社会的核心价值元素相对应,具体包括同情、诚实、正义、尊重、欣赏、公正、平等、谦虚、忍耐、理解、包容等组分(袁祖社,2006;赵小平和王乐实,2013).

  现代公共精神理论假定,"充满活力的公民和有效的公共行政是相辅相成的"、"见多识广、充满活力的公民是有效的政府管理的基础所在"(党秀云,2005);通过对意大利20个地区政府绩效的长期跟踪,帕特南发现,公民共同体对地区政府绩效的解释力比经济发展的解释力更大,一个地区的公共精神越高,地区政府绩效就越高(帕特南,2001:

101),而有了较好的公共精神为基础,社会秩序也会更加井然有条(Gallogly,2010).此外,一个具有良好公共精神的社会还将极大地提升人际信任、降低人与人之间的交易成本,进而有利于经济市场的稳定与繁荣.美国经济的巨大成功与一些西班牙语系国家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从正反两个方面提供了证据(Goodrich,1948;Grier,1997).因此,对一个国家而言,无论是在政治、行政还是经济和社会,培养并塑造国民的公共精神都十分重要.

  既然如此,那么如何去塑造国民的公共精神呢?

根据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我国港台地区的经验,人们依托社会组织所进行的公益参与,可以在塑造其公共精神方面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于是,社会组织也才有了"公民学校"的称号(Powell和Steinberg,2006).比如,保罗(1993:

26)在访谈了大量志愿者后发现,当志愿者们描述自己的价值观和动机的变化时,一些人(尤其是那些参加收容院及和平运动志愿服务的)使用了那些曾濒临死亡边缘的人所使用的语言,称这些经历已经帮助他们认清了什么对他们而言是真正重要的,并且使他们变得更加敏锐、更加珍惜生命的"此时此刻",其生命的态度也更加随缘.他们几乎都认同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在帮助自己的说法.

  那么,公益参与究竟是如何塑造公众的公共精神的呢?

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和政治学的范畴之中.在社会学理论中,社会资本的视角最为常见.帕特南认为,参与是整个过程的核心所在.通过参与,人们获得了彼此的信任并构建起人与人之间的规范和网络,于是社会资本被"存储"了起来.信任程度越高,人们之间背叛的几率相对越小;而人与人之间的网络越发达,单个人背叛的成本便越高.因此,人们都按照多数人所期望的公民美德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继而让社会充满礼貌、温情且有序的文明气息(陈福平,2009).在政治学理论中,人们用政治学习理论来解释公益参与对公共精神的塑造作用.希尔德通过对智利妇女组织的研究发现,妇女们在一系列集体行动的参与(包括公益参与)中,逐渐变成了有自信、自我效能感和行动能力的主体,她们甚至开始主动去挑战束缚妇女的旧制度.这个过程就是政治学习的过程(Schild,1994).

  在管理心的视野里探讨公益参与和公共精神塑造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而这正是本研究关注的重点所在.管理是把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分析、说明、指导管理活动中的个体和群体行为的科学.从这个视角来研究公益参与与公共精神塑造的关系,将更具实践层面的参考价值.在管理心理学中,激励理论是一类专门研究如何在组织中激发人的行为和价值理念的理论,它们是对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总结.

  二、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分析框架

  在管理心理学中,较为重要的激励理论主要分为两个流派.一是内容型激励理论,即针对激励的原因与起激励作用的因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的理论,比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奥德弗的ERG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这一类理论都围绕需求的内容,即满足对象的需要来进行激励,故而又称之为需求型激励理论;二是过程激励理论,研究从人的动机产生到最终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的理论.它的主要任务是找出对行为起决定作用的某些关键因素,弄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比如弗洛姆希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这些理论主要聚焦于生产组织(尤其是企业)内部领导者与成员之间的关系,即前者如何调动后者的积极性,而忽视了对更为丰富的其他因素的关注,比如社会结构、制度环境以及成员自身对个体行为和价值理念的影响.因此,对于与在剧烈社会转型中的中国非营利组织而言,一般的激励理论便显得较为机械和狭隘.中国学者郭于华、杨宜音和应星在其着作《事业共同体:

第三部门激励机制个案探索》(1999)一书中提出了由结构性激励、组织激励和反身性激励构成的第三部门激励机制理论,为在非营利领域研究行为和价值激励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理论框架,也正为本文所用(见图1).

  结构性激励,主要阐述的是在特定的社会空间中,主体面临怎样的社会需求;在特定社会结构中,主体与行政体制、社会组织之间的关联与张力.在原文中,作者主要是探讨基金会这样一种社会组织,在中国的社会结构中和特定的制度背景下,其动力来源何在,其运作特点是什么(郭于华等,1999:

16-25).在本研究中,我们将以参与抗震救灾的志愿者为例,分析公益参与主体所面临的社会需求、地震发生之前中国大陆NGO(非政府组织)发展的政策背景、政治背景以及在此背景下公众公益需求的满足状况、公益参与主体如何借助救灾进入到公共精神的塑造过程.

  组织激励,主要包括工作动机的激励和组织认同的激励.前者指组织设计的用以激发个体内部驱动力的系统,而后者则指工作动机被激发后组织与组织成员之间的认同关系.虽然心理学关于动机的分类有很多,但几乎都可以用原生性动机和衍生性动机来概括.原生性动机主要是指一些基本需要满足的动机,如衣食住行;衍生性动机是指社会和精神需要的心理驱动力,比如对社会公平、成就、创造、自尊等方面的需求.衍生性动机所对应的需求通常是最富发展性和驱动力的,对应着马斯洛需求层次的高级部分(郭于华等,1999:

16-26).在本文中,我们主要的工作就是:

对衍生性动机中与公共精神相关部分的激励进行分析,描述志愿者们公共精神中的不同价值元素是如何被NGO激活;这些激励机制是如何发展形成的,如何得到公益主体的认同;这些价值元素被激活以后是否可以被固化,进而成为稳定的价值取向等等.

  反身性激励,是指主体在动员、组织、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激励,强调如何在建构和互动过程中不断获得前行的力量.比如,作者在分析中国青基会的案例中讲到,希望工程的工作人员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感受到了社会的认可、公众的善良,继而受到激励,更加深入地投身到公益事业当中.在本文中,我们将着重关注:

志愿者在公益活动的动员、组织、操作过程中,其公共精神是如何被激发出来并固化的;此外,我们还将关注志愿者是否可以将在公益参与中塑造的公共精神作为与人交往的原则,运用到其他非公益参与的场域中.

  

(二)研究方法

  2008年中国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社会公众的公益意识被极大地激发,于是大量志愿者涌入灾区,参与紧急救援、临时安置与灾后重建工作.本文以20名参与抗震救灾的志愿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长期追踪、参与观察和数十次深度访谈,分析他们在公益参与过程中公共精神是如何被激发并得以塑造的.这20位志愿者主要服务于四川的一个极重灾区---MZ地区.他们中,有10名是本地的社会公众,10名是来自四川之外的爱心人士;既有大学生、中学生,也有教师、个体户、农民、医生、政府职员和退休干部;其所在的机构类型,既有来自台湾地区的基金会,也有来自北京和香港地区的NGO与社工站,还有本土自发成立的草根组织.之所以选择这20名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并得以长期追踪,是因为笔者也是赴川救灾志愿者的一员,并同他们长期生活或工作在一起.笔者于2008年9月进入灾区,先后在MZ地区服务了近两年时间,在工作的过程中,与在当地服务的诸多志愿者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和深厚的友谊,经常互相参加对方所在机构组织的活动,或者闲暇时相约到茶馆聊天、到饭馆就餐.在诸多正式和非正式的场合,笔者掌握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其中的重要部分就是志愿者们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以及导致其变化的具体事件.此外,由于笔者家乡就在MZ地区附近,所以对当地的语言、风俗都十分了解,即便是一些难懂的方言俚语或者微妙的动作表情,笔者都基本可以理解和察觉,这对本研究的顺利开展也大有助益.

  三、公益参与的深度与公共精神的塑造

  通过对20名志愿者的长期观察和深度访谈,我们发现,公益参与的确对公共精神的塑造具有积极的作用,并且,这种塑造作用的展现将随着公益参与深度的增加而呈现出不同的层次.也就是说,不同的参与深度,将激发和固化志愿者公共精神的不同方面,即不同的价值元素.下面先展示一个典型的案例(访谈材料FTXH2012010501):

①XH是一名来自西安的大学毕业生.汶川地震发生以后,他通过电视节目了解到灾区的惨烈场景,对四川同胞的处境感到十分同情,认为自己作为中国人,应当到灾区去为减缓同胞的痛苦做一些事情.于是,他于5月20日出发,乘坐断断续续的交通工具,不辞辛苦地来到了当时的极重灾区---MZ地区.他开始时做的工作是在体育场打扫清洁、搬运货物,整天忙得像一头"狗熊"(他自己的形容).虽然那段时间工作非常辛苦又十分单调,但是很充实,因为为灾区的百姓做了些实实在在的工作.但后来,紧急救援结束,临时安置进入有序阶段,人们逐渐搬离体育馆,XH便无事可做了.

  正当其感到内心空虚之时,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申请并成功成为了一个外来公益组织的志愿者.这个机构是香港某高校在MZ地区设立的社工站,主要是为该地区受灾的妇女、儿童提供心理帮扶和生计发展服务.这是XH从小到大加入的第一个正规的公益组织,而正是在这里,他曾经对志愿者的定义和志愿服务理念的认知有许多被颠覆了.

  第一件震撼他的事情是到汉旺(MZ地区一个镇)板房区为儿童分发来自香港捐赠的玩具.当车开到板房区停稳后,XH发现旁边有几个小孩在一旁玩沙子,于是拿起几个玩具便准备给他们送去.

  不过,他很快就被领队制止了.领队说:

"先不要着急,待会儿再发.""估计又要搞捐赠仪式等什么形式主义的东西了……"XH在心里不满地嘀咕着.不料,领队也朝那几个小朋友走过去,蹲下对他们说:

"小朋友,我们是QX社工站的志愿者,有一些救灾的东西需要从车上搬到板房里面去,你们能过来帮我们一下么?

"小朋友们似乎对此也很感兴趣,就跟着领队来到了车前,帮助搬运车上的玩具.

  小朋友加上志愿者,忙前忙后,现场一下热闹了起来,于是更多的小朋友也加入了进来.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一车玩具都整整齐齐地放在了活动室里面.接下来,领队将参与劳动的小朋友们都召集在一起,志愿者们亲自为大家每人赠送了一份玩具.小朋友们得到了劳动之后的意外收获,高兴得不得了.事后,领队向XH解释到:

"之所以不直接将玩具送给小朋友,是对他们的充分尊重.如果简单地赠送,不仅无法让他们感受帮助别人的快乐,而且可能因为不是劳动所得而不懂得珍惜.最麻烦的是养成'等、靠、要'的习惯就不好了."XH恍然大悟,寻思道:

"看来志愿服务也不简单啊."第二件事是同政府与NGO之间的紧张关系相关.汶川地震后,MZ地区省内外NGO一度突破100个,即便是在2009年底也还有30多家.众多NGO的存在,让地方政府一度因难以掌控而较为紧张,于是出现了对NGO的行政干预.比如,要求NGO将所有活动都要向政府报备,对那些"不听话"的草根组织予以查处警示,甚至在背后干预一部分组织的人事任免.XH对政府这样的行为表示极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